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价值论文_孙方兴,黄玉亭,谷子林,陈宝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学价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消化率,生物学,价值,膀胱癌,饲料,獭兔,正交。

生物学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孙方兴,黄玉亭,谷子林,陈宝江[1](2018)在《大豆粕对獭兔的生物学价值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试验旨在通过饲养和消化试验来评定大豆粕的生物学价值。本试验选择30只18月龄平均体重为(3.28±0.29)kg的健康状况良好的白色獭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公母各半。分别饲喂无氮日粮、基础日粮、试验日粮(85%的基础日粮+15%被测饲料原料)。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獭兔对大豆粕饲料能量、养分的表观、真消化、代谢率。结果及结论如下:大豆粕能量及养分的表观消化率:GE:70.12%,DM:78.75%,Ash:35.11%,CP:87.17%,CF:26.32%,NDF:27.39%,ADF:24.74%,EE:81.55%,Ca:48.16%,P:47.87%,NFE:79.25%;结合无氰日粮试验,计算大豆粕粗蛋白质、能量真消化代谢率及真消化能、真代谢能.大豆粕的粗蛋白质真消化率为:88.11%,真代谢率依次分别为61.96%;能量真消化率依次分别为:75.98%,真代谢率依次分别为70.47%;真消化能依次分别为:14.08MJ/kg;真代谢能依次分别为:12.46MJ/kg。通过对大豆粕的主要养分含量及獭兔对大豆粕能量、粗蛋白质消化代谢率的测定,系统评价了大豆粕的生物学价值,为家兔饲料生产过程中精确、合理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0)

冯佳婷,黄玉亭,谷子林,陈宝江[2](2018)在《玉米对獭兔的生物学价值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獭兔对玉米饲料能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量和粗蛋白质的真消化率、表观代谢率、真代谢率,评定玉米饲料的生物学价值。试验选用6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8月龄成年白色獭兔饲喂无氮日粮,分析计算得到獭兔的代谢粪氮为1.72g/k8 DMI;内源尿氮为0.32g/d·BW~(-0.75);代谢粪能为0.20MJ/d·BW~(-0.75);内源尿能0.0025MJ/d·BW~(-0.75),为得到獭兔对玉米饲料粗蛋白质和能量的真消化率和真代谢率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20只18月龄的成年白色獭兔,公母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试验日粮为15%试验原料+85%基础日粮,5组獭兔分别饲喂基础日粮、玉米日粮。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预饲期7d,试验期7d。套算法计算獭兔对玉米饲料原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獭兔对玉米饲料原料粗蛋白质的消化率:獭兔对玉米中粗蛋白质的消化率:表观消化率79.18%,真消化率86.67%,表观代谢率75.67%,真代谢率85.74%。2.獭兔对玉米饲料原料能量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獭兔对玉米能量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表观消化率73.92%,真消化率83.23%,表观代谢率69.60%,真代谢率83.49%;表观消化能12.51MJ/kg,真消化能15.20MJ/kg,表观代谢能11.78MJ/kg,真代谢能12.51MJ/kg。3.獭兔对玉米饲料原料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獭兔对玉米中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DM 71.01%、CF21.16%、NDF 37.77%、ADF 26.74%、EE 83.01%、Ash 51.99%、Ca 51.36%、P 21.97%、NFE 75.78%。结论:通过对玉米的主要养分含量及獭兔对玉米能量、粗蛋白质消化代谢率的测定,系统评价了玉米生物学价值,为家兔饲料生产过程中精确、合理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0)

冯佳婷[3](2018)在《獭兔四种能量饲料的生物学价值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獭兔对四种能量饲料能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量和粗蛋白质的真消化率、表观代谢率、真代谢率,评定四种能量饲料的生物学价值。试验选用6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8月龄成年白色獭兔饲喂无氮日粮,分析计算得到獭兔的代谢粪氮为1.72g/kg DMI;内源尿氮为0.32g/d·BW~(-0.75);代谢粪能为0.20MJ/d·BW~(-0.75);内源尿能0.0025MJ/d·BW~(-0.75),为得到獭兔对四种能量饲料粗蛋白质和能量的真消化率和真代谢率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50只18月龄的成年白色獭兔,公母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试验日粮为15%试验原料+85%基础日粮,5组獭兔分别饲喂基础日粮、玉米日粮、小麦日粮、大麦日粮和高粱日粮。