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2和Bcl-xl在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Bcl-2和Bcl-xl在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Bcl-2、Bcl-xl在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鹿田[1](2021)在《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录调控是各个蛋白、细胞、组织等在发挥其功能时对基因的翻译表达的特定的调节形式,是生物大分子在发挥生命活动时的的必要环节。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完全停止转录来对特定基因的表达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激活转录,进而激活某些只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表达的基因。而且,这些转录调控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翻译后修饰来发生。转录调控对于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功能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涉及到许多不同通路和转录因子。转录调控涉及到的生物学过程非常广泛,从可变剪切到DNA修复,蛋白的表达,细胞组织的分化与再生到组织癌症的产生和耐药都能和转录调控关系密切。Hippo信号通路最早在果蝇的基因中被发现,其在哺乳动物体内高度保守。该通路与细胞生长,分化和发育有关,其功能在早期胚胎发育、组织稳定性维持和器官大小控制及再生等均起到关键作用。它通过调节组织生长和细胞分化,被认为是组织稳态和器官大小的中心调节通路。该通路与它的激酶组分之一(Hippo,或哺乳动物中的MST1/2)同名,由于在通路突变实验中观察到的过度生长表型而得名。其主要是通过对其成员之间上下游蛋白的转录调节信号传递,招募及共激活等发挥作用。YAP是Hippo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该蛋白自身结构中无DNA结合结构域。研究表明,一旦Hippo对应的通路出现异常情况,YAP就会进入到细胞核内部;然后和Hippo信号通路末端关键调节蛋白,转录增强因子TEADs(Transcriptional enhancer associated domain family members)进行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复合物,进而直接影响下游基因自身的转录。TEADs能招募YAP/TAZ、VGLL等转录共激活因子,可调控包括CTGF、Cyr61、AXL、Myc、Gli2和BIRC5等不同的促癌基因表达,并且也在肿瘤标志物间皮素激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众多临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TEAD是非常关键的肿瘤标志物。TEAD各个家族成员在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不同的癌症中都有很高的表达,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表达的异常和突变也是重要的临床不良预后的标志。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也是表观遗传中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可以在真核生物体内引起的染色质结构发生变化,改变染色质的组成造成染色质重塑,染色质的重塑可以改变转录因子与其染色质DNA的结合从而启动或者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在众多表观遗传调控中,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调控在基因表达调控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针对组蛋白乙酰化的修饰发生过程进行探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经过组蛋白乙酰化酶“Writer”来催化组蛋白上的赖氨酸乙酰化,激活基因转录再由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Eraser来去除乙酰化。Bromodomain(BRD)家族的蛋白可以对其特定的赖氨酸乙酰化修饰进行识别,是可以与其结合的唯一的结构域,包含这个结构域的蛋白被叫做“溴蛋白家族”。其家族成员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有8个家族。由于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的失衡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对其抑制剂的发现与开发,发展迅速。该靶标家族涉及包括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靶向该家族蛋白的多个药物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本论文基于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以Hippo通路重要转录因子TEAD及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的识别蛋白BET家族BD2,这两个具有潜在成药性的新型靶标为切入点,结合药物设计,体外高通量化合物的筛选,化学合成和改造以及药理学等手段展开研究。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靶向TEAD-YAP相互作用建立并优化基于Alpha Screen技术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并一步通过多种生物实验验证,获得其先导化合物。首先,通过优化pH条件、盐浓度、表面活性剂等理化条件,获得了具有较高通量和灵敏性的高通量筛选体系,为发现靶向TEAD-YAP相互作用PPI界面的小分子抑制剂提供方法基础。进而,我们运用该方法,对本实验室内部的天然产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获得苗头化合物DCTEAD06,共IC50值为19.9 ±3.0 μM。接着,通过假阳性排除,并利用蛋白热迁移实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实验,确证TEAD4与DCTEAD06的结合。接着,通过细胞实验,证明DCTEAD06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然后,运用萤光素基因报告实验,发现了其可以抑制TEADs对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活性。因此,在这一章工作中我们开发和优化了可以对TEAD4-YAP结合进行高通量小分子抑制剂筛选的Alpha Screen方法平台,并且发现了新型骨架结构的TEAD4-YAP的小分子抑制剂化合物。通过体外结合模式和细胞水平作用探索,为下一步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并且也为其他TEAD家族的小分子抑制剂化合物提供了可靠的筛选技术平台。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对TEAD4-YAP的抑制剂进行了筛选发现,但是由于该界面空间狭长且亲和力较高,往往现有的小分子抑制剂的活性不高,并且改造的难度较大。近几年来研究发现TEADs在生理条件下其保守半胱氨酸位点会发生自棕榈酰化,TEADs的自棕榈酰化对其稳定性和功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第二部分的工作中靶向TEADs自棕榈酰化位点,开展其先导化合物发现与验证研究。首先,利用基于活性的蛋白谱技术Click实验对本实验室内部的共价化合物库进行了筛选,获得了具有TEAD1/3选择性骨架新颖小分子抑制剂DC-TEADin1072。其次,利用基于蛋白与小分子共价对接方式,分析蛋白和小分子的结合模式。进而,分析了 TEADs家族蛋白内部存在的氨基酸差异,最终获取了 TEAD1和TEAD3双靶点抑制剂DC-TEADin1072。该抑制剂为新型TEAD1和TEAD3选择性共价抑制剂,IC50分别为0.61±0.02 μM和0.58±0.12 μM。经质谱分析和蛋白位点突变检测证实该蛋白在TEAD1 C359和TEAD3 C371位点与半胱氨酸结合。最终,在斑马鱼的动物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对动物的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基于上述发现的TEAD1和TEAD3的双靶点抑制剂,我们通过序列和晶体结构比对等多种方式,开展基于结构的药物化学优化,最终得到了选择性更强专一的TEAD1或者TEAD3抑制剂。根据文献,我们发现对TEAD3的生理功能研究较少,现阶段缺乏一个选择性高活性较好的化学探针,以探索TEAD3的功能。我们对DC-TEADin1072结构进行了化学优化得到了 DC-TEAD3in03化合物。为进一步证实TEAD3在细胞中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用GAL4-荧光素报告基因验证TEAD3对GAL4-TEAD1-4荧光化信号的抑制作用,其在TEAD3活性为1.15 μM。动物实验表明,DC-TEAD3in03与TEAD3的共价结合抑制了斑马鱼的生长,并证实TEAD3与发育功能有关。