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不育论文_暴会会,王少坤,尹竹君,马瑞红,谢俊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花粉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粉,雄性,孢子,小麦,胼胝,脯氨酸,细胞学。

花粉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暴会会,王少坤,尹竹君,马瑞红,谢俊俊[1](2019)在《番茄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性不育在植物界普遍存在,利用雄性不育可简化制种程序。随着科学家对植物花药和花粉发育分子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人工创制番茄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突变体已成为可能。综述了番茄花粉败育与环境、能量代谢、分子机制等方面的关系,以期为番茄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子涵[2](2019)在《同核异质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的调控模型构建及育性相关基因TaUGP1-6A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杂交小麦育种是最大限度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小麦产量的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策略。而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作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由于在作物中无法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从而为研究细胞质遗传、生殖生长和花粉发育提供了理想的材料。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对一套理想的小麦同核异质雄性不育(Isonuclearalloplasmic male sterility lines,IAMSLs)试验材料展开研究,发现它们不育性稳定,同时具有提高小麦品质、增强抗白粉病能力、提高生长潜力等优势,是一套优良的不育系材料,在小麦的叁系杂交育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这些同核异质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它们核心的败育分子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该5种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706A、Va706A、Ju706A、C706A和U706A)以及他们的同型保持系B706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了1BL/1RS核型鉴定;利用显微和亚显微技术对不育系和保持系各发育时期的植株、花药、绒毡层、小孢子和花粉壁进行了表型和细胞学观察;通过TUNEL和DNA ladder技术检测了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PCD)的动态变化;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不育系败育关键时期的花药进行了差异表达分析,并利用生理指标测定和定量分析对测序分析结果进行了印证;通过RACE技术对转录组分析获得的候选基因TaUGP1-6A进行了全长扩增,并利用拟南芥功能回补和大麦花叶病毒侵染沉默(BSMV-VIGS)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功能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分子标记和A-PAGE分析结果表明,5种同核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均为1BL/1RS核型。花粉不同发育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早期、单核晚期、二核期和叁核期)的细胞学和表型研究表明,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不育系的雌蕊均发育正常,具有接受外来花粉的能力;然而不育系的雄蕊在叁核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干瘪、不散粉、内皮乌氏体畸形以及外表皮纤维散乱的败育特征;败育类型为典败或染败,且所占比例不同;不育系小孢子均在单核晚期开始发育紊乱,在二核期败育特征明显,然而败育的原因不同;组织切片、TUNEL和DNA ladder进行了绒毡层降解观察和PCD的检测表明,不育系K706A的花药绒毡层发生了提前降解,其余不育系均发生了延迟降解;超微结构观察表明,不育系绒毡层在单核晚期造油体的缺失以及绒毡层小体的畸形,小孢子花粉外壁无法正常合成孢粉素。以上结果均说明败育关键时期为单核晚期和二核期,绒毡层PCD的异常、造油体缺失以及绒毡层小体的畸形是花粉败育及花粉壁无法正常合成的主要原因。2.对5种不育系败育关键时期(二核期)花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了109.43GB的高质量clean data。通过差异表达分析(以保持系为对照),不育系K706A、Va706A、Ju706A、C706A和U706A分别获得4294、15835、5288、20444、1013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含1392个差异表达基因的核心基因集(172个基因上调,1220个基因下调)。通过KOG、GO、KEGG、WGCNA分析得到了败育相关的重要通路(糖代谢、氧化磷酸化、苯丙烷生物合成、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以及编码关键酶(GLTP、Pectinesterase、UGPase)的重要候选基因。生理指标、组织化学分析及定量的结果表明,不育花药出现了糖和ATP含量下降、ROS过量积累、孢粉素合成受阻以及ROS诱导绒毡层异常降解的现象,同时以上育性相关通路中所涉及的基因表达下调。综合以上结果,构建了一个核心转录互作网络调控同核异质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模型。3.以保持系B706花药cDNA为模板,克隆到2个小麦TaUGP1基因的拷贝TaUGP1-6A和TaUGP1-6B。序列比对发现存在17个差异的SNP位点,但所编码的氨基酸一致。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位于6A染色体上的编码UGPase的核心不育相关基因TaUGP1-6A(Traes_6AS_3A8E07254)在5种不育系中均显着下调表达。因此,利用RACE技术从B706中克隆了TaUGP1-6A的1731bp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TaUGP1-6A编码467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UDPGP保守结构域。为了验证TaUGP1-6A的功能,通过构建TaUGP1-6A的过表达载体pCAMBIA3301-TaUGP1-6A,对拟南芥纯合突变体atugp1和atugp2的杂合体(Atugp1atugp1/Atugp2atugp2)进行遗传转化。发现正常的杂合体后代有不育株(atugp1atugp1/atugp2atugp2)出现,而转化的植株后代均可育,说明了该基因的回补弥补了拟南芥AtUGP1基因的功能缺失,进而验证了TaUGP1-6A与育性相关。同时采用BSMV-VIGS技术,有效地沉默了B706植株中基因TaUGP1-6A的表达,出现了花药不开裂的不育表型,自交结实率降低。这些结果均表明该基因的正常表达与小麦育性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江江,常丽,赵立宁,李德芳[3](2019)在《雄性不育中花粉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粉壁是花粉重要的组成元件,在花粉发育和受精等过程中起作用。雄性不育研究中已发现许多与花粉壁相关的发育过程。绒毡层的降解、胼胝质的凋亡、初生外壁形成和降解以及花粉内壁发育等都与雄性不育间存在某种关联。本文主要根据雄性不育的有关报道,对涉及花粉壁发育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旨在找出花粉壁发育的一般规律,为雄性不育中花粉壁的功能研究及机理解析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高玉莹,时欢,王云,陈燕,赖钟雄[4](2018)在《文心兰不育花粉粒形态观察及相关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文心兰品种‘柠檬绿’(雄性不育)和‘巧克力’(可育)为试验材料,对花粉团和花粉粒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在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RT-PCR技术从‘柠檬绿’中克隆了1个MYB转录因子基因(OnMYB106),用q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初步鉴定‘柠檬绿’花粉败育特征,揭示花粉败育与OnMYB106基因的调控关系。结果显示:(1)‘柠檬绿’花粉团药室明显变扁,外壁凹陷、皱缩。