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基准面旋回论文_柳妮,唐群英,刘静,于景维,李钦昭

导读:本文包含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准面,前缘,地层,成因,侏罗系,鄂尔多斯,样式。

短期基准面旋回论文文献综述

柳妮,唐群英,刘静,于景维,李钦昭[1](2019)在《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微观非均质性与重点短期基准面旋回》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岩性油气藏中剩余油难以挖掘以及采收率低等问题,对头屯河组二段储集砂体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压汞、X-衍射以及扫描电镜资料,通过颗粒非均质性、孔喉非均质性以及填隙物非均质性的分析,认为头二段储集砂体具有较强的微观非均质性。在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探索了头二段重点旋回SSC4和SSC7与储集砂体微观非均质性的关系。SSC4上升半旋回内沉积物的供给量不低于可容纳空间(A/S≤1)时,颗粒非均质性与填隙物(主要为杂基)非均质性引起的孔喉非均质性对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较大;沉积物的供给量低于可容纳空间(A/S>1)时,颗粒非均质性和填隙物(主要为胶结物)非均质性引起的孔喉非均质性对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较大。SSC7上升半旋回内,由颗粒非均质性引起的孔喉非均质性对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较大。针对不同重点短期旋回内砂体的开发,应注意判别微观非均质性的强弱变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采收效率。(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张博文,王海更,李国良,魏焜,安玉华[2](2018)在《渤海P油田L60油组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及对储层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P油田1区馆陶组L60油组为多期迭置的辫状河砂体。此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研究层段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低可容纳空间下的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和高可容纳空间下的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对研究层段河道砂体期次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并依据A/S值的变化,将研究区的河道砂体划分为迭切型、迭加型和单一型叁种堆迭样式。在此基础上,对超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各期次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细致刻画,探讨了不同期次超短期基准面旋回下的隔夹层分布和发育规律。砂体水淹特征证实,超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泥质隔夹层分布局限,渗流遮挡作用较弱,剩余油多连片分布在动用程度较低的砂体上部;随着超短期基准面逐渐上升,局部的泥质隔夹层逐步变厚,至超短期基准面上升晚期时,发育更为广泛,可进行横向对比,并有较强的渗流遮挡作用,剩余油分段式分布在砂体内。(本文来源于《海洋石油》期刊2018年03期)

赵宏波,唐辉,程刚,王定峰,张于勤[3](2014)在《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叁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大类,其中非对称型旋回包含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2种类型,对称型旋回包含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厚度、上升半旋回厚度小于下降半旋回厚度和上升半旋回厚度近似等于下降半旋回厚度3种类型。长8油层组储集砂体按成因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和远砂坝砂体四大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包含削截式和完整式2种类型,河口坝砂体包含孤立式和迭加式2种类型,复合式坝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直接迭加在河口坝砂体之上形成,它们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引起的可容纳空间(A)和沉积物补给量(S)之间变化关系的影响。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主要形成削截式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者A/S<1,后者A/S>1;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主要形成孤立式、迭加式河口坝和远砂坝砂体,前者A/S<1,后两者A/S>1;在一个完整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如果既保留了短期基准面上升期的沉积,又保留了下降期的沉积,则形成复合式坝砂体。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属岩性油藏,搞清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预测水下分流河道、迭加式坝和河口坝等砂体将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4年02期)

孙雨,马世忠,闫百泉,赵慧,于利民[4](2013)在《浅水湖盆河控叁角洲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与沉积演化: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2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830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系统分析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浅水湖盆河控叁角洲体系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成因特征、结构样式及分布模式,总结出扶余油层的沉积层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扶余油层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主要有基准面下降至基准面上升转换面、基准面上升至基准面下降转换面和基准面旋回界面对比局部参照等时面;(2)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可分为3大类7亚类,即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可分为2亚类)、向上"变浅"非对称型旋回(可分为2亚类)和对称型旋回(可分为3亚类),以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为主;(3)扶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其在总体水进的背景下,主要经历4个变化阶段: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中期的快速上升阶段、中后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及末期的快速上升后略有下降阶段,近似对应于识别出的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这4个阶段的变化过程中,依次发育高能河控叁角洲分流平原、低能河控叁角洲平原、河控叁角洲分流平原近岸沉积区及叁角洲前缘前叁角洲沉积。(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8期)

李新虎,李亚婷,王婷茹,石杰[5](2011)在《腾格尔组短期基准面旋回测井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可容空间(A)与沉积供给(S)比值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以及旋回对称性的变化,利用测井曲线迭加样式,确定短期基准面旋回测井响应特征和体系域内沉积物体积分配。研究结果表明,白音查干凹陷腾格尔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型)以及向上"变深"再"变浅"的对称型(C型)3种主要类型。再依据低可容空间和高可容空间特点,将A型划分为A1和A2两种类型;将B型划分为B1和B2;依据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的对称性,将C型划分为完全–近完全对称型(C1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2型)以及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等7种次级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1年05期)

