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科普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音乐,伯恩斯坦,伦理,作曲家,节奏,室内乐,单簧管。
科普兰论文文献综述
吴双同[1](2019)在《基于科普兰音乐审美原理领略民族室内乐之美——以《送我一枝玫瑰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日益密切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国民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器乐越发难以满足人们当下的审美需求。在此背景下,以"小型化"、"个性化"为特征的现代民族室内乐蓬勃发展。本文基于科普兰音乐审美原理对民族室内乐组合"中国印象演奏家小组"的代表作《送我一枝玫瑰花》进行赏析,并通过反思当下民族室内乐组合的不足与局限性对民族室内乐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5期)
冯亚晴[2](2018)在《科普兰《短小交响曲》中的节奏节拍特征与点描技法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普兰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配器朴素,色彩纯净,想象力丰富,具有戏剧性功能;节奏复杂多变,尤其是器乐独奏作品的节奏极为微妙,即便最详尽的记谱也难以将它们准确记录下来。他既是西方与美国传统的忠实继承者,也是新音乐运动的有力推动者。可以说,他是集通俗性与专业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传统与革新于一身的音乐巨人。科普兰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本文拟从第二个时期(1930-1935)中创作的《短小交响曲》(Short Symphony,1932-1933)进行节奏节拍特征与点描技法的分析。(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20期)
王球[3](2018)在《探析伯恩斯坦为科普兰而作的钢琴曲《周年纪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莱奥纳德·伯恩斯坦为阿隆·科普兰而作的钢琴曲《周年纪念》为研究对象,梳理了20世纪两位美国作曲家之间的人物关系,分析该作品在旋律、动机、和声、调性和结构等方面的作曲技法,并通过与科普兰代表作进行比较研究,论述伯恩斯坦这首作品音乐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其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8年18期)
魏丽丽[4](2018)在《《格兰奇·科普兰的第叁生》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曾在1983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奖。《格兰奇·科普兰的第叁生》是她于1970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许多批评家对这部小说的诸多方面包括反种族主义的主题、颇有争议的人物特征、特殊的结构布局等都进行过富有成效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还鲜有人对这部小说的伦理特征进行过分析,蕴含在这部小说中的伦理思想和伦理内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篇论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从伦理身份、伦理环境和伦理意识对这部小说的伦理内涵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黑人家庭中伦理身份的缺失,包括迷失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冷漠的夫妻关系,得到的伦理启示是:黑人只有勇敢地承担起自己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爱并把爱传递给家人以及更多的黑人群体。通过分析小说中伦理环境的压迫,包括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以及父权制道德约束,得到的伦理启示是:尽管黑人遭受着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所带来的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伤害,但他们仍没有放弃机会去追求正义。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伦理意识的建构,包括伦理意识的丧失和伦理意识的重建,得到的伦理启示是:黑人只有进行自我反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恢复黑人人性和追求善的本性。本文从伦理身份的缺失、伦理环境的压迫和伦理意识的建构叁个方面,分析了小说中造成伦理混乱的原因,并揭示出艾丽斯·沃克一直所强调的伦理内涵,即追求爱,追求正义和追求善,最终实现黑人的完整生存。(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8-06-01)
潘谊[5](2018)在《科普兰的音乐教学新研究——评《科普兰和他的音乐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音乐界众所周知的美国着名音乐领军人物科普兰,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美国风格音乐的创作。同时,他还将欧洲音乐作曲技法融合到美国各种民间音乐素材之中,不仅保持了美国音乐多元化的特点,还充分展现了上世纪现代作曲技法的特征。正是由于科普兰对各种题材和体裁作品的广泛涉猎,导致了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美国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气息,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始终贯穿着鲜明的"美国精神"。(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美玲[6](2017)在《科普兰及其《阿巴拉契亚之春》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曲家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是举世公认的美国音乐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现当代美国音乐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体裁涉及钢琴曲、管弦乐组曲、芭蕾舞作品、歌剧、电影配乐等领域。在科普兰漫长的一生中,他的作品风格经历了爵士乐、抽象音乐、实用音乐以及十二音音乐这几个阶段;在这些创作风格中,有的体现了科普兰对于新时代音乐的追求,有的则体现了对美国民族音乐的探求。正是因为科普兰广泛涉猎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作品,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真切的感受到美国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气息,而那一直贯穿于科普兰作品中的“美国精神”也成为科普兰最鲜明的标志。本论文除了绪论与结语之外,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科普兰前时期的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在这一章节中,对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第二章主要论述音乐作品《阿巴拉契亚之春》的创作缘起及其音乐风格分析;第叁章主要论述对作品风格的成因探究;第四章主要论述的是科普兰在美国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通过这几章节的结构布局,笔者也对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作曲家本人及其作品风格以及作曲家在美国音乐史上的地位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7-06-10)