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预饲期7d,试验期7d。套算法计算獭兔对四种能量饲料原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果如下:1.獭兔对四种能量饲料原料粗蛋白质的消化率:獭兔对玉米中粗蛋白质的消化率:表观消化率79.18%,真消化率86.67%,表观代谢率75.67%,真代谢率85.74%。獭兔对小麦中粗蛋白质的消化率:表观消化率76.82%,真消化率83.23%,表观代谢率73.90%,真代谢率81.60%。獭兔对大麦中粗蛋白质的消化率:表观消化率76.15%,真消化率84.36%,表观代谢率73.23%,真代谢率83.10%。獭兔对高粱中粗蛋白质的消化率:表观消化率73.76%,真消化率82.74%,表观代谢率70.09%,真代谢率79.93%。2.獭兔对四种能量饲料原料能量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獭兔对玉米能量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表观消化率73.92%,真消化率83.23%,表观代谢率69.60%,真代谢率83.49%;表观消化能12.51MJ/kg,真消化能15.20MJ/kg,表观代谢能11.78MJ/kg,真代谢能12.51MJ/kg。獭兔对小麦能量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表观消化率72.93%,真消化率89.46%,表观代谢率67.68%,真代谢率82.88%;表观消化能12.15MJ/kg,真消化能14.90MJ/kg,表观代谢能11.28MJ/kg,真代谢能13.81MJ/kg。獭兔对大麦能量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表观消化率72.89%,真消化率85.30%,表观代谢率66.49%,真代谢率83.31%;表观消化能11.95MJ/kg,真消化能14.00MJ/kg,表观代谢能10.90MJ/kg,真代谢能13.67MJ/kg。獭兔对高粱能量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表观消化率70.52%,真消化率87.25%,表观代谢率67.31%,真代谢率83.24%;表观消化能11.78MJ/kg,真消化能14.58MJ/kg,表观代谢能11.25MJ/kg,真代谢能13.91MJ/kg。3.獭兔对四种能量饲料原料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獭兔对玉米中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DM 71.01%、CF 21.16%、NDF 37.77%、ADF 26.74%、EE 83.01%、Ash 51.99%、Ca 51.36%、P 21.97%、NFE 75.78%。獭兔对小麦中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DM 72.76%、CF 21.84%、NDF 37.37%、ADF 23.13%、EE 80.87%、Ash 53.26%、Ca 52.50%、P 21.60%、NFE 76.44%。獭兔对大麦中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DM 70.94%、CF 20.78%、NDF 36.06%、ADF 24.22%、EE 80.07%、Ash 51.71%、Ca 51.54%、P 21.56%、NFE 75.97%。獭兔对高粱中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DM 70.22%、CF 20.04%、NDF 37.39%、ADF 24.75%、EE 80.69%、Ash 49.87%、Ca 50.05%、P 22.12%、NFE 77.48%。通过对四种能量饲料原料的主要养分含量及獭兔对四种原料能量、粗蛋白质消化代谢率的测定,系统评价了四种能量原料生物学价值,为家兔饲料生产过程中精确、合理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综合能量、蛋白含量及消化代谢率评价四种能量饲料原料,以玉米对獭兔生物学价值最优,其次分别为小麦、大麦、高粱。(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6)

孙方兴[4](2018)在《獭兔四种蛋白质饲料生物学价值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养兔业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蛋白质饲料资源供不应求且价格较高,是饲料配方品质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评定獭兔四种蛋白质饲料生物学价值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家兔饲料原料评定资料较少,鲜见关于家兔蛋白质饲料真消化代谢率、真消化代谢能的研究,此试验结果可以为基础日粮配制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对家兔蛋白质饲料的生物学价值进行评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试验旨在通过饲养和消化试验来评定四种蛋白质饲料的生物学价值。本试验选择60只18月龄平均体重为(3.28±0.29)kg的健康状况良好的白色獭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公母各半。分别饲喂无氮日粮、基础日粮、试验日粮(85%的基础日粮+15%被测饲料原料)。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獭兔对四种蛋白质饲料能量、养分的表观、真消化、代谢率。