刘自亮,沈芳,段文标[6](2009)在《松辽盆地华字井阶地泉头组四段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辽盆地华字井阶地白垩系泉头组第四段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分析了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导的叁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成因。研究表明各种成因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增加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变化的控制。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A/S<1时,多期迭加型和废弃型河道砂体为主,A/S>1时,则为完整型河道砂体;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A/S<1时,以完整型河口坝砂体为主,A/S>1时,则以迭加型河口坝为主。讨论了各种成因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格架内的时空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李祺,陈振林[7](2009)在《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叁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构成样式及砂体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通过岩心和测井曲线分析,对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辫状河叁角洲前缘储层砂体成因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了3种类型7种亚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3种类型分别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型)和对称型(C型);依据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及其迭加样式,7种亚类型分别对应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迭加式河口坝砂体、河口坝—远砂坝组合砂体、河上坝砂体(C1)、河上坝砂体(C2)和坝上河砂体。研究表明,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控制着不同成因砂体的分布。建立了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辫状河叁角洲前缘储层砂体的成因分布模式。(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09年04期)

陈金荣[8](2007)在《长武地区叁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武地区延长组78、油组叁角洲前缘储集砂体,按成因可分为叁大类5种类型,各种类型砂体的成因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量之间变化关系的影响。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可容纳空间/沉积物补给量的比值对砂体成因特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小于l时,以截削式河道砂体为主;大于1时,则为完整式河道砂岩。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沉积物补给量小于l时,以孤立式河口坝砂体为主;大于1时,则以远砂坝砂体为主;在水下坡折带沉积区,则为复合式坝砂体。基准面升降过程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不同成因的砂体类型的分布特点。(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7年04期)

柯光明,郑荣才,罗清林,雷光明,谢春红[9](2007)在《川西坳陷南部须家河组—蓬莱镇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川西坳陷南部须家河组—蓬莱镇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两种基本结构类型;再根据可容纳空间大小和上下两个半旋回的厚度,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类型: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近完全—完全对称型(C2型),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7年02期)

倪新锋,陈洪德,田景春,赵俊兴,韦东晓[10](2007)在《短期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关系——以陇东地区叁迭系延长组长6—长7浊积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陇东地区叁迭系延长组浊积扇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和对称型3种基本结构类型。重点讨论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关系,指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变化明显受控于基准面旋回迭加样式,在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浊积砂体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储层物性最好,而在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砂体则相反。(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07年02期)

短期基准面旋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渤海P油田1区馆陶组L60油组为多期迭置的辫状河砂体。此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研究层段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低可容纳空间下的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和高可容纳空间下的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对研究层段河道砂体期次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并依据A/S值的变化,将研究区的河道砂体划分为迭切型、迭加型和单一型叁种堆迭样式。在此基础上,对超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各期次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细致刻画,探讨了不同期次超短期基准面旋回下的隔夹层分布和发育规律。砂体水淹特征证实,超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泥质隔夹层分布局限,渗流遮挡作用较弱,剩余油多连片分布在动用程度较低的砂体上部;随着超短期基准面逐渐上升,局部的泥质隔夹层逐步变厚,至超短期基准面上升晚期时,发育更为广泛,可进行横向对比,并有较强的渗流遮挡作用,剩余油分段式分布在砂体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期基准面旋回论文参考文献

[1].柳妮,唐群英,刘静,于景维,李钦昭.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微观非均质性与重点短期基准面旋回[J].石油实验地质.2019

[2].张博文,王海更,李国良,魏焜,安玉华.渤海P油田L60油组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及对储层的控制[J].海洋石油.2018

[3].赵宏波,唐辉,程刚,王定峰,张于勤.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4

[4].孙雨,马世忠,闫百泉,赵慧,于利民.浅水湖盆河控叁角洲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与沉积演化: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李新虎,李亚婷,王婷茹,石杰.腾格尔组短期基准面旋回测井响应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

[6].刘自亮,沈芳,段文标.松辽盆地华字井阶地泉头组四段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李祺,陈振林.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叁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构成样式及砂体成因[J].地质科技情报.2009

[8].陈金荣.长武地区叁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

[9].柯光明,郑荣才,罗清林,雷光明,谢春红.川西坳陷南部须家河组—蓬莱镇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

[10].倪新锋,陈洪德,田景春,赵俊兴,韦东晓.短期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关系——以陇东地区叁迭系延长组长6—长7浊积扇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

论文知识图

层内物性向上变好复变差模式(德106-...1 中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油...井SSC4短期基准面旋回储集...长8油层组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潼南地区001井须家河组二段短期基准松辽盆地扶余油田SSC3短期基准面旋回

标签:;  ;  ;  ;  ;  ;  ;  

短期基准面旋回论文_柳妮,唐群英,刘静,于景维,李钦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