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现代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近现代史,纲要,中国,意识,民族,课堂教学,高校。
近现代史论文文献综述
赵利平[1](2019)在《VR技术嵌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VR技术凭借强大的沉浸感与交互性已经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这为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翻转式构想。将VR技术嵌入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从理论上讲,教学情境比一般的灌输式教学更好,从实际效果来讲,教学效果比传统的被动式更佳。那么,利用VR技术丰富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式,目前面临哪些现实的困难?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破解?是当下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这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24期)
保永文,丁君涛[2](2019)在《融媒体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代,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纲要"课资源体系,既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基础。这样一个资源体系在原有基础之上,厘清各子系统的地位与作用,使其互相依托、融为一体,在其利用与维护上,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一个社会共建、共享,学校管理、把控的全域性资源体系,实现对教学的全流程管理。(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9年12期)
王立芳,庞银萍,杨连菊[3](2019)在《“非遗”进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遗"进思政课堂是近年"非遗"进高校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实现展示艺术之美到达到精神共鸣的飞跃。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分析了"非遗"进思政课堂的可行性、重要意义和实施策略。"非遗"是活态历史,进《纲要》课堂可有效缩小大学生与近现代历史的距离感,使价值观教育方法趋于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肃清网络不良言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宋之霖[4](2019)在《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近代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反中华民族遭遇过亡国的危机,这也极大程度的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国从自在民族走向自觉民族,其中饱受着历史带来的艰辛。中华民族概念横空出世,它就以最快速度丰富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曾经所受的遭遇和压迫的历史,成为了激励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强心剂。(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23期)
李肖凯,苑帅民,谭少雄[5](2019)在《民族复兴思想培育初探——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角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复兴思想是伴随民族复兴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的,是近现代仁人志士思想的结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复兴思想,是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重要课程。立足《纲要》课,以《纲要》教材为载体,重点分析在《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探索《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提高《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22期)
张琛[6](2019)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要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课程化、规范化建设,需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总体要求,用大历史观化育为人,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把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需求导向,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频共振,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着力实现新时代纲要课实践教学创新。(本文来源于《决策探索(下)》期刊2019年11期)
王昊斐[7](2019)在《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亲和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当合理的发掘并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陕西省文化底蕴深厚且历史遗存灿烂、丰富,针对陕西省新时代的大学生,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之内可以合理地融入陕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达到入脑、入心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34期)
袁梨梨[8](2019)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笔者选用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孙中山和毛泽东为线索,请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其生平和实践,讨论人物性格、品质和信念对个人的启示和历史的影响。分析《纲要》课程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一是有利于学生从历史中汲取个人成长的勇于担当的品质;二是有助于学生从对历史人物理解和认识中,深入理解近现代史,学习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叁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救国救民的行为和先辈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的努力和付出,激励青年学生发愤图强。(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22期)
吴春宝,德吉白珍[9](2019)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代史纲要课程内容体系纷繁复杂、知识点细枝末节,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提升认识,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改革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等具体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22期)
汪玲[10](2019)在《对新媒体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历史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程,它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革命精神,承担着当代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责任和使命。而当前"纲要"课教学受到教师教学理念、学生数量、课时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课堂频现"低头",教学实效并不高。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为"纲要"课教学带来了契机,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科学认识新媒体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切实扩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不断探索"纲要"课入耳、入脑、入心的实效。(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近现代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代,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纲要"课资源体系,既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基础。这样一个资源体系在原有基础之上,厘清各子系统的地位与作用,使其互相依托、融为一体,在其利用与维护上,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一个社会共建、共享,学校管理、把控的全域性资源体系,实现对教学的全流程管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现代史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利平.VR技术嵌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J].山西青年.2019
[2].保永文,丁君涛.融媒体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
[3].王立芳,庞银萍,杨连菊.“非遗”进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宋之霖.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价值[J].农家参谋.2019
[5].李肖凯,苑帅民,谭少雄.民族复兴思想培育初探——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角度思考[J].现代交际.2019
[6].张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
[7].王昊斐.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融合[J].现代商贸工业.2019
[8].袁梨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J].汉字文化.2019
[9].吴春宝,德吉白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J].山西青年.2019
[10].汪玲.对新媒体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