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瓷业窑神崇拜是一个很早就被学者提及的问题,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分散,关注点有些厚此薄彼,过于单一。直到今日,多数研究成果仍然过于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可靠的实物和考古发现较少。文章尝试寻找考古资料中的窑神崇拜现象,以期提供一些线索和个人观点。
关键词:陶瓷业;窑神崇拜;考古
神崇拜自古以来就存在,当人类有了国家概念的时候,随之也产生了社稷的概念。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是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崇拜是早期神崇拜,是较原始的尊崇信仰,是普遍的自然神崇拜形式之一。与土地神崇拜相关的各文化现象可称为土地崇拜文化丛,包括土地神观念、土地神名称、土地神形象、祭所、祭祀仪式、神话、禁忌等文化元素。同样的,行业神崇拜也是我国古代一种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各自尊崇供奉的行业神,陶瓷业也不例外。陶瓷业是众多行业中重要的一个行业,其发展与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其尊崇的行业神被称为“窑神”。陶瓷业中亦有自己的窑神崇拜文化。对此,我国学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窑神崇拜观念、窑神名称、窑神形象、祭祀仪式、窑神庙、窑神神话等方面。但窑神崇拜问题直到现在才逐渐被学界关注,而且研究者有些忽略了考古材料。故笔者在参考文献资料的同时,亦从考古材料中寻找线索,以期丰富我们对窑神崇拜的认识。
2007—2014年,在阜南、合肥、海南等不同地域鉴定各类成对杂交组合 F1育性分离百分率,从不育株率逐步提高的成对杂交组合中优选可育株父本连续自交,并继续与0176A 成对测交,通过连续8~10代对可育父本自交、系选、与 0176A 测交及异地鉴定,于2012年选育出对0176A的不育性具有高度保持效果的保持系WB51-220-2-7-1D-20-28-0 (简称 WB51-220) 和高不育系 W0176A。
1 窑神崇拜的起源
窑神崇拜是怎样产生的?窑神是一种行业神,是陶瓷业生产者供奉的神,是古代人类社会、陶瓷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土地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但土地神是人类开始学会耕作以后才为人们所供奉的。原始时代的农民不知道土地有贫瘠、肥沃的区别,不知道气温、雨量等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业生产有时丰收,有时颗粒无收,因而认为农作物的收成全靠上天的旨意,这才逐渐地形成了土地有神灵的观念。
同样的,陶瓷业的窑神崇拜也是一样的道理。陶瓷业在原始时代就已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人类就已经生产出了原始青瓷。但原始青瓷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陶瓷业行业神的出现,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陶瓷业逐渐规模化、专业化,人们对陶瓷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陶瓷器,对陶瓷器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渐产生窑神崇拜观念。随着陶瓷业的发展,陶瓷业生产者乞求窑神保佑自己可以生产更多、更好的陶瓷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愈来愈重视供奉窑神。
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祈求窑神的庇佑的呢?即陶瓷业窑神崇拜源于何时?李毅华、杨静荣认为既然耀州窑的窑神庙在唐初就已经重修,那么其始建年代很有可能就在北方瓷窑出现的北朝。他们的观点主要依据耀州窑的一通清代雍正四年(1726)《晃清重修窑神庙碑》,碑文曰:“庙之由来,阅梁间板记则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二年,绍兴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乐二年、正统九年、万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凡五次重修。”[1]刘毅对此不以为然,提出了一些质疑:其一,雍正四年窑神碑不仅是孤证,而且碑本身记载也并不完全可信;其二,从目前传世、出土器物及耀州窑窑址调查发掘情况看,该窑址没有早于唐代的遗存,如此,窑神崇拜便无从谈起;其三,窑神碑所在的陈炉镇是继黄堡之后兴起的窑场,地方志云其始烧于明代中叶,这就与历史资料相悖。就目前所知,最早的窑神庙碑是宋代的。并且地方志文献中所见资料虽然年代不一,但经勘合发现,比较可靠的窑神庙始建年代也都是宋、元年间的[2]。这也是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即窑神崇拜正式兴起于北宋中期或再稍早些。