试验结果及结论如下:大豆粕能量及养分的表观消化率:GE:70.12%,DM:78.75%,Ash:35.11%,CP:87.17%,CF:26.32%,NDF:27.39%,ADF:24.74%,EE:81.55%,Ca:48.16%,P:47.87%,NFE:79.25%;棉籽粕能量及养分的表观消化率:GE:50.84%,DM:55.47%,Ash:33.29%,CP:64.72%,CF:28.26%,NDF:32.77%,ADF:29.94%,EE:82.21%,Ca:59.29%,P:50.59%,NFE:71.36%;菜籽饼能量及养分的表观消化率:GE:61.73%,DM:65.39%,Ash:44.19%,CP:85.27%,CF:23.55%,NDF:34.16%,ADF:28.06%,EE:83.42%,Ca:53.93%,P:37.17%,NFE:75.00%;花生粕能量及养分的表观消化率:GE:82.72%,DM:80.03%,Ash:39.31%,CP:91.51%,CF:27.21%,NDF:28.39%,ADF:19.62%,EE:85.870%,Ca:57.12%,P:49.15%,NFE:77.58%。结合无氮日粮试验,计算四种原料粗蛋白质、能量真消化代谢率及真消化能、真代谢能。大豆粕、棉籽粕、菜籽饼、花生粕的粗蛋白质真消化率依次分别为:88.11%、66.09%、79.85%、94.51%,真代谢率依次分别为61.96%、53.87%、62.38%、54.13%;能量真消化率依次分别为:75.98%、51.10%、76.34%、97.62%,真代谢率依次分别为70.47%、58.59%、73.63%、93.09%;真消化能依次分别为:14.08MJ/kg、8.85MJ/kg、16.37MJ/kg、18.56MJ/kg;真代谢能依次分别为:12.46MJ/kg、8.11MJ/kg、15.79MJ/kg、17.47MJ/kg。综合能量、蛋白质含量及消化代谢率评价四种蛋白质原料,以花生粕对獭兔生物学价值最优,其次分别为大豆粕、菜籽饼、棉籽粕。(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6)

钟键[5](2015)在《FGFR3和PIK3CA基因在膀胱肿瘤中的作用和临床生物学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膀胱癌中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与预后关系的研究目的:检测膀胱癌组织、配对癌旁组织及良性肿瘤组织中FGFR3基因和PIK3CA基因突变,同时分析FGFR3基因和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为膀胱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探寻FGFR3基因和PIK3CA基因突变是否可作为膀胱肿瘤的有效治疗靶点及预测肿瘤复发、肿瘤预后的标志物。方法:分别从34例膀胱癌组织、7例配对癌旁组织、6例良性肿瘤组织中提取DNA,以FGFR3基因外显子7、PIK3CA基因外显子9、20设计引物,经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电泳确认目的产物。应用Sange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PCR扩增产物中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探讨膀胱癌组织中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与膀胱癌的预后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各个因素。结果:FGFR3基因在膀胱癌中的突变是17.65%(6/34),癌旁组织是28.57%(2/7),良性肿瘤未见突变,叁组FGFR3基因突变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基因在膀胱癌中的突变是5.88%(2/34),癌旁组织中未见突变,良性肿瘤未见突变,膀胱癌组织分别与癌旁组织和良性肿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FR3基因突变在膀胱癌中,6例都是7号外显子S249C位点突变,错义突变;癌旁组织中,2例都是7号外显子S249C位点突变,错义突变,其中1例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都发生了7号外显子S249C位点突变。PIK3CA基因突变在膀胱癌中,2例均为9号外显子E545K位点,错义突变,未见外显子20突变。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分级分期都没有相关性。34例膀胱癌中,术后复发5例,其中6例FGFR3基因突变的膀胱癌,术后复发3例,皮尔生相关系数(r)是0.46(p=0.01),FGFR3基因突变与肿瘤复发呈正相关。在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对膀胱癌生存影响的研究中,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分析,FGFR3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IK3CA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生存期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膀胱癌预后因素的单因素COX分析中,年龄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而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分析,年龄也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与性别、肿瘤大小、数目、分期、分级以及FGFR3和PIK3CA蛋白表达都没有相关性。结论:1.在膀胱肿瘤中PIK3CA/E545K是较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且提示是一个不利的预后因素。2.在膀胱肿瘤和癌旁组织中均存在FGFR3/S249C基因突变类型,故其突变不能作为诊断膀胱癌的指标,但可以预测肿瘤复发。