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咪唑类离子液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液体,功能化,导电行为动力学,电化学窗口
咪唑类离子液体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梅,杨靖,刘星悦,忽卫鑫,邵旭[1](2019)在《酯基链微增长对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导电行为和热稳定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咪唑类离子液体(ILs)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将酯基引入到1,2-二甲基咪唑结构中,合成了两种离子液体:氯化1-乙酸甲酯基-2,3-二甲基咪唑离子液体(IL1)和氯化1-乙酸乙酯基-2,3-二甲基咪唑离子液体(IL2)。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等技术表征IL1和IL2的结构。测试分析IL1-H_2O、IL2-H_2O体系的电导率,以及IL1、IL2离子液体的导电行为与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两种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在0.01~0.2 mol/L低浓度条件下,随着二元体系中离子液体浓度的增大,离子迁移数逐渐增多,体系的电导率呈增大趋势,且IL1-H_2O和IL2-H_2O体系的离子导电行为均符合Arrhenius型。得出了离子导电活化能的经验数值。循环伏安法结果表明,酯基链的微增长对电化学窗口(EW)的影响较大,IL1和IL2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分别为2.66V和3.14V,在电化学沉积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热重分析表明,酯基链较长的IL2具有相对高的热稳定性,这是由于酯基链的增长有助于分子内的氢键形成。(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唐静,金利华,李淑妮,翟全国,蒋育澄[2](2019)在《溴代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水溶液二元体系的物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溴代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水溶液[C_n mim]Br(n=2,4,6,8)+H_2O二元体系在288.15~308.15K下的密度和折光率,同时计算了[C_n mim]Br(n=4,6,8)+H_2O二元体系的过量摩尔体积(V_m~E)和折光率偏差(Δn_D),从微观角度分析讨论了二元体系中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质量分数的增大,二元体系的密度和折光率逐渐增大;随着离子液体摩尔分数的增大,过量摩尔体积逐渐减小;随着离子液体烷基侧链的增长,二元体系的密度和折光率逐渐减小、过量摩尔体积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二元体系的密度和折光率略微减小、过量摩尔体积和折光率偏差缓慢增大;在288.15K下,二元体系的过量摩尔体积均为负值,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表明体系中各粒子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且相互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和壮壮[3](2019)在《含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体系热力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ILs)具有低蒸汽压、较高热稳定性、稳定的化学性质及不易燃等优点,有望取代传统溶剂。欲将ILs作为萃取剂应用于化工分离领域,含ILs的混合物体系热力学性质研究至关重要。无限稀释活度系数(γi∞)是化工中重要的热力学参数之一,能够反映离子液体与不同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表明溶质在ILs中的热力学分配行为。通过γi∞计算含离子液体体系的其他热力学参数,包括气液分配系数KL、无限稀释选择性(S_(ij)~∞)等。从而可评价ILs的分离能力,初步筛选出适用于难分离体系的ILs。另外含离子液体叁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可为化工过程的计算设计、模拟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侧重含叁取代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体系热力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首先分别以离子液体1-己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HMMIM][BF_4])、1-辛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OMMIM][BF_4][BF_4)及1-丙基-2,3-二甲基咪唑双叁氟甲磺酰亚胺盐([PMMIM][NTf2])为固定相制备气相色谱填充柱,在T=(303.15-353.15)K下,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有机溶质(烷烃、烯烃、烷基苯、醇类等)在离子液体[HMMIM][BF_4]、[OMMIM]][BF_4]及[PMMIM][NTf2]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γi∞)和气液分配系数(KL)。将γi∞广和T进行拟合,依据Gibbs-Helmholtz方程由拟合线性关系计算T=298.15 K下其他无限稀释热力学参数,包括偏摩尔过量焓(HiE,∞)、熵(TrefSiE,∞)、吉布斯自由能(GiE,∞)。