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模型振动台试验论文_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韩俊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模型振动台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振动台,离心机,模型,工程,隧道,场地,惯性力。

地震模型振动台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韩俊艳[1](2019)在《液化自由场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含上部黏土层、饱和砂土层、密实砂土层的可液化自由场地在水平地震动激励下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地震动激励时饱和砂土液化后场地加速度、位移、孔压比时空响应等动力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震激励时,场地动力反应较小,加速度反应自下而上不断放大,各深度处孔压比均较小,模型地基整体处于弹性反应阶段;0.3g汶川地震卧龙台地震记录输入时,孔压积累迅速,可液化土体最上部土层孔压比达到1,饱和土体液化,模型地基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反应特征,加速度反应在饱和砂土层中未有明显放大,土体卓越周期对应的反应加速度自下而上有不断增大趋势。该研究是土-群桩-上部结构体系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中可液化自由场动力反应部分,可供今后做对比分析和验证数值模拟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雪东,魏迎奇,聂鼎,张紫涛,梁建辉[2](2019)在《基于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开展了竣工期、蓄水期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的一系列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重点探究了地震过程中面板应力的演进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面板应力的演进规律与其地震动历史有关。当作用于坝体的地震动峰值或Arias强度高于其所经历的地震动时,无论在竣工期还是蓄水期,面板外表面压应力增量随时间逐渐增大,而内表面拉应力增量逐渐发展;当作用于坝体的地震动峰值与其经历的最大地震动相比较弱时,面板应力总体趋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表面拉应力增量的发展,而其外表面压应力增量的发展较为微弱。另外,同一高程处的面板应力响应随地震动峰值或Arias强度而增大,与地震动峰值或Arias强度对堆石区变形的影响相一致。地震过程中坝坡破坏模式以浅层滑动为主。研究成果将为完善面板堆石坝的抗震设计、优化抗震加固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林翔,陈永明,杨肖年[3](2019)在《地震作用下锚索框架梁边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西福永高速公路某标段预应力锚框支护土岩二元结构边坡工程为依托,通过模型试验法在大型振动台作用下对锚索-框架梁支护下的土岩二元结构边坡的地震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坡高方向向上,PGA放大系数呈递增趋势,表现出明显的"趋表效应"和"鞭梢效应";地震强度等级较高情况下,土体的塑性特征非常明显;地震波频谱特征不同导致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存在差异并随坡高变大而呈现变小的趋势,最终在边坡坡顶处逐渐趋于一致。(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赵密,万宁潭,韩俊艳,李立云,侯本伟[4](2019)在《横向非一致激励下土层地震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由场土体的非线性地震响应问题,采用悬挂式连续体模型箱,开展了横向一致激励和非一致激励下砂土自由场土体的振动台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地震动、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自由场土体的地震动反应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包括场地土体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地震响应、剪应力-剪应变以及土体的沉降。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的非线性发展程度不仅与地震动记录有关,还与地震动输入方式、加载等级有关;与一致激励相比,非一致激励下土体运动的不一致性引起了更强的土体结构性变化,频率降低,阻尼比增大,土体的加速度峰值和频谱峰值均有降低,土体的非线性发展相对较快。土体剪应力-剪应变曲线和沉降曲线的变化规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土体的塑性发展情况,所得结论和自由场地震反应宏观现象一致,彼此佐证了结论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2期)

庄海洋,周家甫,陈苏,陈国兴[5](2019)在《微倾斜可液化场地中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倾斜场地砂土液化产生的土层侧移对地面结构和埋于其中的地下结构都造成了严重的地震破坏,也将会对地铁大型地下结构的地震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地铁地下车站与区间隧道的连接部位因结构刚度的突变,必然会造成该部位结构的地震反应区别于标准段结构的地震反应。鉴于此,本文介绍了微倾斜(倾角为6°)可液化场地中两层叁跨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连接部位结构地震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测试结果和试验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微倾斜液化场地中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动力反应规律及其地铁地下车站结构非均匀上浮机理,以及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与区间隧道结构的连接对各自动力反应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2期)

黄锦炫,蔡健,左志亮,陈启光[6](2019)在《带弱连接板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佛山市某广场A1塔楼的带弱连接板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为对象,对其1/35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讨论该试验模型的动力特性、破坏模式,分析在7度多遇、7度基本、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试验模型的加速度、位移响应以及关键部位的应变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试验模型弱连接板两侧子结构发生反相运动,并在多次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试验模型的层间位移角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建议适当加强走廊弱连接板与两侧子结构连接处的强度并保证延性,充分考虑顶部楼层的鞭梢效应,宜考察速度脉冲型地震下的结构响应。(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06期)

李哲,王贡献[7](2019)在《岸桥刚度畸变相似模型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学模型试验是研究岸桥地震破坏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由岸桥不完全相似模型(即畸变模型)试验结果来预测原型动力学特性的问题,基于振动台性能参数及模型加工约束提出了弯曲刚度畸变模型试验,并采用预测系数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修正。设计制作了3套刚度产生不同倍率畸变的1:20岸桥试验模型,分别进行了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测试了模型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同时,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岸桥原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地震时程计算,将计算值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经过预测系数修正后的试验数据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刚度畸变模型是可以对岸桥原型的地震响应进行准确预测的。(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5期)

