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神经发育毒性论文_邬芳艳,马瑞娇,贾智莉,柳丽,王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胚胎神经发育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神经,胚胎,斑马,联苯,神经元,干细胞。

胚胎神经发育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邬芳艳,马瑞娇,贾智莉,柳丽,王雪[1](2019)在《异烟肼对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异烟肼是一线抗结核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异烟肼主要副作用是肝毒性、神经毒性,但目前对于异烟肼神经发育毒性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我们利用多种转基因斑马鱼模型,以斑马鱼发育形态、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神经血管发育损伤、脑部细胞凋亡和斑马鱼幼鱼行为学变化等为观察指标,评价异烟肼对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的影响,为异烟肼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方法以发育至2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的野生AB型斑马鱼、多巴胺神经元荧光(vmat:GFP)转基因斑马鱼和血管荧光〔Tg(Flk-1:GFP)〕转基因斑马鱼为研究对象,设定异烟肼2、4、8、16、32 mmol·L~(-1)浓度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给药后24、48、72、96、120小时(hpe,hours post exposure),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胚胎的孵化数、死亡数以及形态学变化。分别于72、120hpe,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异烟肼对幼鱼多巴胺神经元和神经血管的发育影响。120hpe,分析幼鱼行为学轨迹,AO染色检测斑马鱼脑部细胞的凋亡情况,并采用Quantitative Real timePCR方法测定斑马鱼幼鱼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异烟肼可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包括抑制孵化、形态发育畸形和运动行为能力降低等。异烟肼导致斑马鱼胚胎和幼鱼身体色素紊乱、脊柱弯曲、心包水肿、鱼鳔缺失和体节模糊等发育畸形现象。异烟肼处理组幼鱼自发运动行为明显减少,运动总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显着降低。异烟肼导致斑马鱼幼鱼多巴胺神经元长度显着降低、脑部血管受损。PCR结果发现异烟肼给药组导致斑马鱼凋亡信号通路中caspcase-3、caspcase-8、caspcase-9、cytc和p53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结论异烟肼对斑马鱼胚胎具有明显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王翀昊,王心童,朱娜[2](2018)在《乌头碱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发育过程中的神经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动物模型研究乌头碱的神经毒性并初步探索其神经毒性的致病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乌头碱(0μM,0.1μM,0.5μM,1μM,10μM,100μM)作用胚胎期0-4天后,观察5-8天斑马鱼幼鱼游泳行为的改变;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幼鱼肌节发育和胚胎早期感觉神经元Rohon-Beard(RB)神经元发育情况,并测定不同浓度乌头碱对胚胎脊索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结果乌头碱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斑马鱼幼鱼的游泳活力,与对照组相比较,乌头碱浓度大于0.5μM即可显着性降低斑马鱼游泳活力;可观察到幼鱼的肌节长度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性降低;并发现随着乌头碱浓度的增加,BR神经元的生理性凋亡受到抑制。检测不同浓度乌头碱作用于斑马鱼幼鱼24h、48h、72h后的脊索匀浆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发现乌头碱作用72h后,随着乌头碱浓度的增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着降低。结论乌头碱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发育产生神经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8年08期)

