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组织论文_胡向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外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胆管,肿瘤,因子,组织,胆管癌,蛋白,病理。

肝外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胡向东[1](2019)在《超声弹性成像在肝外组织的应用——2018年EFSUMB弹性超声临床应用指南和推荐》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容简介】2018年欧洲医学和生物学超声协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for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EFSUMB)发表了超声弹性成像在肝外组织的应用指南和建议,阐述了超声弹性成像的使用,总结了2013年以来相关领域超声弹性成像临床应用经验,对既往指南和建议做出了更新。本视频针对超声弹性成像在肝外组织的应用对2018年EFSUMB弹性超声临床应用指南进行详细解读和剖析,对指南的实践应用和理解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8期)

侯建峰,杨亚明,王莉,王莉[2](2018)在《谷氨酸脱氢酶在肝外胆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ECC)患者肿瘤组织中谷氨酸脱氢酶(GLDH)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5年12月于榆林市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切除的160例ECC患者组织标本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胆管正常组织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GLDH表达情况,统计分析ECC患者肿瘤组织GLDH表达水平与临床病例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GLDH低表达、中表达和高表达分别占28.1%(45/160),35.6%(57/160)和36.2%(58/160);对照组为73.3%(22/30),23.3%(7/30)和3.3%(1/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590,P=0.000)。ECC患者肿瘤组织GLDH表达与患者年龄、CD34表达情况、细胞分化程度及有无神经浸润均密切相关(χ~2=12.145~158.075,均P<0.05)。GLDH低表达、中表达、高表达ECC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4.3个月、26.0个月和11.6个月,3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67,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GLDH高表达是E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3.873,95%CI 1.515~9.903,P=0.005)。结论 GLDH可能成为ECC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崔学振[3](2017)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中PLK1、Aurora 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起源于肝内或肝外胆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肝外胆管癌较多见。据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肝外胆管癌患者最近20年的发病率、死亡率呈增加趋势,但目前世界上并没有相关的病因学解释。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和多基因的参与过程,而有丝分裂调控异常,细胞增殖失调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polo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Aurora A是参与细胞有丝分裂启动与维持的重要调控酶,而且研究发现PLK1、Aurora A可能通过Aurora A-Bora-PLK1控制有丝分裂的启动。目前已有PLK1、Aurora A分别在许多消化系统肿瘤中研究的报道,如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等,然而尚未见在肝外胆管癌中的相关报道,而且目前较少将组织和血清相结合研究PLK1、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发展的关系。目的: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Eli Vision~(TM)Plus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及ELISA法(双抗体夹心法)研究PLK1、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探讨PLK1、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部位、神经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2、探讨PLK1、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表达的相互关系;3、探讨PLK1、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术后和健康人血清中的表达;4、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肝外胆管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表达的一致性。方法:组织标本来自2009年2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普外科就诊的肝外胆管癌患者手术后标本54例,癌旁正常组织20例,血清标本来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与上述肝外胆管癌组织标本来源相同)术前1天及术后15天血清,健康人自愿者15例。分别检测PLK1、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神经侵犯、TNM分期、所在部位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表达的关系;分析两种方法检测PLK1、Aurora A表达的一致性。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PLK1和Aurora A的阳性表达以细胞核为主,细胞质也有表达。肝外胆管癌患者中,癌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胆管组织(66.7%vs.25.0%;63.0%vs.15.0%,均P<0.05)。2.肝外胆管癌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神经侵犯及部位无关(均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均P<0.05),PLK1和Aurora A在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及TNM III/IV期的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无淋巴转移及TNM I/II期的肝外胆管癌组织。3.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34.85 pg/m L vs.256.00 pg/m L;644.64 pg/m L vs.375.73 pg/m L,均P<0.05);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后血清PLK1与Aurora A的平均浓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4.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LK1在25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17例呈阳性表达,8例呈阴性表达;Aurora A在25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16例呈阳性表达,9例呈阴性表达;再结合ELISA试验结果,经Kendall检验分析,PLK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具有一致性(r=0.55,P=0.01),Aurora 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中的浓度也具有一致性(r=0.64,P<0.01)。5.比较5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PLK1与Aurora A的表达情况,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肝外胆管癌组织中PLK1与Aurora A的表达呈正相关(r=0.47,P<0.01);比较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血清中PLK1与Aurora A水平,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患者血清中PLK1与Aurora A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1.PLK1与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高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及健康人血清中低表达,这可能是肝外胆管癌重要的生物学特征;2.PLK1和Aurora A与肝外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表明其可能参与了肝外胆管癌的浸润与转移,可为临床中肝外胆管癌的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3.PLK1和Aurora A在免疫组化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中具有一致性,而ELISA在临床中更易推广,可以为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更准确的依据;4.PLK1和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以兼顾基因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而为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筛查、抗癌药物研发及预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7-03-01)