许成顺,李洋,杜修力,李政,周燕国[8](2019)在《上覆土竖向惯性力对浅埋地下框架结构地震损伤反应影响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表明不同轴压比下中柱侧向变形能力是影响浅埋框架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由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的柱轴压比增高对浅埋地下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反应的影响,采取在结构上覆土中掺入钢砂的方式体现上覆土的竖向惯性力作用,开展地下结构地震破坏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结构上覆土体掺钢砂的方式对土-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顶、底板水平相对位移反应影响不大;增加上覆土竖向惯性力较大地改变了围岩土体与地下结构的接触压力分布形式,进而改变结构各构件的内力状态,使得框架结构中的关键竖向承力柱的轴压比升高;增加上覆土竖向惯性力导致地下结构框架受力及中柱轴压比增高的后果使得地下框架结构更易发生地震破坏。(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崔光耀,孟令瀚,张军徽,王明年,朱长安[9](2018)在《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强震区交通隧道洞口段的地震安全性和结构抗震性能,以汶川地震白云顶隧道进口段为研究背景,开展了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地震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介绍了试验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试验设备、相似设计、动力荷载、动力特性及加载制度。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由硬岩向软岩方向发展过程中隧道结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纵向应变、接触应力及结构内力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由硬岩向软岩方向发展,隧道结构PGA放大系数由1.04增大至1.68,纵向应变增加倍数由1.09增大至4.29,接触应力增加倍数由6.34增大至32.16,安全系数最小值减小百分比由26.18%增大至53.48%;随着受软岩影响的增大,作用于隧道结构的地震惯性力和强制位移不断增加,致使结构安全性不断降低。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交通隧道抗震设防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刘树林,杨忠平,刘新荣,刘永权,胡元鑫[10](2018)在《频发微小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与UDEC离散元方法,针对不同倾角的顺层岩质边坡,研究了其在频发微小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边坡变形与稳定性系数变化特征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频发微震作用下,边坡自振频率减小,阻尼比增大,坡体结构损伤不断发展并累积,具体表现为层面与次级节理的起裂、扩展、贯通,坡体永久变形逐渐增大,稳定性系数减小;两类边坡的加速度响应均表现出"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且两类边坡的动力响应随地震作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弱;对缓倾顺层坡,其在振动台试验后期加载强震作用后,边坡破坏表现为岩层从上至下的逐层开裂滑移脱落,但在UDEC模拟的频发微震下的破坏主要集中在边坡表层;而对层面与坡面平行不出露的陡倾坡,边坡在微震下的稳定性基本良好,其强震破坏面主要有后缘陡倾层面段、中部台阶起伏段及前缘平缓剪出段3段构成。研究成果对库区滑坡形成机制的认识和减灾防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地震模型振动台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开展了竣工期、蓄水期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的一系列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重点探究了地震过程中面板应力的演进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面板应力的演进规律与其地震动历史有关。当作用于坝体的地震动峰值或Arias强度高于其所经历的地震动时,无论在竣工期还是蓄水期,面板外表面压应力增量随时间逐渐增大,而内表面拉应力增量逐渐发展;当作用于坝体的地震动峰值与其经历的最大地震动相比较弱时,面板应力总体趋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表面拉应力增量的发展,而其外表面压应力增量的发展较为微弱。另外,同一高程处的面板应力响应随地震动峰值或Arias强度而增大,与地震动峰值或Arias强度对堆石区变形的影响相一致。地震过程中坝坡破坏模式以浅层滑动为主。研究成果将为完善面板堆石坝的抗震设计、优化抗震加固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模型振动台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韩俊艳.液化自由场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J].岩土力学.2019

[2].张雪东,魏迎奇,聂鼎,张紫涛,梁建辉.基于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研究[J].水利学报.2019

[3].林翔,陈永明,杨肖年.地震作用下锚索框架梁边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9

[4].赵密,万宁潭,韩俊艳,李立云,侯本伟.横向非一致激励下土层地震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5].庄海洋,周家甫,陈苏,陈国兴.微倾斜可液化场地中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6].黄锦炫,蔡健,左志亮,陈启光.带弱连接板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9

[7].李哲,王贡献.岸桥刚度畸变相似模型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8].许成顺,李洋,杜修力,李政,周燕国.上覆土竖向惯性力对浅埋地下框架结构地震损伤反应影响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9

[9].崔光耀,孟令瀚,张军徽,王明年,朱长安.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

[10].刘树林,杨忠平,刘新荣,刘永权,胡元鑫.频发微小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模型2在无控与受控时地震(atft)峰值...试验模型的破坏特征图试验模型平面图试验模型顶层位移时程曲线双面高陡边坡的振动台试验模型19 斜柱最大弯矩/( kN·m)

标签:;  ;  ;  ;  ;  ;  ;  

地震模型振动台试验论文_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韩俊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