依据 Hildebrand-Scatchard理论(RST)结合“Flory”方程,通过γi∞估计离子液体溶解度参数备。用线性自由能模型(LFER)将KL实验值进行多元回归,建立KL的预测模型。根据无限稀释选择性公式,计算T=323.15 K下,[HMMIM][BF_4]、[OMMIM][BF_4]及[PMMIM][NTf2]对于常见难分离体系的无限稀释选择性(S(罗)以及苯的容量因子(kj∞)。与文献值中含有阴离子[BF_4]或[NTf2]-的离子液体对正己烷+苯、环己烷+苯的S_(ij)~∞比较,结果表明阴离子结构相同,阳离子对其Si罗有影响。对于同类阳离子结构,取代基链长越短,其Si罗越好。P=101.3 kPa下,采用汽液平衡分析仪测定二元体系环己烷+苯、叁元体系环己烷+苯+[HMMIM][BF_4]、环己烷+苯+[OMMIM][BF_4]的汽液平衡数据。从体系平衡温度、环己烷活度系数以及环己烷对苯的相对挥发度等方面分析离子液体的加入对环己烷+苯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HMMIM][BF_4]与[OMMIM][BF_4]相同用量下,前者对环己烷+苯体系汽液平衡影响更大。因此,[HMMIM][BF_4]对环己烷+苯体系的分离性能优于[OMMIM][BF_4]。(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期刊2019-06-25)
耿雪丽[4](2019)在《咪唑类离子液体组合设计及其萃取精馏分离醇酯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作为绿色萃取剂在化工分离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离子液体种类繁多且相对较新,在Aspen Plus数据库中没有其相关物性参数,所以对离子液体萃取剂选择及其工艺流程的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针对聚乙烯醇生产中产生的乙酸甲酯和甲醇共沸混合物,采用COSMO-SAC模型,以量子化学计算为基点选择出适宜的咪唑类离子液体萃取剂萃取精馏分离该共沸物系,对离子液体与乙酸甲酯-甲醇组分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对离子液体萃取精馏稳态工艺流程进行了设计优化,并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萃取剂下的经济性。本文对咪唑类离子液体萃取精馏分离乙酸甲酯-甲醇体系进行了研究,基于5种阴、阳离子随机组合而成的25种咪唑类离子液体,利用COSMO-SAC模型和无限稀释选择性公式,借助Materials Studio软件计算得到了25种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下乙酸甲酯对甲醇的无限稀释选择性,从而确定[HMIM][Cl]和[BMIM][Cl]两种离子液体作为萃取精馏分离乙酸甲酯-甲醇共沸物系最合适萃取剂。σ-profiles图和差分电荷密度分布图从定性,键长和键能从定量关系角度分析了离子液体实现该共沸物分离的内在氢键作用原因,同时汽液平衡实验数据也表明[HMIM][Cl]和[BMIM][Cl]能打破共沸。为实现含离子液体乙酸甲酯-甲醇体系萃取精馏过程的稳态设计,利用[HMIM][Cl]和[BMIM][Cl]的热容、粘度等热力学实验数据和公式,回归得到两种离子液体下的热力学参数,且拟合值与实验值相比吻合度较高。本文通过对比NRTL和UNIFAC-Lei模型,结果表明NRTL模型与实验值误差较小。借助Aspen Plus软件对含离子液体的乙酸甲酯-甲醇共沸物系萃取精馏过程进行稳态设计,且基于最小年度总费用TAC,获得了分离该共沸物系流程最佳工艺操作参数,乙酸甲酯和甲醇产品纯度达到99.91mol%。对比[BMIM][Cl]作为萃取剂萃取精馏分离乙酸甲酯和甲醇流程,用[HMIM][Cl]作为萃取剂该流程TAC减少16.5%,具有节能降耗的优点。(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6)
姜坤[5](2019)在《咪唑类离子液体力场开发及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溶剂,具有低的蒸汽压、高的化学稳定性和可设计性等优点,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离子液体的优良特性与其自身复杂的分子间作用是分不开的,如阴阳离子间的长程静电作用、独特的氢键作用以及色散作用等,其中氢键作用在反应、与有机小分子分离或水分子混合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分子模拟作为原子尺度的研究手段,有助于分析离子液体体系的相互作用、建立结构-性质关系。鉴于离子液体氢键的重要性,对常用的咪唑类离子液体,本论文建立了其氢键力场,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准确物性并分析了局部结构与离子液体性质之间的关系;另外针对应用中常见的离子液体与水的混合体系,研究了离子液体在水溶液中形成团簇结构并着重分析了囊泡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渗透行为;最后,为离子液体大规模计算,构建了粗粒化力场并优化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离子液体氢键力场的开发。针对1-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Rmim][C1])这类存在强氢键作用的体系,提出了平均极化(电荷)与局部极化(氢键)共存的分子力场开发方案。通过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多离子对的液相结构,拟合其静电势获得原子电荷;氢键势函数采用角度修正的叁体Morse势函数的形式,其参数通过分析离子对的氢键能量,并结合力场中的相关作用参数共同优化获得。在后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分析了氢键位置的径向分布函数,与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结构的合理性。对[Emim][Cl]离子液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径向分布函数和空间分布函数,发现阳离子之间存在π-π堆积的结构;另外计算了阴离子在阳离子周围的分布情况,发现氢键结构具有一定局域性,与静电结构不同。