1928年,陈万里先生在调查浙江龙泉窑时,曾记录了当时开办土窑者的祀神现象:“他们(指黄森发、黄德记、吴林记和郑德记四窑)所供奉的神,是用红纸书写,在窑的前面一个角上,有个小小的神龛,上面写着本殿师父之位进宝郎云云。”这是窑神崇拜现象第一次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在山西沁源县杭村发现的几座近代瓷窑中,2号地点的2号窑炉窑门南侧甬道壁上辟有一个长方形壁龛,龛内放置一件用坩子土制作而成的塑像(图1)[5]。其实,不论是塑像,或是红纸书写的人像,它们都是窑神的象征,都属于祀神现象。杭村发现的这种祀神现象,也正是自古以来行业神崇拜的一种余绪和传承。
窑神崇拜的例子有很多,这种窑神往往是人神而非自然神,其实这类窑神就是窑工自己的化身,是窑工的崇拜偶像和心理寄托。北宋及以前的窑神以自然神为主,以人物神为辅。在这之后,窑神形象逐渐发展到以人物神为主,这应该与陶瓷业制瓷工艺日益精湛有关。
对于窑神崇拜源于何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还是缺乏足够的证据来做准确的判断。目前已发现时代最早记载窑神的庙碑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宋元丰七年(1084)《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稍晚些的还有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窑的宋崇宁四年(1105)《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碑。
2 窑神人物形象
窑神形象是在窑神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窑神的物质化形态。窑神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窑口都会有不同的窑神,种类甚是繁多。窑神可以分为自然神和人物神两大类。早期窑神以自然神为主,晚期自然神的数量减少,地位降低,人物神种类越来越多,职能划分越来越细,地位也越来越高。
还有殉窑高匠风火神“童宾”。关于童宾的故事在清代就有人专门为其著作成书了,清代唐英的《火神童公传》云:“神姓童,名宾,字定新,饶之浮梁县人。性刚直,业儒,父母早丧,遂就艺浮地利陶,自唐宋及前明,其役日益盛。万历间,内监潘相奉御董造,派役于民。童氏应报火,族人惧,不敢往,神毅然执役。时造大器累不完工,或受鞭棰,或苦饥羸。神恻然伤之,愿以骨作薪,丐器之成,遽跃入火。翌日启窑,果得完器,自是器无弗完者。家人收其余骸,葬凤凰山。相感其诚,立祠祀之,盖距今百数年矣。”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西矿税使太监潘相兼理景德镇窑务,派役于民。童族被派役去“报火”(烧窑的工种之一),族人恐惧不敢前往,而童宾毅然去服役。此时御窑厂要烧造龙缸,因器大难成,累不完工,工匠们或受鞭箠,或苦饥羸,童宾悯同役之苦,愿以骨作薪,舍身跳窑殉火,乞求龙缸烧成,其因舍身奉献的精神为窑工们所尊崇。尽管童宾舍身祭窑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也无从考据,但窑神庙确实供奉着这样一位人物神。刘毅于1992年到景德镇西郊古瓷博览区调查过仿建的清代景德镇佑陶灵祠,抄录了诸神名号,其中就有风火仙师童宾[4]。
1965年,在陕西潼关县老虎城村发现了一座古代陶窑,除出土了隋唐时期的造像外,“在窑的西北角,即火膛的西端,还发现一付完整的人骨架,葬式是上下竖着,未见葬具遗迹”[6]。为什么窑址中会出现人骨?这具人骨是有意安放,还是无意而为?因该人骨的葬式是上下竖着,不免令人将其与火神童宾的传说联系在一起。但其究竟是否与祭窑有关,笔者不敢妄加猜测。
国内餐饮行业的菜品研发基本上依靠相互抄袭和厨师的经验,然而上百万种菜品的做法单单依靠厨师经验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成的。
图1 沁源县杭村窑址2号地点2号窑炉壁龛和塑像 (采自刘辉:《沁河瓷韵》)
人为因素表现为挖掘时的滥挖滥采,使边坡变陡、边坡稳定性本身的结构得以损坏,岩体边坡的安全系数降低。露天矿山常用的开采方式是爆破,爆破时不停地振动露天矿山边坡,使边坡以前的构造面与结构面的面积变大,从而使矿山边坡稳定性受到破坏。边坡岩体振动的频率大小受岩体爆破振动的损坏度影响,振动的越频繁,越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3 考古材料所见窑神崇拜现象
验收监测期间的发电负荷为75.1%~76.8%,锅炉蒸汽负荷为75.3%~76.6%。2010年7月至9月燃煤含硫量为0.47%~0.51%,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为41.33%~44.08%,验收监测期间#3机组锅炉燃煤含硫量为0.72~0.86%,#4机组锅炉燃煤含硫量为0.72%~0.76%,2台机组锅炉燃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为41.4~45.3%。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状况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陶瓷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瓷土或高岭土,这些原料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获取的,而且原料还有优劣之分。