郭依晨[3](2018)在《钟基因Clockla在斑马鱼胚胎期双酚A暴露所致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clockla敲除(clockla-l-)斑马鱼胚胎模型,探讨钟基因clockla在斑马鱼胚胎期BPA暴露所致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BPA胚胎期暴露半数致死浓度的确定在0、2.5、5、10 mg/L的BPA暴露下,统计斑马鱼胚胎72 h、96 h以及120 h的死亡率。根据寇氏改良法计算各个时间点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确定后续实验的暴露时间和浓度。2.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构建包含或不包含斑马鱼clockla启动子区ERE序列的质粒,与ER共同转染293T细胞,12h后同时用1μM BPA或E2处理细胞,24h后裂解细胞测定荧光值。3.测定野生型(WT)和clockla-l-斑马鱼的胚胎畸形率,行为运动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显微镜下挑选健康的WT和clocka-l-斑马鱼受精胚胎,随机分组。在6 hpf(受精后6小时)时用0、1、5、25 μMBPA处理胚胎,96 h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幼鱼,统计畸形率。清水冲洗叁次后置于96孔板中,每孔一条。设置斑马鱼行为测定仪程序,连续监测幼鱼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的行为运动。胚胎暴露96 h后,吖啶橙染色20 min,PBS洗涤两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鉴定凋亡细胞的分布变化。4.PI3K/AKT-Nrf2-ARE 通路相关基因(PI3k、AKT、Nrf2、Keapl、Nqo-1)表达变化的测定在6 hpf时用0、1、5、25μM BPA处理WT和clockla-l-斑马鱼胚胎,96 h后,将同一处理组幼鱼收集到一个EP管中,DEPC水洗涤两次,加入Trizol研磨提取RNA,RT-PCR检测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BPA与雌二醇作用类似,都可以通过与clockla启动子区的ERE序列结合,激活clockla的转录。2.不同浓度BPA对斑马鱼胚胎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中高浓度处理组中幼鱼畸形率升高,运动行为下降;高浓度处理组斑马鱼幼鱼体内凋亡细胞增多。钟基因clockla敲除的胚胎中,以上改变更加明显。3.BPA暴露后,斑马鱼PI3k/AKT-Nrf2-ARE通路及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在野生型斑马鱼中,PI3k、AKT1、Nrf2和Nqo-1基因表达量在1μM浓度组升高,Nrf2和Keap1基因在在5μM浓度处理组表达增加。但在clockla敲除的斑马鱼中,只有Nrf2基因在25 μM处理组表达降低,其他基因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1.BPA作为一种类雌激素的环境污染物,能够产生与雌二醇相似的作用,激活斑马鱼钟基因clockla的表达。2.BPA处理对clockla敲除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毒性更明显,提示该基因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3.clockla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激活下游的PI3k/AKT-Nrf2-ARE 通路实现的。(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刘美娟,刘丽,何楚琦,赵维超,龙鼎新[4](2017)在《Hedgehog信号通路在γ辐射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在γ辐射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方法:以AB系斑马鱼为模型,用生物辐照仪对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不同辐照剂量(0Gy、0.25Gy、0.5Gy、1.0Gy、2.0Gy)的辐照后,收集发育至6hpf、12hpf、24hpf、36hpf、48hpf及72hpf时的斑马鱼胚胎观察γ射线对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HE染色观察脑部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吖啶橙(AO)整体胚胎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shh、smo和gli2b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0.5Gy辐照下的72hpf斑马鱼胚胎出现较为明显且典型的发育畸形,如卵黄囊肿大、心包水肿、脊柱弯曲等。0.25Gy辐照下的24hpf和72hpf胚胎直径长度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增加,且此辐照剂量下的卵黄囊直径长度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减少(P<0.05)。②各辐照组的胚胎脑部神经元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异常,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间隙增大,细胞质浓缩,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洞。③吖啶橙(AO)染色检测了结果显示:0.25 Gy辐射后的发育至24 hpf、36hpf、48hpf胚胎头部细胞出现"凋亡"荧光,随着辐射剂量的加大,凋亡现象更加明显。④shh、smo和gli2b基因在斑马鱼胚胎每个发育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经0.5Gy的γ射线辐照后,36hpf后期斑马鱼胚胎shh的mRNA表达量增加,smo的mRNA表达量减少,36hpf后期gli2b的mRNA表达量也降低(P<0.05);斑马鱼胚胎shh蛋白在12hpf后期即出现表达量下调,smo蛋白在斑马鱼胚胎整个发育时期蛋白水平变化是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只有24hpf胚胎的gli2b蛋白表现为上调,其余组的gli2b蛋白均表现为下调(P<0.05)。结论:较低剂量(0.25Gy~2Gy)的丫射线能引起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毒性,可能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本文来源于《2017(第叁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7-09)

