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相分离论文-何磊,黄秋月,朱秀芳,洪坤,云山

动力学相分离论文-何磊,黄秋月,朱秀芳,洪坤,云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学相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硅烷嵌段共聚物,聚合反应动力学,相分离,速率常数

动力学相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何磊,黄秋月,朱秀芳,洪坤,云山[1](2018)在《聚硅烷类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及相分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甲基苯基硅烷为引发剂,在紫外光照下与乙烯基单体聚合形成聚硅烷类嵌段共聚物。基于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就单体、紫外光强、质量比对反应动力学参数以及嵌段长度的影响进行解析。进一步结合相分离观察的结果,分析了此类共聚物中发生相分离与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光聚合后仅1000 s后碳嵌段平均长度就收拢于5~6个碳原子,硅元素嵌段平均长度也降低到2左右,表明此类材料未发生相分离,是适用于光波导领域的理想材料。(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贾为宾[2](2018)在《磷脂膜的微相分离及其与抗菌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结构单元,细胞膜则是细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细胞膜由双亲性磷脂分子、胆固醇以及膜蛋白等组成,这种特殊的膜结构在细胞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等过程。在真实的生物体系中,细胞膜的作用机理非常复杂,在时间和空间上尺度有很大跨度,以至于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水平很难确定细胞膜的作用机理。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水平的发展和生物模型的不断优化,使用计算机模拟生物体系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主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以磷脂膜、多肽、抗菌分子和膜蛋白为研究对象对细胞膜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两个方面:1.磷脂膜与抗菌肽、抗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包括:抗菌肽在水中和磷脂膜表面的结构变化,细胞环境对抗菌肽形成膜孔的影响,以及抗菌分子对磷脂尾链的扰动及对膜结构的破坏。(a)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爪蛙素抗菌肽和CM15抗菌肽的结构变化在磷脂膜表面的成孔机理,从而实现穿膜。模拟发现CM15抗菌肽在水中会两两聚集,同时螺旋结构解螺旋为折迭结构。爪蛙素抗菌肽在水中和膜表面都会聚集。在水中时爪蛙素抗菌肽会解螺旋成无序结构,在膜表面时会先解螺旋成无序结构再转变为折迭结构。在单膜模型中加入外加电场时,抗菌肽更加容易的在膜上成孔,电场强度越大越容易形成膜孔。在双膜模型加入离子对形成跨膜电势后,抗菌肽的存在也会增加跨膜电势,所以抗菌肽在外加离子对的情况下也是更容易形成膜孔。这一结论证明了细胞环境以及抗菌肽结构对于其形成膜孔都有重要影响。(b)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抗菌分子对磷脂膜的扰动。将主体为吡咯二吡咯和季胺化结构的抗菌分子分别以水平和垂直方式放置到膜中心。抗菌分子在膜中心会以两种形式保持稳定结构,分别为跨膜结构和U型结构。抗菌分子形成跨膜结构之后会影响磷脂膜厚度,链长为6和8个碳原子的抗菌分子使膜变薄。跨膜结构的抗菌分子还会使磷脂尾链的有序度降低,破坏膜结构。由于季胺化结构氮原子带正电荷,还会与POPG磷脂头基相互作用,影响磷脂分布。模拟结果可以为以后设计抗菌分子提供指导。2.磷脂膜分相现象研究。主要研究多组分磷脂膜的相分离机理,以及膜蛋白对磷脂分相的影响。通过模拟发现磷脂分相主要由两个条件控制,分别为磷脂尾链的不饱和度以及磷脂尾链相对长度。当磷脂尾链不饱和程度差异较大时,磷脂会自发的分相为由饱和磷脂与胆固醇形成的有序相以及不饱和磷脂形成的无序相,而且随着胆固醇浓度的增高,分相程度也越高。当饱和磷脂尾链与不饱和磷脂尾链长度差异较大时会形成错位式分相,差异较小时则会形成对位式分相。由于有序区域排列紧密而无序区域排列稀疏,所以膜蛋白会分布在无序相中。而且膜蛋白的存在会影响分相结构,从而使其周围由错位式分相变化为对位式分相。(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5)

