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徐庾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歌,近体诗,骈文,二人,晚期,美学,范畴。
徐庾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军[1](2019)在《论“徐庾体”的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梁陈时期,骈文发展呈现鼎盛局面,出现了被尊称为骈文典范的"徐庾体"。"徐庾体"之所以能成为骈文史上的高标,主要在于创作上的求新求变,这种新变表现在其形式上达到了骈文文体对于对仗、辞藻、用典、声律等各种形式之美的最高要求,同时亦兼顾了文本内容的表达,开创了文质并重的骈文风格。而"徐庾体"新变的原因,与文体交叉渗透与"小学"的发展、文坛"新变"之风的倡导以及南北文风的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徐庾体"的新变,对于骈文文风的改革有承前启后之功,在中国古代骈文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顾农[2](2015)在《徐庾体 宫体 上官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时代,特别是从萧梁到初唐,中国诗歌的中心一直在宫廷。主持风雅的大佬有时是皇帝本人,有时是太子,身边聚集着一批诗人,他们在优越高雅的富贵生活中大写其诗,呼风唤雨,领导潮流,总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形到萧纲(503—551)充当太子的时代达到一个巅峰状态。当时萧梁王朝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太平岁月,开国皇帝萧衍相当长寿,萧纲非常悠闲。"五十年中,江表无事","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5年01期)
刘云静[3](2012)在《谈“徐庾体”的范畴与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庾体"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周书·庾信传》,是指徐、庾父子四人在梁简文帝东宫时盛行的一种风格绮艳的文体。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宫体诗的特色;在散文方面,使骈文创作达到了高峰。(本文来源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叶乾琦[4](2011)在《徐庾体研究叁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庾体”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最早见于唐初修撰的《周书·庾信传》中。它的文体类型包含了诗歌和文章(主要是骈文);它的作家构成不是庾肩吾、徐摛、徐陵、庾信四人,而是仅指徐陵和庾信二人;它的创作时限起于徐陵和庾信在梁代东宫活动之际,而延续到了二人的晚期。“徐庾体”的艺术风格主要有叁个特点。一是绮艳清新的基本文风;二是对元嘉文学气骨、赋法的继承;叁是情文相生的写作典范。“徐庾体”是“永明体”在梁、陈、隋代之际发展的最高水平,它不但大大推进了五言诗律化的步伐,更将永明声律说的经验推广到骈文的写作中,真正实现了“永明体”的创作理想,是唐代“律体”(包括诗赋)的先声,其多数作品都包含在“永明体”的范围之内。“徐庾体”包含的作家徐陵和庾信,都有在东宫活动的经历,亦有写作宫体诗的行为,但是在身份上,他们不过是“宫体”的奉和者,在文风上,也和倡导人萧纲有些距离。他们并非典型的宫体诗人,其诗歌也不能代表“宫体”的一般形态,“徐庾体”和“宫体”的关系不是从属,而是交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5-20)
曹萌[5](2010)在《庾信与“徐庾体”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庾体"是诗文并指的文体概念,它一定程度地促进和激励了庾信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追求,客观上奠定了庾信"集六朝之大成"之文学史地位的基础。"徐庾体"的创作规范养成了庾信深厚的艺术底蕴,所以,当庾信的生活环境、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时,他才能创作出撼动江关的暮年之作,才能成功地将北方的文学风格融入自己原有的南朝文学风格中,使它们相得益彰,从而创造出使后代人推崇备至、影响深远的作品。这样,庾信则又由于"徐庾体"奠基之功,使他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造成超越"徐庾体"的事实:集六朝之大成,启唐人之先鞭。(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戴智军,李燕[6](2010)在《徐庾体与宫体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评述历代学者都是将徐庾体归属于宫体,把徐陵、庾信父子四人归入宫体诗人的范畴的角度。对徐庾体的存在和徐庾体与宫体的关系,提出了大胆质疑,认为徐庾体的成立本就荒谬,而早期的庾信也不能算做宫体诗人。(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丁功谊[7](2009)在《徐庾体与近体诗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庾体是南北朝后期徐、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在声律方面,徐庾体诗人对永明时期的"四声八病"规则作合理的扬弃,基本探索出一条简单通用、平仄调配的诗联规律。近体声律格式到他们这里已初步成熟。在对仗方面,徐、庾父子崇尚排偶,并显示出新的特点:既字义相对,又平仄相对;善于工对,且能流水对、借对。唐代的近体诗,其对仗技术正是沿着徐庾体诗人拓展的道路发展而来。(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9年04期)
