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循环恢复论文-李效全,赵小兰

自主循环恢复论文-李效全,赵小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主循环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致死因素,院前,心跳骤停,自主循环恢复

自主循环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李效全,赵小兰[1](2019)在《致死因素对院前心跳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影响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致死因素与院前心跳骤停(SCA)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之间的相关性,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提供指导。方法: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院前SCA患者心肺复苏时都遵从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复苏方法和复苏用药。根据院前致死因素,将SCA患者分为创伤因素致死组(观察组)和非创伤因素致死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SCA患者ROSC间的统计学差异,以判断致死因素与院前SCA患者ROSC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SCA患者在遵从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中复苏方法和复苏用药的条件下,两组SCA患者的ROSC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致死因素与院前SCA患者心肺复苏ROSC间的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岭南急诊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吴婷婷,汤雁晓,成晓蓉[2](2019)在《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湘民[3](2019)在《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预后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具有复苏成功率低,死亡率高,神经功能结局预后低等特点。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来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外,也通过一些临床实践及研究来探索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预后的相关因素。文章就与心脏骤停ROSC预后相关的复苏前、骤停相关及ROSC后因素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玉峰[4](2019)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对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收治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7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阶梯式亚低温治疗,观察组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段血清S-100B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昏迷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自主循环后2 h、12 h、24 h观察组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P<0.05);恢复自主循环后12 h、24 h、48 h、72 h观察组昏迷状态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水平,减轻患者昏迷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9年09期)

李应华[5](2019)在《胸阻抗信号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诊内科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胸阻抗信号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在急诊内科心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8年5月收治CA患者97例,根据自主循环恢复(ROSC)情况分ROSC组(n=41)与无ROSC组(n=56),对比两组复苏开始0 min(T1)、10 min(T2)、20 min(T3)PETCO2值,并分析胸阻抗与PETCO2、按压深度间相关性。结果:ROSC组T2、T3时刻PETCO2值高于无ROSC组(P<0.05);胸阻抗振幅与PETCO2呈正相关(r=0.81,P<0.05);胸阻抗变化值与按压深度呈正相关(r=0.84,P<0.05)。结论:胸阻抗信号及PETCO2是两种无创监测方法,均可反映胸外按压质量,评估急诊内科CA患者ROSC情况,其中PETCO2值越高,ROSC可能性越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10期)

卯旭东[6](2019)在《院内成人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院内成人心脏骤停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院内成人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因素,为提高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且进行心肺复苏的218例成人患者临床资料,以恢复自主循环为终点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与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非ROSC组),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院内成人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18例,男性143例,女性75例,男女比例为1.9:1;年龄最小18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66(51,73)岁;自主循环恢复100例,自主循环未恢复118例,自主循环恢复率45.9%;院内成人心脏骤停发病地点以心内科、监护病房为主,发病时间以冬季和上午8:00~11:59为主,原发病以心源性疾病为主,初始心律多为非可除颤心律;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OSC组与非ROSC组比较,可除颤心律(?~2=5.980,P<0.05)、气管插管(?~2=4.637,P<0.05)、电除颤(?~2=3.958,P<0.05)、心脏骤停到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t=-5.401,P<0.05)、CPR持续时间(Z=-9.750,P<0.05)、肾上腺素累积剂量(Z=-4.1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原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OSC组与非ROSC组组间心脏骤停到开始CPR的时间(OR=1.097、95%CI 1.127-1.733、P=0.002)、CPR持续时间(OR=1.102、95%CI1.070-1.13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院内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多见于老年男性,以心源性疾病为主,初始心律多为非可除颤心律,以心内科、监护病房、上午及冬季的发病率最高;2.心脏骤停到开始CPR时间、CPR持续时间是院内成人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曹钰,李东泽,余海放,蒋耀文,叶胜[7](2018)在《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成人心脏骤停高级生命支持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于2018年11月发表《2018 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成人心脏骤停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应用》。此指南更新立足于AHA 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结合近期相关临床循证证据,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出现除颤难治性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以及恢复自主循环后的用药,均提出建议。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与其他指南推荐内容对比,对此更新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8年11期)

温亚[8](2018)在《心搏骤停病人自主循环恢复后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目标温度管理(TTM)在心搏骤停病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62例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病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用TTM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部降温法,观察两组病人在达到目标温度的例数和时间、神经功能预后(NIHSS量表)及病死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病人达到目标温度的例数多于对照组,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后72h以后NIHSS总分、病死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M应用于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病人,可以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预后,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8年13期)

张敏,刘昌龙,宋莹莹[9](2016)在《院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61例患者的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预后分为复苏成功组18例和复苏失败组43例,分别对2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情况、复苏开始至自主心跳恢复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电击除颤、抽搐发生情况及入科血压、APACHE-Ⅱ评分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苏成功组患者复苏开始至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及APACHE-Ⅱ评分显着低于复苏失败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肾上腺素用量、低血压及抽搐发生情况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击除颤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疾病情况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结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仍较低,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复苏开始至自主心跳恢复时间、电除颤时机等是影响院内心肺复苏患者最终预后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韩旭东,黄晓英,张素燕,孙维维[10](2015)在《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通过对69例心跳呼吸骤停经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病例进行分析,按照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照脑功能表现评分分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和不良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年龄、心跳停博时间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以受试者工作曲线描述各指标对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在年龄、心跳停搏时间、肾上腺素剂量,入院时Pa O2、Pa CO2、血乳酸和APACHE I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GCS评分和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AP0)、24 h内最低平均动脉压(MAPlow)、24 h乳酸清除率(DLC)均显着高于死亡组,复苏所用时间,最大去甲肾上腺用量明显低于死亡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GCS评分、血糖、MAP和DLC均显着高于预后不良组,复苏中所用肾上腺素用量和去甲肾上腺剂量均低于预后不良组。MAP0和MAPlow、DLC、GC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94、0.771和0.804。结论自主循环功能恢复后血压水平、GCS评分以及24 h乳酸清除率可有效预测心肺复苏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自主循环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主循环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效全,赵小兰.致死因素对院前心跳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影响的回顾性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9

[2].吴婷婷,汤雁晓,成晓蓉.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9

[3].李湘民.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预后评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

[4].张玉峰.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对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

[5].李应华.胸阻抗信号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诊内科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9

[6].卯旭东.院内成人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9

[7].曹钰,李东泽,余海放,蒋耀文,叶胜.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成人心脏骤停高级生命支持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8

[8].温亚.心搏骤停病人自主循环恢复后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8

[9].张敏,刘昌龙,宋莹莹.院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61例患者的预后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

[10].韩旭东,黄晓英,张素燕,孙维维.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

标签:;  ;  ;  ;  

自主循环恢复论文-李效全,赵小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