刘美娟[5](2017)在《Hedgehog信号通路在γ辐射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在γ辐射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γ辐射致神经发育毒性的作用机制,为γ辐射神经毒性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AB系斑马鱼为生物模型,用生物辐照仪对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不同辐照剂量的辐照,观察γ射线对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1)显微镜下胚胎大体形态观察,并且分别测量24hpf和72hpf胚胎的卵黄囊直径和胚胎直径;(2)HE染色观察脑部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3)RT-PCR技术检测γ辐射对斑马鱼胚胎Hedgehog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mRNA表达变化;(4)Western blot检测γ射线对斑马鱼胚胎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以0Gy、0.25Gy、0.5Gy、1.0Gy、2.0Gy的γ辐射分别对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辐照后,收集发育至6hpf、12hpf、24hpf、36hpf、48hpf及72hpf时的斑马鱼胚胎,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拍照并测量。结果显示:0.5Gy辐照下的72hpf斑马鱼胚胎出现较为明显且典型的发育畸形,如卵黄囊肿大、心包水肿、脊柱弯曲等。0.25Gy辐照下的24hpf和72hpf胚胎直径长度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增加,且此辐照剂量下的卵黄囊直径长度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0Gy、0.25Gy、0.5Gy、1.0Gy、2.0Gy的γ辐射分别对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辐照后,收集发育至12hpf、24hpf、36hpf、48hpf及72hpf时的斑马鱼胚胎,对各组斑马鱼胚胎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切片可见未辐照组胚胎的脑部组织神经细胞排列整齐密集、结构完整清晰、细胞间隙无水肿且致密。辐照组的胚胎脑部神经元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异常,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间隙增大,细胞质浓缩,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洞。3.以0Gy和0.5Gy的γ辐射分别对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辐照后,收集发育至6hpf、12hpf、24hpf、36hpf、48hpf和72hpf时的斑马鱼胚胎,通过RT-PCR技术检测斑马鱼胚胎shh、smo和gli2b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hh、smo和gli2b基因在斑马鱼胚胎每个发育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经0.5Gy的γ射线辐照后,36hpf后期斑马鱼胚胎shh的mRNA表达量增加,smo的mRNA表达量减少,36hpf后期gli2b的mRNA表达量也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以0Gy和0.5Gy的γ辐射分别对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辐照后,收集发育至6hpf、12hpf、24hpf、36hpf、48hpf和72hpf时的斑马鱼胚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斑马鱼胚胎shh、smo和gli2b的蛋白表达水平,与RT-PCR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0.5Gyγ辐射后的12hpf后期斑马鱼胚胎shh蛋白表达量下调,smo蛋白在斑马鱼胚胎整个发育时期蛋白水平变化是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经0.5Gyγ射线辐照后,只有24hpf胚胎的gli2b蛋白表现为上调,其余组的gli2b蛋白均表现为下调,且辐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蛋白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较低剂量(0.25Gy~2Gy)的γ射线能引起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毒性,可能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2.发育早期(5hpf)的斑马鱼胚胎可作为低剂量辐射0.5Gy生物预警的敏感模式生物,shh、smo和gli2b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可作为敏感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丽[6](2017)在《经典Wnt信号通路在γ射线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在γ射线作用下,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在γ射线辐照后下,经典Wnt信号通路对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以AB系斑马鱼为材料,用生物辐照仪对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不同辐照剂量的γ射线辐照(0 Gy、0.25 Gy、0.5 Gy、1.0 Gy、2.0Gy),探索经典Wnt信号通路在γ射线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中的作用:(1)电子显微镜下观察2.0Gyγ射线对斑马鱼胚胎形态学的变化;(2)镀银染色观察不同剂量γ射线对48、72hpf斑马鱼胚胎脑部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3)斑马鱼胚胎死亡率、致畸率、出膜率的统计;(4)RT-PCR检测0.5Gyγ射线对斑马鱼胚胎不同发育时间点的Wnt3a、Dvl2、β-catenin 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5)Western blot检测0.5Gyγ射线对斑马鱼胚胎不同发育时间点的Wnt3a、Dvl2、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以0 Gy、0.25 Gy、0.5 Gy、1.0 Gy、2.0Gy的γ辐射分别对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辐照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胚胎发育至6hpf、12hpf、24hpf、36hpf、48hpf、72hpf的形态学。