梁小梅[7](2017)在《艾丽斯·沃克为黑人妇女所构建的完美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很少有像艾丽斯·沃克这样的非裔女性作家在文学界和许多读者心中留下了痕迹。艾丽斯·沃克被认为是一个有天赋,多才多艺且有前瞻性的美国作家和活动家。她最着名的小说《紫色》,不仅在1983年获得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而且在全世界也取得了成功。此外,沃克为了将自己与其他女权主义者区别开来,她使用了"妇女主义"这一术语。妇女主义不仅为黑人妇女反抗黑人男性的压迫提供了解决方法,而且为整个黑人社区的完整生存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在她的畅销作品以及她的第一部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叁次生命》这两本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艾丽斯沃克及其作品已有大量的研究和论文。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么是围绕女性角色像在双重压迫中的女性身份探求、姐妹情缘或是同性恋,来分析文章,要么是着重于黑人男性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困境与转变。但作者认为从黑人男性与女性两方面共同去阐述沃克的妇女主义观的深刻内涵是很必要的。本论文从妇女主义角度出发旨在对她的这两部作品进行全面研究,并挖掘沃克对黑人民族或世界上任何被压迫的群体所创造的平等,充满爱与和谐的世界。首先,该论文作者详细描述了在作品中出现的主要黑人女性角色的边缘化社会地位,并从社会和家庭层面深入探讨其双重压迫的根源。此外,作者还分析了黑人妇女的逃离和反抗。接着本论文侧重于强调他们在寻求自我认同过程中姐妹情谊和自我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该论文作者分析黑人男性的困境和挖掘他们扭曲的男子气质的根源。这样会很容易意识到白人种族主义和男性沙文主义对黑人男性和整个黑人社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黑人男性在寻求完整男性和人性的过程中,作者聚焦于黑人男性自我反省和自我改变的重要性。本论文将焦点放在黑人妇女的自由和黑人男性的转变上,进而完美阐释了妇女主义的本质,即实现整个民族的完整生存。这篇关于黑人男性与女性的共同努力论文为所有处境低下的第叁世界妇女指明了道路,同时也将激励被压迫的群体追求他们的幸福生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5)
闫炜玮[8](2017)在《阿隆·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之演奏技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部《单簧管协奏曲》是美国着名单簧管演奏家班尼·古德曼委托科普兰创作的单簧管作品,于1948年完成,是科普兰唯一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这部作品属于单乐章的协奏曲。它在巧妙运用爵士节奏的基础上,融入了巴西民谣与美国通俗音乐的元素,而且在配器和作品结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也正是《单簧管协奏曲》成为20世纪单簧管代表作品的主要原因。本文从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调查出发,系统的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首先以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为查阅线索,并对科普兰的音乐创作与风格进行了研究。其次,对《单簧管协奏曲》进行作品分析,内容包括曲式分析、节奏分析及和声分析的角度进行细致研究。最后,以《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出总结,其内容包括气息的运用、节奏变化、滑音的演奏技巧。在练习长音时,要按照体系来进行。与此同时,练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音色、音质;在节奏掌握方面,尽量看总谱更有助于熟悉的掌握节奏,大多数的节奏转换是与伴奏相同的。练习的时候尽可能放慢速度,有助于更熟练的掌握;在前期练习滑音时,要靠手指进行辅助练习,使音色会出现半音向上滑行的举动变化。滑音最主要的部分还是依靠口腔(上颚部),口腔内的气压改变就会产生滑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7-05-12)
威廉·舒曼,曹利群[9](2017)在《音乐福音书 科普兰《如何听懂音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期望一个好的作品有出色的演奏,但是什么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音乐也应该"出色地"被我们听到?对于天真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去读一本怎样欣赏音乐的书一定很奇怪。从什么时候起听音乐成了问题?音乐是供人享受的。为什么一个人要学习或听从指导去聆听他正在听到的东西?答案很简单:听音乐是一项通过经验和学习得到的技能,知识会增强喜悦感。(本文来源于《音乐爱好者》期刊2017年03期)
张世博[10](2017)在《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难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簧管演奏的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奏者在对这些作品演奏的同时,也不断创造了很多新的表情记号,使得单簧管的演奏更加具有丰富多样的色彩。表演者与创作者通过彼此之间的了解、合作,将单簧管的表现力得到巨大提高,同时将单簧管的表演技术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两者间紧密的合作带动了单簧管技术、音色、表现力等全面的发展。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是美国单簧管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作品之一,全文从创作特点与演奏难点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了分析讨论。全文一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介绍了科普兰的生平,对其音乐的创作风格及特点进行梳理。第二章对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演奏方面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主要从这首作品的音色上的把握,吐音方面的控制与演奏难点,指法上的技巧及华彩乐段演奏时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第叁章对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价值提出个人的观点。讨论了这首作品的创作意义与地位。在这一作品中不拘一格的音乐情调,高超的技术运用,变化无常的节奏相结合。集中展示了科普兰杰出的写作技巧与音乐风格特点。(本文来源于《吉林艺术学院》期刊2017-03-01)
科普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普兰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配器朴素,色彩纯净,想象力丰富,具有戏剧性功能;节奏复杂多变,尤其是器乐独奏作品的节奏极为微妙,即便最详尽的记谱也难以将它们准确记录下来。他既是西方与美国传统的忠实继承者,也是新音乐运动的有力推动者。可以说,他是集通俗性与专业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传统与革新于一身的音乐巨人。科普兰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本文拟从第二个时期(1930-1935)中创作的《短小交响曲》(Short Symphony,1932-1933)进行节奏节拍特征与点描技法的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普兰论文参考文献
[1].吴双同.基于科普兰音乐审美原理领略民族室内乐之美——以《送我一枝玫瑰花》为例[J].大众文艺.2019
[2].冯亚晴.科普兰《短小交响曲》中的节奏节拍特征与点描技法运用[J].黄河之声.2018
[3].王球.探析伯恩斯坦为科普兰而作的钢琴曲《周年纪念》[J].艺术教育.2018
[4].魏丽丽.《格兰奇·科普兰的第叁生》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宁夏大学.2018
[5].潘谊.科普兰的音乐教学新研究——评《科普兰和他的音乐世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8
[6].王美玲.科普兰及其《阿巴拉契亚之春》创作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7
[7].梁小梅.艾丽斯·沃克为黑人妇女所构建的完美社会[D].内蒙古大学.2017
[8].闫炜玮.阿隆·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之演奏技巧研究[D].延边大学.2017
[9].威廉·舒曼,曹利群.音乐福音书科普兰《如何听懂音乐》[J].音乐爱好者.2017
[10].张世博.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难点分析[D].吉林艺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