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膀胱癌论文_谭晓勇,吴邦财,刘利权,刘尧,余俊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膀胱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膀胱癌,作用,肿瘤,细胞系,病毒,基因治疗,特异性。

抗膀胱癌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勇,吴邦财,刘利权,刘尧,余俊杰[1](2019)在《二甲双胍抗膀胱癌药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甲双胍已成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口服降糖药,最新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除了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肝脏糖异生等参与调节血糖水平外,还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中卵巢癌、肝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综述了二甲双胍能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及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膀胱癌干细胞增殖、增强化疗药物等对膀胱癌细胞的疗效等多种分子机制产生抗膀胱癌的作用,展望了其成为新一代治疗膀胱癌药物的可能。(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梁柯,唐晨野,郭晓,柯尊金[2](2018)在《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机制及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丹参酮类化合物又称总丹参酮,是从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干燥的根和根茎中提取的一大类脂溶性菲醌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丹参酮(tanshinoneⅠ,TanⅠ)、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PT)、异丹参酮(isotanshinone)和异隐丹参酮(isocryptotan-(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刘春萍,曾星[3](2017)在《免疫疗法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具有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上治疗方法以手术结合放化疗为主,但是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菌的最重要保卫系统,担负着识别、清除肿瘤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方法包括了经典疗法BCG膀胱灌注、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免疫毒素、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CAR-T细胞治疗等方法;特异性免疫治疗主要指的是肿瘤疫苗治疗。免疫疗法由于具有高效、低不良反应的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未来的治疗方向趋向于精准化、个性化,不良反应小的免疫治疗。本文就免疫疗法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现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马洪琴[4](2017)在《鸡新城疫病毒抗膀胱癌作用的体内、体外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是研究和分析鸡新城疫病毒(NDV)抗膀胱癌作用的体内、体外实验。方法是采用小鼠膀胱肿瘤模型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是体内实验表明:对于膀胱癌细胞,BCG、MMC、NDV均具有一定杀伤作用,而NDV注射至瘤对侧以及瘤内能抑制其生长,且注射至瘤内的效果显着好于瘤对侧。体外实验表明:对于膀胱癌细胞,BCG、MMC、NDV均具有显着杀伤作用。结论:鸡新城疫病毒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内、体外均具有良好的杀伤作用。(本文来源于《今日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07期)