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发现阴阳离子的动力学性质(粘度和自扩散系数)与离子对的作用时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联。(2)离子液体结构对粘度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Bim][NTf2]、[Bmim][NTf2]和[Bmmim][NTf2]叁种含有不同氢键强度和氢键数目的体系的粘度与离子对结构、氢键数目、能量以及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量子化学研究阳离子结构与粘度之间的关系。在粘度性质的计算中,采用周期性微扰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模拟体系大小、微扰加速度振幅对粘度计算值的影响。发现在模拟体系中粒子的速度场呈现完美的余弦函数形式时粘度的计算值最可信,并且微扰加速度振幅合理的选择值与模拟体系Z轴方向大小呈现对应关系。离子液体的粘度与离子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关系,即阴离子在阳离子周围分布越广则体系粘度越低;粘度与离子对的作用时间存在线性关联,粘度的大小与氢键的作用时间相关。另外,分析阳离子的结构发现,结构对称、各作用点的强度相当且分布均匀的离子液体,其粘度较低。(3)离子液体在水溶液体系中团簇结构研究。发现[C12mim][Sal]离子液体在水溶液体系中可以形成胶束结构,调整初始结构及模拟条件,可形成平面、带状、管状和囊泡的团簇结构。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直观地看到离子液体囊泡形成的全过程,研究发现囊泡的结构是双分子层结构,其中亲水的基团分布在离子液体与水界面处;能量分析表明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囊泡体系稳定的关键。针对模拟中观察到的水分子透过囊泡现象,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囊泡内水分子的扩散行为,发现在不破坏囊泡结构的前提下,升高温度会使得囊泡内外水分子交换加快。最后模拟计算了两个囊泡的融合过程。(4)离子液体粗粒化模型与团簇结构策略。针对[C12mim][Br]-水体系,划分粗粒模型片段,通过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的结构信息,采用IBI的方法拟合粗粒化模型的势函数。拟合中不断地调整参数最终使得径向分布函数的误差最小,各部分间的有效势函数收敛。粗粒化力场势函数应用到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并通过密度、自扩散系数和结构等结果验证其正确性。最后采用粗粒化势函数,对离子液体的大规模体系进行模拟研究,发现离子液体可以形成棒状的簇结构,本工作为后续研究离子液体的大规模计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杨德帅[6](2019)在《咪唑类离子液体在气液界面处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ILs)因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绿色合成、催化、气体分子储存和分离等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比于ILs的主体相,气液界面处ILs具有更多样的结构、更多的功能和性质。然而,当前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主体相中ILs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而对于界面处ILs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认识较少。因此,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咪唑类ILs在气液界面处的结构、动力学和氢键性质。在第二章中,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咪唑类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其在气液界面处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相比于主体相,阳离子[Bmim]~+在界面处的优势取向为咪唑环垂直于气液界面且烷基链指向真空。研究发现,这种优势取向是疏水性相互作用和氢键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还发现[Bmim]~+的丁基链在界面处呈现两阶段的旋转行为:第一阶段是丁基链位于真空相;第二阶段是丁基链由真空相旋转进入液相。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丁基链在第一阶段的旋转行为是由气液界面处较弱的氢键相互作用主导,而第二阶段的旋转行为则由丁基链的疏水性相互作用主导。在第叁章中,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混合ILs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_4])和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在气液界面处的分层现象。研究结果表明,[Bmim]~+因具有更长烷基链,因此更容易分布在气液界面最外层,而[Emim]~+则更靠近液相分布。这使得这两种咪唑类离子液体在气液界面处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我们还发现,相比于纯ILs的气液界面,[Emim]~+在混合ILs界面处的氢键作用变强,其转动变慢;而[Bmim]~+阳离子在混合ILs界面处的氢键作用变弱,其旋转变快。本研究工作在分子水平上考察了咪唑类IL在气液界面处结构、旋转动力学、和氢键性质,丰富了ILs在界面处结构性质。