本部分的工作,我们基于化合物的筛选发现TEAD1和TEAD3双靶点抑制剂,并以此为起点针对TEADs家族晶体结构的分析与比较,应用药物化学优化发现了选择性TEAD3的共价小分子抑制剂,在细胞内也可以实现对TEAD3选择性的转录活性抑制。以斑马鱼为模型将TEAD1和TEAD3双靶点抑制剂作为对照,研究其对发育的影响,发现的抑制TEAD1/3可以抑制影响斑马鱼整体的生长速率,TEAD3抑制剂特定的影响其尾鳍的生长速率。证明了TEAD3生物发育方面的重要性,也揭示了TEADs家族不同成员调控的基因的差异,对TEADs其他家族成员选择性抑制剂的开发和不同转录因子的具体生理病理功能提供了化学探针。本论文最后的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组蛋白乙酰化识别因子BET家族BD2选择性抑制剂作用机制的研究。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识别因子Bromodomain是非常重要的癌症治疗靶标,其中以BET家族为代表,主要包括BRD2,BRD3,BRD4和BRDT为家族成员。BET家族的蛋白包含了BD1和BD2两个Bromodomain结构域。近年来,选择性抑制BET BD2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发现策略。尽管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配体—蛋白复合物结构、基因表达改变的差异以及选择性BET BD2抑制剂体内具体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仍然很少。我们建立了AlphaScreen方法来检测和验证抑制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倍数。通过化合物与BD1和BD2高分辨率共晶体结构阐明其具体的结合模式,为BET家族BD2选择性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也第一次确定了外环芳香胺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选择性抑制BET BD2的骨架,这为改造合成新BET BD2选择性抑制剂提供了思路。此外小鼠肿瘤模型中显示,BY27显示出67%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与目前处于Ⅱ期临床试验中的pan BET抑制剂Ⅰ-BET762相当,它在高剂量下对小鼠的毒性更小。这些结果表明靶向选择性BET BD2抑制剂的开发具有极佳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张紫嫣[2](2021)在《miR-411-3p通过调控MRTF-A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皮肤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

杨祺[3](2021)在《雷帕霉素对不同年龄人颌面部皮肤成纤维细胞老化模型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究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用于体外培养人颌面部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maxillofacial skin fibroblasts,HSF)抗衰老的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2、探究RAPA对不同年龄HSF衰老的影响及差异性。方法:选取2019-2020年遂宁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废弃的成年女性面部皮肤组织:(1)组织块贴壁法进行HSF的原代培养。(2)HE染色后细胞形态学观察。(3)免疫荧光鉴定,波形蛋白(vimentin)及角蛋白(keratin)鉴定成纤维细胞。(4)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RAPA作用不同时间后HSF的增殖能力,初步筛选RAPA最优作用浓度及时间。(5)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SA-β-Gal)进一步筛选最优作用浓度及时间。(6)将不同年龄的HSF分组培养:低龄组,低龄组+R组,中龄组,中龄组+R组,高龄组,高龄组+R组:①采用SA-β-Gal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情况。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③采用qPCR检测衰老相关因子P16、MMP1、MMP3、COL-1、COL-3的m RNA表达水平。(7)本实验所有结果均采用Graph Pad Prism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多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细胞,可见组织块周围有细胞爬出,细胞逐渐伸展为梭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态,呈集落式生长。HE染色可见细胞细长平滑,为长梭形,胞核呈卵圆形被蓝染,胞质红染。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vimentin鉴定为阳性,keratin鉴定为阴性。CCK-8结果显示0.1nmol/LRAPA作用48h或72h时细胞活性有变化,且不抑制细胞增殖。SA-β-Gal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细长,呈长梭形,部分细胞核仁被染成蓝色,数据结果表明48h(0.1nmol/L)、72h(1nmol/L、10nmol/L)、96h(0.5nmol/L、1nmol/L、10nmol/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A-β-Gal阳性染色率均有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K-8结合SA-β-Gal染色选出RAPA作用于HSF最优作用浓度及时间为0.1nmol/L、48h。SA-β-Gal染色结果显示,低、中、高龄HSF实验组较对照组SA-β-Gal阳性染色率均降低。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对照组低、中、高龄组凋亡细胞比率逐渐降低,活细胞比率逐渐增高。实验组中,低、中龄实验组活细胞比率高于对照组,高龄实验组活细胞比率低于对照组。低、中、高龄实验组较对照组凋亡细胞比率降低、坏死细胞比率升高。qPCR结果显示RAPA0.1nmol/L作用48h后低、中、高龄组P16因子m 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有降低,MMP1、MMP3因子m 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有降低,COL-1、COL-3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均升高,中龄组加药后COL-3略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中RAPA用于体外HSF抗衰老的较优作用浓度为0.1nmol/L,较优作用时间为48h。2.RAPA对不同年龄HSF具有一定的抗衰老效果,且对不同年龄HSF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中龄组效果较显着,但后续需对中龄组年龄细化分组并进一步研究探讨。

程璐[4](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的一般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从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1日期间共263例(其中92例患者合并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一般资料。观察合并组及未合并组的MM分期、MM分型、细胞遗传学特征、疗效,并分析合并组的疗效与骨髓纤维化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的MM分期、分型与未合并骨髓纤维化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骨髓纤维化组FISH结果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合并组,且与1q21扩增、D13S319缺失、IGH断裂有明显相关性(P<0.05);治疗后未合并骨髓纤维化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合并组,且合并组治疗有效患者的纤维化程度明显下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的遗传学特点较复杂,疗效差,生存时间较未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短,预后不佳。