(2)‘柠檬绿’花粉细胞内含物缺失,细胞质空泡化严重,花粉粒形态异常,花粉壁发育不连续,有许多孔洞(并非萌发孔)。(3)成功克隆获得‘柠檬绿’MYB106的基因序列,命名为OnMYB106,其开放阅读框为819bp,编码272个氨基酸;其基因组序列与cDNA比对显示,OnMYB106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nMYB106属于SANT超家族,具有2个连续的MYB DNA-binding结构域,是一个典型的R2R3-MYB转录因子;进化树分析表明,OnMYB106与高粱、水稻和二穗短柄草的MYB106蛋白序列的一致性最高,进化距离最近。(5)qRT-PCR分析显示,OnMYB106在‘柠檬绿’花粉团中下调表达;该基因在‘柠檬绿’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假鳞茎中表达量最低;在不同花期中,花苞期表达量最高,盛开期只有微量表达。研究认为,‘柠檬绿’花粉壁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其花粉败育;OnMYB106基因可能在‘柠檬绿’花器官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该基因可能属于花粉发育"早期"表达基因,主要影响‘柠檬绿’花粉壁的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望舒,韩林芝,朱嵊,潘惠新[5](2019)在《杨树雄性不育品种花粉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杨树小孢子败育的时期及影响小孢子败育的因素,为杨树雄性不育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杨树雄性不育品种‘泗杨1号’为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细胞发育过程;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败育花粉粒的形态观察,并与可育品种‘南林3412’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镜下观测发现在四分体时期以后,即单核小孢子期,雄性不育品种‘泗杨1号’大部分小孢子发生异常,开始表现出败育性状。在花粉粒成熟期小孢子开始发生解体,小孢子败育。同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仅有的少量花粉粒发现其异常变形,不同于正常花粉粒形态。【结论】‘泗杨1号’小孢子败育从单核小孢子时期开始,在花粉粒成熟期小孢子发生解体,小孢子败育。影响‘泗杨1号’小孢子败育主要原因是绒毡层细胞降解的延迟,影响小孢子发育营养物质的供给,导致小孢子发生败育;除此之外,花药室内的Ca2+浓度、花药内壁乌氏体的分布也有可能影响‘泗杨1号’小孢子的发育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肖玉月,杜坤,王幼平[6](2018)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aNa-1A的miRNA鉴定及miR845对花粉壁发育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iRNA(microRNA)是一类在进化上保守的长约21nt的非编码单链RNA,在基因表达调控的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高效的调控其靶基因的翻译或表达,在生物体生长发育、抵抗生物或者非生物胁迫以及在生物体代谢途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油菜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研究其miRNA所参与的遗传控制机理,对于杂种优势利用,培育理想油菜品种,增加油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从白芥(Sinapis alba L.)和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体细胞杂种后代中选育出稳定的不育系SaNa-1A以及对应保持系SaNa-1B进行sRNA-seq比较分析,筛选出了9个可能与花器官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其中miR845在不育系SaNa-1A显着上调表达,而靶基因则显着下调表达。接着,为了验证miR845在甘蓝型油菜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miR845过表达载体和靶位点模拟载体、以及其靶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导入甘蓝型油菜中,目前已获得上述过表达、靶位点模拟和靶基因过表达载体的T_0阳性植株。对阳性植株的表型研究发现,miR845过表达载体T_0植株花粉的花粉壁形态发生了改变,与对照圆滑的花粉壁相比,miR845过表达植株T_0花粉壁变得粗糙,并出现了空泡状的物质。且异常花粉所占比例达到了91.92%±2.83%。但是通过醋酸洋红染色发现,花粉活力没有明显丧失或减弱,可能与T_0植株是杂合子有关,后续的结构观察及其靶基因功能的分析将进一步阐明miRNA845在甘蓝型油菜花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刘思嘉[7](2018)在《脯氨酸代谢途径对乌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乌菜(Brassica campesttris L.ssp.chinesis(L.)Makino var.rosularis Tsen et Lee)属于十字花科二年生芸薹属植物。乌菜具有耐低温,口味鲜甜,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在秋冬季节是消费者喜爱购买的叶菜类之一。但由于其常规育种周期长,且一些品种容易出现抗性弱,优良性状退化等问题,使得乌菜育种陷入瓶颈。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组的杂交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增强品种抗性,并且降低生产周期与成本。因此,探究雄性不育系的快速育种方式是现在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乌菜CMS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刚刚兴起,为进一步探究乌菜CMS的作用机制,本试验选取了属于Ogu CMS不育源的乌菜CMS 4-1A和4-2A及其可育系4-1B和4-2B作为试验材料,对比乌菜CMS系及其可育系在形态指标和花药形成时期的花蕾切片差异,观察外源喷施脯氨酸对乌菜不育系花蕾中花粉活力的影响,测定在植株生殖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的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脯氨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主要结果如下:1、与乌菜可育系比较发现,乌菜CMS系在株高、根长和花期时间并无显着差异,但CMS系的花蕾发育迟缓,花器官异常,雄蕊干瘪皱缩,无明显花粉产生,且花柱短粗,花瓣较小。2、乌菜CMS系及其可育系的细胞学切片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花粉发育相比,CMS系花粉的败育时期发生在四分体前期。主要表现为绒毡层的提早解体,减数分裂异常,小孢子分化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导致花粉粒形成异常,从而导致不育。3、乌菜CMS系在抽薹之后的营养器官中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可育系。不同的是,在花蕾发育过程中,从四分体前期(stage II)开始,直到成熟的花,与可育系相比,CMS系的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均显着降低,推测可能是由于脯氨酸从营养器官运输至生殖器官的途径受阻,影响花蕾正常发育。4、为了进一步验证推测,分别喷施外源脯氨酸于CMS系及其可育系的叶片和花序上,观察其后期花粉活力变化。结果发现直接喷施脯氨酸于不育系花序上,可以恢复部分花粉活力,而喷施于不育系叶片上,对其育性无影响,验证了推测的可能性。5、比较不育系及其可育系不同组织的脯氨酸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除了脯氨酸降解途径中的ProDH酶活无显着差异,不育系花蕾发育过程中,脯氨酸合成途径中的P5CS和OAT在花蕾中的活性均显着低于其可育系,且与可育系相比,不育系中P5CS和OAT的相对基因表达处于较低水平,说明除了谷氨酸途径与花粉发育相关,鸟氨酸途径也参与了花粉发育过程。(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宗文,孔凡金,王景会,邓永胜,韩宗福[8](2018)在《棉花胞质不育恢复系花粉活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有哈克尼西棉胞质遗传背景的骨干胞质不育系与育性恢复系为亲本,配制3个杂交组合,以杂交结铃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处理下胞质育性恢复系花粉和花后不同时间不育系柱头的活力差异。结果表明,2℃低温保存可有效延长恢复系花粉活力的保持时间,但在低温条件下恢复系花粉活力受到抑制,离体室温放置过夜、离体室温放置过夜加短时适当高温(35℃)处理均可显着提高恢复系花粉活力。不育系开花次日上午柱头活力显着下降,但仍有10%左右的成铃率。胞质不育叁系杂交制种可改只上午授粉的传统杂交制种方式为全天授粉制种。(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18年05期)

