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死亡焦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焦虑,沙盘,多维,态度,因素,墓志铭,不死。
死亡焦虑论文文献综述
焦卉,郭检生,陈丽,陈小建,左小云[1](2019)在《机构养老老年人死亡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机构养老老年人死亡焦虑的特点,探讨生命意义与心理成长对其的影响,为提高机构老年人生命质量、改善养老机构服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江西省赣州、吉安、南昌等地区的343名老年人进行死亡焦虑问卷、生命意义问卷、创伤后成长问卷调查。[结果]机构养老老年人的死亡焦虑显着高于居家养老老年人,在男性老年人死亡焦虑得分高于女性。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更多地想到死亡,谈到死亡或想到死会紧张和烦恼,而对于得癌症、做手术及痛苦的死去反而不害怕,也不怕死尸。[结论]机构养老老年人死亡焦虑较严重。生命意义对老年人死亡焦虑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丁震寰[2](2019)在《由畏惧到享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死亡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死亡焦虑困扰着许多人。本文旨在从志怪小说入手,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死亡焦虑变化,即由逃避死亡焦虑转向暂时的麻痹死亡焦虑,最后借助"酒"的狂欢化意象对死亡焦虑产生了消解。通过对死亡焦虑的变化,人的生命意识得以重新思考。(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2期)
刘玄佛,杨振东[3](2019)在《被死亡焦虑困扰的女孩》一文中研究指出家长来信:我是孩子的妈妈,女儿今年17岁,在读高一。近两年,家里出了许多大事,我的父母因为癌症相继去世。孩子从小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因而在照顾老人以及面对老人去世这件事上也非常难受。其实,我和我先生的父母身体都不太好,女儿的爷爷奶奶更早就离世了,一个是在她8岁时,一个是在她10岁时。今(本文来源于《大众心理学》期刊2019年10期)
师文文,宋莉娟,崔静[4](2019)在《医学生死亡焦虑与死亡态度现状及二者关系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医学生死亡焦虑与死亡态度现状,并探讨二者的关系,为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以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CT—DAS)和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AP-R)为调查工具,对1486名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开展调查,采用SPSS2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医学生死亡焦虑均值为(44.056±5.6102),死亡态度五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3.029±0.719、2.995±0.735、3.722±0.72、2.910±0.706、2.855±0.788。(2)死亡焦虑与死亡态度的相关分析显示,死亡焦虑与死亡态度5个维度变量均相关,其中,死亡焦虑与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离接受正相关,与自然接受负相关。结论:医学生死亡焦虑程度较高,死亡态度以自然接受为主,而其焦虑的程度影响医学生死亡态度。死亡焦虑来自对于死亡的未知,可以通过促进死亡教育的开展和普及,缓解医学生死亡焦虑水平,从而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4)
周豆妹[5](2019)在《安宁疗护对年轻晚期肿瘤患者死亡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安宁疗护对年轻晚期肿瘤患者死亡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年轻晚期肿瘤患者8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43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实施安宁疗护。采用死亡焦虑量表和SF-36量表对85例患者进行测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死亡焦虑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死亡焦虑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安宁疗护后,死亡焦虑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年轻晚期肿瘤患者实施安宁疗护,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死亡焦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以舒适的状态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4)
刘兴婕[6](2019)在《舒展的含羞草——沙盘游戏转化死亡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沙盘游戏治疗是无意识的工作,是来访者在咨询师营造的自由受保护空间中把自己的无意识状态通过沙画呈现出来,通过在游戏中获得心理的整合,达到自愈的效果。对静的最初印象感觉这孩子就像一棵含羞草——特别敏感,只要感到危险就会自我卷缩、自我保护,直到感觉危险暂时消失才敢慢慢舒展自我,还时刻处于警惕状态。2015年7月开始,静出现频繁洗手和过度焦虑现象,经常(本文来源于《心理与健康》期刊2019年08期)
宋子皿,王媛媛,刘薇薇[7](2019)在《社区居民死亡焦虑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中国死亡质量指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原因之一是在言生讳死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大众很少去思考死亡或临终相关问题,导致死亡来临时出现诸多社会问题。死亡被忽视的背后隐藏着大众对死亡不正确的认知、恐惧或焦虑。目的分析社区居民死亡焦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引导和启发全科医生认识和熟悉个体和群体的死亡焦虑状态。方法 2017年5—8月在北京市1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对1 100例被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就诊机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月收入、婚姻状况、是否患有慢性病、同一卫生机构就诊次数、对就诊卫生机构满意度、生命威胁事件(如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生命威胁事件发生次数、丧亲经历、死亡咨询、死亡教育、死亡知识储备情况〕和中文版多维死亡焦虑量表(C-MFODS)〔对自己尸体的恐惧(维度一)、对死后未知世界的恐惧(维度二)、对濒死过程的恐惧(维度叁)、对失去重要他人的恐惧(维度四)、对早逝的恐惧(维度五)、对其他尸体的恐惧(维度六)、对死后尸体被损坏的恐惧(维度七)〕进行现场调查。C-MFODS总得分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31份,有效回收率为93.73%。1 031例患者C-MFODS总得分为(2.30±0.53)分,维度一、维度二、维度叁、维度四、维度五、维度六、维度七得分分别为(2.72±0.77)、(2.64±0.75)、(1.95±0.66)、(1.88±0.55)、(2.08±0.71)、(2.18±0.70)、(2.73±0.9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诊机构、婚姻状况、同一卫生机构就诊次数、生命威胁事件发生次数是C-MFODS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死亡焦虑的主要内容是对濒死过程、丧亲、早逝的恐惧。就诊机构、婚姻状况、同一卫生机构就诊次数、生命威胁事件发生次数是死亡焦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社区卫生机构为代表的社会支持及家庭支持具有缓解死亡焦虑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28期)