孙子荔[5](2021)在《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调控炎症反应在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酸敏感离子通道3(Acid-sensing ion channel 3,ASIC3)是一种细胞膜上的酸受体,由细胞外pH的下降激活。ASIC3作为滑膜成纤维细胞的炎症酸敏感受体,介导成纤维细胞透明质酸的释放,在关节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形成与炎症水平的升高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收缩活性增强有关。本研究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揭示ASIC3调控炎症反应在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通过PCR、Western Blot、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确定ASIC3在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分布和表达量差异。从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分离成纤维细胞,用荧光抗体染色鉴定细胞种类以及观察ASIC3在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兔耳皮肤中ASIC3的表达。兔子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组和GMQ组,进行直径6mm的圆形伤口造模后在第八天开始分别采取不处理、皮下注射50μl DMSO和皮下注射50μl ASIC3激活剂GMQ(2mM)。连续注射3天后取样,通过CD68和精氨酸酶1(Arg-1)荧光染色观察兔耳伤口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剩余伤口在瘢痕形成后取样,进行苏木精-伊红(HE)、马森(Masson)染色和Ⅰ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免疫荧光染色,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体外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CCK8法检测0、5、10、20、40μM浓度GMQ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选择适宜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中集落刺激因子1(CSF-1)、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XCL5)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体外诱导的巨噬细胞中ASIC3的表达。体外建立巨噬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GMQ对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定量PCR检测GMQ对巨噬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PCR、蛋白免疫印迹法、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确定共培养和单独培养条件下GMQ对成纤维细胞中α-SMA表达量影响。通过凝胶收缩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共培养条件下GMQ对成纤维细胞收缩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有明显的ASIC3表达,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ASIC3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皮肤(P<0.01)。从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分离的细胞经鉴定为成纤维细胞,细胞中均表达ASIC3。兔耳皮肤染色确定了真皮中ASIC3的表达;兔耳瘢痕模型显示,GMQ作用后的伤口中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增多(P<0.001),SEI值升高(P<0.01),肌成纤维细胞增多(P<0.01),Ⅰ型胶原增多(P<0.001)。体外GMQ浓度达到40μM时对成纤维细胞有毒性作用。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中CSF-1、IL-1、IL-6、IL-8、CXCL5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体外共培养环境中,GMQ作用后巨噬细胞M2型极化比例升高,TGF-β1表达水平升高(P<0.01)。巨噬细胞表面没有明显的ASIC3表达。共培养环境中,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中的α-SMA表达量升高(P<0.001);单独培养时,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中的α-SM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共培养环境中,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的收缩和迁移能力增强(P<0.05)。结论:(1)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ASIC3表达量高于皮肤。(2)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成纤维细胞中均有ASIC3表达。(3)ASIC3激活上调炎症相关因子的转录水平。(4)ASIC3激活增强成纤维细胞分泌的CSF-1信号,促进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和TGF-β1的表达,反向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促进其分化、收缩、迁移能力,ASIC3可能介导炎症反应促进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危红[6](2020)在《蛋黄油对LPS诱导HaCaT细胞增殖的寻常型银屑病模型及Bcl-2表达的影响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初步探索蛋黄油治疗LPS为诱导剂HaCaT细胞为载体的增殖型寻常型银屑病模型;2.采用RT-PCR技术检测蛋黄油对LPS诱导HaCaT细胞中凋亡基因Bcl-2表达量的影响;方法:1.通过MTT实验以及细胞形态检测蛋黄油对HaCaT细胞的毒性;2.建立成熟的寻常型银屑病增殖型模型:以LPS为诱导剂HaCaT细胞为载体,通过MTT实验检测HaCaT细胞增殖率,RT-PCR检测LPS作用于HaCaT细胞后炎症基因IL-8、TNF-α的基因表达量;3.通过MTT检测蛋黄油对LPS诱导的HaCaT细胞的抑制率,Hoechst染色检测蛋黄油对LPS作用于HaCaT细胞后凋亡基因的影响,RT-PCR检测蛋黄油对LPS作用于HaCaT细胞后凋亡基因Bcl-2的影响。结果:1.蛋黄油及溶解剂DMSO作用于细胞24小时后,经MTT检测,吸光值均略低于空白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药物及溶解剂DMSO均对细胞没有毒性,或毒性很小。观察给药后的细胞形态变化,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细胞形态正常;2.LPS刺激HaCaT细胞24h,增殖率为26.36%,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S刺激HaCaT细胞36h,增殖率为25.09%,与空白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但考虑到时间成本及操作时间的便捷性,选择24h作为后续实验刺激细胞增殖的时间点,通过RT-PCR检测LPS刺激HaCaT细胞后IL-8、TNF-α炎症基因表达量,IL-8、TNF-α基因表达量显着上升,增值率分别为583.7%,295.7%,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前者,P<0.01,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后者,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LPS能有效促进HaCaT细胞中IL-8、TNF-α基因表达上升。结果显示,通过饥饿HaCaT细胞24h再经LPS(10μg/ml)刺激HaCaT细胞24h,该造模方法可以作为寻常型银屑病体外实验的研究模型;3.250μg/mL、500μg/mL、1000μg/mL 蛋黄油均对 LPS 诱导的 HaCaT 细胞有抑制增殖作用,250μg/mL作为低剂量药物浓度,500μg/mL为中剂量药物浓度,1000μg/mL为高剂量药物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抑制率分别为16.72%,29.18%,47.14%。其中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和高剂量分别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越大。不同浓度蛋黄油可下调Bcl-2基因表达,250μg/mL、500μg/mL、1000μg/mL 对 Bcl-2 的抑制率分别为 32.58%,29.55%,57.58%。其中250μg/mL、500μg/mL浓度的蛋黄油虽可下调模型组细胞中Bcl-2基因表达,但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000μg/mL浓度的蛋黄油可下调模型组细胞中Bcl-2基因表达,且抑制率最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DMSO可以作为蛋黄油的溶解剂,蛋黄油浓度在200μg/mL-1000μg/mL范围内对细胞没有毒性,对细胞生长没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作为药物作用于HaCaT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2.LPS能有效促进HaCaT细胞生长及HaCaT细胞中炎症基因IL-8、TNF-α的表达,而据相关文献报道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8、TNF-α分泌量增加,因此,再次证实LPS可以作为体外寻常型银屑病模型的刺激物,且该造模方法,饥饿HaCaT细胞24h后以10μg/mLLPS刺激24h,可以作为体外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的模型;3.蛋黄油(250μg/mL、500μg/mL、1000g/mL)对 LPS 诱导的 HaCaT 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同时,可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量,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也随之增加,推测蛋黄油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而促进细胞凋亡。

