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米卡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菌,生米,麦迪霉素,基因,生理,质体,培养基。
生米卡链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涛,卢金莲,于春波,夏焕章,韩威[1](2010)在《响应面方法优化生米卡链霉菌基因工程菌W-08发酵培养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生米卡链霉菌基因工程菌W-08发酵培养基,以提高麦迪霉素A1产量。方法首先,用Plackett-Burman设计评价发酵培养基的8个成分对麦迪霉素A1的影响。然后用最速上升实验确定重要成分在中心复合设计中的取值变化范围。最后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方法优化了重要成分的浓度。结果葡萄糖和鱼粉对麦迪霉素A1影响最大(P<0.05),是重要成分,其优化浓度分别为20.15g/L和1.80g/L。发酵培养基优化后麦迪霉素A1效价达到1410.16μg/mL,比优化前的A1效价1021.10μg/mL提高了38.1%。结论数理统计实验设计和分析的方法成功地用于了生米卡链霉菌基因工程菌W-08发酵培养基优化。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有效且节约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0年11期)
何亮,张洁枝,贺元川,韩威[2](2010)在《生米卡链霉菌的耐前体变株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生米卡链霉菌的发酵水平和有效组分A1含量。方法出发菌株109S通过紫外线、亚硝基胍的组合诱变处理后筛选高产前体抗性突变株,并考察高产变株的发酵周期、最适补加前体的时间和剂量。结果和结论共筛选了368个抗性突变株,得到一株生产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33%、A1组分提高16%的高产变株B64-5,连续传4代生产能力基本不变,较稳定;确定了变株发酵周期为52 h,发酵最佳补加前体时间为0 h,最佳补加剂量为0.3 g.L-1。(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何亮[3](2009)在《生米卡链霉菌基因组重排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生米卡链霉菌(Streptomyces mycarofaciens)产生的抗生素麦白霉素(Meleumycin)和麦迪霉素(Midecamycin)的产量及有效组分A1含量,本文采用基因组重排技术进行育种实验,从而获得高产高A1组分融合菌株。本文是以两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生米卡链霉菌作为亲本进行基因组重排育种。首先通过对Streptomyces mycarofaciens var.109S自然选育、初筛、复筛得到一株稳定出发菌株B15,效价1900μg/ml左右。B15经紫外线、亚硝基胍组合诱变处理,筛选前体X-1抗性突变株,得到高产变株B64-5,生产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33%,A1组分提高16%。连续传4代生产能力基本不变,较稳定;对高产变株B64-5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发酵周期为52 h,发酵最佳补加前体X-1时间为0 h,最佳补加剂量为0.3mg/ml。将变株B64-5涂布在10μg/ml安普霉素抗性平板和6mg/ml前体X-1抗性平板上生长,结果表明变株B64-5抗前体X-1,对安普霉素敏感,即X-1rAms。确定变株B64-5(X-1rAms)作为基因组重排育种的亲本甲。将本实验室保存的含双拷贝mdmB基因的生米卡链霉菌重组菌287-53划线于10μg/ml安普霉素抗性平板和6mg/ml前体X-1抗性平板上,挑选对安普霉素抗性,对前体X-1敏感的菌株,即X-1sAmr。选择其中1株编号为12-2(9)(X-1sAmr)作为基因组重排育种的亲本乙。以亲本甲B64-5(X-1rAms)和亲本乙12-2(9)(X-1sAmr)为融合亲本菌株,进行了叁轮基因组重排育种,最终获得产量分别提高54%,55%,44%,48%的高产融合菌株GS3-38,GS3-45,GS3-57,GS3-60。(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9-05-20)
于春波[4](2007)在《麦迪霉素C-3位羟基-0-酰基化酶基因(mdmB)在生米卡链霉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产麦迪霉素(MDM)主组分A_1含量低,并含有大量的柱晶白霉素A_6(LMA_6)等组分,(MDMA_1与LMA_6结构上的区别在于前者C-3位上为丙酰基,而后者为乙酰基),其原因:首先是C-3位羟基-O-酰基化酶合成的量可能不够或活性不高,不能将底物全部酰化。二是C-3位羟基-O-酰基化酶的选择性不高。为了增加MDMA_1组分的产量,本论文从增加麦迪霉素C-3位羟基-O-酰基化酶基因(mdmB)剂量入手,首次分别把带有PermE~*、PmerR启动子并同时带有to终止子的mdmB基因引入生米卡链霉菌S. mycarofaciens var. 464中,并筛选到重组高产菌。为实现增加mdmB基因剂量,以pKC1139为载体,分别构建了表达质粒pSPU271(带有PermE~*启动子、mdmB基因、to终止子)和pSPU277(带有PmerR启动子、mdmB基因、to终止子),之后分别以原生质体转化和接合转移两种方式转化生米卡链霉菌S. mycarofaciens var. 464,未获得转化子。用本室构建的重组质粒pSPU240(以pSET152为载体)建立了高效转化生米卡链霉菌S. mycarofaciens var. 464的接合转移系统,接着以pSET152为载体,分别构建了表达质粒pSPU281(带有PermE~*启动子、mdmB基因、to终止子)和pSPU287(带有PmerR启动子、mdmB基因、to终止子)。