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循环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一、投入循环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胡文静[2](2021)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相互联系的水体》为例》文中指出

张书源[3](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陈爱花[4](2021)在《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现场导游》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昆明市XSQ职业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管理、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其教学质量问题亟需解决。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在教学中以传统教学法为主,把教师当作课堂的中心,围绕教材进行讲授,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发展被忽视,出现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形成思维惰性,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等现象。项目教学法由于其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适应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国外职业教育中应用效果较佳,传入国内之后,掀起了项目教学“热”。《现场导游》是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是培养导游人才的核心课程,相较于一般的文化课程,更加要求以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然而,目前该课程主要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证面试考纲开展传统讲授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针对《现场导游》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本研究以昆明市XSQ职业中学为例,将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专业《现场导游》课程中进行应用研究,尝试为该课程探求一种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以期为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深入学习项目教学理论,对中职《现场导游》课程和导游岗位进行相关调查,分析《现场导游》课程现状与导游岗位需求。论述项目教学法对于《现场导游》课程的适用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实践结果显示,相较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更能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潜能,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与素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毕业后能更加更能胜任工作。

吕玉聪[5](2021)在《“新课标”背景下原阳县初中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深入人心,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为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20年10月1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更加凸显了国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合唱作为音乐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在经济建设与文化事业发达的城市,合唱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很多合唱队经常活跃在演出的舞台上,受教学生在声音表现上更加和谐、在情感抒发上更能引发心灵共振,学生人格也更加完善。但在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县区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实际问题,合唱教学没有更好的落实下去,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开展合唱教学活动,这严重阻碍了县区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县区合唱教学,并采取必要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是当今县区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立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原阳县初中合唱教学的开展策略研究从以下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初中合唱教学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整理,为正文的实践研究提供帮助。第二章总结了“新课标”对初中合唱教学的理念诉求、初中合唱教学的价值、合唱教学对学生艺术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合唱教学的教育功能,深入探讨了原阳县初中合唱教学的理论依据。第三章,通过对原阳县初中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笔者在原阳县某学校从教的亲身感受,总结出影响原阳县初中合唱教学发展的因素,为下文推广合唱教学的策略构想提供数据基础。第四章阐述了原阳县初中开展合唱教学的优势以及有利条件,总结了国内外合唱教学的丰富经验,从现实的角度论证了原阳县开展合唱教学的可行性。第五章总结出在原阳县初中开展合唱教学的策略构想,首先通过丰富的合唱教学手段让学生受到系统正规的学习;其次,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三,为了更好的促进合唱教学的发展,积极开展课外合唱活动,让学生从中受益;第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并结合课例展开分析。结语是对原阳县初中合唱教育事业的展望与思考,希望能够为原阳县和其他地区的合唱教育改革提供有利的信息与价值。

尚明瑞[6](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任宣宇[7](2020)在《初中语文“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教育观念不断进行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思想,继续探索教学的改革方案,就需要不断改善、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课堂导入虽然只有3-5分钟,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进行得好,就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行得不好,就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显然,导入对课堂教学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深深地束缚着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中的重要角色,使学生始终作为被动的接受对象,这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并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课堂导入方法,精心选择课堂导入方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需迫切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初中语文课堂导入为对象,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导入的重要性入手,进一步分析导入的功能和意义,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了解现如今一线语文课堂导入的存在问题,调查发现导入起不到应有的功能和效果,既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后分析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在导入环节中限制了学生的参与。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在第三章吸收借鉴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实践,在充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提出了语文阅读新课导入的新方法,即“小老师”课堂导入法。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顾名思义,“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就是教师把导入的环节交给学生来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预习教材,通过多媒体等方式搜索资料,共同准备导入环节,并推举1-2人做主讲“小老师”,在语文课堂伊始来导入,引导全班学生进入正课学习。这一章不仅解释了新方法的基本概念,还介绍了其形式及应用流程,同时提出了应用这一方法应注意的相关问题。按照文体特点,将“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分为记叙文、文学作品、古诗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五类,具体介绍多种不同的“小老师”导入方式。而后说明了设计这一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和原则,原理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美学原理,原则包括针对性原则、简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以此证明这一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第四章将“小老师”课堂导入法付诸于为时一个学期的实际课堂教学进行检验,重点展示了新方法应用于实践的具体实施案例,从中选择了4个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分别是记叙文、古诗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案例,是将上文分类的导入方式进行具体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小老师”的导入过程,及由导入而影响的教学过程,并对课例进行了分析。在第五章,再次对实验班级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调查,分析出“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起到了促进学生课堂知识掌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转变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甚至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等重要作用。“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力求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一堂课开一个好头,能够最大化地用好45分钟,增强教学的效果。希望研究能为语文教学提供普遍意义上的参考与指导,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有效进行提供帮助。