曹文娟[5](2017)在《一种嵌合型不依赖于CAR的膀胱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构建及其抗膀胱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和吸烟人数的增加膀胱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膀胱癌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和灌注疗法,但这些方法尚存在远期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缺点。近些年膀胱癌的基因治疗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治疗手段,其中通过构建携带目的基因的溶瘤腺病毒靶向杀伤膀胱癌细胞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大部分关于膀胱癌溶瘤腺病毒生物治疗的研究中,应用的载体多为5型腺病毒,该病毒主要通过识别膀胱癌细胞表面的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oxsackie adenovirus receptor,CAR)进入肿瘤细胞发挥溶瘤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分化程度低的肿瘤细胞,其表面CAR的表达量低,从而阻碍了5型腺病毒发挥抗膀胱癌作用。因此,本课题致力于构建一种不依赖于CAR的嵌合型膀胱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5/F11p-PSCAE-UPII-E1A,该病毒可以通过膀胱癌广谱表达的CD46分子进入肿瘤细胞发挥溶瘤作用。顺铂是膀胱癌的治疗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化疗药物,我们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研究Ad5/F11p-PSCAE-UPII-E1A联合顺铂是否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不依赖于CAR的嵌合型溶瘤腺病毒的构建及其与顺铂的联合应用为膀胱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拓展了膀胱癌治疗领域。方法:将嵌合5型腺病毒纤毛尾区和11型腺病毒纤毛轴区及旋钮区的骨架质粒Ad5/F11p,与我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穿梭质粒Rp-PSCAE-UPII-E1A在大肠杆菌BJ5183中进行同源重组形成重组质粒pAd5/F11p-PSCAE-UPII-E1A,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这两种方法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根据pAdEasy-1系统,重组质粒pAd5/F11p-PSCAE-UPII-E1A在HEK293细胞内包装出不依赖于CAR的嵌合型膀胱组织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5/F11p-PSCAE-UPII-E1A,通过PCR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对鉴定正确的病毒进行纯化、扩增和滴度测定。将新构建的溶瘤腺病毒Ad5/F11p-PSCAE-UPII-E1A作用于5637、EJ和T24叁种膀胱癌细胞,通过CCK-8、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RNA干扰技术及流失细胞术等方法测定Ad5/F11p-PSCAE-UPII-E1A对不同CAR表达情况的膀胱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及探讨Ad5/F11p-PSCAE-UPII-E1A对膀胱癌细胞周期的影响。最后通过体外实验研究Ad5/F11p-PSCAE-UPII-E1A联合顺铂对5637、EJ和T24叁种膀胱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并通过对相关凋亡基因Fas、Bax、Bcl-2及cleaved Caspase 3的检测初步探讨Ad5/F11p-PSCAE-UPII-E1A联合顺铂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结果:(1)我们将嵌合5型腺病毒纤毛尾区和11型腺病毒纤毛轴区及旋钮区的骨架质粒Ad5/F11p,和穿梭质粒Rp-PSCAE-UPII-E1A进行同源重组,经鉴定形成了正确的重组质粒pAd5/F11p-PSCAE-UPII-E1A,并根据pAdEasy-1包装系统,包装出了不依赖于CAR的嵌合型溶瘤腺病毒Ad5/F11p-PSCAE-UPII-E1A,通过纯化、扩增及病毒滴度测定,我们得到的病毒滴度为1×1010PFU/ml。(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5637、EJ及T24细胞中,T24细胞CAR的表达量低,而5637、EJ及T24这叁种细胞均高表达CD46分子。(3)Ad5/F11p-PSCAE-UPII-E1A可以进入CAR高表达5637、EJ细胞和CAR低表达的T24进行复制,并发挥抗肿瘤作用,且杀伤作用均优于Ad5-PSCAE-UPII-E1A,而对人正常尿路上皮细胞株SV-HUC-1均无杀伤作用。(4)嵌合型病毒Ad5/F11p-PSCAE-UPII-E1A进入膀胱癌细胞进行复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和细胞表面CAR的表达量无关:该病毒分别感染未经CAR-SiRNA处理的膀胱癌细胞(EJ、5637、T24)和CAR-SiRNA干扰的膀胱癌细胞(EJ-CAR-SiRNA、5637-CAR-Si RNA、T24-CAR-SiRNA)后,E1A蛋白的表达和体外抗增殖作用在在EJ和EJ-CAR-SiRNA、5637和5637-CAR-SiRNA、T24和T24-CAR-Si RNA之间无差异。(5)Ad5/F11p-PSCAE-UPII-E1A感染5637、EJ及T24这叁种膀胱癌细胞后可以阻滞大部分膀胱癌细胞周期于G1期。(6)Ad5/F11p-PSCAE-UPII-E1A联合顺铂作用于5637、EJ及T24这叁种膀胱癌细胞后具有协同抗膀胱癌作用。(7)Ad5/F11p-PSCAE-UPII-E1A联合顺铂可以诱导膀胱癌细胞发生早期凋亡,且发生早期凋亡的细胞数目多于顺铂单用组和Ad5/F11p-PSCAE-UPII-E1A单用组。(8)Ad5/F11p-PSCAE-UPII-E1A联合顺铂作用于5637、EJ及T24这叁种膀胱癌细胞后可以上调Fas、Bax和cleaved Caspase3基因的表达,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结论:我们构建出了一种不依赖于CAR的嵌合型膀胱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5/F11p-PSCAE-UPII-E1A,经纯化、鉴定和滴度测定,该病毒纯度好滴度高可用于后续研究;这种嵌合型病毒Ad5/F11p-PSCAE-UPII-E1A可进入5637、EJ及T24这叁种膀胱癌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且效果优于Ad5-PSCAE-UPII-E1A;Ad5/F11p-PSCAE-UPII-E1A可以阻滞膀胱癌细胞周期于G1期;Ad5/F11p-PSCAE-UPII-E1A联合顺铂作用于5637、EJ及T24这叁种膀胱癌细胞后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Ad5/F11p-PSCAE-UPII-E1A联合顺铂可以通过增强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通路诱导膀胱癌细胞发生凋亡。嵌合型溶瘤腺病毒的构建及其与顺铂的联合应用为膀胱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拓展了膀胱癌治疗领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徐刚,薛义军,邹晓峰,李龙滨,袁源湖[6](2016)在《调控CD147基因表达的MicroRNA分子鉴定及其抗膀胱癌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调控CD147基因表达的MicroRNA对膀胱癌的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关联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膀胱癌患者50例,分别取膀胱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进行CD147阳性检测,构建CD147 siRNA重组腺病毒(Ad-CD147 siRNA)载体转染膀胱癌细胞,将CD147阳性表达的膀胱癌组织随机分为Ad-CD147 siRNA转染的干扰组,腺病毒颗粒转染的阴性对照以及未加处理的对照组,采用MTT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迁移能力、采用明胶酶谱实验检测MMP-2和MMP-9含量、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肿瘤细胞浸润能力。结果 CD147在膀胱癌组中阳性率90.00%(45/50)显着高于癌旁组织12.0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间CD147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的TNM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CD147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及对照组的膀胱癌细胞迁移距离、侵入基底胶数量、MMP-2以及MMP-9含量明显高于干扰组,体外膀胱癌细胞在490 nm处吸收值显着低于干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47基因所表达的MicroRNA能够通过促进MMP-2和MMP-9的分泌而加速膀胱癌组织的血供形成,加速增殖、迁移以及浸润。(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6年29期)

