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阳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阳洞,杨大眼龛龛楣,双龙缠须弥山,文殊与普贤
古阳洞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芬[1](2019)在《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龛龛楣浅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龛龛楣进行讨论,讨论内容涉及龛楣被破坏的时间及历史背景;龛楣中部"双龙缠须弥山"图像是依据《龙王兄弟经》雕凿,主要借经文中降伏双龙的"目犍连"来暗喻杨大眼本人战功显赫;文殊、普贤组合造像是唐代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杨大眼龛楣中部的"文殊骑狮、普贤骑象"组合图像则是目前现存时代最早的,为这一组合题材在后世的兴盛开创了先河。(本文来源于《华夏考古》期刊2019年05期)
刘连香[2](2019)在《龙门石窟古阳洞北魏广川王国造像与题记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有北魏广川王国造像龛11个,题记7处。广川王国造像所处窟顶位置反映其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该组造像以大龛为中心、周围小龛围绕的布局结构在北魏王国与家族造像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其题记内容反映的现实功利性为当时佛教信仰本质。根据造像特征和题记,对于厘清大龛与其旁边造型一致的相邻小龛之间关系以及研究当时造像整体布局、探讨不同窟龛的早晚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将出土墓志、传世文献等与造像题记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石窟造像。(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3](2018)在《龙门石窟·古阳洞》一文中研究指出古阳洞是洛阳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石窟,据考为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所开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古阳洞内造像题记近千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洞窟,着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皆出于此。(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05期)
金建荣[4](2016)在《南北朝佛教造像背光关系研究——以龙门石窟古阳洞杨大眼造像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北朝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佛教造像背光对中原北方的影响,可从背光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考察。南朝造像项光中一铺叁尊像的组合形式,出现在北朝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龛佛像项光中。从该龛佛像背光与龛壁飞天,以及古阳洞上层造像龛壁至中层造像背光内南朝式飞天的变化关系,可知北朝吸收南朝飞天式样的演变过程。南朝造像背光中飞天形象也有清晰的演变关系。南朝对北朝造像背光的影响,缘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北朝皇族权贵、南来的宗室与士人,以及南北往来的高僧,为北朝借鉴南朝佛教文化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6年04期)
曹社松,焦建辉,刘洵[5](2016)在《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龛雕凿年代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遗迹现象和文献资料出发,认为杨大眼龛的规划始凿早于景明叁年五月卅日,完成于正始二年或叁年杨大眼参加对南朝军事斗争胜利后经龙门归阙之际。(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6年02期)
刘明虎[6](2015)在《古阳洞菩萨造像服饰样式的形成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龙门石窟古阳洞概况龙门石窟古阳洞(第1443窟),高11.20、宽6.9、深13.7米,坐西朝东,在天然溶洞基础上凿建,平面纵长呈马蹄形,穹隆顶,仿草庐形窟。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前后营建的重要洞窟,内容丰富、造型精美,展示出洛阳地区北魏佛教艺术发展的初期样态。(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5年11期)
陈开颖[7](2015)在《龙门石窟古阳洞供养人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供养人的形制位置、服饰姿态,可以探究当时人的宗教信仰背景和传统礼制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融变,观察民俗佛教中供养人的历史作用,确定供养人像图在佛教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21期)
陈开颖[8](2013)在《北魏后期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以古阳洞为中心的供养人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魏后期,不同阶层佛教供养人在设计石窟中的自画像——供养人像时,艺术形式上有了更多的探索和选择,这种有意识的艺术创作使得供养人像不再仅仅是佛与菩萨像的牺牲品,而具备了独立表现性和世俗化倾向,这种倾向最终导致佛教艺术宗教意义的消解。(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张雯[9](2012)在《古阳洞雕凿次第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古阳洞是北魏迁洛之初开凿的洞窟。洞内大小龛像类型多样,关系复杂,延续时间几乎纵贯整个北魏洛阳时代,是龙门北朝石窟各阶段特征的集中体现。该洞开创初期继承了迁洛前平城石窟的诸多传统,随着汉化推进及社会发展,多种因素不断融入,逐渐形成了自身特征,对龙门后续雕凿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通过类型分析归纳不同时期龛像的特征演变,结合壁面迭压打破关系和重要题记大致勾勒该洞雕凿的历史线索;并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古阳洞源流及开凿、续刻、衰止过程背后的社会文化、佛教信仰等问题做初步整理和探索。(本文来源于《石窟寺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上原和,赵声良[10](2007)在《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的年代(下)——对现行的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后营建说谬误之纠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上)通过澄清龙门石窟孙秋生造像记碑文与景明叁年的碑文混淆的错误,对龙门石窟的最早开凿时间重新进行了确认。(下)结合古阳洞时代问题,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日本和欧美学者对龙门石窟调查的历史。(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古阳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有北魏广川王国造像龛11个,题记7处。广川王国造像所处窟顶位置反映其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该组造像以大龛为中心、周围小龛围绕的布局结构在北魏王国与家族造像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其题记内容反映的现实功利性为当时佛教信仰本质。根据造像特征和题记,对于厘清大龛与其旁边造型一致的相邻小龛之间关系以及研究当时造像整体布局、探讨不同窟龛的早晚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将出土墓志、传世文献等与造像题记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石窟造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阳洞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芬.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龛龛楣浅议[J].华夏考古.2019
[2].刘连香.龙门石窟古阳洞北魏广川王国造像与题记考[J].敦煌研究.2019
[3]..龙门石窟·古阳洞[J].中国书法.2018
[4].金建荣.南北朝佛教造像背光关系研究——以龙门石窟古阳洞杨大眼造像龛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
[5].曹社松,焦建辉,刘洵.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龛雕凿年代考察[J].中原文物.2016
[6].刘明虎.古阳洞菩萨造像服饰样式的形成与影响[J].收藏家.2015
[7].陈开颖.龙门石窟古阳洞供养人像研究[J].兰台世界.2015
[8].陈开颖.北魏后期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以古阳洞为中心的供养人像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9].张雯.古阳洞雕凿次第初探[J].石窟寺研究.2012
[10].上原和,赵声良.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的年代(下)——对现行的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后营建说谬误之纠正[J].敦煌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