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杆增压泵及具有它的流体增压挤出装置,该双杆增压泵包括泵体、活塞、第一至第四通道、第一至第四单向阀、第一推杆及第二推杆,泵体具有活塞腔、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活塞可滑动设在活塞腔内,且将活塞腔隔离为第一可变腔体及第二可变腔体;第一通道将第一可变腔体与流体入口连通,第二通道将第一可变腔体与流体出口连通,第三通道将第二可变腔体与流体出口连通,第四通道将第二可变腔与流体入口连通,第一至第四单向阀一一对应地设在第一至第四通道内;第一推杆穿入第一可变腔体内与活塞连接,第二推杆穿入第二可变腔体内与活塞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杆增压泵,其挤出流体的流量可以保持稳定,提高点胶质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双杆增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具有活塞腔、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活塞,所述活塞可滑动设在所述活塞腔内,且将所述活塞腔隔离为第一可变腔体及第二可变腔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将所述第一可变腔体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将所述第一可变腔体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将所述第二可变腔体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将所述第二可变腔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一一对应地设在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四通道内;所述第一单向阀自所述流体入口至所述第一可变腔体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二单向阀自所述第一可变腔体至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三单向阀自所述第二可变腔体至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导通,所述第四单向阀自所述流体入口至所述第二可变腔体的方向导通;第一推杆及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穿入所述第一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第二推杆穿入所述第二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双杆增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所述泵体具有活塞腔、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
活塞,所述活塞可滑动设在所述活塞腔内,且将所述活塞腔隔离为第一可变腔体及第二可变腔体;
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将所述第一可变腔体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将所述第一可变腔体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将所述第二可变腔体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将所述第二可变腔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
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一一对应地设在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四通道内;
所述第一单向阀自所述流体入口至所述第一可变腔体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二单向阀自所述第一可变腔体至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三单向阀自所述第二可变腔体至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导通,所述第四单向阀自所述流体入口至所述第二可变腔体的方向导通;
第一推杆及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穿入所述第一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第二推杆穿入所述第二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杆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上还具有第一互通通道及第二互通通道,所述第一互通通道将所述第一通道和第四通道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互通通道将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杆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包括:
泵壳,所述泵壳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对,所述泵壳上还有自所述第一侧面贯穿至所述第二侧面的贯穿通道;
所述流体入口位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流体出口位于所述第四侧面,所述第一通道、第四通道及第一互通通道位于所述贯穿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一通道和第四通道与所述贯穿通道垂直,所述第一互通通道与所述贯穿通道平行;
所述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二互通通道位于所述贯穿通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与所述贯穿通道垂直,所述第二互通通道与所述贯穿通道平行;
活塞筒,所述活塞筒安装于所述贯穿通道内,且其内部限定出所述活塞腔,且所述活塞腔的一端敞开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通,所述活塞腔的另一端敞开与所述第三通道、第四通道连通;