石洁[7](2016)在《慢病毒介导的p21/Waf1 shRNA对膀胱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抗膀胱癌的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一直居于泌尿系统肿瘤的首位,传统的治疗手段因其肿瘤杀伤能力低和副作用大等缺点,故而治疗效果远未令人满意。选择复制性溶瘤腺病毒治疗肿瘤是极其有前途的基因治疗肿瘤的方法。为此,本课题组构建了膀胱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PSCAE/UPII/E1A,在膀胱癌特异性启动子UPII和增强子PSCAE的控制下,该腺病毒能够选择性的在膀胱癌细胞中进行复制,从而发挥裂解肿瘤细胞的效应。前期的研究证实,我们所构建的腺病毒Ad/PSCAE/UPII/E1A,特异性高,其只在膀胱癌细胞中进行复制,对于膀胱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UPII启动子的活性相对较低,往往会削弱腺病毒的复制,从而影响其肿瘤杀伤效应。p21/Waf1做为一个经典的细胞周期抑制蛋白,近年来确由于在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中的拮抗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但p21/Waf1对膀胱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的作用却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构建了p21/Waf1shRNA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建立了稳定转染p21/Waf1 shRNA的人膀胱癌细胞株EJ和5637,检测p21/Waf1对膀胱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的肿瘤杀伤效应、病毒复制、UPII启动子的活性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可能的作用机制,为p21/Waf1能否作为膀胱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构建人p21/Waf1的慢病毒干扰载体。设计针对p21/Waf1 shRNA的序列,插入含GFP的pMagic 7.1载体,通过PCR和DNA测序技术对重组克隆进行鉴定,将重组病毒质粒和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并对病毒滴度进行检测。将表达p21/Waf1 shRNA的慢病毒转染EJ和5637细胞,以嘌呤霉素进行筛选,直到获得稳定转入p21/Waf1 shRNA的EJ和5637细胞,检测稳转细胞中p21/Waf1的表达。(2)p21/Waf1对Ad/PSCAE/UPII/E1A肿瘤杀伤效应的影响。应用MTT比色法检测p21/Waf1敲减后腺病毒对人膀胱癌细胞株EJ和5637体外增殖效应的影响。(3)p21/Waf1对Ad/PSCAE/UPII/E1A滴度的影响。利用腺病毒滴度快速检测法检测p21/Waf1敲减后腺病毒滴度的变化;检测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的指标E1A和hexon的表达。(4)p21/Waf1对UPII启动子活性的影响。首先检测p21/Waf1对EJ和5637细胞中AR表达水平的影响;接下来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携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Rp-PSCAE-UPII-Luc分别转染EJ和5637细胞,以pCMV-β-gal作为内对照,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p21/Waf1敲减后UPII启动子活性的变化。(5)p21/Waf1对Ad/PSCAE/UPII/E1A诱导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21/Waf1敲减后Ad/PSCAE/UPII/E1A对EJ和5637凋亡的影响,分析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1)成功构建了表达p21/Waf1 shRNA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获得滴度为4.12×108Tu/ml的慢病毒。(2)慢病毒的转染效率均>90%,获得稳定转染p21/Waf1 shRNA的EJ和5637细胞,p21/Waf1 shRNA能显着降低EJ和5637细胞中p21/Waf1的表达。(3)Ad/PSCAE/UPII/E1A对p21/Waf1敲减的EJ和5637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明显增强。(4)p21/Waf1敲减的EJ和5637细胞中腺病毒的滴度显着增强。(5)在p21/Waf1敲减的EJ和5637细胞中,腺病毒复制的相关指标E1A和hexon的表达明显上调。(6)在p21/Waf1敲减的EJ和5637细胞中AR的表达明显上调;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显示,p21/Waf1敲减后的细胞内Luc的活性显着增强。(7)Ad/PSCAE/UPII/E1A均能诱导EJ和5637细胞发生凋亡,p21/Waf1敲减后的细胞凋亡显着增加。(8)Ad/PSCAE/UPII/E1A可以通过上调Fas、Bax、caspase 3、caspase 8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促进EJ和5637细胞发生凋亡;但EJ和5637的野生型细胞和p21/Waf1敲减的细胞相比时,在p21/Waf1敲减组中,Fas、caspase 3、caspase 8的表达上调,而Bax和Bcl-2的表达与野生型细胞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1)成功构建了表达p21/Waf1 shRNA的重组慢病毒,且能有效感染膀胱癌细胞EJ和5637。(2)慢病毒介导的p21/Waf1 shRNA能显着降低EJ和5637细胞中p21/Waf1的表达。(3)在p21/Waf1敲减的EJ和5637细胞中,Ad/PSCAE/UPII/E1A的肿瘤杀伤效应显着增强。(4)在EJ和5637细胞中,敲减p21/Waf1可以增强UPII启动子的活性。(5)在EJ和5637中,敲减p21/Waf1能够通过增强腺病毒复制及诱导细胞凋亡增加从而使Ad/PSCAE/UPII/E1A的肿瘤杀伤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9-01)