第二章膀胱癌中FGFR3、PIK3CA蛋白表达的临床生物学意义目的:探讨膀胱癌、配对癌旁组织和良性肿瘤中FGFR3和PIK3CA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分析FGFR3和PIK3C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揭示FGFR3和PIK3CA蛋白在膀胱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探讨膀胱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42例膀胱癌组织、7例配对癌旁组织、5例良性膀胱肿瘤组织中FGFR3和PIK3CA蛋白表达情况,并计算蛋白表达强度。探讨膀胱肿瘤组织中FGFR3和PIK3CA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两者与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FGFR3和PIK3CA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的预后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因素。结果:FGFR3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是50.00%(21/42),癌旁组织是14.29%(1/7),良性肿瘤是20.00%(1/5),癌组织分别与癌旁组织和良性肿瘤组织比较FGFR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是64.28%(27/42),癌旁组织是14.29%(1/7),而良性肿瘤是20%(1/5),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组织与良性肿瘤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FR3蛋白表达在膀胱癌不同分期中,Ta-T1期是55.56%(10/18),T2-T4是45.83%(11/24),虽Ta-T1期蛋白表达要高于T2-T4期,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R3蛋白表达在膀胱癌不同病理分级中,低级别是53.85%(7/13),高级别是48.28%(14/29),低级别膀胱癌FGFR3蛋白表达高于高级别,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蛋白表达在膀胱癌不同分期中,Ta-T1期是83.33%(15/18),T2-T4期是50.00%(12/24),Ta-T1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T2-T4期,并且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蛋白表达在膀胱癌不同病理分级中,低级别是76.92%(10/13),高级别为58.62%(17/29),低级别膀胱癌PIK3CA蛋白表达高于高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中FGFR3蛋白表达强度以2分为主,占57.14%(12/21);PIK3CA蛋白表达强度以3分为主,占50.00%(14/28)。FGFR3蛋白表达与PIK3CA蛋白表达呈正的中等线性相关(r=0.845,p=0.001),随着FGFR3蛋白表达和强度增加,PIK3CA表达和强度也随之增加。FGFR3和PIK3CA蛋白表达与肿瘤复发无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FGFR3和PIK3CA蛋白表达对生存期影响,FGFR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IK3CA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对膀胱癌预后影响,PIK3CA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对膀胱癌的预后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GFR3基因突变和表达对膀胱癌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膀胱癌预后因素的单因素COX分析中,年龄和PIK3CA蛋白表达强度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因素(p<0.05),PIK3CA蛋白表达可以作为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因素(p=0.05)。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多因素COX分析,PIK3CA蛋白表达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1.FGFR3和PIK3CA蛋白表达不能作为膀胱癌诊断、治疗、复发的指标。2.FGFR3蛋白表达与PIK3CA蛋白表达呈线性相关。3.PIK3CA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期相关,PIK3CA蛋白表达是膀胱癌预后的一个不利因素。(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9-01)

孙展英[6](2014)在《马铃薯渣固态发酵工艺研究及生物学价值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生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一。马铃薯渣作为淀粉加工业的加工副产物,产量巨大。对其进行生物饲料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缓解蛋白饲料短缺的现状,而且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本研究以马铃薯渣为发酵底物,小麦麸皮为辅料,应用不同有益菌种进行固态发酵,筛选适宜的菌种组合,确定马铃薯渣固态发酵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发酵马铃薯渣生物学价值评定。