它们埋藏于山土之中,需要工人们去开采。在早期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开采这些原材料费时、费力,有时还可能白忙活一场,因而才会向自然神,如土神、山神(德应侯)求助,祈求自然神的保佑。随着陶瓷业的发展,窑工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的制造不再受原料匮乏的影响,而是遇到更高一级的问题,比如无法每次都成功地烧造出精美的瓷器。这时,窑工们转而寻求新的寄托,即人物神。人物神可以分为先贤、先圣、传艺祖师、殉窑高匠等几类,另外还有少量的宗教神。先贤、先圣时代最早的当数陶王、唐尧、虞舜三位。湖南攸县就有这样的行业风俗,当地因唐尧、虞舜二帝发明制陶技术,尊尧、舜为祖师[3]。传艺祖师以“柏灵”为代表,陕西黄堡窑有宋代元丰七年(1084)《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记载:“殿之梁间板记且古,载柏翁(即“柏灵”)者,晋永和中有寿人耳,名林,而其字不传也。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民到于今,为立祠堂,在候之庙中,永报休功,不亦宜乎!”柏灵云游至陕西传授制瓷技术,宋代人们将他的祠堂立在土山神德应侯窑神庙中。
在观台磁州窑址中,给各窑炉遗迹断代时发现,窑炉Y1内的堆积主要是Y1第二层,属于第二期后段(上限大体在北宋晚期,早不过北宋徽宗朝)。Y1烟囱中出土了一组钱币,是窑炉使用中的遗存,推测为祭窑之物[7]。这就为北宋时期的祭祀遗迹现象增添了新的考古发现线索。
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大邑东关场出土了一件唐代白瓷塑像,像身刻“大唐天宝三载六月四日唐安郡晋原县信德里永昌窑敬造窑王像”。孙彦认为我国古代盛烧瓷器的地方都建有窑神庙,供奉窑神,以祈保佑开窑大吉、烧造成功,推断“唐代窑神庙遗迹尚未发现,此窑王像应为窑神,知天宝间已有供祀窑神之举”。除此以外,孙彦还将其与茶业的偶像作比较,即唐宋时期卖茶者为求茶业生意兴隆,肆中多置一瓷偶人——陆羽,供为茶神。孙彦认为白瓷塑像与保佑茶业生意兴隆的做法相同,因而塑像或为庙中供奉之物,或为置于瓷窑作坊内的偶像[8]。孙彦的推断传达出一个讯息,即唐代窑神庙遗迹虽尚未发现,但窑神作为窑场供奉的偶像应该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现在我国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窑神崇拜的正式兴起年代在北宋中期或再稍早些,但笔者认为该观点放在现在就显得有些保守了。笔者认为窑神崇拜兴起的时间应该早于北宋,北宋是其规模化、制度化的渐盛期,那么窑神观念产生的时间肯定要早于窑神庙出现的时间,窑神庙只是窑神崇拜共同化、组织化的产物。这一观点有待于可靠的、早于北宋年代的实物和考古发现的证明。
4 结语
纵观窑神崇拜研究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正如刘毅提出的,现今研究的最大问题是窑神研究成果少,且多数集中在窑神碑、窑神本身的考释、窑神崇拜起源时间等问题上,希望研究者们可以重视窑神祭祀现象,尤其是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途径多多注意祭祀遗迹现象。我们不仅需要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多多留意窑神线索,还应该多从已有的考古资料中寻找极易被忽视的窑神崇拜线索,用以丰富现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毅华,杨静荣.窑神碑记综考[J] .中国古陶瓷研究(1987)创刊号,1987(1):46-70.
[2] 刘毅.陶瓷业窑神崇拜述论[J] .景德镇陶瓷,1997(3).
[3] 刘爱德.攸县山区行业风俗[J] .楚风,1983(4).
[4] 刘毅.陶瓷业窑神再研究[J] .文物,2010(6):49-58.
[5] 刘辉.沁河瓷韵[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6] 王玉清.潼关县老虎城村一座古代陶窑中出土的隋唐造像[J] .文物,1965(3).
[7]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观台磁州窑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8] 孙彦.中国历代陶瓷题记[M] .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张驰(1994—),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六朝考古。
标签:崇拜论文; 陶瓷业论文; 神庙论文; 北宋论文; 现象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神话与原始宗教论文; 原始宗教论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2期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