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示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管,张量,突触,神经纤维,神经,磁共振,病毒。
神经示踪论文文献综述
韩增鹏,施祥玮,应敏,郑宁,李梅[1](2019)在《神经环路示踪工具病毒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是机体最为复杂的系统,决定着情感、记忆、学习等生理活动。神经环路是脑行使功能的基础,明确神经环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对于认识脑、利用脑和保护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解析涉及环路标记、成像和数据分析等。本文以环路标记为出发点,重点介绍了以嗜神经病毒为基础的神经环路示踪工具体系及其应用技术,阐述了常用的嗜神经工具病毒类别及其特性、遗传改造、选用原则及应用限制等问题,并对不跨突触示踪工具系统、跨单级突触示踪工具系统和跨多级突触示踪工具系统进行介绍,以期帮助读者了解当前脑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环路标记新方法及其研究新进展。(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宋彬彬,王玉波,贾炳泉,于佳[2](2019)在《微管正端示踪蛋白与神经系统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管正端示踪蛋白(plus-end tracking proteins,+TIPs)是可特异性识别并定位在微管正端的蛋白质,可调控微管组成和功能,参与维持细胞结构和生理活动。神经元的分支结构特点使其对于微管需求更显着,+TIPs与神经元发育异常及退行性变紧密相关。本文综述了+TIPs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微管相关+TIPs的生理病理功能及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程子娟,叶桂山,戈玉梅,曹娜,李肇蕤[3](2019)在《两种不同荧光示踪剂神经追踪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两种荧光示踪剂伊文思蓝(EB)与DiI的追踪效果,为神经示踪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将EB和DiI分别注入大鼠海马,大鼠存活72h后,心脏灌注固定,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脑桥荧光标记情况,设未含示踪剂的对照组。结果注射72h后,两种示踪剂在脑桥腹侧正中裂外侧均可见红色荧光标记细胞,DiI的荧光标记强度和EB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 <0.01),但荧光标记细胞数量无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海马注射EB和DiI在脑桥部均可看到荧光标记细胞,但DiI的神经示踪效果优于EB。(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徐睿,康新国,何玺,刘宗才,曾宪春[4](2019)在《叁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 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将3D-Ture FISP序列与DTT图像融合,于L4~S1椎体水平测量双侧神经根FA及ADC值,结合融合图像所示神经根形态、走行及FA、ADC值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D-True FISP序列与DTT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神经根形态及走行。病变组40例(受累神经根51条,未受累神经根189条)中,37例影像学检查判定的责任神经根与临床症状相符,3例不符。对照组(240条神经根)左侧与右侧神经根FA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神经根平均FA值为0.346±0.042,ADC值为(1.296±0.080)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为0.253±0.021,ADC值为(1.743±0.089)mm~2/s;对侧神经根FA值为0.339±0.013,ADC值为(1.297±0.075)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06,P=0.038)及对照组神经根(t=0.963,P=0.043),ADC值明显高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66,P=0.040)及对照组神经根(t=0.921,P=0.042)。病变组对侧神经根FA及ADC值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Ture FLSP序列联合DTT技术可清楚显示神经根解剖形态及走行,结合量化分析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阳[5](2019)在《红色荧光碳点的生物学特性与神经示踪应用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难点在于神经损伤后往往功能恢复欠佳,从而造成肢体功能障碍和较高的致残率。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效果的因素众多,包括神经损伤的部位、性质、程度、手术修复的时机与方法、术者的显微外科技术水平及患者的年龄等诸多因素。目前,临床上判断周围神经功能恢复主要依赖于肢体运动功能检查、感觉功能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及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等方法,但这些方法仍难以及时和准确地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和预后,常常导致诊断的延误和错失最佳的手术时机。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能在神经损伤修复后早期、直观、准确地评估神经再生水平的检测方法,从而更好地判断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尤其对于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的患者可以进行早期的手术干预,以期缩短治疗时间和改善功能性预后。神经示踪技术是神经再生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是轴突运输。与神经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相比,神经示踪技术能更直观、准确地评估神经再生水平。传统神经示踪剂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包括繁琐的操作步骤和耗时的免疫组化染色等。荧光染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神经示踪剂,操作简单省时。然而,传统荧光示踪剂具有共同的缺点是荧光强度弱、光稳定性差和易光漂白。荧光纳米材料因其稳定的理化特性和优良的光学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包括细胞标记、分子示踪、活体成像、生物传感器等。碳点是一类生物相容性极好的新型碳基荧光纳米材料,具有稳定的理化特性、良好的光学性质、低毒性和易于表面修饰等优点,因此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碳基聚合物点是碳点类纳米材料中重要的一种类型,最新合成的红色荧光碳基聚合物点具有高量子产率和良好生物相容性,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在细胞和活体成像中表现出了显着的优势。