周海斌,金杭斌,谢璐,张筱凤,杨建锋[4](2016)在《MUC3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黏蛋白3A(MUC3A)在肝外胆管癌(E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ECC癌组织标本35份(35例),以手术切缘阴性组织为正常组织标本20份(20例)。采用链霉素亲和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并对比MUC3A在胆管癌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35例E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MUC3A与临床病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UC3A在肿瘤组织癌巢中高表达,在肿瘤细胞的胞浆中显示出高信号,同时癌巢中的管腔内也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免疫染色。MUC3A在ECC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在正常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胆管癌组织中MUC3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方面均无关(均>0.05);MUC3A在癌组织低分化或未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有周围组织浸润、UICC分期Ⅲ~Ⅳ期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组织的中分化或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无周围组织浸润、UICC分期Ⅰ~Ⅱ期(均<0.05)。结论 MUC3A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密切相关,MUC3A蛋白高表达提示ECC患者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6年08期)

崔学振,尚培中[5](2016)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中PLK1、Aurora 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丝分裂调控酶polo样激酶1(PLK1)和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的水平以及两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20例癌旁胆管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与15例健康人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患者手术前后两者水平的变化。结果:肝外胆管癌患者中,癌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胆管组织(66.7%vs.25.0%;63.0%vs.15.0%,均P<0.05),且PLK1和Aurora 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均P<0.05);术前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34.85 pg/mL vs.256.00 pg/m L;644.64 pg/m L vs.375.73 pg/m L,均P<0.05),术后两者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PLK1与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血清中浓度具有一致性(r=0.55;r=0.64,均P<0.05);无论癌组织或血清中,PLK1与Aurora A水平均呈正相关(癌组织:r=0.47,P<0.01;血清:r=0.71,P<0.01)。结论:PLK1与Aurora A水平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均升高,且两者水平的升高与肝外胆管癌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胡海霞,李伟,熊正文,李宏伟,黄勇[6](2016)在《Noxa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Noxa蛋白在肝外胆管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我院肝外胆管癌和正常组织各70例,并采取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TM)法分别检测Noxa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Nox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86%(23/70)、68.57%(48/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6,P<0.01);肝外胆管癌组织Noxa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化、浸润深度及神经受累无关(P>0.05);Noxa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Noxa阴性表达者[26.09%(6/23)vs 53.19%(2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5)。结论肝外胆管癌组织中Noxa蛋白的低表达不仅表明了癌细胞促凋亡能力的异常,而且也有利于预测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状态,同时也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6年05期)