结果显示:受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照后的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在2.0Gy剂量组下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影响尤为明显,2.0Gyγ射线辐照24hpf斑马鱼胚胎出现了发育滞后;48hpf的斑马鱼胚胎出现脊柱弯曲;72hpf的斑马鱼胚胎出现尾部发育畸形、心包囊水肿。2.统计不同辐照剂量组对48hpf斑马鱼胚胎出膜率、72hpf斑马鱼胚胎致畸率、72hpf斑马鱼胚胎死亡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出膜率在0.5Gy剂量组后开始明显的降低,与对照组0Gy相比,出膜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致畸率在0.25Gy开始就有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0Gy相比,致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率在0.5Gy剂量组后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可认为0.5Gy剂量γ射线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敏感性。3.用镀银染色法观察48hpf、72hpf斑马鱼脑部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48hpf斑马鱼胚胎在1.0Gy剂量下出现脑部神经细胞排列紊乱,2.0Gyγ射线照射下的脑部神经细胞间间隙增大;72hpf斑马鱼胚胎2.0Gyγ射线照射下的脑部神经细胞着色深浅不一。4.以0、0.5Gy的γ辐射分别对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辐照后,用半定量RT-PCR检测斑马鱼胚胎在6hpf、12hpf、24hpf、36hpf、48hpf、72hpf六个发育时间点的Wnt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发育过程中Wnt3a、、β-catenin m RNA的表达有县增高后降低的趋势,Dvl2 mRNA的表达逐渐降低;剂量组在发育后期Wnt3a、Dvl、β-catenin mRNA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5.以0、0.5Gy的γ辐射发育至5小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辐照后,Western blot检测斑马鱼胚胎在6hpf、12hpf、24hpf、36hpf、48hpf、72hpf六个发育时间点的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Wnt3a、Dvl2、β-catenin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则在生长发育高峰期表达增高。辐照组与对照组比较,Wnt3a、Dvl2、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结论:1.较低剂量(0.25Gy~2.0Gy)的γ射线能引起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可能通过经典Wnt信号通路调控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2.发育早期(5hpf)的斑马鱼胚胎可作为低剂量辐射0.5Gy生物预警的敏感模式动物,Wnt3a、Dvl2、β-catenin的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可作为敏感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婷婷,陈慧灵,吴秀中,郑建辉,王大炜[7](2015)在《探讨有机磷农药神经发育毒性的胚胎早期MIE》一文中研究指出胚胎期暴露有机磷农药能引起神经发育毒性,造成持久性的脑神经递质代谢紊乱、认知行为异常、脑组织结构形态损伤。探讨其胚胎早期的毒性作用分子起始事件(molecularinitiating event,MIE),在神经发育毒性的早期评价与精确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本实验室以胚胎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分裂与分化分裂的调控平衡为核心,对有机磷农药神经发育毒性的胚胎早期敏感事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胚胎早期毒性损伤导致脑结构机能发育异常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主要包括:(1)有机磷农药改变胚胎侧脑室壁神经前体细胞的分裂类型,减少增殖型分裂而增加分化型分裂,这种影响主要作用于神经发育的起源细胞-顶端神经前体细胞,而对由此衍生的基底神经前体细胞影响较小。表现为顶端神经前体细胞分裂周期时程延长,由快周期型转变为慢周期型,而体现分裂类型的有丝分裂平面取向也由垂直取向转向倾斜与水平取向,但对基底神经前体细胞的影响却不明显;(2)有机磷农药在尚未引起细胞损伤与凋亡的低剂量下,抑制体外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聚集生长,由早期未分化和低分化细胞形成的大细胞团数量减少,而分化程度高的细胞所形成的分散生长数量增加;(3)有机磷农药扰乱胚胎侧脑室壁的细胞分层结构,改变其中未分化、低分化、已分化神经前体细胞比例,使Pax6/Tbr2等增殖池细胞数量减少,TUJ1等分化池细胞数量增加;(4)有机磷农药扰乱胚胎海马的正常发育,抑制胚胎早期海马原基细胞增殖,并由此导致胚胎中后期海马齿状回与CA3区细胞稀疏与发育缺陷;(5)胚胎期暴露有机磷农药造成成年动物认知行为选择性损伤,表现为学习纠错能力下降,而空间记忆能力无明显改变,这种脑机能损伤同时伴随有海马齿状回的细胞稀疏与损伤。目前,我们正在着力研究胚胎神经前体细胞分裂平衡的调控机制,探讨其与农药神经发育毒性成年期结构机能损害的相关联系。(本文来源于《2015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7-26)

