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的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体性,心理学,主体,人工智能,心理,鼠疫,确证。
人的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姬海涛[1](2019)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以人的主体性为考察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哲学的主题是主客体关系问题,但近代哲学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决定了它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主客体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辩证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旧哲学主客体僵硬的对立和抽象统一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这开辟了西方哲学崭新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铮[2](2019)在《崩塌与重构:数据社会人的主体性危机及其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形式,现实空间中的物质生产转变为数据空间中的数据生产。现实空间、数据空间和人的关系成为哲学新的主题。随着数据空间的发展对现实空间的僭越,人的主体性从身体与意识的割裂,到意识结构的崩溃,再到能动性的消解,最终完全崩塌。理性的思辨难以挣脱数据牢笼全方位包裹,只能借用思维的暴力——断舍离这一极简主义的方法,一边将主体从数据包裹之中剥离出来,一边重新评估主体及一切价值,从而将人从数据牢笼中解放出来,走上反思性的主体性重构之路。(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9年12期)
麻彦坤,麦哲豪[3](2019)在《基于主体性视角看主流心理学中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学研究人,而每个人在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的主体性是承认个体差异的表现之一,也是理解“人”这个概念的基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心理活动来源于人这一主体。主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28)
马杏苗,朱进东[4](2019)在《从主体性向度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以来,人的存在意义和精神境界问题日趋显现,因而,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成为必要。依据人的主体意识的日渐觉醒,选择主体性向度从叁方面展开解读:一是人的存在价值的自我确证;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享受;叁是人的真实存在的实现。由此得出只有当社会的发展使人真正走出匮乏、异化和失真,使所有人实现真实的存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才可能获得主体内在的统一。当人在其生命本质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中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同时也就打开了生命存在的宽广视野和超越境界。(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珊珊[5](2019)在《AI+5G视阈下“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I技术蓬勃发展,5G布局展开的背景下,人类正在经历着第四次历史性的技术革命,而这次变革集前叁次技术之大成,最为显着的特征便是"智能化"。新技术革新媒介形态,形成了新型的媒介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逐渐成为了"电子媒介人",这是一种有关人类和技术的新身份、新隐喻。在这样的视阈下,人不得不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人类本身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陈文捷,解彩霞[6](2019)在《人工智能对人主体性影响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哲学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再次凸显。分析人工智能对人主体性产生的影响具有深化理论和回应现实的双重意义。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只是模拟和强化了人脑的部分机能,并且它的认知和活动没有主体性,本质上依然是人脑的对象化,因此尚未对人的主体地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也要预见到人工智能可能对主体自身能力和主体间交往异化的可能。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一定要坚守价值理念对技术发展的引导,防患于未然;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将使生产力的要素和结构得到颠覆性的改变,使人从异化劳动、物质相对稀缺以及不合理的经济关系中解放出来。(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唐赟[7](2019)在《马克思主义下的“人”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世界和人本身的认识和改造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由意志和自由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自为、自觉的生命体,主体意识不断自我强化,并通过自我活动、自我创造、自我主宰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类"的人。马克思从"种"和"类"、社会发展的"叁形态"说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视角切入,阐述了类主体理念,论证了具有类本质的人的个体主体应当且必须具备的、体现出的人类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发展性。(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4期)
孙婉莹,蔡沁知[8](2019)在《在教育困境中探寻人的主体性——《鼠疫》中的教育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鼠疫》是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小城爆发鼠疫,以里厄医生、塔鲁、格朗和朗贝尔等人为代表的人们抗击鼠疫的全部经过。《鼠疫》深刻地反映了加缪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反思,是加缪"反抗哲学"的文化阐释。在加缪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荒谬的,但人类在意识到这种不合理的情况下,仍可以选择积极面对并与之抗争,在虚无和荒诞中创造人的生存价值。里厄医生等人所面临的鼠疫困境,同样存在于教育场域中。日常教育中的琐事长期占据教师的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期刊2019年07期)
冯庆旭,宋艳芳[9](2019)在《手机异化:人主体性的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思想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它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进程不断流变。但变中有道,即异化的本质是不变的。异化是主体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出客体,这一客体又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形成一股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这一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并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股异化力量在新时代的借助载体是手机。手机异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其使得人的主体性部分缺失,影响正常交往行为,衍生出交往异化。作为主体性的人,认识与把握异化的本质是其自由自觉活动的表现,提升人的媒介素养,实现人的理智复归,做到主客体相统一,是其摆脱手机异化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文珍[10](2019)在《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社会学长江学者十人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从19世纪末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开始算起,中国社会学已走过百余年历史。在百余年发展中,中国社会学经历了对西方社会学成果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并开始尝试探索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前后数代中国社会学学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1))应该说,作为主要自西方引进的社会科学,当其抵达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之日起,中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期刊2019年02期)
人的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形式,现实空间中的物质生产转变为数据空间中的数据生产。现实空间、数据空间和人的关系成为哲学新的主题。随着数据空间的发展对现实空间的僭越,人的主体性从身体与意识的割裂,到意识结构的崩溃,再到能动性的消解,最终完全崩塌。理性的思辨难以挣脱数据牢笼全方位包裹,只能借用思维的暴力——断舍离这一极简主义的方法,一边将主体从数据包裹之中剥离出来,一边重新评估主体及一切价值,从而将人从数据牢笼中解放出来,走上反思性的主体性重构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的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姬海涛.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以人的主体性为考察线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吴铮.崩塌与重构:数据社会人的主体性危机及其出路[J].编辑之友.2019
[3].麻彦坤,麦哲豪.基于主体性视角看主流心理学中的“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4].马杏苗,朱进东.从主体性向度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9
[5].吴珊珊.AI+5G视阈下“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
[6].陈文捷,解彩霞.人工智能对人主体性影响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9
[7].唐赟.马克思主义下的“人”的主体性[J].汉字文化.2019
[8].孙婉莹,蔡沁知.在教育困境中探寻人的主体性——《鼠疫》中的教育意蕴[J].中国教师.2019
[9].冯庆旭,宋艳芳.手机异化:人主体性的缺失[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10].李文珍.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社会学长江学者十人谈[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