段宁宁[7](2019)在《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细胞的凋亡、增殖和代谢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Evans综合征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红细胞和/或抗血小板抗体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B淋巴细胞的数量与AIHA/Evans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另有实验表明通过诱导CD5+B淋巴细胞的凋亡,下调B淋巴细胞的活性可以使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AIHA/Evans综合征患者B淋巴细胞的凋亡状态如何?与健康对照B淋巴细胞的凋亡有无区别?其增殖能力如何以及与健康对照有无区别?本论文拟检测不同疾病状态的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凋亡蛋白Bcl-2,Bcl-xl的表达,caspase-3酶的活性及CD19+B淋巴细胞凋亡细胞比例;同时检测以上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及代谢状态,并分析以上检测指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因此,本论文从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凋亡、增殖和能量代谢三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凋亡及其临床意义目的:了解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的凋亡水平方法:研究对象为AIHA/Evans综合征(溶血组25例,缓解组15例)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者,FCM检测外周血B1淋巴细胞及B2淋巴细胞bcl-2,bcl-xl的表达及CD19+B淋巴细胞的凋亡数量。免疫磁珠分选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RT-PCR技术检测CD19+B淋巴细胞内bcl-2和bcl-xl m RNA的表达水平。酶标仪检测CD19+B淋巴细胞caspase-3酶的活性,并分析上述检测指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溶血组CD19+CD5+bcl-2+/CD19+CD5+比例[(17.40±25.02)%]低于缓解组[(35.74±35.79)%],但高于健康对照组[(16.48±30.31)%],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血组CD19+CD5+bcl-2+/CD19+比例[(0.73±1.62)%]与缓解组[(1.41±2.14)%]和健康对照组[(1.39±2.74)%]间无差异(P>0.05)。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CD5+bcl-2+/CD19+比例[(0.98±1.84)%]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1.39±2.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血组CD19+CD5+bcl-2+/CD19+比例与Ig E(r=0.6202,P=0.0046)呈正相关。缓解组CD19+CD5+bcl-2+/CD19+CD5+比例与TBIL(r=0.6997,P=0.0037)、DBIL(r=0.6183,P=0.0140)、IBIL(r=0.7256,P=0.0022)、ret%(r=0.5206,P=0.0466)、嗜酸细胞绝对值(r=0.6022,P=0.01725)呈正相关。2、溶血组CD19+CD5-bcl-2+/CD19+CD5-比例[(16.71±22.69)%]低于缓解组[(28.65±19.49)%]和健康对照组[(21.36±2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组CD19+CD5-bcl-2+/CD19+比例[(8.33±20.54)%]低于缓解组[(14.58±14.75)%]和健康对照组[(10.93±20.17)%],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血组CD19+CD5-bcl-2+/CD19+比例与DBIL(r=0.4134,P=0.0447)呈正相关,与Hb(r=-0.4000,P=0.0478)呈负相关。溶血组CD19+CD5-bcl-2+/CD19+CD5-比例与Hb(r=-0.4530,P=0.0230)呈负相关。缓解组CD19+CD5-bcl-2+/CD19+比例与TBIL(r=0.6989,P=0.0037)、DBIL(r=0.5966,P=0.0189)、IBIL(r=0.7478,P=0.0013)、Ret%(r=0.7829,P=0.0006)、Ret绝对值(r=0.6255,P=0.0126)呈正相关,与C4(r=-0.7218,P=0.0281)、RBC(r=-0.6391,P=0.0103)呈负相关。3、溶血组CD19+B淋巴细胞内bcl-2 m RNA的表达(1.19±1.46)高于缓解组(1.11±1.50)和健康对照组(0.22±0.17),但低于CLL组(4.08±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L组bcl-2 m RNA的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溶血组CD19+CD5+bcl-xl+/CD19+CD5+比例[(12.79±29.14)%]高于缓解组[(5.14±13.97)%],低于健康对照组[(15.94±1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组CD19+CD5+bcl-xl+/CD19+比例[(1.87±7.30)%]高于缓解组[(0.01±0.03)%],低于健康对照组[(1.36±4.1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溶血组CD19+CD5-bcl-xl+/CD19+CD5-比例[(1.05±3.87)%]高于缓解组[(0.02±0.06)%]和健康对照组[(0.96±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组CD19+CD5-bcl-xl+/CD19+比例[(1.05±3.87)%]高于缓解组[(0.01±0.03)%]和健康对照组[(0.49±1.8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溶血组CD19+B淋巴细胞内bcl-xl m RNA的表达(2.71±6.15)高于缓解组(2.27±2.97)和健康对照组(0.89±0.29),低于CLL组(3.45±2.97);各组间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溶血组CD19+CD5+凋亡细胞比例[(20.16±26.26)%]高于缓解组[(8.41±10.13)%]和健康对照组[(5.24±5.71)%],溶血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血组CD19+CD5-凋亡细胞比例[(1.77±4.19)%]高于缓解组[(1.57±4.43)%]和健康对照组[(1.48±1.38)%]。溶血组CD19+CD5+凋亡细胞比例高于CD19+CD5-凋亡细胞,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CD5+和CD5-B淋巴细胞的凋亡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血组CD19+B淋巴细胞的凋亡与DBIL(r=0.6756,P=0.0021)呈正相关、CD19+CD5-B淋巴细胞的凋亡与DBIL(r=0.6665,P=0.0025)呈正相关,与其他临床指标无相关性。8、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caspase-3的酶活性(23.32±21.76)低于健康对照组(54.01±13.71,P=0.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TBIL(r=-0.9061,P=0.0128),DBIL(r=-0.8239,P=0.0438),IBIL(r=-0.9249,P=0.0082)呈负相关。