本论文围绕红色荧光碳基聚合物点的细胞行为学、血脑屏障通透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周围神经顺行示踪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碳基聚合物点的细胞行为学研究。本研究以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碳基聚合物点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机制、细胞内分布和外排作用进行详细研究,评估其细胞行为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碳基聚合物点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神经细胞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碳基聚合物点细胞摄取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特点;碳基聚合物点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扩散途径进入细胞,主要分布于溶酶体和内质网,少量可进入细胞核;细胞内化的碳基聚合物点可通过胞吐作用从细胞内排出。第二部分:碳基聚合物点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研究。本研究包括碳基聚合物点对于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行为学研究、血脑屏障通透性研究及脑胶质瘤成像的应用研究,从而评价其应用于神经系统成像研究的潜能。实验结果表明:碳基聚合物点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较高的荧光稳定性;脑胶质瘤细胞对于碳基聚合物点的摄取表现出较高的摄取效率,并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摄取特点,内化的碳基聚合物点主要分布于溶酶体中;体外和体内研究证明了碳基聚合物点具有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此外,体内研究发现碳基聚合物点能成功地聚集在原位脑胶质瘤内,故可应用于脑胶质瘤术前定位诊断和荧光导航指导下的肿瘤切除手术。第叁部分:碳基聚合物点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碳基聚合物点的动物体内毒性研究和体内分布研究,从而系统评价碳基聚合物点的生物安全性,是其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的基础。研究证明:碳基聚合物点即使在较高剂量(50 mg/kg)下仍不会造成明显的体内毒性;体内分布研究表明碳基聚合物点可以通过肝脏和肾脏两条代谢途径进行快速的体内清除,降低了碳基聚合物点的体内毒性反应。总之,碳基聚合物点体内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为进一步应用于活体神经示踪技术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可行性。第四部分:碳基聚合物点的周围神经示踪应用研究。将碳基聚合物点标记生物素葡聚糖胺制备新型红色荧光纳米神经示踪剂,对其理化性质、生物相容性、细胞内和体内分布、细胞和活体成像进行研究,最后将其应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示踪研究。我们发现这种神经示踪剂可以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摄取,并经顺行运输至神经元轴突末梢。研究结果展示了其诸多的优势,包括较强的荧光强度、较深的组织穿透性、较高的荧光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因此,这种新型示踪剂是一种可靠、简便和经济的顺行荧光纳米神经示踪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总之,为创制新型纳米神经示踪剂,我们围绕最新合成的红色荧光碳基聚合物点展开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研究。首先,对碳基聚合物点的细胞行为学特点进行研究,评估其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可行性。然后,对碳基聚合物点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进行研究,拓展其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范围。其次,对碳基聚合物点的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是其应用于活体神经示踪的可靠保障。最后,将碳基聚合物点应用于神经示踪研究,而且首次报道基于碳基聚合物点的顺行神经示踪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周围神经顺行示踪研究,为新型活体纳米神经示踪剂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生物学、材料学和方法学的研究依据和参考,对提高周围神经的整体修复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天光[6](2019)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脑梗死诊治过程中采取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联合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期间在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集128例脑梗死患者参与,分别为本组患者行常规颅脑磁共振(MRI)检查,以及DTI与DTT联合检查,对比MRI、DTI联合DTT对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结果:DTI联合DTT对脑梗死诊出率显着高于MRI,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行DTI联合DTT诊断效果显着,与金标准诊断率无显着差异,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黎琴文,梁杰,王冬梅,陈波[7](2018)在《Fluoro-Ruby和Fluoro-Gold示踪染色背根神经元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Fluoro-Ruby和Fluoro-Gold运用于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并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后Fluoro-Ruby染色的背根神经元是否能将轴突受损的背根神经元从众多背根神经元中分辨出来。方法将16只普通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A组按照Mackinnon设计的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B组则仅暴露坐骨神经;术后2周,将5%Fluoro-Ruby和5%Fluoro-Gold各5μL分别注射卡压段神经的近端和远端。1周后,分别取A、B两组大鼠右侧L4、L5、L6背根神经节,行冰冻切片后立即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luoro-Ruby和Fluoro-Gold染色的背根神经元并照相保存。结果 Fluoro-Ruby和Fluoro-Gold可以分别对不同的背根神经元进行染色,B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内可见(18.2±1.5)个Fluoro-Ruby示踪染色的背根神经元,而A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内可见(38.1±4.5)个Fluoro-Ruby示踪染色的背根神经元细胞,数目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背根神经节内可见(124.3±8.4)个Fluoro-Ruby和Fluoro-Gold示踪染色的背根神经元细胞,与B组的(122.6±4.7)个染色神经元细胞数目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uoro-Ruby和Fluoro-Gold示踪染色背根神经节运用于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后,Fluoro-Ruby染色的背根神经元可以将轴突受损的背根神经元从众多背根神经元中辨别出来。(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8年23期)