赵丽,胡晓丽,赵林胜,宋兰云,詹江华[7](2015)在《肝组织病理学评分在肝外胆道闭锁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组织病理学分级评分在肝外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与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活检确诊的34例BA及16例IHS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重新对胆汁淤积、肝细胞损害、胆管增生、汇管区纤维化、肝细胞及汇管区炎细胞浸润、髓外造血、汇管区水肿、肝细胞巨细胞变等主要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分级评分,总分24分。每例依次对上述8个病理学参数进行打分,最后统计总分。结果 BA组及IHS组肝组织病理学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胆管增生、汇管区纤维化、汇管区水肿、肝细胞巨细胞变4个病理学参数在BA组及IHS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01)。结论对BA及IHS主要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分级评分有助于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朱沙沙,周秀萍[8](2015)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MMP-2的表达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D44v6,MMP-2的表达意义,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院的肝外胆管癌患者49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相同时间段就诊的胆总管疾病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CD44v6,MMP-2的表达水平。分析两组CD44v6,MMP-2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诊断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CD44v6阳性率77.6%,MMP-2阳性率83.7%,对照组CD44v6阳性率4.1%,MMP-2阳性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组织中CD44v6,MMP-2的表述与TNM分期的相关情况:CD44v6总阳性率Ⅰ期33.3%,Ⅱ期75.0%,Ⅲ期90.5%,Ⅳ期92.9%;MMP-2总阳性率Ⅰ期50.0%,Ⅱ期87.5%,Ⅲ期90.5%,Ⅳ期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D44v6,MMP-2的表达强度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5年09期)

谷化平,黄勇,尚培中[9](2014)在《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和CD133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Oct4)和CD133蛋白在肝外胆管癌(E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EHCC、30例癌旁胆管组织(TAC)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NBDT)中Oct4和CD133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EHCC中Oct4和CD13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0%(31/50)和68.0%(36/50)。EHCC中Oct4和CD133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TAC和NBDT(P<0.05)。Oct4和CD133的表达与EHCC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转移相关(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3,P<0.05)。结论:检测Oct4和CD133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评估EHC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期刊2014年02期)

王鹤令,陈安杰,刘鹏,周品一,张宇[10](2013)在《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Bad)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标本74例,12例正常胆管组织取自胆囊结石行胆切除的胆管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ad的表达情况。结果 Bad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为阳性表达,在正常胆管组织中为弱阳性或阴性表达。Bad在胆管癌组织学不同分化程度之间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胆管癌中Bad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大小、不同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d表达增高在胆管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Bad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组织学的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ad的表达在胆管癌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中无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肝外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ECC)患者肿瘤组织中谷氨酸脱氢酶(GLDH)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5年12月于榆林市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切除的160例ECC患者组织标本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胆管正常组织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GLDH表达情况,统计分析ECC患者肿瘤组织GLDH表达水平与临床病例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GLDH低表达、中表达和高表达分别占28.1%(45/160),35.6%(57/160)和36.2%(58/160);对照组为73.3%(22/30),23.3%(7/30)和3.3%(1/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590,P=0.000)。ECC患者肿瘤组织GLDH表达与患者年龄、CD34表达情况、细胞分化程度及有无神经浸润均密切相关(χ~2=12.145~158.075,均P<0.05)。GLDH低表达、中表达、高表达ECC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4.3个月、26.0个月和11.6个月,3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67,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GLDH高表达是E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3.873,95%CI 1.515~9.903,P=0.005)。结论 GLDH可能成为ECC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外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胡向东.超声弹性成像在肝外组织的应用——2018年EFSUMB弹性超声临床应用指南和推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

[2].侯建峰,杨亚明,王莉,王莉.谷氨酸脱氢酶在肝外胆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8

[3].崔学振.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中PLK1、Aurora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承德医学院.2017

[4].周海斌,金杭斌,谢璐,张筱凤,杨建锋.MUC3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6

[5].崔学振,尚培中.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中PLK1、Aurora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6

[6].胡海霞,李伟,熊正文,李宏伟,黄勇.Noxa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6

[7].赵丽,胡晓丽,赵林胜,宋兰云,詹江华.肝组织病理学评分在肝外胆道闭锁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

[8].朱沙沙,周秀萍.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MMP-2的表达意义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5

[9].谷化平,黄勇,尚培中.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和CD133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

[10].王鹤令,陈安杰,刘鹏,周品一,张宇.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肝细胞中脂肪酸和TAG的代谢途径[9]阳性质粒克隆测序图滴鼻给药1h后小鼠肺组织成像结果在肝外组织的分布在肝外组织的分布白术、获等对小鼠各脏器MOA含量的影响

标签:;  ;  ;  ;  ;  ;  ;  

肝外组织论文_胡向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