结论: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bcl-2及bcl-xl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其晚凋亡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caspase-3酶活性低于健康对照,提示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第二部分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其临床意义目的:了解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AIHA/Evans综合征患者9例,健康对照6例。磁珠分选CD19+B淋巴细胞,CCK-8方法检测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增殖的OD值(0.17±0.03)高于健康对照组(0.1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健康对照组。第三部分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代谢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B1淋巴细胞及B2淋巴细胞PKM2的表达,了解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的代谢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AIHA/Evans综合征(溶血组11例,缓解组8例)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FCM检测外周血B1淋巴细胞及B2淋巴细胞PKM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溶血组CD19+CD5+PKM2+/CD19+CD5+比例[(83.17±30.87)%]与缓解组[(76.41±37.31)%]和健康对照组[(77.34±30.08)%]相比无差异(P>0.05)。溶血组CD19+CD5+PKM2+/CD19+比例[(5.26±11.64)%]高于缓解组[(1.83±2.75)%]和健康对照组[(2.09±1.69)%],但三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血组CD19+CD5+PKM2+/CD19+细胞的比例与RBC、Ig E、Ig A和呈正相关,与其他临床指标无相关性。2.溶血组CD19+CD5-PKM2+/CD19+CD5-细胞的比例[(75.42±29.48)%]高于缓解组[(66.20±41.45)%]和健康对照组[(56.58±30.0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组CD19+CD5-PKM-2+/CD19+比例[(69.13±35.45)%]高于缓解组[(64.99±40.83)%]和健康对照组(52.98±31.2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KM2在CD5+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在溶血组,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均较CD5-B淋巴细胞低,且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A/Evans综合征溶血患者CD19+B淋巴细胞PKM2的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提示PKM2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

方荃[8](2016)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加深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构建大鼠梳状烫伤模型模拟二度以上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加深的病理生理过程,系统观察不同剂量异常黑胆质成熟剂(Abnormal Savda Munziq,ASMq)对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过程的作用,探讨潜在的剂量效应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首先构建大鼠烧伤创面进展模型,即以200~220g Sprague-Dawley (SD)大鼠为研究对象,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将订制的长方体铜块(切面为20mm×10mm)浸于100℃水中5分钟,再置于脱毛后的大鼠背部皮肤持续20秒,间隔5mm建立四个创面,取创面间隙及部分创面组织(20mm×9mm)为淤滞区代表进行研究。在通过不同时间段大体及HE染色观察确认烧伤创面早期进展性变化。再利用RT-PCR、ELISA、TUNEL染色、免疫组化/荧光染色等方式,从分子水平探讨烧伤创面早期进展性加深的机制,并找出可能的干预时间点。其次,利用不同剂量ASMq灌胃给药,从组织学、分子水平观察其对早期烧伤创面的作用,及其对相关损伤机制的影响。最后利用特异性分子信号抑制剂来明确可能介导ASMq保护作用的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实验中,根据大体观及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发现深二度烧伤后,大鼠淤滞区充血并呈坏死倾向,可见两直接烧伤损伤创面呈融合趋势。HE染色后镜下观察显示,烧伤后72小时内,随着时间变化,大鼠烧伤创面淤滞区皮肤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逐步升高,内源性抗氧化酶系(GPx,SOD)水平因消耗增加而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烧伤后48小时,氧化应激水平达到高峰。与此同时,自由基产生的主要两条途径的关键酶--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及属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NADPH)氧化酶的非吞噬细胞氧化酶4(non-phagocytic cell oxidase 4, Nox4)在烧伤后均呈现明显的表达增加(P<0.05)。烧伤后大鼠淤滞区组织中炎症介质(MPO, IL-1β, IL-6)的分布与释放随时间明显增加(P<0.05),48小时时最为明显。而淤滞区组织中活化的NF-κB表达也随时间表达增加(P<0.05),各时间组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此外,烧伤后淤滞区皮肤组织出面明显的细胞凋亡增加,伴随着活化的凋亡相关蛋白-裂解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9(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Cleaved Caspase 3/9,CC3/9)表达上调。第二部分实验中,我们观察到ASMq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淤滞区皮肤组织损伤。此外,ASMq剂量相关的降低组织内MDA水平,并显着提高烧伤后降低的内源性抗氧化酶系(GPx, SOD)水平(P<0.05),同时剂量相关的降低XO及Nox4表达(P<0.05)。ASMq还可缓解淤滞区组织中炎症介质释放(P<0.05),并上调NF-κB活化水平(P<0.05),高剂量的ASMq治疗作用更加明显,而LPS干预可以逆转高剂量ASMq的治疗作用。另外,ASMq治疗后淤滞区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减少,CC3/9的分布与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ASMq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Erk激活阻滞剂PD98059有效逆转高剂量ASMq治疗对淤滞区组织细胞凋亡的缓解作用及CC3/9表达下调(P<0.05)。第三部分,我们调查了对可能参与ASMq作用的信号通路,实验结果结果显示:1)ASMq治疗可以减少NF-κB活化,中、高剂量ASMq作用更加显着,高剂量最为明显(P<0.01);2)ASMq治疗可以影响线粒体相关凋亡信号通路中Bad磷酸化及Bcl-xL.细胞色素C(Cytochomre C, Cyto C)的表达。高、中、低剂量ASMq治疗均可以明显增加Bad磷酸化(P<0.01),呈剂量相关作用(P<0.01)。而对于Bcl-xL,中、高剂量的ASMq的上调作用更加明显。中、高剂量ASMq治疗可以显着下调烧伤引起的Cyto C表达增加,高剂量的作用更加明显。高剂量ASMq对Bad磷酸化及Bcl-xL、细胞色素C(Cyto C)的表达的影响,均可依被PD98059逆转,提示Erk激活在ASMq作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3)根据已有的文献,ASMq可能对Ras/Erk/p90RSK信号级联存在调节作用,而这一级联也是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上游重要的调节信号级联。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随着剂量增加,ASMq治疗可以显着提高磷酸化的Erk (p-Erk)分布,而Western blotting结果也显示,低、中、高剂量ASMq均可进一步显着增加Erk磷酸化激活,并呈剂量依赖增加(P<0.01),PD98059可以显着抑制ASMq对Erk的激活作用(P<0.01)。此外,中、高剂量ASMq均可显着上调Ras表达水平,且高剂量组作用更加明显(P<0.01),而PD98059对Ras表达没有影响(P>0.05)。高、中、低剂量的ASMq对p90RSK的表达均有显着的上调作用,与Erk磷酸化激活相对应,并呈剂量相关作用,而Erk抑制剂PD98059可显着下调高剂量ASMq增加的p90RSK表达水平。结论:(1)早期的二度以上烧伤创面存在一个动态的进行性加深过程,初始创面附近皮肤组织有损伤进展扩大倾向,这一过程与氧化应激水平及细胞凋亡增加及炎症反应加重等病理生理变化相关;2)ASMq可以有效缓解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加深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损伤和氧化应激水平、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增加,其作用与剂量相关;3)ASMq对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加深的治疗作用,可能主要通过影响氧化应激、Ras/Erk/p90RSK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及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来实现。