曲陶然,屠逸琳,苏俭生[8](2018)在《嗜神经病毒示踪成年小鼠开颌反射神经环路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病毒示踪技术,研究牙髓刺激相关开颌反射的大脑核团,尤其是间脑和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方法 :通过运用顺行跨多突触病毒及逆行跨多突触病毒示踪开口肌运动相关核团及牙髓感觉相关核团。结果:小鼠全脑范围均出现荧光标记的神经元细胞,两种病毒共标记脑区12个,分布在端脑、间脑、边缘系统、中脑及网状结构。结论:开颌反射由多个核团参与,涉及全脑多个脑区,包括位于间脑的旁丘脑底核、下丘脑旁底核后部、未定带和边缘系统的中央杏仁核外侧部、终纹床核外侧部中间区。(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王广天,杨莉,吴芳芳,吴舒圣,廖洁凤[9](2018)在《神经干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示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过脑微注神经干细胞(N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检测注射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示踪情况。方法体外实验部分:利用原代小鼠NSC包载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CCK-8法检测SPIO在NSC中的细胞毒性。普鲁士蓝染色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凝胶实验检测SPIO的摄取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神经干细胞内的铁含量。体内实验部分:利用雄性C57BL/6小鼠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脑微注射NSC(每只1×106细胞),采用MRI观测标记NSC示踪情况。近红外仪器观测注射GFP NSC的成像,通过影像配准等分析手段,研究多模态影像的特征信息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普鲁士蓝染色分析脑组织中的SPIO的表达,从病理学角度评价注射的NSC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示踪情况。结果通过体外实验,SPIO标记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SPIO选用浓度为200 mg·L~(-1),标记率达到100%;通过影像学多模态的观测,注射的NSC到达缺血梗死区域,实时观测NSC在体内的示踪;通过病理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分析脑组织中的SPIO表达,并且在缺血梗死区检测到SPIO的信号,进一步评价注射NSC在体内的示踪。结论采用SPIO作为示踪剂,在动物模型中脑微注射NSC,借助MRI、荧光成像技术和普鲁士蓝染色可检测超顺磁氧化铁标记的NSC的示踪。(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孙静,李灿,马燕,郭莉娜,田茂岑[10](2018)在《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锌指蛋白1遗传谱系示踪小鼠在肝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锌指蛋白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 1,Gli1)遗传谱系示踪小鼠在肝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将ROSA26td Tomato(tdTomato)小鼠及Gli1-CreERt2(Gli1)小鼠进行繁育保种及交配,经PCR基因型鉴定获得Gli1-CreERt2;tdTomato目标小鼠。利用CCl4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取肝脏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制作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红色荧光蛋白tdTomato的表达。结果获得理想数量Gli1-CreERt2;tdTomato目标小鼠。繁殖性能检测发现,亲代与各子代小鼠的繁殖性能无显着性差异(P>0.05)。HE及Masson染色结果发现,CCl4诱导的纤维化模型组假小叶形成。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模型组中红色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Gli1遗传谱系示踪小鼠可以通过对Gli1阳性细胞的示踪,实现肝纤维化发病过程中纤维组织来源细胞的检测、转化及参与肝纤维的发病机理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神经示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管正端示踪蛋白(plus-end tracking proteins,+TIPs)是可特异性识别并定位在微管正端的蛋白质,可调控微管组成和功能,参与维持细胞结构和生理活动。神经元的分支结构特点使其对于微管需求更显着,+TIPs与神经元发育异常及退行性变紧密相关。本文综述了+TIPs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微管相关+TIPs的生理病理功能及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示踪论文参考文献
[1].韩增鹏,施祥玮,应敏,郑宁,李梅.神经环路示踪工具病毒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9
[2].宋彬彬,王玉波,贾炳泉,于佳.微管正端示踪蛋白与神经系统疾病[J].医学研究杂志.2019
[3].程子娟,叶桂山,戈玉梅,曹娜,李肇蕤.两种不同荧光示踪剂神经追踪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9
[4].徐睿,康新国,何玺,刘宗才,曾宪春.叁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9
[5].刘阳.红色荧光碳点的生物学特性与神经示踪应用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李天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7].黎琴文,梁杰,王冬梅,陈波.Fluoro-Ruby和Fluoro-Gold示踪染色背根神经元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中的运用[J].海南医学.2018
[8].曲陶然,屠逸琳,苏俭生.嗜神经病毒示踪成年小鼠开颌反射神经环路的实验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
[9].王广天,杨莉,吴芳芳,吴舒圣,廖洁凤.神经干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示踪研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
[10].孙静,李灿,马燕,郭莉娜,田茂岑.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锌指蛋白1遗传谱系示踪小鼠在肝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