汪小斌[8](2019)在《贵州省中学生死亡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贵州省中学生死亡焦虑现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及典型相关分析中学生死亡焦虑影响因素,为降低中学生死亡焦虑水平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贵州省经济发展状况选取贵阳市、黔东南州、毕节市叁个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共5092名中学生,应用自编问卷、死亡焦虑量表(T-DAS)中文版及中学生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人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定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Z检验和F检验;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取公因子作为潜变量,采用Amos21.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探讨死亡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内在联系。结果:本研究共调查5092名中学生,其中贵阳市1779人,黔东南州1605人,毕节市1708人;男生2441人,女生2651人;平均年龄(16.45?1.99)岁;初中2479人,高中2613人。贵州省中学生死亡焦虑总平均分达(7.28?3.02),58.99%的中学生死亡焦虑得分大于或等于7分,72.03%的中学生害怕死亡;65.91%的中学生很害怕自己患癌症;50.90%的中学生很多时候因时间流逝而感到痛苦;43.83%的中学生对于未来具有恐惧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个人因素中,不同性别、民族、生源地及是否住校、是否为独生子女、近一年来孤独、失眠、参加体育锻炼、玩网络游戏情况不同的中学生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因素中,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从业状况、母亲从业状况及与父母亲密程度不同的中学生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校因素中,不同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压力、同学关系情况、学校生活态度及学校是否开展生命教育、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支持程度不同的中学生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因素中,被恶意取笑、被索要财物、被故意排斥在集体活动外、被威胁、恐吓和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子里及因为自己身体缺陷等问题被取笑情况不同的中学生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索性因子分析在个人因素方面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为受教育年限、心理压力、生活行为方式和威胁健康经历;家庭因素方面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为家庭氛围、父母文化水平、父母从业状况和家庭教养方式;学校因素方面提取2个公因子,分别为学习状况和学校生命教育;社会因素方面提取2个公因子,分别为社会欺辱和生死经历。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对死亡焦虑影响作用最大的是社会欺辱,且其对死亡焦虑产生直接正向作用,总效应为0.106;其次是父母文化水平,对死亡焦虑产生直接负向作用,也可通过学习情况对其产生负向间接作用,总效应为0.102;生活行为方式对死亡焦虑产生直接负向作用,效应为0.091;抑郁情绪对死亡焦虑产生直接正向作用,效应为0.071;学校生命教育和家庭氛围同样对死亡焦虑产生直接负向作用,效应分别为0.058和0.040;心理压力、学习情况和生死经历均通过抑郁情绪对死亡焦虑产生间接负向作用,效应分别为0.012、0.007和0.005。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死亡焦虑与抑郁的相关性主要与叁组典型变量有关,第一组典型变量主要反映死亡认知与一般抑郁情绪的正相关;第二组和第叁组典型变量主要反映压力与痛苦与一般抑郁情绪、人际关系有关的抑郁情绪、学业有关的抑郁情绪的正相关。结论:贵州省中学生死亡焦虑总体水平较高,其影响因素主要为社会欺辱、父母文化水平、生活行为方式及抑郁情绪,且死亡焦虑与抑郁情绪在各维度上存在密切相关。缓解中学生死亡焦虑水平,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参与,加强中学生社会保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全面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29)
周仁会,郭成,杨满云,吴慧敏[9](2019)在《大学生个体死亡焦虑量表的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编制适用于中国大学生被试的个体死亡焦虑量表,对四川、重庆、山西3地4所高校的1 30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施测, 2周后选取70人进行重测,采用Templer编制的死亡焦虑量表作为校标.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死亡焦虑量表包含17个项目,由价值实现焦虑、重要他人焦虑、死后境况焦虑、死时痛苦焦虑4个维度构成.总量表和各维度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可以作为大学生个体死亡焦虑的测量工具,建议使用各维度得分,不使用总量表得分.(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高志强[10](2019)在《生生:儒家超越死亡焦虑的根本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生"思想是儒家超越死亡焦虑的根本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宇宙自然视域下的"原始反终";血脉和精神传承视域下的"父死子继";丧礼和祭礼视域下的"慎终追远";体生和不朽视域下的"存顺没宁";生死抉择视域下的"杀身成仁";知命和立命视域下的"顺受其正"。儒家以"生生"思想统摄生死,彰显了深沉的人文智慧。(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2期)
死亡焦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死亡焦虑困扰着许多人。本文旨在从志怪小说入手,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死亡焦虑变化,即由逃避死亡焦虑转向暂时的麻痹死亡焦虑,最后借助"酒"的狂欢化意象对死亡焦虑产生了消解。通过对死亡焦虑的变化,人的生命意识得以重新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亡焦虑论文参考文献
[1].焦卉,郭检生,陈丽,陈小建,左小云.机构养老老年人死亡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9
[2].丁震寰.由畏惧到享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死亡焦虑[J].名作欣赏.2019
[3].刘玄佛,杨振东.被死亡焦虑困扰的女孩[J].大众心理学.2019
[4].师文文,宋莉娟,崔静.医学生死亡焦虑与死亡态度现状及二者关系的调查研究[C].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
[5].周豆妹.安宁疗护对年轻晚期肿瘤患者死亡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C].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
[6].刘兴婕.舒展的含羞草——沙盘游戏转化死亡焦虑[J].心理与健康.2019
[7].宋子皿,王媛媛,刘薇薇.社区居民死亡焦虑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9
[8].汪小斌.贵州省中学生死亡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9
[9].周仁会,郭成,杨满云,吴慧敏.大学生个体死亡焦虑量表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高志强.生生:儒家超越死亡焦虑的根本路径[J].心理学探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