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厌氧抑制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反应器,甲烷,浓度,特性,温度,论文。
厌氧抑制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云,张代钧,杨钢[1](2010)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温度骤降对酸化活动抑制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厌氧消化过程的酸化阶段,反应器内温度的快速下降将对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产酸活动产生明显抑制。当温度依次从30℃下降到25、20和15℃时,反应器内厌氧微生物数量呈缓慢减少趋势,受温度影响不大;但是,厌氧酸化过程却明显表现出受到每一次骤然降温的影响,其碳水化合物的平均去除率随温度骤降从92%依次降低为84%、72%和25%,且最低分别达到78%、52%和10%。研究还表明,随着温度的骤降,厌氧酸化活动将立即受到强烈抑制,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以适应发酵温度的改变。(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于芳芳,伍健东,周兴求,牛晓君[2](2008)在《高浓度氨氮对IC厌氧反应器运行的抑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温(35±1)℃条件下,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研究氨氮对IC厌氧反应器运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超过3 036 mg/L时对反应器的运行有抑制作用,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氨氮对系统的IC50为4 500 mg/L;系统运行过程中VFA低于400 mg/L,pH值和碱度分别维持在7.21~7.62之间和2 356~3 065 mg/L之间;反应器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12.67%。在毒性恢复实验中,7 d后COD去除率恢复到93.01%;恢复期系统VFA逐渐降低,从第6 d开始维持在152~162 mg/L之间;出水碱度和pH值维持在1 769~2 298 mg/L和7.09~7.27之间,系统运行稳定。(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张波,徐剑波,蔡伟民[3](2003)在《有机废物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的抑制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在不同条件下的氨氮的抑制性影响、氨氮对于厌氧消化过程产生抑制性影响的原因、氨氮对于厌氧消化过程抑制性的模式和建议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03年03期)
厌氧抑制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温(35±1)℃条件下,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研究氨氮对IC厌氧反应器运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超过3 036 mg/L时对反应器的运行有抑制作用,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氨氮对系统的IC50为4 500 mg/L;系统运行过程中VFA低于400 mg/L,pH值和碱度分别维持在7.21~7.62之间和2 356~3 065 mg/L之间;反应器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12.67%。在毒性恢复实验中,7 d后COD去除率恢复到93.01%;恢复期系统VFA逐渐降低,从第6 d开始维持在152~162 mg/L之间;出水碱度和pH值维持在1 769~2 298 mg/L和7.09~7.27之间,系统运行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厌氧抑制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云,张代钧,杨钢.厌氧消化过程中温度骤降对酸化活动抑制性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
[2].于芳芳,伍健东,周兴求,牛晓君.高浓度氨氮对IC厌氧反应器运行的抑制性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8
[3].张波,徐剑波,蔡伟民.有机废物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的抑制性影响[J].中国沼气.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