池夏冰[8](2020)在《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文中提出面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和国际文化冲突的时代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提出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要求,但在实践层面缺失具体路径,教育戏剧的体验特性为语文学科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有关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是稀缺的。研究者以案例研究为主,收集和分析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实物资料等质性资料,并辅之以调查问卷等量化数据,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探究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功能及其教学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是研究准备,基于时代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围绕关键概念回顾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案。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是理论研究,构建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并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第三部分是实践研究(第六章),将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应用于语文课堂并检验其有效性。第四部分(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性格特征、感觉偏好和阅读策略。第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在行为方面,它能唤醒学生的运动感觉,改善学生的朗读表现,让学生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在情感方面,它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文化,提高学习参与度,并在移情中深化文化体验;在认知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理解、分析、创造这三类认知表现。第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在文本理解方面,教育戏剧能促进学生还原文字的本意,领会作品的深意;在角色代入方面,角色转换能提升文化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双重角色能促使学生连接文化和自我;在教学设计方面,“参与—描述—阐释—反省”教学循环圈以及肢体剧场、朗读剧场、故事剧场、提问角色、教师入戏等教育戏剧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文化体验发展;在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戏剧能模拟再现文化事件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想象创设自由而宽容的开放情境,合作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深化文化体验,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相互尊重包容有助于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依据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四条建议: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本研究顺应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潮流,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了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探索出以教育戏剧为主要教学活动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将西方教育戏剧的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本土化并革新。研究受限于实践条件、教学资源等因素,未来有待通过量化研究、跟踪研究、比较研究等路径,继续提升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品质。

俱文选[9](2020)在《基于竞赛项目的普通高中机器人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国内外机器人竞赛、电脑制作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逐渐受到社会重视,这些竞赛当中,都有与机器人相关的比赛项目。人们对机器人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究其原因,除了优异的机器人竞赛成绩对学生升学有帮助外,更主要的,机器人教育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器人教育在我国众多学校逐步扩展之际,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在学校教学方面,机器人教学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全国缺乏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同时也缺少客观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同时在学生学习方面,由于机器人课程为非高考科目,所以很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重赛轻学现象普遍。笔者所在的中学已开展机器人教育多年,除以上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外,还存在以下几点亟待解决:1.缺少统编教材,目前我校主要以机器人竞赛规则和软件说明书为蓝本进行教学,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2.学生活动时间严重不足;3.硬件设备不足。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四点工作:1.提出了基于机器人竞赛项目的普通高中机器人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竞赛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在完成具体的机器人竞赛项目过程中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多渠道搜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自主参与到小组分工,查找、整理资料,实际操作中,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者、答疑者的角色。2.编写了针对普通高中的《初识机器人》校本教材。笔者以WRO太空挑战赛为例,全书共20节,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手段,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活动主要开展方式。教材依据太空挑战赛中激活通信、集合队员、解救MSL机器人、将卫星发射到轨道中、取回岩石样本、保证能源供应和启动发射七个任务,由易到难划分章节,教材中的每节课提供了基础案例和拓展延伸,学生可以模仿案例进行编程和搭建,也可以参考案例进行自主创新。3.基于机器人竞赛项目学习理论,开展了为期6年的教学实践。笔者2014年至今,一直负责开展创新机器人社团活动,每学年开学初从高一新生中遴选30名社员,每周安排2课时开展活动。笔者带队参加了陕西省第十六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陕西省第十九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项目竞赛、榆林市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知识产权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榆林市首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不同的机器人竞赛项目始终贯穿于机器人教学过程中。4.提出了“过程+形成+终结”的课程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表现都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笔者每节课为每个小组都设计了社团活动记录表和社团活动评价表,评价表中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部分;终结性评价主要以社团内部机器人竞赛选拔赛和参加省、市、区机器人竞赛的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机器人竞赛项目的普通高中机器人教学模式为普通高中开展机器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开发的《初识机器人》校本教材为解决大部分地区无机器人统编教材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设计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机器人教学效果难以评价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实践表明,以上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李胜利[10](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二、投入循环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入循环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3)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4)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现场导游》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昆明市XSQ职业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疫情冲击与旅游人才市场缺口