同时,我们的研究工作对实验科学家理解IL在气液界面中的相关性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欧慧琳[7](2019)在《咪唑类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光散射和微流变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具有蒸气压低、热力学和化学稳定性高、对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有良好的溶解能力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可以代替传统微乳液中的任一组分,构筑兼具离子液体和微乳液优点的离子液体微乳液。关于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基本性质,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其表面张力、粒径、电导率、相行为(相结构)等,对其光散射性质和微流变性质的研究很少。咪唑类离子液体是最常见的离子液体,本文以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1卜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Bmim][MS])等叁种离子液体分别与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TX-10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Tween-20)、二甲苯、正庚烷、正戊醇、水等组分构建了[Bmim]PF6/TX-100/H2O、[Bmim]BF4/Tween-20/二甲苯和([Bmim][MS]+H20)/(Tween-20+正戊醇)/正庚烷等叁个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并采用动态光散射和扩散波谱技术研究了它们的光散射性质(流体力学半径RH、扩散系数D)和微流变性质(均方位移<△r2>、储能模量(弹性模量)G'、损耗模量(粘性模量)G”、动力学粘度)。结合旋转粘度计测定,讨论了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宏观流变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目视滴定法绘制了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相图,利用电导法划分了微乳液的微观区域,即离子液体包水微乳区(W/IL)或离子液体包油微乳区(O/IL)、双连续区、水包离子液体微乳区(IL/W)或油包离子液体微乳区(IL/O)。(2)利用表面张力仪和动态光散射仪测定了水溶性组分[Bmim]BF4、[Bmim][MS]在纯水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以及所形成聚集体的流体力学半径RH。[Bmim]BF4和[Bmim][MS]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 1.01 mol L-1和0.398 mol-L-1。(3)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了微乳液液滴的RH和扩散系数D。结果表明,叁种微乳液液滴的RH在一定条件下随着离子液体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I以及水或二甲苯或正庚烷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扩散系数D则随着RH的增大而减小。对于[Bmim]PF6/TX-100/H20体系,RH=1.64~10.70 nm,=1.487×10-10~2.28×,s-11 m2.S-1;对于[Bmim]BF4/Tween-20/二甲苯体系,RH=2.57~605.97 nm,D=1.268><10-10~5><10-13m2·s-1;对于([Bmim][MS]+H2O)/(Tween-20+正戊醇)/正庚烷体系,RH=1.43~4.79 nm,D=3.732×l0-10~l.114×l0-10 m2·s-1。(4)关于微乳液结构。对于[Bmim]PF6/TX-100/H2O体系,当w(H20)%= 10%和25%时,微乳液液滴为球形结构(电导法表征为W/IL和IL/W结构),而当w(H2O)%=15%和20%时,则为非球形结构(电导法表征为双连续结构)。电导法和光散射法对微乳液液滴的结构表征具有一致性。对于[Bmim]BF4/Tween-20/二甲苯体系,当w(二甲苯)%=10%时,微乳液液滴呈球形结构。对于([Bmim][MS]+H2O)/(Tween-20+正戊醇)/正庚烷体系,当w(正庚烷)%=5%和10%时,微乳液液滴呈球形结构。(5)利用扩散波谱仪测定了示踪粒子Ti02在离子液体微乳液中的均方位移<△r2>与弛豫时间ι的关系。在相同的弛豫时间内,示踪粒子在叁种微乳液体系中的<△2>随着水或二甲苯或正庚烷的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而且<△r2>与ι具有幂律关系。对于[Bmim]PF6/TX-100/H20体系,当w(H20)%= 5%,10%,15%,20%,30%时,<△r2>与ι的幂律关系为<△rr2~1.02~108,示踪粒子在微乳液中表现出轻微的超扩散行为;当w(H20)%=25%时,幂律关系为<△r2>~ι,.00,说明此时微乳液体系表现为牛顿流体;当w(H2O)%=35%~40%时,幂律关系为<△r2>~ι0.98~0.97,示踪粒子在微乳液中表现为轻微的亚扩散行为。对于[Bmim]BF4/Tween-20/二甲苯体系,<△r2>与ι的幂律关系为<△r2>~ι0.87~0.91,示踪粒子在微乳液中表现出亚扩散行为。对于([Bmim][MS]+H2O)/(Tween-20+正戊醇)/正庚烷体系,<△r2>与ι的幂律关系为<△r2>~ι1.01~1.33,示踪粒子在微乳液中表现出超扩散行为。(6)叁种微乳液体系的损耗模量(粘性模量)G"均远远大于其储能模量(弹性模量)G',说明这叁种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都属于弹性极小的粘性流体。微乳液体系的损耗模量G"均随着水或二甲苯或正庚烷的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G"与ε的幂律关系与<△r2>与1:的幂律关系具有一致性。