杨榕[3](2018)在《高分子结晶动力学及相分离动力学的高速量热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普通扫描量热技术难以达到较高的升降温扫描速率,快速扫描量热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此种量热技术对高分子的结晶动力学及相分离动力学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某些亚稳态的研究,可以更加精确的捕获样品热力学变化的动态过程。近年来,Schick等利用基于氮化硅薄膜技术的真空导热规作为传感器,建立了具有10~6K/s的可控升降温速率的非绝热功率补偿薄膜芯片热量仪,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例如高分子材料的熔体结晶和重熔过程、离子液体的挥发过程以及蚕丝蛋白材料等。随着这种高速量热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高速扫描量热仪的发展和应用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本文围绕超快扫描量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首先研究了聚氧化乙烯(PEO)样品在叁维受限小液滴中的等温结晶过程,获得了样品从玻璃化转变温度至熔点温度整个区间的等温结晶动力学。PEO本体样品由于异相成核作用明显,以50000K/s的速率降温依然无法抑制其在降温过程中的成核过程,而通过PEO薄膜去润湿获得的小液滴则可在10000K/s升降温速率下获得完全无序态的样品。对本体PEO和去润湿得到的PEO液滴样品进行不同温度的等温结晶实验,通过对比PEO受限前后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变化发现,相对于PEO本体样品,液滴样品的结晶速率在整个等温温度区间均有所下降。其次,本文还对高速扫描量热技术在高分子共混体系的相分离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本文以LCST型二元相容高分子共混体系PVME/PS为样品,首先采用温度跃升法建立了该体系的相图。观察到样品的质量分数在几秒钟内的变化,当退火温度在380K上下浮动时,从共混物中PVME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变化可看出,两相的构成随着时间有着明显的变化,此过程对应于从成核和生长(NG)机制到旋节线分解(SD)机制的转变过程,在相分离后期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证实。对于NG机理和SD机理,发现组分演化动力学的温度依赖性分别遵循Arrhenius和WLF法则。与早期研究相分离形态学的方法相比,此种方法能在相分离形貌发生变化之前,就可以识别诱导其相分离的机制。最后,本文对上述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做了一系列展望与规划,本文的研究工作有望为高速扫描量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学院》期刊2018-05-01)

罗欢,牛艳华,肖志林,陈云雷,李光宪[4](2017)在《聚氧化乙烯/离子液体体系相分离动力学及结晶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光学显微镜、流变仪、DSC和原位FTIR首次探究了具有动力学不对称性的聚氧化乙烯/离子液体(PEO/[EMIM][BF4])体系的相分离动力学及相分离对结晶行为的影响。该体系存在叁种不同的相分离形态:在较低的PEO浓度(P10,P30),出现由黏弹相分离机制(VPS)控制的网络结构;随PEO含量的增加(P40,P50),出现双连续结构;当PEO含量继续增加(P60,P70),相区表现为粒子-基体形态。由储能模量G'对频率的变化曲线可发现,在低频范围,两相区的G'相对均相区,出现明显上翘,这主要是因为界面张力的贡献。并且利用G-M模型,得到了P70在相分离后期的界面张力。对结晶行为的研究发现,PEO/IL样品在两相区退火一定时间,再快速冷却至结晶温度,PEO的结晶动力学得到明显提升。这可能是由于未完全回复的PEO聚集区以及由于氢键断裂造成的更柔顺的PEO分子链共同导致了结晶动力学的加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吴国章,刘元标,刘志远,尹晓彤[5](2017)在《受阻酚杂化阻尼材料的热力学平衡相图及相分离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聚合物中添加受阻酚等有机小分子可以大幅度提高材料的阻尼性能,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阻尼性能衰退现象严重制约了该新型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本文采用熔点降低法测定了四种小分子在聚丙烯酸酯中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χ,结合小角激光光散射(SALS)、原位变温红外和光学透明性绘制了热力学平衡相图。研究表明,所有体系在高小分子含量区域出现spinodal相界限,体系呈现UCST相行为,相分离源于有机小分子的自发凝聚,导致氢键化羰基含量随热处理时间不断下降,阻尼性能出现衰退。进一步研究发现,受阻酚阻尼材料的相分离动力学(即小分子凝聚动力学)受控于聚合物基体的β松弛,这个结果对于快速、准确评估新材料的阻尼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7-10-10)