刘春萍,曾星[8](2016)在《中医药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发病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案以手术结合放、化疗为主。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文章就中医药抗膀胱癌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6年05期)

吕永昌[9](2016)在《抗膀胱癌抗体BCMab1与顺铂协同抗膀胱癌的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膀胱癌是我过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因其有较高的复发率,并且每次复发其分期分级有进展可能,膀胱癌的复发防治技术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膀胱癌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不能完全切除所有的肿瘤细胞,因此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既能够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几率,又能减少耐药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在膀胱癌的治疗方法中,肿瘤的免疫治疗通过激发或联合机体的免疫系统,强化机体对肿瘤免疫力,同时介导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杀灭清除。激光拉曼光谱作为一种简单、快捷、无损、高灵敏的检测方法通过光谱学检测能够对物质分子结构的特异性改变进行分析。组织或细胞的拉曼光谱主要分析其相关成分如糖类、蛋白、脂类、核酸,和其内部组分小分子的内部化学键振动变化。当细胞内部成分的含量、结构改变时就有可能形成特征的拉曼峰。我们采用膀胱癌特异性抗体(BCMab1)联合顺铂进行体外细胞研究,通过拉曼光谱对分子特征构象改变进行检测,分析经过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特征拉曼峰的改变,推断膀胱癌特异性抗体(BCMab1)与顺铂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抗膀胱癌效果,探索膀胱癌特异性抗体(BCMab1)和顺铂作用膀胱癌细胞后的内部分子改变机制,为抗肿瘤药物联合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膀胱癌EJ细胞系,用于制备抗膀胱癌抗体BCMab1所用的杂交瘤细胞,制作腹水的Balb/c小鼠,顺铂均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提供(一)首先采用腹水发制备单克隆抗体,然后对进行粗球制备抗体纯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抗体检验。(二)取对数生长期的膀胱癌细胞系EJ细胞采用盖玻片加六孔板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培养:对照组(不加药物处理)单独抗组(BCMab1终浓度为25 μg/ml和50μg/ml)单独顺铂组(DDP终浓度25 μ g/ml和50 μ g/ml)抗体与顺铂混合组(终浓度BCMab1,25μ g/ml+DDP,25μ g/ml; BCMab1,25μ g/ml+DDP,50μ g/ml; BCMab1,50 μ g/ml+DDP,25 μ g/ml; BCMab1,50 μ g/ml+DDP,25 μ g/ml)进行培养48h后(每个组设置3个重复)用多聚甲醛固定细胞,梯度浓度乙醇进行脱去固定液和细胞内水分,固定细胞状态后采用785nm激发光拉曼光谱仪进行拉曼光谱采集,并参考文献总结拉曼谱带归属,通过对特征峰位征意义进行分析,探索膀胱癌细胞EJ系的分子生化改变,所得数据用origin8.6专业版进行行数据和图谱处理[实验结果]1.不加任何药物对照组,单独加抗体组,单独加顺铂组,加抗体和顺铂混合药物组,在培养48h的平均拉曼光谱均在1450 cm-1,1170 cm-1,1031 cm-1,1260 cm-1,1094 cm-1,1209 cm-1表现出特征拉曼峰;2.单独顺铂的整体平均拉曼峰位曲线均明显低于单独加顺铂的曲线且浓度越高越明显;3.单独加抗体的整体拉曼曲线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平均拉曼峰位曲线但不明显;4.单独加入抗体组,单独加入顺铂组,抗体和顺铂混合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新的特征的拉曼峰[结论]1.作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顺铂对细胞凋亡作用的效果可以用拉曼光谱进行整体性评价,但具体的作用靶点以及详细的作用效果不能分辨出。且其本身作用膀胱癌EJ细胞后不能产生其独有的拉曼特异性位移峰的出现。2.抗膀胱癌抗体(BCMab1)对细胞凋亡作用的效果可以用拉曼光谱进行整体性评价,但具体的作为靶点以及详细的作用效果不能分辨出。且其本身作用膀胱癌EJ细胞后不能产生其独有的拉曼特异性位移峰的出现。3.抗膀胱癌抗体(BCMab1)和顺铂(DDP)联合作用于EJ细胞后产生的效果可以用拉曼光谱进行整体性评价,但具体的作用靶点以及详细的作用效果不能分辨出。且联合作用膀胱癌EJ细胞后不能产生其独有的拉曼特异性位移峰的出现。4.参考以往通过组织拉曼膀胱研究的结论发现膀胱癌EJ细胞系同样具有部分组织拉曼特异性的位移峰。5.通过本实验能够证明抗膀胱癌抗体(BCMab1)和顺铂(DDP)联合作用于EJ细胞不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周笑,李佳鸿,王秀楠[10](2016)在《奥沙利铂、顺铂和卡铂抗膀胱癌作用体外对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奥沙利铂、顺铂和卡铂对膀胱癌细胞株的杀伤效果。方法:选取4种膀胱移行癌细胞5637、J82、T24和253J,分别用奥沙利铂、顺铂和卡铂37℃培养12、48、72 h后,应用噻唑兰比色法(MTT)检测每种药物IC_(50)值及细胞活力,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参数进行检测,比较细胞凋亡率。结果:在5637、J82和T24细胞系中,顺铂治疗后IC_(50)剂量和细胞活力均低于奥沙利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53J细胞系中,奥沙利铂IC_(50)剂量和细胞活力均明显高于顺铂和卡铂(P<0.05);而卡铂处理后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顺铂和奥沙利铂(P<0.05),但顺铂和奥沙利铂之间细胞调亡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奥沙利铂能有效抑制膀胱癌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效果优于顺铂和卡铂。(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6年02期)