(7)叁种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微流变动力学粘度和宏观动力学粘度均随着水或二甲苯或正庚烷的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二者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迎宾[8](2019)在《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作为新型的表面活性剂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具备离子液体和表面活性剂的双重特性。因此,研究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尤其是研究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在食品、生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分为叁个部分:1运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两类咪唑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_nmim]DCA、[C_nmim]SCN(n=10,12,14),通过~1H NMR和~(13)C NMR对结构进行表征,利用表面张力、电导率和动态光散射(DLS)等手段进行研究。相同碳链的[C_nmim]DCA和[C_nmim]SCN比[C_nmim]Br具有更小的cmc,相比于传统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更高的表面活性。DLS研究表明,由于阴离子体积的不同,[C_nmim]DCA和[C_nmim]SCN表现出不同的水力学半径。2采用表面张力、电导率、zeta电位、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DLS等一系列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BSA的相互作用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有密切的联系,当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处于低浓度区时,静电相互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方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BSA的二级结构起保护作用;当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处于高浓度区时,疏水相互作用成为主要的作用方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BSA的二级结构被破坏并使其变性。BSA的结构发生变化从DLS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逐步增大,复合物的粒径由最初的4.6 nm和100 nm变为最终的1160 nm。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通过影响色氨酸残基微环境对BSA荧光进行静态猝灭。3采用电导率、荧光光谱和DLS等一系列手段研究了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明胶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明胶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明胶分子中既有带正电的部分也有带负电的部分,而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带正电荷,因此,当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处于较低浓度区时,静电相互作用为主要的作用方式,而静电吸引导致分子链收缩,从DLS数据中的角度表现出的是粒径变小;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大,疏水相互作用成为主要的作用方式,氢键断裂,明胶分子链的叁级结构被破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明胶形成复合物来影响酪氨酸残基从而改变了明胶的荧光强度。(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春慧[9](2019)在《胺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电解质中Mo-Bi BMC电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导致了许多不良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荒漠化、海洋酸化等。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CO_2捕集利用(CCU)的研究与开发。由于电化学法的高效、温和、可控及避免了普通化学反应中使用的氧化还原试剂对环境造成的潜在的污染等显着特点,使其被广泛接受,在二氧化碳的有机资源化具有现实意义。离子液体具有高电导率、低蒸气压、较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以离子液体为电解质体系,开展CO_2电化学还原的研究受到学术界普遍重视。本研究认为,在离子液体分子结构中引入氨基,可望增强离子液体与CO_2的结合能力,从而在CO_2电化学还原的过程中起到更明显的助催化作用。以此展开对CO_2电化学还原行为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硫化钼铋双金属催化剂(Mo-Bi BMC)的制备本论文采用水热法制备硫化钼铋双金属催化剂(Mo-Bi BMC),通过XRD、SEM、TEM、XPS等物理表征,对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表面元素组成进行了物理表征,材料大部分呈现非球形层状结构颗粒,颗粒尺寸约为50-150 nm,片层分别由MoS_2、Bi_2S_3组成,MoS_2与Bi_2S_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2)H_2O-[Emim]BF_4/[NH_2-emim]BF_4二元电解质体系中H_2O含量对CO_2电化学还原行为的影响采用循环伏安测试方法,检测所制硫化钼铋双金属催化剂(Mo-Bi BMC)在H_2O-[Emim]BF_4/[NH_2-emim]BF_4二元电解质体系中H_2O含量对CO_2电化学还原行为的影响。