朱明玥[9](2014)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及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Bcl-xl、Bcl2的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基因表达谱差异的角度,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寻找维吾尔族宫颈癌与宫颈非病变组织不同的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并对凋亡相关基因验证,探讨维吾尔族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族子宫肌瘤的非病变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组织各5例用于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对45例宫颈癌,21例宫颈非病变组织中Bcl2、Bcl-x1、c-IAP1进行检测,并分析各分子表达水平与相应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1)采用Affymetrix的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对5对浸润性宫颈癌标本及宫颈非病变组织的18947个基因的表达谱差异同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与宫颈非病变组织相比,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2758个其中上调基因1326个,下调基因1432个,分属不同的通路,已知与肿瘤凋亡发生相关的基因10个,表达上调的的基因中7个属于凋亡相关通路基因。凋亡抑制基因c-IAP1、Bcl-x1在宫颈癌中表达上调,Bcl2下调。(2)相对于宫颈非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在RNA水平上高表达抗凋亡分子c-IAP1、 Bcl-x1,低表达Bcl2;蛋白水平上高表达抗凋亡分子c-IAP1, Bcl-x1,低表达Bcl2。这些基因在宫颈癌与宫颈非病变组织间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验证了基因芯片检测的结果。结论:(1)获得的宫颈癌癌变的生物分子标志谱及筛选出的肿瘤标志基因,对于研究新疆宫颈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宫颈癌的临床早期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信号传导通路进行进一步的认识。(2)宫颈癌的发生与凋亡调控失衡有密切关系,宫颈癌组织中IAP家族和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抗凋亡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基因不仅可以用于宫颈癌的易感性预测、早期诊断及疾病监测,对于其分子靶向治疗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慧[10](2014)在《p53、COX-2、Survivin、Bcl-xl在蕈样肉芽肿的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p53、COX-2、Survivin、Bcl-xl在蕈样肉芽肿、慢性皮炎湿疹、正常皮肤的表达,及其在病理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蕈样肉芽肿,20例慢性皮炎湿疹,15例正常人皮肤的p53, COX-2, Survivin,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1.p53在MF中表达较慢性皮炎湿疹、正常皮肤有显着差异。(表皮中:湿疹χ2=11.712,P=0.001,正常皮肤χ2=7.153,P=0.007,真皮中:湿疹χ2=5.426,P=0.02,正常皮肤χ2=3.906, P=0.048)。2.COX-2在MF中表达较慢性皮炎湿疹、正常皮肤有显着差异。(表皮中:湿疹χ2=17.172,P=0.000,正常皮肤χ2=13.661,P=0.000,真皮中:湿疹χ2=11.712,P=0.001,正常皮肤χ2=7.153,P=0.007。3.Survivin在MF中表达较慢性皮炎湿疹、正常皮肤有显着差异。(表皮中:湿疹χ2=7.065,P=0.008,正常皮肤χ2=16.442,P=0.000,真皮中:湿疹χ2=6.380,P=0.012,正常皮肤x2=11.250, P=0.001)。4.Bcl-xl在MF中表达较慢性皮炎湿疹、正常皮肤有显着差异。(表皮中:湿疹χ2=13.675,P=0.000,正常皮肤χ2=21.522,P=0.000,真皮中:湿疹χ2=11.092,P=0.001,正常皮肤χ2=13.661,P=0.000)。5.p53、COX-2, Survivin, Bcl-xl在MF各个时期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蕈样肉芽肿、慢性皮炎湿疹、正常皮肤的p53、COX-2, Survivin, Bcl-xl的表达有显着差异,且在MF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提示p53, COX-2, Survivin及Bcl-xl蛋白在MF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认为这两个种标记物对于MF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二、Bcl-2、Bcl-xl在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cl-2、Bcl-xl在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录调控的概述
    1.2 Hippo信号通路
        1.2.1 Hippo信号通路的组成
        1.2.2 Hippo信号通路的生理功能
        1.2.3 Hippo信号通路与癌症
    1.3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1.3.1 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
        1.3.2 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
        1.3.3 组蛋白乙酰化识别因子
        1.3.4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癌症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TEAD4-YAP相互作用的Alpha Screen高通量筛选体系建立及先导化合物发现及验证
    2.1 研究背景
        2.1.1 转录因子TEADs
        2.1.2 TEAD-YAP与肿瘤的关系
        2.1.3 TEAD-YAP抑制剂研究进展
        2.1.4 高通量筛选与化合物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TEAD4蛋白的载体构建
        2.2.3 引物设计
        2.2.4 PCR扩增目的基因
        2.2.5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6 重组质粒的扩增与鉴定
        2.2.7 重组质粒的鉴定
        2.2.8 TEAD4-YBD的表达及目的蛋白纯化
        2.2.9 互作蛋白YAP多肽片段合成
        2.2.10 不同缓冲液的pH环境对蛋白质自身热稳定性的影响
        2.2.11 建立基于Alpha Screen技术的TEAD-YAP互作实验
        2.2.12 Alpha Screen实验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2.2.13 Z-factor的测定
        2.2.14 高通量化合物筛选
        2.2.15 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
        2.2.16 对接实验
        2.2.17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18 荧光定量PCR实验
        2.2.19 细胞增殖实验
        2.2.20 细胞凋亡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EAD4蛋白的表达、纯化