抗膀胱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丹参酮类化合物又称总丹参酮,是从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干燥的根和根茎中提取的一大类脂溶性菲醌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丹参酮(tanshinoneⅠ,TanⅠ)、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PT)、异丹参酮(isotanshinone)和异隐丹参酮(isocryptota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膀胱癌论文参考文献

[1].谭晓勇,吴邦财,刘利权,刘尧,余俊杰.二甲双胍抗膀胱癌药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9

[2].梁柯,唐晨野,郭晓,柯尊金.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机制及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3].刘春萍,曾星.免疫疗法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7

[4].马洪琴.鸡新城疫病毒抗膀胱癌作用的体内、体外实验分析[J].今日畜牧兽医.2017

[5].曹文娟.一种嵌合型不依赖于CAR的膀胱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构建及其抗膀胱癌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7

[6].徐刚,薛义军,邹晓峰,李龙滨,袁源湖.调控CD147基因表达的MicroRNA分子鉴定及其抗膀胱癌转移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

[7].石洁.慢病毒介导的p21/Waf1shRNA对膀胱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抗膀胱癌的体外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6

[8].刘春萍,曾星.中医药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6

[9].吕永昌.抗膀胱癌抗体BCMab1与顺铂协同抗膀胱癌的拉曼光谱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

[10].周笑,李佳鸿,王秀楠.奥沙利铂、顺铂和卡铂抗膀胱癌作用体外对比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免疫组化鉴定人源抗膀胱癌抗体...抗膀胱癌单链抗体系列载体表达的...人源化抗膀胱癌单链抗体库构建的...抗膀胱癌单链抗体的Western Blot...抗膀胱癌单链抗体的纯化结果图改形抗膀胱癌单链抗体BDI-1(scFv...

标签:;  ;  ;  ;  ;  ;  ;  

抗膀胱癌论文_谭晓勇,吴邦财,刘利权,刘尧,余俊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