循环伏安测试结果显示,H_2O(x%)-[Emim]BF_4电解质体系中,随含水量的增加,最大还原峰电流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H_2O(40%)-[Emim]BF_4时最大还原峰电流密度最大;H_2O(x%)-[NH_2-emim]BF_4电解质体系中,随含水量的增加,起始还原电位变化不明显,最大还原峰电流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H_2O(100%)-[NH_2-emim]BF_4时最大还原峰电流密度最大。(3)MeCN-H_2O-[Emim]BF_4/[NH_2-emim]BF_4叁元电解质体系中MeCN含量对CO_2电化学还原行为的影响采用循环伏安测试方法,检测所制硫化钼铋双金属催化剂(Mo-Bi BMC)在MeCN-H_2O-[Emim]BF_4/[NH_2-emim]BF_4叁元电解质体系中MeCN含量对CO_2电化学还原行为的影响。循环伏安测试结果显示,MeCN(x%)-H_2O(40%)-[Emim]BF_4电解质体系中,随MeCN含量的增加,还原峰电流密度有增大趋势,在MeCN(20%)-H_2O(40%)-[Emim]BF_4电解液中还原峰电流密度最大,CO_2电化学还原速率最快;MeCN(x%)-H_2O(100%)-[NH_2-emim]BF_4电解质体系中,随MeCN含量的增大,起始还原电位变化不明显,峰电流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MeCN(20%)-H_2O(100%)-[NH_2-emim]BF_4电解液中电流密度最大,CO_2电化学还原速率最快。(4)[NH_2-emim]BF_4和[Emim]BF_4电解质体系中CO_2电化学还原行为的比较分别以[Emim]BF_4和[NH_2-emim]BF_4为支持电解质下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对比,循环伏安测试及其相应的Tafel曲线结果显示,在[NH_2-emim]BF_4电解质体系中,还原峰电流密度都分别比相应组成[Emim]BF_4电解质体系中的要大,在含有MeCN的电解质体系中还原峰电流密度相较于无MeCN的体系中峰电流密度要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宋焕鸽[10](2019)在《叁种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是由有机阳离子与无机或有机阴离子组成的、熔点低于100℃的低熔点盐类,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曾一度被认为是“绿色溶剂”,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离子液体的难降解特性,使其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估离子液体在生态环境中的毒性风险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了离子液体对生物的毒性效应和潜在的致毒机制。离子液体对农作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选取甘蓝型油菜(秦优10号,Brassica napus L.)作为受试对象,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研究了3种烷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C_nMIM][BF_4],n=6、8、10)对油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3种烷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通过生长抑制实验,检测了不同浓度离子液体培养下油菜幼苗生长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根、茎的生长均呈现“低促高抑”的作用。在最低处理浓度(5μmol/L[C_6MIM][BF_4],0.5μmol/L[C_8MIM][BF_4]和0.05μmol/L[C_(10)MIM][BF_4])下,油菜幼苗的根长和株高相较于对照组(Hogland溶液)均有一定上升,而随着离子液体浓度的增大,根、茎的生长均受到抑制。3种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根长和株高生长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5d))均表现出根长EC_(50,5d)小于株高EC_(50,5d),表明3种离子液体对根部的毒性均大于对茎部的毒性。此外,随着离子液体咪唑阳离子烷基侧链碳原子数的增加,根长和株高的EC_(50,5d)均逐渐下降,表明较高浓度下,3种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的毒性作用大小顺序为:[C_6MIM][BF_4]<[C_8MIM][BF_4]<[C_(10)MIM][BF_4]。(2)研究了3种烷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根、叶的部分逆境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离子处理下油菜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发现3种离子液体均对油菜幼苗的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总含量呈现出“低促高抑”作用,而对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持续下降,且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油菜幼苗根、茎的生长趋势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离子处理下油菜幼苗根、叶部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等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发现在3种离子液体处理下,随处理浓度的增大,油菜幼苗根、叶的MDA含量均持续增加而根部SOD活性均持续下降,根部CAT活性和POD活性以及叶中的SOD活性、CAT活性和POD活性均呈现出“低促高抑”现象。