以接合转移的方法将质粒pSPU287和pSPU281导入生米卡链霉菌S. mycarofaciens var. 464,获得的接合子经PCR扩增出了含有外源启动子的mdmB基因的条带。筛选了200株pSPU287和pSPU281的接合子,获得了重组高产菌287-53,分析重组高产菌287-53的整合位点,证实为单交换同源重组。在传代复筛实验中,重组高产菌287-53在补加了丙酰基前体01的情况下,F4、F5两代发酵液的生物效价比出发菌株分别高30.61%和93.74%,发酵液中MDMA_1组分含量(外标法)分别提高59.34%和42.44%。而287-53在不补料时发酵液中MDMA_1组分的含量与出发菌株基本相同。补料与不补料相比,重组高产菌287-53 F4、F5两代发酵液中MDMA_1组分的含量分别提高346%和239%,而出发菌株仅提高192%和152%。与出发菌株相比,补料后发酵液中MDMA_1组分的含量更明显的提高说明重组高产菌287-53催化麦迪霉素C-3位羟基氧丙酰化的能力更强,表明麦迪霉素C-3位羟基-O-酰基化酶的表达量可能大大增加。除287-53外,其它高产菌株287-18、287-23、287-36、287-62也均被证实发生了同源单交换,基因组上增加了一个拷贝带有PmerR启动子的mdmB基因,推测这些单交换同源重组子的麦迪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没有被破坏。经过对200株重组菌的筛选,在7株重组高产菌中,有5株是pSPU287的接合子,经传代复筛后仅得到一株稳定高产菌株287-53,因此得出结论:对于生米卡链霉菌,PmerR启动子的启动能力比PermE~*强。重组高产菌287-53的发酵特性研究表明:菌体生长与出发菌株没有明显区别,但发酵周期有所延长,发酵水平提高。(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7-05-01)
矫筱蔓[5](2002)在《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种间融合及其融合子的特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生米卡链霉菌与红霉素链霉菌原生质体种间融合育种,以提高麦迪霉素A_1(MDMA_1)的组分,增加其对丙酸盐的利用度,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文献报道,红霉素链霉菌中的丙酸激酶对丙酸的利用率是对乙酸的利用率的13倍;而在生米卡链霉菌中,无特异的丙酸激酶,菌体对丙酸的利用低于对乙酸的利用,因此希望利用原生质体种间融合的方法将红霉素链霉菌的丙酸激酶基因转移到生米卡链霉菌中,从而使融合子能够利用丙酸盐作为合成MDMA_1的前体,提高MDMA_1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首先在对两亲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后,考察了影响两亲株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主要因素,确定了生米卡链霉菌和红霉素链霉菌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最佳条件:前者用S′培养基,在28℃、220r.min~(-1)培养24h后,用3mg/ml的溶菌酶在32℃恒温酶解50~60min,得到的原生质体在干燥的R5′培养基上28℃倒置培养5~6天,可得到再生率在20%左右的再生菌落;后者采用二级菌丝培养,用1mg/ml的溶菌酶在37℃恒温酶解1h左右,得到的原生质体也在干燥的R5′培养基上28℃倒置培养5天,即可得到再生率在20%左右的再生菌。 其次,确定了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条件及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的条件:等量混合两亲株原生质体或用热灭活(或紫外灭活)的原生质体(>10~8个/ml),用35%的PEG4000在37℃处理2min后,稀释,涂布再生,可获得融合率在50%左右的融合子。 然后,对所获得的原生质体融合子进行了反复筛选,获得了Rh107、Rh109、Rh109-2、Rh109-15等优秀的融合重组子。最后,以Rh109-2为出发菌株,对融合重组子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考察。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Rh 09-2具有利用 GOI 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可以在含有较高的丙酸盐浓度的培养基上生长。正常发酵时,Rh 09-二 的发酵水平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0%:当采用丙酸盐替代原有的of前体的一半进行补料时,Rh 09-2的发酵单位没有降低,而 MDMA;的含量略有提高,从而降低了发酵成本。最后采用淀粉作为种子培养基的唯一碳源和改进的发酵补料条件,可以将MDMA;含量由80%左右提高到93%。(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2-05-01)
丁红雨,熊宗贵[6](1998)在《生米卡链霉菌的菌种选育和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米卡链霉菌(Streptomycesmycarofaciens)0281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处理和理性化筛选,选出了麦白霉素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25%的高产变株,并考察了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对变株发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余柏松,吴明,马涛[7](1997)在《生米卡链霉菌突变引起生理代谢改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链霉菌每个菌种都有自己的生理代谢特征,同一菌种经过不同的处理获得的突变株由于遗传物质突变,其生理代谢也发生了变化,生米卡链霉菌的几种不同来源的菌株不仅产生麦迪霉素的效价有差异,而且菌体的生理特征、菌体蛋白及胞外酶也发生了改变,并且对外界加入的诱导物质也存在不同的反应.这表明经过不同的诱变处理后,菌株遗传调控改变引起生理代谢变化,导致麦迪霉素发酵效价各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1997年01期)