朱梅[8](2006)在《徐庾体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庾体是风靡于南朝萧梁后期(中大通叁年后)的一种文学体式,以庾肩吾、庾信、徐 、徐陵为代表,主要体裁是骈文和诗歌。徐庾体诗歌主要是指徐庾父子那些描摹女性容貌体态 身姿服饰,抒写相思怨情,或歌咏风花雪月的自然景物,表现优游闲适的贵族生活,风格清丽婉媚、精致流美的诗作。徐 是徐庾体的开创者,其诗作表现出新秀轻逸的风格,从外形内质上勾勒出徐庾体诗歌的大致轮廓。庾肩吾是徐庾体的第一代诗人,他将诗歌语言由徐 的浅净明了进一步发展为清炼流丽,并以其诗作独具的清隽秀朗的风神丰富了徐庾体的诗美。徐陵是一位转折性的重要诗人,其诗既合前辈徐庾之两长,有清雅高逸之风度,又在此基础上踵事增华,别具明艳妩媚之气象,预示着徐庾体诗风由追求轻逸清隽向崇尚华丽富艳的转变。庾信是徐庾体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作鲜明地贯穿着求新求艳的精神,表现出富艳与新警的显着特征;他将徐庾体诗歌从格律、修辞等外形层面到气骨、风格等精神层面都发展得相当完善,代表了徐庾体诗歌的最高成就。徐庾体诗歌的美学理论包括:斟酌雅俗、谐和律吕之审美理想,嗜艳爱美、追新逐异之艺术趋尚,含吐性灵、蠲涤愁疾之诗性精神。徐庾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语言华美典雅、清新流丽;形象瑰奇精巧、妩媚优雅;情调纯净明秀、幽怨缠绵;诗境明丽纯美、境狭意浅。徐庾体诗歌与宫体诗的关系错综复杂:两种诗体既在生成时间、创作主体及文本上具有紧密联系,又在时间平面、审美着眼点、情调风格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别。徐庾体诗歌是宫体诗的前奏;宫体诗发源于徐庾体诗歌,是徐庾体诗歌的延伸和变异。(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周晓琳[9](1991)在《论徐庾体诗》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徐庾体诗一直未引起应有的注意,迄今为止,笔者尚未见到一篇这方面的专论。为了深入研究齐梁新体诗,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在其历史演讲过程的特定阶段上的真实面貌,我们有必要研究名震一代诗坛的徐庾体诗。本文拟为徐庾体诗全貌勾勒一个粗略的轮廓,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一“徐庾体”一说,最早见于《周书·庾信传》,传云:“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1年02期)
李正春[10](1988)在《什么是“徐庾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庾体"之称,最早见于《周书·庾信传》:"时(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搞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官,出入禁闼,恩莫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焉。"很显然,"徐庾体"作为独特的文体为当世承认,其创体者当为庾肩吾、徐(月离)、信和徐陵四人。刘师培也说"尤以艳丽着者,实维摛及肩吾,嗣则庾信,徐陵承其绪,而文体特为南北所崇。"(《中古文学史讲义》)然而今之学(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1988年01期)
徐庾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古时代,特别是从萧梁到初唐,中国诗歌的中心一直在宫廷。主持风雅的大佬有时是皇帝本人,有时是太子,身边聚集着一批诗人,他们在优越高雅的富贵生活中大写其诗,呼风唤雨,领导潮流,总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形到萧纲(503—551)充当太子的时代达到一个巅峰状态。当时萧梁王朝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太平岁月,开国皇帝萧衍相当长寿,萧纲非常悠闲。"五十年中,江表无事","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徐庾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林军.论“徐庾体”的新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顾农.徐庾体宫体上官体[J].古典文学知识.2015
[3].刘云静.谈“徐庾体”的范畴与特色[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4].叶乾琦.徐庾体研究叁题[D].浙江大学.2011
[5].曹萌.庾信与“徐庾体”的关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戴智军,李燕.徐庾体与宫体关系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10
[7].丁功谊.徐庾体与近体诗的形成[J].求索.2009
[8].朱梅.徐庾体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9].周晓琳.论徐庾体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10].李正春.什么是“徐庾体”[J].文史知识.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