MDA含量的变化表明了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产生了膜脂过氧化作用,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反映了油菜幼苗抵御离子液体胁迫的自身调控作用,结果表明3种离子液体均导致了油菜幼苗对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据此推测氧化损伤是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的主要致毒机制之一。(3)研究了3种烷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根系生理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离子处理下油菜幼苗根系活力和根系膜透性的变化,发现油菜幼苗根系活力均随3种离子液体的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而根系质膜透性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结果表明3种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根系细胞均具有细胞毒性,3种离子液体在低处理浓度时就对油菜幼苗根系细胞结构产生了不可逆损伤,而高浓度离子液体严重损伤了油菜幼苗根系细胞结构。此外,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不同浓度[C_6MIM][BF_4]处理下油菜幼苗根系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化合物的组成基本不变,但其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明油菜幼苗通过根系有机物含量的变化,阻止离子液体阳离子向地上部分(茎、叶)运输,以保护地上部分的生长。(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咪唑类离子液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测定了溴代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水溶液[C_n mim]Br(n=2,4,6,8)+H_2O二元体系在288.15~308.15K下的密度和折光率,同时计算了[C_n mim]Br(n=4,6,8)+H_2O二元体系的过量摩尔体积(V_m~E)和折光率偏差(Δn_D),从微观角度分析讨论了二元体系中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质量分数的增大,二元体系的密度和折光率逐渐增大;随着离子液体摩尔分数的增大,过量摩尔体积逐渐减小;随着离子液体烷基侧链的增长,二元体系的密度和折光率逐渐减小、过量摩尔体积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二元体系的密度和折光率略微减小、过量摩尔体积和折光率偏差缓慢增大;在288.15K下,二元体系的过量摩尔体积均为负值,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表明体系中各粒子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且相互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咪唑类离子液体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亚梅,杨靖,刘星悦,忽卫鑫,邵旭.酯基链微增长对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导电行为和热稳定性影响[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9
[2].唐静,金利华,李淑妮,翟全国,蒋育澄.溴代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水溶液二元体系的物化性质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9
[3].和壮壮.含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体系热力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9
[4].耿雪丽.咪唑类离子液体组合设计及其萃取精馏分离醇酯工艺[D].青岛科技大学.2019
[5].姜坤.咪唑类离子液体力场开发及分子动力学模拟[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6].杨德帅.咪唑类离子液体在气液界面处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分子模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7].欧慧琳.咪唑类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光散射和微流变性质研究[D].广西大学.2019
[8].李迎宾.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9
[9].李春慧.胺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电解质中Mo-BiBMC电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9
[10].宋焕鸽.叁种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油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D].陕西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