        二、国家政策对旅游业与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支持
        三、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教学现状及项目教学优势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项目教学法研究
        二、《现场导游》课程研究
        三、研究现状总结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基础理论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项目教学法
        二、中等职业学校
        三、中职《现场导游》课程
    第二节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阐述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第三章 中职《现场导游》课程调查分析
    第一节 昆明市XSQ职业中学《现场导游》课程性质分析
        一、中职《现场导游》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操作性
        二、中职《现场导游》课程具有突出的地域性
        三、中职《现场导游》课程具有显着的情境性
    第二节 昆明市XSQ职业中学《现场导游》课程现状
        一、调查样本与内容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昆明市XSQ职业中学《现场导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现场导游》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现场导游》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项目教学法对中职《现场导游》课程的适用性
        一、项目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现场导游》课程的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满足《现场导游》课程教学需求
        三、项目教学法促进《现场导游》课程人才培养更适应工作岗位
第四章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现场导游》课程设计
    第一节 旅游行业岗位调查分析
        一、云南省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二、导游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第二节 中职《现场导游》课程项目设计
        一、中职《现场导游》课程目标分析
        二、中职《现场导游》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
第五章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昆明市XSQ职业中学《现场导游》教学案例研究
    第一节 中职《现场导游》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实例——农业生态型景点讲解
        一、实例简介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教学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实施效果
        二、教学反思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导游从业者访谈提纲
附录 B 旅游企业人才需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中职《现场导游》课程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 D 中职《现场导游》课程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新课标”背景下原阳县初中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第二章 原阳县初中合唱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新课标”对初中合唱教学的理念诉求
        2.1.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1.2 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2.1.3 关注学科综合
        2.1.4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
    2.2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合唱教学的价值
        2.2.1 审美体验价值
        2.2.2 创造性发展价值
        2.2.3 文化传承价值
        2.2.4 社会交往价值
    2.3 初中合唱教学对学生艺术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2.3.1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2.3.2 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2.3.3 拓宽学生文化知识视野
    2.4 初中合唱在音乐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2.4.1 丰富审美体验,塑造健全人格
        2.4.2 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创新精神
        2.4.3 培养协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2.4.4 传承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2.4.5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艺术育人氛围
第三章 原阳县初中合唱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内容
    3.2 问卷调查与分析
        3.2.1 学生调查问卷与分析
        3.2.2 教师调查问卷与分析
第四章 原阳县初中开展合唱教学的优势、有利条件及其可行性
    4.1 开展合唱教学的优势
        4.1.1 易实施,投资少
        4.1.2 易普及,收效快
        4.1.3 参与广,重实践
        4.1.4 既欣赏 又创作
    4.2 开展合唱教学的有利条件
        4.2.1 合唱教学有政策的支持
        4.2.2 歌唱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
        4.2.3 每个学生都有基本的歌唱基础
    4.3 国内合唱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4.4 国外合唱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原阳县初中开展合唱教学的策略构想
    5.1 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实施合唱教学
        5.1.1 角色互换,深化音乐理解
        5.1.2 启发诱导,提升音乐创造力
        5.1.3 心理效应和体态律动,提高合唱教学效率
        5.1.4 感性与理性并重,提高合唱表现力
        5.1.5 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合唱教学开展
    5.2 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方法
        5.2.1 选择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合唱曲目
        5.2.2 通过合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5.2.3 在合唱欣赏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5.2.4 在合唱排练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5.3 通过课外音乐活动推动合唱教学开展
        5.3.1 校内定时开展班级合唱汇演
        5.3.2 教育行政部门广泛开展合唱比赛
        5.3.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3.4 举办合唱音乐会
        5.3.5 组织课外学生合唱团
    5.4 提高音乐教师素养与专业技能
        5.4.1 提高合唱指挥技能
        5.4.2 丰富自身文化素养
        5.4.3 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
        5.4.4 增强合唱教学能力
        5.4.5 提高治学与研究能力
    5.5 初中合唱教学《踏雪寻梅》的教学实践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新课标”背景下原阳县初中合唱教学的开展与策略研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 B “新课标”背景下原阳县初中合唱教学的开展与策略研究调查问卷(学生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初中语文“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一、引起学生注意,调整学习状态
