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1989年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期间,他多次会见中东国家政要,针对世界划分、对外援助、联合反霸、中东战争、巴以和谈、两伊战争、石油武器、核不扩散等问题提出重要论断。
JY酒店的内部审计种类主要包括专项审计和例行审计两种,专项审计主要有离任审计、绩效审计、专案审计、审计调查等方面,而例行审计则是指经营管理审计,主要包括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审计事项。在内部审计程序方面,JY酒店的董事局审计委员会有权对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拟定的年度内审计划、目标及预算进行审核与批准。内审机构制定的审计计划须将营运风险、审计资源等因素考虑其中,以便妥善执行全年审计工作。具体而言,JY酒店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为图1所示。
“求同存异”以实现“南南合作”
“求同存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建交问题的一贯立场,也是邓小平推动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全面建交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向来华谈判建交事宜的利比亚代表团着重阐述“求同存异”原则:“我们同各国朋友打交道,总是采取这样一个原则,求同存异。”根据这项原则,中国和利比亚在1978年8月9日发表建交公报,标志着中国与北非阿拉伯国家全面建交。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续坚持“求同存异”原则,积极推动与沙特建交,以实现中国与西亚阿拉伯国家全面建交。邓小平于1980年8月18日和1982年12月8日,先后会见约旦全国协商会议代表团和国王侯赛因,指出中阿同属“第三世界”,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当然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希望同阿拉伯世界所有的国家和人民发展关系。”正是在会见约旦国王时,邓小平强调,中方“真诚地希望”同沙特“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前提只有一个,即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经过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中沙两国在1990年7月建交,沙特成为最后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
(2)实施品牌战略,出口企业应从产品制造商向品牌运营者的身份转变。随着国内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品牌,“出口转内销”要求出口企业,做到创新创造,注重塑造品牌。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迅速恶化。苏联的邻国与宿敌土耳其,出于联中抗苏的考虑,于1971年承认新中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坚持反对苏联扩张,与土耳其政要往来密切,不断巩固反霸共识。
在进行某个地区的旅游场地或者产品开发的时候,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相关的文化背景,因为一旦一个旅游产品失去原来的意义,那么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大多数的游客之所以来到某个旅游景点,主要就是为了能够体验一把人文气息,从而使自身精神得到有效的放松,获得情感上的满足。除此以外,旅游产品的展示还需要导游进行辅助,因为有很多的游客都是从远方而来,对当地文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导游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导游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的导游并没有获得专业资格认可,从而也就致使了旅游产品的引入受到了一定的局限[4]。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着埃苏矛盾激化与埃美关系缓和,埃及与美国的盟友以色列逐渐结束敌对状态。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开启“耶路撒冷之行”,呼吁埃以实现和平,此举赢得邓小平的赞赏。1978年8月,邓小平对利比亚代表团说道,萨达特之所以访以,是因为当时埃及处在“不战不和”的状态,“他们负担不起”并“影响到他们的经济”。邓小平表示,中国也“希望有二十年的和平时期,好好搞建设”,进而“增加人民的收入”,所以“我们理解他们的处境。”1978年9月,埃以达成《戴维营协议》,次年3月两国缔结和约,正式结束战争状态。邓小平再次称赞埃及已迈出“勇敢的一步”,有助于摆脱“沉重的战争负担”。
“反对霸权”并倡导“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还是邓小平促进“南南合作”的基础:一方面,邓小平鼓励中东国家间特别是阿拉伯国家间的合作;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中国与中东的合作。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不仅抵制苏联在中东的扩张,而且反对伊拉克谋取地区霸权主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邓小平的忧虑。1988年,两伊战争终于结束,翌年5月11日,邓小平会见伊朗总统哈梅内伊时这样总结中国在战争中的立场:战争双方都是中国在第三世界的朋友,所以中国认为两伊应“和为贵”“和平共处”,甚至能在战后“团结起来”,实现“发展自己”这一目标,否则会在争端中消耗或抵消本国力量,进而“丧失了发展时机”,“处于困难的境地”。
继续加强同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进而联合埃及等阿拉伯大国共同反抗苏联扩张,是邓小平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1980年1月5日至9日,邓小平热情接待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并举行会谈,话题聚焦苏联入侵阿富汗问题。邓小平指出,1979年12月下旬,“苏联悍然派兵大规模入侵阿富汗”,此举“是它为谋求世界霸权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严重地威胁着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1982年10月28日,邓小平会见利比亚领导人时强调,中国“是第三世界的一员”,但“不是什么头头”,即便“当头头的想法都不能有”;“第三世界的联合和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基础上”。利比亚领导人希望中国帮助利比亚制造核武器,邓小平对此明确表态:一、中国“有一点儿核武器”,不是为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较量”,而是旨在全球“逐步减少,以至最后销毁核武器”。二、制造核武器耗资巨大,“第三世界国家不值得把钱花在这方面”。三、“核武器方面的合作是干不得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中国“同其他国家进行核合作,就会带来很大的灾难性后果”。
邓小平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4次会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并指出,阿拉法特与巴解应 “慎重考虑对以色列的政策”。一是“以色列归还所占领土,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二是“以色列国已经建立,要把它消灭是不现实的”,所以阿拉法特和巴解“要承认以色列的存在”。这就意味着阿拉法特和巴解应努力从事“政治斗争”,这种斗争“比军事斗争更复杂,更困难,也更重要”,而且“非做不可”,尽管“做起来不容易,但最终总会有结果”。
综论“中东”和分析“中东问题”
邓小平在1978年10月6日会见伊拉克对各国人民友好协会联盟代表团、1979年5月27日会见北也门民间合作发展机构代表团、1980年5月2日会见阿盟代表团、1980年8月18日会见约旦全国协商会议代表团时,都曾指出:中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因此,“国际政治中的第一个重点恐怕是中东”,这个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焦点”,甚至是第一个“引发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南齐谢赫有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罗春辉的现代工笔绘画作品本着《周易·系辞》“观物其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以重彩、没骨入画既能“笔墨积微”,又能高扬色彩,“工”能勾勒立象,细致精雅,“写”能“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他是对“六法”说进行一个全新的诠释。凭借对传统的守正和超然,凭借作画时的情之深、意之切和趣之足,凭借明丽典雅、磅礴杳渺的画境和神遇迹化,超然象外的盎然意趣,罗春辉的现代工笔绘画艺术必将如俨俨高松超拔于当代工笔画坛,成为艺术创作的新典范和勇于创新的新表率。
邓小平强调,中东问题之所以很难解决,原因一是中东是美苏两霸“争夺欧洲的一个侧翼”。二是存在石油资源。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会见约旦全国协商会议代表团时指出,由于“超级大国要争夺那里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他们希望阿拉伯世界一片混乱,以便可以在混乱中插手”。1982年12月8日,邓小平会见约旦国王侯赛因时指出,石油这种战略资源,既给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带来“幸运”,又引出“麻烦”。三是因为阿以冲突。
(摘自《文史精华》)
标签:中东论文; 中国论文; 利比亚论文; 约旦论文; 两伊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外交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国际问题论文; 《领导文萃》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