徐作英,余柏松[8](1996)在《生米卡链霉菌突变株生理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生麦迪霉素的生米卡链霉菌经过诱变育种后,其生理代谢特征发生了变化,不仅产生麦迪霉素单位有差异,而且孢子形成和发酵生理特征与菌体蛋白及胞外酶也发生了改变,并且对外界加入的诱导物质也存在不同的反应.这表明经过不同的诱变处理后,菌株遗传调控改变引起生理代谢变化,导致不同的麦迪霉素发酵单位.(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6期)
崔丽微,李元,刘伯英[9](1993)在《生米卡链霉菌丙酰化酶基因定位及其核苷酸序列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已往的工作已经确定在重组质粒pIJM9中,生米卡链霉菌来源的4.16kb插入DNA片段带有丙酰化酶基因,为了进一步确定该基因在4.16kb插入片段中的位置,我们以BamHI对pIJM9进行酶切,在此基础上进行缺失重组亚克隆,在所获得的转化子中,No.5转化子含重组质粒pIJM95,分子量为5.0kb,插入DNA片段为0.53kb。以No.5转化子对螺旋霉素进行生物转化实验,其转化产物经薄层层析,生物显迹,高压液相色谱及质谱(FAB)分析表明,与标准丙酰螺旋霉素一致,这说明No.5转化子具有将螺旋霉素生物转化为丙酰螺旋霉素的能力,丙酰化酶基因位于重组质粒pIJM95 0.53kb插入DNA片段上。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G+C含量为68.2%,7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具有酶切位点。从No.54至No.393核苷酸有一开放阅读框架,编码一个122个氨基酸的多肽,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GA。(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93年06期)
余柏松,肖勇立,吴明,李宇星[10](1993)在《生米卡链霉菌启动子的克隆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高拷贝启动子探针质粒pIJ486为载体,变青链霉菌(S.lividans)TK24为受体,克隆并表达了生米卡链霉菌(S.mycarofaciens)的启动子,得到了对新霉素抗性不同的5个转化子。其中对新霉素有高抗性的转化子中重组质粒pIJM2的插入片段约为2kb,将 pIJM2转化生米卡链霉菌SM90919原生质体,得到新的转化子SM9pM201和SM9pM205,从SM9pM205菌株中分离到的质粒要比pIJ486和pIJM2小,约3.5kb。(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1993年03期)
生米卡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高生米卡链霉菌的发酵水平和有效组分A1含量。方法出发菌株109S通过紫外线、亚硝基胍的组合诱变处理后筛选高产前体抗性突变株,并考察高产变株的发酵周期、最适补加前体的时间和剂量。结果和结论共筛选了368个抗性突变株,得到一株生产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33%、A1组分提高16%的高产变株B64-5,连续传4代生产能力基本不变,较稳定;确定了变株发酵周期为52 h,发酵最佳补加前体时间为0 h,最佳补加剂量为0.3 g.L-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米卡链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涛,卢金莲,于春波,夏焕章,韩威.响应面方法优化生米卡链霉菌基因工程菌W-08发酵培养基[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
[2].何亮,张洁枝,贺元川,韩威.生米卡链霉菌的耐前体变株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
[3].何亮.生米卡链霉菌基因组重排育种[D].沈阳药科大学.2009
[4].于春波.麦迪霉素C-3位羟基-0-酰基化酶基因(mdmB)在生米卡链霉菌中的表达[D].沈阳药科大学.2007
[5].矫筱蔓.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种间融合及其融合子的特性考察[D].沈阳药科大学.2002
[6].丁红雨,熊宗贵.生米卡链霉菌的菌种选育和发酵的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
[7].余柏松,吴明,马涛.生米卡链霉菌突变引起生理代谢改变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7
[8].徐作英,余柏松.生米卡链霉菌突变株生理特性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9].崔丽微,李元,刘伯英.生米卡链霉菌丙酰化酶基因定位及其核苷酸序列测定[J].遗传学报.1993
[10].余柏松,肖勇立,吴明,李宇星.生米卡链霉菌启动子的克隆和表达[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