    二、吸引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三、沟通新旧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四、明确学习目的,抓住学习重点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导入调整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课堂导入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导入启发不了学生思考
        (四)课堂导入环节缺乏师生交流
    二、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课堂导入的重视不足
        (二)教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认识不足
        (三)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提出
    一、“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概念介绍
        (一)“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基本概念
        (二)“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形式
        (三)“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具体步骤
        (四)“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具体方式
        (五)“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的注意问题
    二、“小老师”课堂导入法设计的原理
        (一)教育学原理
        (二)心理学原理
    三、“小老师”课堂导入法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简洁性原则
        (三)灵活性原则
        (四)趣味性原则
第四章“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于叙事文阅读
    二、“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于古诗文阅读
    三、“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于说明文阅读
    四、“小老师”课堂导入法应用于议论文阅读
第五章“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营造了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二、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四、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B: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效果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D:“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应用效果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8)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序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育戏剧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路径
        三、教育戏剧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
        五、教育戏剧与情感教育
        六、教育戏剧与文化传播
        七、教育戏剧与体验发生
        八、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
        二、文化体验教学
    第三节 总结
        一、探究教育戏剧在文化体验中的价值
        二、设计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案
        三、基于本土语境讨论教育戏剧和文化体验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流程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一、长期参与
        二、三角检验
        三、自我反思
        四、外部审查
        五、深度描述
第四章 教育戏剧文化体验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第一节 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分析框架
        二、体验水平分析框架
        三、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
        一、设计理据
        二、模型建构
    第三节 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
        一、设计理据
        二、模型建构
第五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构建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的系统构成
        三、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第二节 思想基础
        一、释义学的“体验”精神
        二、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三、阅读交互理论
    第三节 教学模式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实践
    第一节 教学设计示例
        一、《卖炭翁》
        二、《背影》
        三、《愚公移山》
    第二节 教学实践分析
        一、学生文化体验的个案分析
        二、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分析
        三、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分析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
        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
        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得到实践印证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
        二、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
        三、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
        四、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
    第三节 研究贡献
        一、理论层面的贡献
        二、实践层面的贡献
    第四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基于竞赛项目的普通高中机器人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中学机器人教学现状
        1.2.2 国外中学机器人教学现状
    1.3 问题分析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校本课程
        2.1.2 机器人竞赛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
        2.2.2 项目教学法
第3章 榆林市机器人教学实践分析
    3.1 机器人教学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3.2 榆林市机器人活动开展现状
        3.2.1 教学现状
        3.2.2 竞赛现状
    3.3 存在问题
第4章 以机器人竞赛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
    4.1 中学机器人竞赛校本课程目标
    4.2 中学机器人竞赛校本课程教学对象
    4.3 中学机器人竞赛校本课程教学组织
    4.4 中学机器人竞赛校本课程内容设置
第5章 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5.1 教学计划
    5.2 教学目标
    5.3 指导教师职责
    5.4 社团社长职责
    5.5 案例设计
    5.6 活动总结
第6章 校本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6.1 校本课程评价案例
        6.1.1 校本教材案例
        6.1.2 学生学习评价案例
    6.2 校本课程成果评价
        6.2.1 机器人教学顺利开展
        6.2.2 学生成绩结果分析
        6.2.3 学生综合能力显着提高
        6.2.4 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6.3 建议与思考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10)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投入循环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相互联系的水体》为例[D]. 胡文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现场导游》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昆明市XSQ职业中学为例[D]. 陈爱花.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新课标”背景下原阳县初中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 吕玉聪.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7]初中语文“小老师”课堂导入法的探索与实践[D]. 任宣宇. 鲁东大学, 2020(01)
  • [8]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D]. 池夏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竞赛项目的普通高中机器人校本课程建设研究[D]. 俱文选.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循环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