刘海英,甄俊琦,胡铁柱,茹振钢,李珍[9](2018)在《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小孢子发育和花粉育性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366小孢子发育和花粉育性的检测方法,以郑麦366作为对照,采用I2-KI法、醋酸洋红法、苏木精法和改良苯酚品红法染色观察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统计。结果表明,BNS366小孢子败育时期为单核靠边期至二核期。I2-KI法能清晰反映淀粉积累情况,但郑麦366在叁核期和开花期看不到细胞核,其花粉可育率极显着高于自交结实率,操作最简便。醋酸洋红法能清晰显示细胞核,郑麦366花粉可育率与自交结实率一致,能够看到内容物的积累,但不清晰,操作简便。苏木精法在单核期和二核期染色效果最好,操作较复杂。改良苯酚品红法对细胞核和内容物的染色效果均不理想。因此,观察淀粉的积累情况以I2-KI法最好,观察细胞核的变化和检测花粉育性均以醋酸洋红法最好。(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10](2017)在《花粉壁与植物雄性不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雄性不育是重要的农艺性状。雄性不育的本质是不能形成有功能的花粉。十多年来,本实验室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克隆了大量的雄性不育基因,这些基因与花粉壁形成密切相关。花粉壁由外壁和内壁构成,外壁又分为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多年前我们克隆了分别调控花粉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的关键调控因子MS188(Zhang et al.,Plant J 2007)和TEK(Lou et al.,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这里我们将介绍本实验室关于这些调控因子调控花粉壁形成的最新进展。1)AMS是MS188和TEK的直接上游调控因子,我们发现绒毡层转录因子TDF1直接调控AMS从而调控花粉壁的形成和绒毡层的发育(Lou et al.,New Phytologist,2017)。2)TEK直接调控多个糖蛋白AGPs的表达从而调控花粉外壁内层形成(Jia et al.,Molecular Plant,2015)。我们发现TEK与TCP家族成员TCP14/15相互作用直接调控AGPs的表达,从而调控花粉外壁内层形成(Jia et al.,Plant Physiology,初步接受)。3)CYP703A2是外壁外层孢粉素合成的关键基因之一,绒毡层细胞中MS188直接调控CYP703A2的表达从而调控外壁外层的合成(Xiong et al.,Plant J 2016)。除了CYP703A2,拟南芥中还有7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参与孢粉素的合成。我们将介绍AMS和MS188对孢粉素合成途径这些基因的复杂调控作用(王科等,结果整理之中)。(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长叁角遗传学大会会议手册》期刊2017-10-27)