许磊[8](2015)在《利用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模型对多溴联苯醚神经发育毒性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胰岛素-转铁蛋白-硒-纤维连接蛋白(Insulin-Transferrin-Selenium-Fibronectin, ITSFn)神经分化培养模型,观察叁种多溴联苯醚(Pentabromocyclododecenes, PBDEs)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机制,并确定作用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研究PBDEs的神经发育毒性探索新的思路和研究手段。研究方法1.建立五阶段的神经分化模型:阶段一,体外培养未分化的小鼠胚胎干细胞;阶段二,ESCs悬滴培养得到拟胚体,EB培养2天使其贴壁;阶段叁,ITSFn筛选培养基筛选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 NPC) (5-7d);阶段四,对NPC进行扩增和维持;阶段五,NPC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少量神经胶质细胞。2.利用Real Time-PCR检测神经特异性基因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特异性蛋白表达;选用MPTP检测神经元的存在。3.采用Real Time-PCR检测PBDEs对相关分化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ELISA及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性、氧化应激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状况;利用免疫荧光法及Image Pro Plus 6.0分析突触延伸和突触联系的变化。4.受试物PBDEs及甲状腺素剂量设置以噻唑蓝法确定的半数抑制率(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为依据。结果1.随着神经分化的进行,在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成熟阶段(阶段模型四、五),分化获得的神经样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基因、蛋白,并具有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功能,并且细胞对于神经选择性毒物MPTP具有较强的敏感性。2. PBDEs在神经分化起始阶段对ES细胞Nanog、Sox2、Oct4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在神经分化过程中对Basic helix-loop-helix, Netrin-1, Olig2, Nkx6.1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而加入甲状腺素,可有效的抑制PBDEs对神经发育中标记基因netrin-1和olig2的表达干扰。3. PBDEs显着增加神经分化的ES细胞的氧化负荷如GSH, SH, GSSG, ROS,显着降低抗氧化能力如SOD、GSH-PX和CAT活性,集中影响于神经前体细胞期到神经元成熟期;甲状腺素对于PBDEs的增加氧化负荷效应有抑制作用。PBDEs显着降低神经分化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如过氧化氢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影响作用集中于神经分化的胚胎期、神经前体细胞及成熟神经元分化增殖期;甲状腺素只对PBDEs对GSH-PX的干扰有抑制作用。4. PBDEs在nesting田胞筛选阶段和神经前体细胞形成期,具有较强的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甲状腺素对于这种凋亡诱导没有抑制作用。5. PBDEs具有神经细胞毒性,显着降低细胞膜的钠钾ATP酶活力和钙镁ATP酶活力,影响集中于神经前体细胞形成阶段;甲状腺素对PBDEs干扰钙镁ATP酶的作用具有抑制作用。6. PBDEs会降低树突、轴突长度,影响集中于神经前体细胞及成熟神经元形成阶段;甲状腺素对此作用有抑制作用。7. PBDEs对神经分化获得神经元的突触前蛋白形成有影响,对突触后蛋白形成的影响较小,甲状腺素对此作用有抑制作用。结论1.小鼠干细胞ITSFn神经分化模型在基因表达、蛋白、功能方面均有效重现了神经发育过程,可以用于神经发育毒性研究。2.叁种PBDEs均具有一定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且可通过影响分化基因表达,增加氧化负荷,降低抗氧化能力,影响细胞膜ATP酶活力,诱发早期凋亡,影响发育中神经突触的延伸等机制实现。3.PBDEs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的关键阶段集中于神经前体细胞形成阶段和成熟神经元分化阶段。4.甲状腺素对于PBDEs的神经发育毒性的多个作用途径,都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5-05-01)