两个端盖,两个所述端盖中的一个安装于所述第一侧面,以供所述第一推杆穿过,两个所述端盖中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侧面,以供所述第二推杆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杆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互通通道相连通的第一疏通口,以及与所述第二互通通道相连通的第二疏通口,所述第一疏通口设有第一堵塞件,所述第二疏通口设有第二堵塞件。
5.一种流体增压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杆增压泵;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杆,以通过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杆推动所述活塞往复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增压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驱动气缸或直线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增压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气缸为双杆气缸。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双杆增压泵及具有它的流体增压挤出装置。
背景技术
增压泵,是用来增压流体压力的泵类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点胶用增压泵,胶体进入该增压泵之后,通过该增压泵内的活塞挤压,最后从出胶口流出,进而实现点胶作业。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增压泵,在通过活塞往复运动而挤出胶体时,胶体的流量不稳定,导致点胶质量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杆增压泵。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流体增压挤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杆增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所述泵体具有活塞腔、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
活塞,所述活塞可滑动设在所述活塞腔内,且将所述活塞腔隔离为第一可变腔体及第二可变腔体;
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将所述第一可变腔体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将所述第一可变腔体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将所述第二可变腔体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将所述第二可变腔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
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一一对应地设在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四通道内;
所述第一单向阀自所述流体入口至所述第一可变腔体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二单向阀自所述第一可变腔体至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三单向阀自所述第二可变腔体至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导通,所述第四单向阀自所述流体入口至所述第二可变腔体的方向导通;
第一推杆及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穿入所述第一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第二推杆穿入所述第二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杆增压泵,具有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第一推杆穿入所述第一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第二推杆穿入所述第二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如此,活塞无论对第一可变腔体进行压缩,还是对第二可变腔体进行压缩时,活塞上的作用面积是相同,进而使得对第一可变腔体进行压缩产生的增压比和对第二可变腔体进行压缩时产生的增压比相同,由此,确保流体被挤出时的流量保持稳定,当该双杆增压泵应用于点胶设备时,可以确保点胶质量稳定可靠。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双杆增压泵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泵体上还具有第一互通通道及第二互通通道,所述第一互通通道将所述第一通道和第四通道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互通通道将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泵体包括:
泵壳,所述泵壳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对,所述泵壳上还有自所述第一侧面贯穿至所述第二侧面的贯穿通道;
所述流体入口位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流体出口位于所述第四侧面,所述第一通道、第四通道及第一互通通道位于所述贯穿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一通道和第四通道与所述贯穿通道垂直,所述第一互通通道与所述贯穿通道平行;
所述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二互通通道位于所述贯穿通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与所述贯穿通道垂直,所述第二互通通道与所述贯穿通道平行;
活塞筒,所述活塞筒安装于所述贯穿通道内,且其内部限定出所述活塞腔,且所述活塞腔的一端敞开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通,所述活塞腔的另一端敞开与所述第三通道、第四通道连通;
两个端盖,两个所述端盖中的一个安装于所述第一侧面,以供所述第一推杆穿过,两个所述端盖中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侧面,以供所述第二推杆穿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互通通道相连通的第一疏通口,以及与所述第二互通通道相连通的第二疏通口,所述第一疏通口设有第一堵塞件,所述第二疏通口设有第二堵塞件。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体增压挤出装置,包括:
如上所述的双杆增压泵;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杆,以通过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杆推动所述活塞往复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为驱动气缸或直线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气缸为双杆气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流体增压挤出装置,具有上述双杆增压泵,该双杆增压泵具有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第一推杆穿入所述第一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第二推杆穿入所述第二可变腔体内与所述活塞连接,如此,活塞无论对第一可变腔体进行压缩,还是对第二可变腔体进行压缩时,活塞上的作用面积是相同,进而使得对第一可变腔体进行压缩产生的增压比和对第二可变腔体进行压缩时产生的增压比相同,由此,确保流体被挤出时的流量保持稳定,当该双杆增压泵应用于点胶设备时,可以确保点胶质量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杆增压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杆增压泵(活塞向右运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杆增压泵(活塞向左运动)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流体增压挤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流体增压挤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泵体10;
泵壳101;
第一通道1011;
第二通道1012;
第三通道1013;
第四通道1014;
贯穿通道1015;
第一互通通道1016;
第二互通通道1017;
第一疏通口1018;
第二疏通口1019;
第一侧面S11;
第二侧面S12;
第三侧面S13;
第四侧面S14;
流体入口P11;
流体出口P12;
活塞筒102;
端盖103;
活塞20;
第一可变腔体201;
第二可变腔体202;
第一单向阀31;
第二单向阀32;
第三单向阀33;
第四单向阀34;
第一推杆40;
第二推杆41;
驱动气缸50;
直线电机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相关技术中,增压泵具有活塞腔,活塞腔被活塞分隔为第一可变腔体和第二可变腔体,而活塞与一根穿过第一可变腔体的推杆连接,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单根推杆在推动活塞向左运动时和向右运动时,由于活塞作用于流体的作用面积不同,第一可变腔体内由于具有推杆并且该推杆连接至活塞上,而第二可变腔体内没有推杆,进而导致活塞对第一可变腔体压缩时的作用面积小于活塞对第二可变腔体压缩时的作用面积,最终,造成活塞往复运动而挤出胶体时,胶体的流量不稳定,导致点胶质量不稳定。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杆增压泵及具有它的流体增压挤出装置。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杆增压泵,包括泵体10、活塞20、第一通道1011、第二通道1012、第三通道1013、第四通道1014、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第三单向阀33、第四单向阀34、第一推杆40及第二推杆41。
具体地,泵体10具有活塞腔、流体入口P11及流体出口P12。
活塞20可滑动设在所述活塞腔内,且将所述活塞腔隔离为第一可变腔体201及第二可变腔体202。
第一通道1011将所述第一可变腔体201与所述流体入口P11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012将所述第一可变腔体201与所述流体出口P12连通,所述第三通道1013将所述第二可变腔体202与所述流体出口P12连通,所述第四通道1014将所述第二可变腔体202与所述流体入口P11连通。
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第三单向阀33及第四单向阀34,所述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第三单向阀33及第四单向阀34一一对应地设在所述第一通道1011、第二通道1012、第三通道1013及第四通道1014内。第一单向阀31自所述流体入口P11至所述第一可变腔体201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二单向阀32自所述第一可变腔体201至所述流体出口P12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三单向阀33自所述第二可变腔体202至所述流体出口P12的方向导通,所述第四单向阀34自所述流体入口P11至所述第二可变腔体202的方向导通。
第一推杆40穿入所述第一可变腔体201内与所述活塞20连接,所述第二推杆41穿入所述第二可变腔体202内与所述活塞20连接。
下面以该双杆增压泵应用于点胶设备为了,描述本实施例双杆增压泵的工作过程:
参照图4及图5所示,在具体应用中,将第一推杆40或第二推杆41连接至驱动装置,流体入口P11连接至点胶设备(螺杆点胶设备),流体出口P12连接至点胶头。
参照图2及图3所示,在点胶时,点胶设备将胶体通过流体入口P11、第一通道1011、第一单向阀31、第四通道1014、第四单向阀34分别输送至第一可变腔体201及第二可变腔体202内,驱动装置通过第一推杆40或第二推杆41推动活塞20向右运动,则第二可变腔体202被压缩,第二可变腔体202内的压力增大,第四单向阀34关闭,第三单向阀33打开,第二可变腔体202内的胶体依次通过第三单向阀33、第三通道1013、流体出口P12挤出。与此同时,第一可变腔体201增大,点胶设备输送的胶体通过流体入口P11、第一通道1011、第一单向阀31继续向第一可变腔体201内填充,如图2所示。
当第二可变腔体202被压缩至极限时,驱动装置通过第一推杆40或第二推杆41推动活塞20向左运动(反向运动),则第一可变腔体201被压缩,第一可变腔体201内的压力增大,第一单向阀31关闭,第二单向阀32打开,第一可变腔体201内的胶体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32、第二通道1012、流体出口P12挤出。与此同时,第二可变腔体202增大,点胶设备输送的胶体通过流体入口P11、第四通道1014、第四单向阀34继续向第二可变腔体202内填充,如图3所示。