赵文锋,李卫华[6](2017)在《两嵌段共聚物薄膜微相分离动力学过程的理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薄膜中两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形成的相结构和本体中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边界效应所导致的。利用基于含时金兹堡朗道理论(TDGL)的元胞动力学方法(CDS)模拟两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周期性凹槽衬底表面形貌及化学性质对微相结构的诱导作用。通过调节周期性凹槽衬底的参数,如高度、宽度以及表面相互作用等,诱导形成大尺度有序垂直柱状结构。这表明周期性凹槽衬底可以用于制备大尺度有序柱状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E: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期刊2017-10-10)

赵春娥,郭文鹤[7](2017)在《聚氨酯微相分离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相分离是影响聚氨酯材料性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综述了聚氨酯微相分离理论的发展历史,并对聚氨酯微相分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来源于《聚氨酯工业》期刊2017年02期)

焦贵省,陈弢,李跃,钱虎军,吕中元[8](2016)在《多分散环状两嵌段共聚物微观相分离的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嵌段共聚物可以自组装形成多种有序结构,在纳米印刷等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而随着纳米印刷技术的发展,对结构特征尺寸的需求越来越精细。而通过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是控制结构尺寸大小的最直接办法,但分子量太小会导致嵌段共聚物发生相分离生成有序结构的分离强度不足。为此,我们通过改变分子的拓扑结构,利用环状分子的有效体积小于线性分子的特性,在具有相同聚合度的前提下却可以制备更加精细的有序结构[2]。另一方面,前期研究已经表明,作为调节有序结构特性的重要手段,嵌段长度的多分散性对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3],并且在实验合成方面具有更重要的经济效益。对此,本文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研究了多分散性对环状两嵌段共聚物(c-DBC)的微观相行为的影响,构建了环状两嵌段共聚物的单分散、单侧多分散和两侧多分散体系相图,比较了环状与线性两嵌段共聚物(l-DBC)形成的有序层状相层厚大小,并对比了其与线性两嵌段和ABA型线性叁嵌段共聚物(l-TBC)在单侧多分散和两侧多分散体系中形成的无规双连续结构的相区大小,并阐明了其稳定存在的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6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25)

周永祥,黄满霞,郭洪霞[9](2016)在《不同表面性质纳米棒在有或无剪切场对二元不相容高分子共混体系相分离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个工作中,我们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在有或无剪切场的情况下,不同表面性质纳米棒对二元不相容高分子共混体系相分离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有叁种不同表面性质纳米棒。其中,Janus纳米棒(CJs)总是可以牢牢地吸附在界面上,然而全同双亲纳米棒(C2s)则容易从界面上掉下来。另外,含有全同单亲纳米棒(C1s)体系则会发生微相分离。还有,在剪切场下,剪切流作用会诱导含有CJs的体系由微乳结构变成层状结构。然而,剪切会对含有C1s或者C2s体系的相区增长促进的作用,加快相分离。所以,Janus纳米棒对二元不相容共混高分子体系是十分适合做增容剂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6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25)

陶荟春,朱豫,由吉春[10](2016)在《远离临界组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共混薄膜表面相分离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温控原子力显微镜方法,在线跟踪了远离临界组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PMMA/SAN)共混薄膜的表面相分离行为,并研究了其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SAN含量为70%的样品中观察到了表面相分离行为,其过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分别对应特征化的标度指数:早期结果验证了Cahn线性理论,即标度指数为零;中期相行为主要受"碰撞-扩散"机理控制,因此表现出1/3的标度指数;在相分离后期,流体动力学主导了相区的生长和归并行为,此时标度指数变为2/3。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刻理解高分子相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并将对高分子薄膜加工提供必要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6年08期)

