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制度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际,体系,制度,东亚,议程,互联,霸权。
国际制度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刘昌明[1](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制度体系转型——基于国际议程、规则、规范叁个维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国际制度体系中从参与者向塑造者和引领者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提出的区域发展倡议,也是影响国际议程设置、国际规则调整和国际规范演化的重要变量。倡议实施五年来,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被纳入现行制度体系的议程之中,并通过与各方共享规则制定权的方式,成为引导国际规则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调整的积极力量。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指导理念为国际规范演化注入了中国元素,推动国际制度体系向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超[2](2017)在《“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制度体系的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社会全球化的进展和人类共同体利益的需求,国际合作模式与国际制度体系也面临新的挑战。建构性的国际制度供给模式缺乏公平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个性需要;制度竞争导致制度过剩,引发不同制度之间的交织、重迭,弱化了制度的权威性和体系化;僵硬、刚性的制度规范使得国际合作产生主权危机,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平等地位;限制性的制度准入机制,使得某些国际合作俱乐部化,国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面向世界的发展倡议,其本身必然存在对国际制度的基本诉求。它提出的公平合理的制度理念、多元合作的制度模式、兼容并包的制度体系及循序渐进的制度路径是对新型国际合作体系的积极探索,其战略的推进实施必将引发国际治理模式和国际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变革。(本文来源于《理论探索》期刊2017年03期)
苏长和[3](2015)在《全球治理体系转型中的国际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类看待全球治理领域不同的国际制度国际制度是世界各国或者相关国家在涉及共同的政治、安全、经济、社会议题治理领域所形成的一套原则、规范、规则和机制,这套原则、规范、规则和机制往往通过具体的、正式的职能机构也即国际组织来实施和维护。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包含了从全球到地区层面的各种国际制度,分类看待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同国际制度,有助于我们在国际制度改制和建制进程中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当今(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期刊2015年11期)
马兰起[4](2010)在《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如何创建?”研究国际制度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以霸权稳定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为代表。霸权稳定论认为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无法创建,而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在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能否创建,取决于各行为体能否认识到共同利益。运用东亚(“10+3”)贸易领域制度建设滞后、金融领域制度顺利发展的现实,可以证否霸权稳定论的不能创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有共同利益就能够创建的结论。所以,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解释力不足。就此问题,本文提出假设:在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将经历脆弱性博弈的过程。国际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在霸权体系下由霸权供给,这一点为学界所共识;但是在非霸权体系下,也就是在均势状态下,国家之间,尤其是主要国家之间关注相对收益,对即使有供给意愿的国家所应该享有“选择性激励”也刻意降低。并且,国际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即无论谁供给大家都受益,决定了国家的搭便车偏好。这样,在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便陷入集体行动困境。那么国际制度在非霸权体系下如何创建呢?在国际制度缺失时,国家都在遭受着损失,缺失时间越长,国家的损失越大,国家的损失忍受力便越弱,因此脆弱性便越强,脆弱性博弈便成为国际制度创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脆弱性分为绝对脆弱性和相对脆弱性,绝对脆弱性指国家的绝对损失,相对脆弱性指国家之间损失的比较。绝对脆弱性决定着博弈持续的时间,当国家因为公共产品缺失所遭受的损失或预期损失超过因供给公共产品所需担负的成本时,便会采取积极行动;相对脆弱性影响着国际制度成本的分配,一般相对脆弱性较强的国家对于创建国际制度最为积极、担负成本的意愿也最强。在东亚,贸易领域“10+3”自由贸易区之所以迟迟没有建成,在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WTO成员国,关税已经很低,这样东亚各国贸易转移效应不高,贸易绝对脆弱性不强,所以博弈持续的时间便相对较长;金融领域,之所以合作进展顺利,如建成东亚外汇储备库和亚洲债券基金等,在于1997年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金融绝对脆弱性彰显,因此缩短了博弈时间,另外,受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泰国以及东亚国家的最大债权国日本金融相对脆弱性最强,因此在危机后的金融合作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0-05-01)
祁怀高[5](2010)在《国际制度变迁与东亚体系和平转型——一种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学理启发,作者提出了国际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范式,并以此探讨国际制度变迁如何影响东亚体系的和平转型。未来和平转型后的东亚体系将呈现一种"嵌套交迭式"制度联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东亚多边合作体系与美国双边同盟体系互相交迭、兼容共存。多边合作体系既不能化解美国双边同盟体系,美国双边同盟体系也不能主导多边合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交的现实做法是从兼容美国双边同盟体系的这一路径出发,在东亚地区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立多边合作体系。(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0年04期)
国际制度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际社会全球化的进展和人类共同体利益的需求,国际合作模式与国际制度体系也面临新的挑战。建构性的国际制度供给模式缺乏公平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个性需要;制度竞争导致制度过剩,引发不同制度之间的交织、重迭,弱化了制度的权威性和体系化;僵硬、刚性的制度规范使得国际合作产生主权危机,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平等地位;限制性的制度准入机制,使得某些国际合作俱乐部化,国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面向世界的发展倡议,其本身必然存在对国际制度的基本诉求。它提出的公平合理的制度理念、多元合作的制度模式、兼容并包的制度体系及循序渐进的制度路径是对新型国际合作体系的积极探索,其战略的推进实施必将引发国际治理模式和国际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变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制度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杨慧,刘昌明.“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制度体系转型——基于国际议程、规则、规范叁个维度的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9
[2].张超.“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制度体系的变革[J].理论探索.2017
[3].苏长和.全球治理体系转型中的国际制度[J].当代世界.2015
[4].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
[5].祁怀高.国际制度变迁与东亚体系和平转型——一种制度主义视角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