花粉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杂交小麦育种是最大限度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小麦产量的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策略。而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作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由于在作物中无法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从而为研究细胞质遗传、生殖生长和花粉发育提供了理想的材料。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对一套理想的小麦同核异质雄性不育(Isonuclearalloplasmic male sterility lines,IAMSLs)试验材料展开研究,发现它们不育性稳定,同时具有提高小麦品质、增强抗白粉病能力、提高生长潜力等优势,是一套优良的不育系材料,在小麦的叁系杂交育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这些同核异质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它们核心的败育分子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该5种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706A、Va706A、Ju706A、C706A和U706A)以及他们的同型保持系B706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了1BL/1RS核型鉴定;利用显微和亚显微技术对不育系和保持系各发育时期的植株、花药、绒毡层、小孢子和花粉壁进行了表型和细胞学观察;通过TUNEL和DNA ladder技术检测了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PCD)的动态变化;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不育系败育关键时期的花药进行了差异表达分析,并利用生理指标测定和定量分析对测序分析结果进行了印证;通过RACE技术对转录组分析获得的候选基因TaUGP1-6A进行了全长扩增,并利用拟南芥功能回补和大麦花叶病毒侵染沉默(BSMV-VIGS)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功能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分子标记和A-PAGE分析结果表明,5种同核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均为1BL/1RS核型。花粉不同发育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早期、单核晚期、二核期和叁核期)的细胞学和表型研究表明,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不育系的雌蕊均发育正常,具有接受外来花粉的能力;然而不育系的雄蕊在叁核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干瘪、不散粉、内皮乌氏体畸形以及外表皮纤维散乱的败育特征;败育类型为典败或染败,且所占比例不同;不育系小孢子均在单核晚期开始发育紊乱,在二核期败育特征明显,然而败育的原因不同;组织切片、TUNEL和DNA ladder进行了绒毡层降解观察和PCD的检测表明,不育系K706A的花药绒毡层发生了提前降解,其余不育系均发生了延迟降解;超微结构观察表明,不育系绒毡层在单核晚期造油体的缺失以及绒毡层小体的畸形,小孢子花粉外壁无法正常合成孢粉素。以上结果均说明败育关键时期为单核晚期和二核期,绒毡层PCD的异常、造油体缺失以及绒毡层小体的畸形是花粉败育及花粉壁无法正常合成的主要原因。2.对5种不育系败育关键时期(二核期)花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了109.43GB的高质量clean data。通过差异表达分析(以保持系为对照),不育系K706A、Va706A、Ju706A、C706A和U706A分别获得4294、15835、5288、20444、1013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含1392个差异表达基因的核心基因集(172个基因上调,1220个基因下调)。通过KOG、GO、KEGG、WGCNA分析得到了败育相关的重要通路(糖代谢、氧化磷酸化、苯丙烷生物合成、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以及编码关键酶(GLTP、Pectinesterase、UGPase)的重要候选基因。生理指标、组织化学分析及定量的结果表明,不育花药出现了糖和ATP含量下降、ROS过量积累、孢粉素合成受阻以及ROS诱导绒毡层异常降解的现象,同时以上育性相关通路中所涉及的基因表达下调。综合以上结果,构建了一个核心转录互作网络调控同核异质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模型。3.以保持系B706花药cDNA为模板,克隆到2个小麦TaUGP1基因的拷贝TaUGP1-6A和TaUGP1-6B。序列比对发现存在17个差异的SNP位点,但所编码的氨基酸一致。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位于6A染色体上的编码UGPase的核心不育相关基因TaUGP1-6A(Traes_6AS_3A8E07254)在5种不育系中均显着下调表达。因此,利用RACE技术从B706中克隆了TaUGP1-6A的1731bp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TaUGP1-6A编码467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UDPGP保守结构域。为了验证TaUGP1-6A的功能,通过构建TaUGP1-6A的过表达载体pCAMBIA3301-TaUGP1-6A,对拟南芥纯合突变体atugp1和atugp2的杂合体(Atugp1atugp1/Atugp2atugp2)进行遗传转化。发现正常的杂合体后代有不育株(atugp1atugp1/atugp2atugp2)出现,而转化的植株后代均可育,说明了该基因的回补弥补了拟南芥AtUGP1基因的功能缺失,进而验证了TaUGP1-6A与育性相关。同时采用BSMV-VIGS技术,有效地沉默了B706植株中基因TaUGP1-6A的表达,出现了花药不开裂的不育表型,自交结实率降低。这些结果均表明该基因的正常表达与小麦育性紧密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粉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暴会会,王少坤,尹竹君,马瑞红,谢俊俊.番茄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9