如此,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活塞20沿左右往复运动,则第一可变腔体201和第二可变腔体202交替压缩,进而实现将流体挤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杆增压泵,具有第一推杆40和第二推杆41,第一推杆40穿入所述第一可变腔体201内与所述活塞20连接,所述第二推杆41穿入所述第二可变腔体202内与所述活塞20连接,如此,由于第一可变腔体201具有第一推杆40,第二可变腔体202内具有第二推杆41,所以,活塞20无论对第一可变腔体201进行压缩,还是对第二可变腔体202进行压缩时,活塞20上的作用面积是相同,进而使得对第一可变腔体201进行压缩产生的增压比和对第二可变腔体202进行压缩时产生的增压比相同,由此,确保流体被挤出时的流量保持稳定,当该双杆增压泵应用于点胶设备时,可以确保点胶质量稳定可靠。
有利地,第一推杆40和第二推杆41的直径相等,如此,可以确保活塞20往复运动过程中,其作用面积相等,进而确保增压比相等,确保挤出胶体的流量稳定,点胶质量更加稳定可靠。
参照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泵体10上还具有第一互通通道1016及第二互通通道1017,所述第一互通通道1016将所述第一通道1011和第四通道1014与所述流体入口P11连通,所述第二互通通道1017将所述第二通道1012和第三通道1013与所述流体出口P12连通。
也就是说,流体入口P11通过第一互通通道1016分别与第一通道1011和第四通道1014连通,而流体出口P12通过第二互通通道1017分别与第二通道1012和第三通道1013连通,如此,方便于流体入口P11与第一通道1011、第四通道1014连通,以及流体出口P12与第二通道1012和第三通道1013连通,并且,方便于加工。
参照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泵体10包括泵壳101、活塞20筒102及两个端盖103,其中,泵壳101具有第一侧面S11、第二侧面S12、第三侧面S13及第四侧面S14,所述第一侧面S11与所述第二侧面S12相对,所述第三侧面S13与所述第四侧面S14相对,所述泵壳101上还有自所述第一侧面S11贯穿至所述第二侧面S12的贯穿通道1015。流体入口P11位于所述第三侧面S13,所述流体出口P12位于所述第四侧面S14,所述第一通道1011、第四通道1014及第一互通通道1016位于所述贯穿通道1015的一侧,所述第一通道1011和第四通道1014与所述贯穿通道1015垂直,所述第一互通通道1016与所述贯穿通道1015平行。第二通道1012、第三通道1013及第二互通通道1017位于所述贯穿通道1015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通道1012和第三通道1013与所述贯穿通道1015垂直,所述第二互通通道1017与所述贯穿通道1015平行。
活塞20筒102安装于所述贯穿通道1015内,且其内部限定出所述活塞腔,且所述活塞腔的一端敞开与所述第一通道1011、第二通道1012连通,所述活塞腔的另一端敞开与所述第三通道1013、第四通道1014连通。
两个所述端盖103中的一个安装于所述第一侧面S11,以供所述第一推杆40穿过,两个所述端盖103中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侧面S12,以供所述第二推杆41穿过。
也就是说,第一通道1011、第二通道1012、第三通道1013、第四通道1014、第一互通通道1016及第二互通通道1017均设在泵壳101内,并且,第一互通通道1016和第二互通通道1017分别设在泵壳101内贯穿通道1015的两侧,第一通道1011、第二通道1012、第三通道1013及第四通道1014与贯穿通道1015垂直,如此,方便于这些通道的加工及连通,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可选地,第一侧面S11和\/或第二侧面S12设有与所述第一互通通道1016相连通的第一疏通口1018,以及与所述第二互通通道1017相连通的第二疏通口1019,所述第一疏通口1018设有第一堵塞件,所述第二疏通口1019设有第二堵塞件。如此,在需要时,可以打开第一堵塞件、第二堵塞件对第一互通通道1016、第二互通通道1017内的流体进行清理。
参照图4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体增压挤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双杆增压泵及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杆40或第二推杆41,以通过所述第一推杆40或第二推杆41推动所述活塞20往复运动。
可选地,驱动装置为驱动气缸50(如图4所示),或者,驱动装置为直线电机51(如图5所示)。
有利地,驱动气缸50为双杆气缸,如此,双杆气缸在往复运动时,其推力更加稳定可靠,进而进一步提高流体挤出时流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直线电机51与双杆增压器安装位置关系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在图5示例中,双杆增压器设在直线电机51上方,并且,双杆增压器的第一推杆40连接至直线电机51的动子上,在其他示例中,直线电机51也可以与双杆增压器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流体增压挤出装置,具有上述双杆增压泵,该双杆增压泵具有第一推杆40和第二推杆41,第一推杆40穿入所述第一可变腔体201内与所述活塞20连接,所述第二推杆41穿入所述第二可变腔体202内与所述活塞20连接,如此,活塞20无论对第一可变腔体201进行压缩,还是对第二可变腔体202进行压缩时,活塞20上的作用面积是相同,进而使得对第一可变腔体201进行压缩产生的增压比和对第二可变腔体202进行压缩时产生的增压比相同,由此,确保流体被挤出时的流量保持稳定,当该双杆增压泵应用于点胶设备时,可以确保点胶质量稳定可靠。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1440.2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818232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F04B17/03
专利分类号:F04B17/03;F04B9/129;F04B53/10;F04B53/14
范畴分类:28D;
申请人:深圳市亚世锐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亚世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新二社区中心路新二体育中心综合楼902
发明人:王威博
第一发明人:王威博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亚世锐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郑学伟;叶利军
代理机构:44228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三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