动力学相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结构单元,细胞膜则是细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细胞膜由双亲性磷脂分子、胆固醇以及膜蛋白等组成,这种特殊的膜结构在细胞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等过程。在真实的生物体系中,细胞膜的作用机理非常复杂,在时间和空间上尺度有很大跨度,以至于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水平很难确定细胞膜的作用机理。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水平的发展和生物模型的不断优化,使用计算机模拟生物体系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主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以磷脂膜、多肽、抗菌分子和膜蛋白为研究对象对细胞膜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两个方面:1.磷脂膜与抗菌肽、抗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包括:抗菌肽在水中和磷脂膜表面的结构变化,细胞环境对抗菌肽形成膜孔的影响,以及抗菌分子对磷脂尾链的扰动及对膜结构的破坏。(a)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爪蛙素抗菌肽和CM15抗菌肽的结构变化在磷脂膜表面的成孔机理,从而实现穿膜。模拟发现CM15抗菌肽在水中会两两聚集,同时螺旋结构解螺旋为折迭结构。爪蛙素抗菌肽在水中和膜表面都会聚集。在水中时爪蛙素抗菌肽会解螺旋成无序结构,在膜表面时会先解螺旋成无序结构再转变为折迭结构。在单膜模型中加入外加电场时,抗菌肽更加容易的在膜上成孔,电场强度越大越容易形成膜孔。在双膜模型加入离子对形成跨膜电势后,抗菌肽的存在也会增加跨膜电势,所以抗菌肽在外加离子对的情况下也是更容易形成膜孔。这一结论证明了细胞环境以及抗菌肽结构对于其形成膜孔都有重要影响。(b)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抗菌分子对磷脂膜的扰动。将主体为吡咯二吡咯和季胺化结构的抗菌分子分别以水平和垂直方式放置到膜中心。抗菌分子在膜中心会以两种形式保持稳定结构,分别为跨膜结构和U型结构。抗菌分子形成跨膜结构之后会影响磷脂膜厚度,链长为6和8个碳原子的抗菌分子使膜变薄。跨膜结构的抗菌分子还会使磷脂尾链的有序度降低,破坏膜结构。由于季胺化结构氮原子带正电荷,还会与POPG磷脂头基相互作用,影响磷脂分布。模拟结果可以为以后设计抗菌分子提供指导。2.磷脂膜分相现象研究。主要研究多组分磷脂膜的相分离机理,以及膜蛋白对磷脂分相的影响。通过模拟发现磷脂分相主要由两个条件控制,分别为磷脂尾链的不饱和度以及磷脂尾链相对长度。当磷脂尾链不饱和程度差异较大时,磷脂会自发的分相为由饱和磷脂与胆固醇形成的有序相以及不饱和磷脂形成的无序相,而且随着胆固醇浓度的增高,分相程度也越高。当饱和磷脂尾链与不饱和磷脂尾链长度差异较大时会形成错位式分相,差异较小时则会形成对位式分相。由于有序区域排列紧密而无序区域排列稀疏,所以膜蛋白会分布在无序相中。而且膜蛋白的存在会影响分相结构,从而使其周围由错位式分相变化为对位式分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学相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何磊,黄秋月,朱秀芳,洪坤,云山.聚硅烷类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及相分离机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2].贾为宾.磷脂膜的微相分离及其与抗菌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3].杨榕.高分子结晶动力学及相分离动力学的高速量热法探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8

[4].罗欢,牛艳华,肖志林,陈云雷,李光宪.聚氧化乙烯/离子液体体系相分离动力学及结晶行为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5].吴国章,刘元标,刘志远,尹晓彤.受阻酚杂化阻尼材料的热力学平衡相图及相分离动力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7

[6].赵文锋,李卫华.两嵌段共聚物薄膜微相分离动力学过程的理论模拟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E: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2017

[7].赵春娥,郭文鹤.聚氨酯微相分离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简述[J].聚氨酯工业.2017

[8].焦贵省,陈弢,李跃,钱虎军,吕中元.多分散环状两嵌段共聚物微观相分离的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6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9].周永祥,黄满霞,郭洪霞.不同表面性质纳米棒在有或无剪切场对二元不相容高分子共混体系相分离动力学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2016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10].陶荟春,朱豫,由吉春.远离临界组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共混薄膜表面相分离动力学[J].应用化学.2016

标签:;  ;  ;  ;  

动力学相分离论文-何磊,黄秋月,朱秀芳,洪坤,云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