许磊[9](2014)在《利用体外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模型对多溴联苯醚神经发育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11-18)

付旭锋,李圆圆,崔清华,秦占芬[10](2014)在《非洲爪蟾胚胎用于发育神经毒性测试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材料与测试协会(ASTM)的非洲爪蟾胚胎致畸试验(FETAX)的基础上,以已知具有发育神经毒性的氯化甲基汞为模式化合物,探索一种以体征、运动神经元形态和运动行为参数为终点指标的研究发育神经毒性的方法.非洲爪蟾胚胎暴露氯化甲基汞3 d时,观察到暴露组胚胎的运动能力随暴露浓度(100—400 nmol·L-1)的增加而减弱.暴露4 d发现300 nmol·L-1和400 nmol·L-1暴露组胚胎体长和运动神经元明显短于对照组.暴露持续7 d,通过行为分析软件对蝌蚪运动行为定量,发现暴露处理的蝌蚪的游泳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显示,非洲爪蟾胚胎可用来研究化学品的发育神经毒性,胚胎的体征、运动神经元形态和运动行为可以作为相对敏感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4年10期)

胚胎神经发育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动物模型研究乌头碱的神经毒性并初步探索其神经毒性的致病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乌头碱(0μM,0.1μM,0.5μM,1μM,10μM,100μM)作用胚胎期0-4天后,观察5-8天斑马鱼幼鱼游泳行为的改变;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幼鱼肌节发育和胚胎早期感觉神经元Rohon-Beard(RB)神经元发育情况,并测定不同浓度乌头碱对胚胎脊索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结果乌头碱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斑马鱼幼鱼的游泳活力,与对照组相比较,乌头碱浓度大于0.5μM即可显着性降低斑马鱼游泳活力;可观察到幼鱼的肌节长度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性降低;并发现随着乌头碱浓度的增加,BR神经元的生理性凋亡受到抑制。检测不同浓度乌头碱作用于斑马鱼幼鱼24h、48h、72h后的脊索匀浆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发现乌头碱作用72h后,随着乌头碱浓度的增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着降低。结论乌头碱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发育产生神经毒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胚胎神经发育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邬芳艳,马瑞娇,贾智莉,柳丽,王雪.异烟肼对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王翀昊,王心童,朱娜.乌头碱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发育过程中的神经毒性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

[3].郭依晨.钟基因Clockla在斑马鱼胚胎期双酚A暴露所致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8

[4].刘美娟,刘丽,何楚琦,赵维超,龙鼎新.Hedgehog信号通路在γ辐射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C].2017(第叁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7

[5].刘美娟.Hedgehog信号通路在γ辐射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华大学.2017

[6].刘丽.经典Wnt信号通路在γ射线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华大学.2017

[7].王婷婷,陈慧灵,吴秀中,郑建辉,王大炜.探讨有机磷农药神经发育毒性的胚胎早期MIE[C].2015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5

[8].许磊.利用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模型对多溴联苯醚神经发育毒性机制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

[9].许磊.利用体外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模型对多溴联苯醚神经发育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10].付旭锋,李圆圆,崔清华,秦占芬.非洲爪蟾胚胎用于发育神经毒性测试的方法[J].环境化学.2014

论文知识图

胎鼠神经管未闭神经系统发育毒性,得到...4.20生半夏粉及千姜人参半夏粉含药血...胎鼠神经管未闭℃高温+1.0Gy诱导HSP70合成示意3 不同浓度的 2-巯基乙醇对 HgCl对斑马鱼胚胎心脏特异性探针表达的...

标签:;  ;  ;  ;  ;  ;  ;  

胚胎神经发育毒性论文_邬芳艳,马瑞娇,贾智莉,柳丽,王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