        2.3.2 TEAD4-YAP Alpha Screen实验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3.3 不同浓度DMSO对反应稳定性的影响
        2.3.4 不同DMSO浓度对高通量实验的稳定性影响
        2.3.5 高通量筛选结果
        2.3.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2.3.7 DCTEAD06和TEAD4的结合模式分析
        2.3.8 DCTEAD06抑制TEAD转录活性
        2.3.9 DCTEAD06对下游靶基因的影响
        2.3.10 DCTEAD06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EADs棕榈酰化位点共价化合物的发现与验证
    3.1 研究背景
        3.1.1 TEADs家族
        3.1.2 TEAD蛋白结构研究
        3.1.3 TEAD棕榈酰化
    3.2 实验方法
        3.2.1 TEADs家族蛋白的的表达与纯化
        3.2.2 半胱氨酸选择性分析
        3.2.3 化学合成
        3.2.4 利用“Click反应”棕榈酰化体外酶活实验
        3.2.5 质谱
        3.2.6 蛋白热迁移实验
        3.2.7 共价对接
        3.2.8 报告基因实验
        3.2.9 细胞内蛋白热迁移实验
        3.2.10 斑马鱼相关实验
        3.2.11 化合物库
        3.2.12 材料与试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EADs棕榈酰化共价化合物库的筛选
        3.3.2 化学生物学初步确证
        3.3.3 结合模式
        3.3.4 DC-TEADin1072细胞实验验证
        3.3.5 报告基因实验
        3.3.6 斑马鱼发育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EAD3选择性共价化合物的发现与验证
    4.1 研究背景
        4.1.1 TEAD1-4蛋白与肿瘤的关系
        4.1.2 TEADs棕榈酰化口袋现有抑制剂的发展
    4.2 实验方法
        4.2.1 TEADs家族蛋白的的表达与纯化
        4.2.2 半胱氨酸选择性分析
        4.2.3 基于“点击化学”原理的棕榈酰化体外酶活实验
        4.2.4 蛋白热迁移实验
        4.2.5 质谱
        4.2.6 共价对接
        4.2.7 化学合成
        4.2.8 报告基因实验
        4.2.9 细胞内蛋白热迁移实验
        4.2.10 斑马鱼相关实验
        4.2.11 晶体培养与生长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ADs棕榈酰化口袋保守性分析
        4.3.2 药物化学改造
        4.3.3 DC-TEAD3in03细胞实验验证
        4.3.4 报告基因实验
        4.3.5 斑马鱼发育实验
        4.3.6 TEADs晶体结构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靶向BET家族BD2选择性化合物验证
    5.1 研究背景
        5.1.1 BET蛋白的结构
        5.1.2 BET家族蛋白与癌症
        5.1.3 BET家族小分子抑制剂的发展
    5.2 研究方法
        5.2.1 BRD4-BD1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5.2.2 BRD4 BD1蛋白结晶样品的准备
        5.2.3 BRD4-BD1蛋白与小分子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
        5.2.4 BRD4-BD2的蛋白纯化及晶体条件的筛选
        5.2.5 Alpha Screen活性平台的建立
        5.2.6 蛋白热迁移验证实验的平台建立
        5.2.7 BRD2的BD1和BD2的质粒的构建以及蛋白的纯化
        5.2.8 通过文献总结BRD2-BD1和BD2以往的结晶条件进行重复
        5.2.9 化学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lpha Screen方法的建立
        5.3.2 BET BD2选择性抑制剂BY27(CDJ152)体外活性
        5.3.3 BET BD2选择性抑制剂BY27(CDJ152)的蛋白热迁移验证
        5.3.4 BET BD2选择性抑制剂BY27(CDJ152)的晶体实验
        5.3.5 BRD4 BD2选择性抑制剂ZB-BD-224的晶体研究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雷帕霉素对不同年龄人颌面部皮肤成纤维细胞老化模型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雷帕霉素在抗衰老及颌面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0 病例资料
    1.1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标准
    1.2 骨髓纤维化程度分级标准
    1.3 疗效评价
    1.4 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间的分期、分型比较
    2.2 遗传学特点比较
    2.3 疗效比较
    2.4 合并组疗效与骨髓纤维化是否下降的相关性
    2.5 随访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髓纤维化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调控炎症反应在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TGF-β1的生物学功能
        1.1 TGF-β1的形成和信号传导机制
        1.2 TGF-β1在免疫系统和炎症调节中的作用
    2. TGF-β1/Smas信号通路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2.1 肌成纤维细胞与正常成纤维细胞
        2.2 TGF-β1/Smads介导的肌成纤维细胞活化机制
    3. 干预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抗瘢痕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3.1 药物类
        3.2 基因疗法
    4. 干预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中医药抗瘢痕化研究进展
        4.1 方剂类
        4.2 中药成分类
    5. 总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与主要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动物和细胞株
        1.4 标本来源
        1.5 引物
        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2 单核/巨噬细胞的培养
        2.3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
        2.4 兔耳瘢痕模型及标本处理
        2.5 组织切片染色
        2.6 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2.7 瘢痕增生指数(SEI)测定
        2.8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9 组织DNA的提取和PCR凝胶电泳
        2.10 总RNA提取和反转录
        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2 CCK8实验
        2.13 流式细胞术
        2.14 Western Blot
        2.15 胶原凝胶收缩实验
        2.16 划痕实验
        2.1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SIC3在正常皮肤与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分布及表达量差异
        3.2 真皮成纤维细胞中的ASIC3表达定位
        3.3 ASIC3参与兔耳伤口模型中巨噬细胞的形成
        3.4 ASIC3介导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3.5 ASIC3激活在体外影响成纤维细胞内炎症因子的表达
        3.6 ASIC3激活介导的CSF-1释放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
        3.7 ASIC3激活介导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分化
        3.8 ASIC3激活介导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增强成纤维细胞的收缩和迁移能力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蛋黄油对LPS诱导HaCaT细胞增殖的寻常型银屑病模型及Bcl-2表达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