[2].刘子涵.同核异质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的调控模型构建及育性相关基因TaUGP1-6A的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张江江,常丽,赵立宁,李德芳.雄性不育中花粉壁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9

[4].高玉莹,时欢,王云,陈燕,赖钟雄.文心兰不育花粉粒形态观察及相关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8

[5].刘望舒,韩林芝,朱嵊,潘惠新.杨树雄性不育品种花粉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肖玉月,杜坤,王幼平.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aNa-1A的miRNA鉴定及miR845对花粉壁发育的初步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7].刘思嘉.脯氨酸代谢途径对乌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8

[8].王宗文,孔凡金,王景会,邓永胜,韩宗福.棉花胞质不育恢复系花粉活力研究[J].中国棉花.2018

[9].刘海英,甄俊琦,胡铁柱,茹振钢,李珍.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小孢子发育和花粉育性检测方法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8

[10]..花粉壁与植物雄性不育[C].2017中国长叁角遗传学大会会议手册.2017

论文知识图

一2口叮万,和ojr79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一1一1.花粉发育过程中AIA含量的变化图...人控降温对供试不育系花粉不育...一39:转基因水稻材料开花与株高A:sH527...华5325S在武汉自然条件下花粉不育℃处理各株系花粉不育度的变化

标签:;  ;  ;  ;  ;  ;  ;  

花粉不育论文_暴会会,王少坤,尹竹君,马瑞红,谢俊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