    1.1 蛋黄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作用研究进展
        1.1.1 化学成分
        1.1.2 药理作用
        1.1.3 蛋黄油在临床上的应用
        1.1.4 总结
    1.2 银屑病研究进展
        1.2.1 银屑病的诊断及病因
        1.2.2 寻常型银屑病体外模型
        1.2.3 总结
    1.3 凋亡基因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1.3.1 细胞凋亡在银屑病中研究进展
        1.3.2 细胞凋亡与Bcl-2家族的关系
        1.3.3 Bcl-2凋亡基因的特征
        1.3.4 总结
第二章 蛋黄油对HaCaT细胞的作用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的配制
        2.3.2 细胞培养
        2.3.3 蛋黄油对HaCaT细胞生长的影响
        2.3.4 蛋黄油对HaCaT细胞形态的影响
        2.3.5 蛋黄油对HaCaT细胞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2.3.6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蛋黄油对HaCaT细胞生长的影响
        2.4.2 蛋黄油对HaCaT细胞形态的影响
        2.4.3 蛋黄油对HaCaT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蛋黄油对LPS诱导HaCaT细胞增殖模型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细胞培养
        3.3.3 增殖模型的建立
        3.3.4 药物的抗凋亡作用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模型建立
        3.4.2 凋亡实验结果
        3.4.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细胞的凋亡、增殖和代谢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凋亡及临床意义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Bcl-2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2.2 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分选后纯度检测
        1.2.3 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Bcl-2 mRNA的表达
        1.2.4 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Bcl-x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2.5 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Bcl-xl mRNA的表达
        1.2.6 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凋亡细胞的比例
        1.2.7 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Caspase-3 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1.3 讨论
    1.4 小结
二、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其临床意义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
    2.3 讨论
    2.4 小结
三、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的代谢及其临床意义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淋巴细胞PKM2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补体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加深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深二度烧伤创面的早期进行性变化及相关损伤机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ASMq通过多途径缓解烧伤创面早期的进行性加深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NF-κB及Ras/Erk/p90RSK信号通路参与介导ASMq对烧伤创面早期进展性加深的作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及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Bcl-xl、Bcl2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维族宫颈癌组织与宫颈非病变组织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应用软件
        1.6 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实验过程
        1.7 差异基因筛选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维族宫颈癌和宫颈非病变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的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及病理资料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方法
        1.5 免疫组化试验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维族宫颈癌和宫颈非病变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xl的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时荧光定量方法
        1.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维族宫颈癌和宫颈非病变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时荧光定量方法
        1.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p53、COX-2、Survivin、Bcl-xl在蕈样肉芽肿的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Bcl-2、Bcl-xl在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 鹿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miR-411-3p通过调控MRTF-A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皮肤纤维化的作用机制[D]. 张紫嫣.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雷帕霉素对不同年龄人颌面部皮肤成纤维细胞老化模型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 杨祺.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D]. 程璐.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调控炎症反应在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子荔.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蛋黄油对LPS诱导HaCaT细胞增殖的寻常型银屑病模型及Bcl-2表达的影响初探[D]. 危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AIHA/Evans综合征患者CD19+B细胞的凋亡、增殖和代谢及其临床意义[D]. 段宁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加深的作用研究[D]. 方荃.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9]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及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Bcl-xl、Bcl2的检测[D]. 朱明玥.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10]p53、COX-2、Survivin、Bcl-xl在蕈样肉芽肿的表达分析[D]. 李慧.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Bcl-2和Bcl-xl在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