以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扣囊复膜酵母、黑曲霉、米曲霉、曲霉X3、康宁木霉、绿色木霉8株菌种为发酵菌种进行单菌固态发酵,以发酵产物中真蛋白和粗纤维含量为判定指标,筛选出适宜的酵母菌和霉菌为种子菌;以不同菌属为原则进行双菌种组合发酵,筛选酵母菌与霉菌的适宜组合;依次引入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叁菌种和四菌种组合发酵,筛选获得最佳四菌组合;在确定最佳菌种组合的基础上,通过L9(43)正交试验确定菌种之间的最佳接种比例、最适无机盐添加量以及最适发酵条件;选择16只健康成年蛋公鸡,应用强饲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对马铃薯渣进行生物学价值评定。试验结果如下:1.菌种筛选、最佳菌种组合与接种比例确定试验表明,产朊假丝酵母产蛋白能力最强,发酵后真蛋白含量为12.80%,较发酵前提高了44.95%;曲霉X3降解粗纤维能力最强,发酵后粗纤维含量为18.78%,较发酵前降低了51.26%。复合菌种发酵真蛋白提高和粗纤维降解综合效果均优于单菌发酵,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四菌种发酵组合,最佳菌种组合为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曲霉X3+植物乳杆菌,发酵后真蛋白水平达到14.95%、粗纤维水平降至21.62%。最佳菌种接种比例为: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曲霉X3:植物乳杆菌=2:3:3:2。2.发酵工艺条件优化试验表明,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四种无机盐最适添加量分别为2%、1%、0.6%、0.05%;最适宜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层厚度分别为15%、72h、28℃、5cm。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马铃薯渣的真蛋白和粗纤维分别为14.98%和21.06%,真蛋白较发酵前提高了130.11%,粗纤维降解了23.39%。3.鸡的消化代谢试验表明,鸡对发酵马铃薯渣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较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6.51%、89.64%、17.78%和18.15%,差异极显着(P<0.01);发酵后马铃薯渣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优于发酵前,其中氨基酸总量表观消化率提高了24.26%,差异显着(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表观消化率提高了23.83%,差异显着(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10株菌为发酵菌种,遵从发酵产物微生物多样性原则,获得了固态发酵马铃薯渣四菌混合最优组合与接种比例,确定了马铃薯渣固态发酵最优工艺条件,并对发酵前后马铃薯渣生物学价值进行了评价,为马铃薯渣的饲料资源化开发提供了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28)

罗贯周[7](2012)在《借助生活信息 体现生物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生物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将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结合进行教学,期望能够真正体现出生物学的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中)》期刊2012年08期)

肖文君,Jrgen,seifert[8](2010)在《胶原水解物及其生物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原是一种特殊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它不仅是在动物和人体内出现最频繁的蛋白质,还是细胞内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包括软骨)最重要的功能构成要素。它之所以能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是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弹性。叁条含有一个左旋螺旋结构的蛋白质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右旋超螺旋(本文来源于《明胶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王宁娟[9](2009)在《饲用酶制剂生物学价值评价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饲用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对酶制剂的生物学价值评价成为目前企业及养殖户关注的焦点。目前,对饲用酶制的评价主要依据酶活测定和进行动物体内消化试验来判断。酶活测定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特定酶的活性进行测定,是最理想状态下的酶的应用效果。但酶制剂的应用环境是动物体,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酶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酶活测定的结果在动物体内环境下产生的效果如何,尚有疑问。动物试验法可以较准确地判断饲用酶制剂的生物学价值,但易受环境、动物种类及动物的生理状态、生理阶段及动物所采食的饲料种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评价体系对饲用酶制剂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对酶制剂使用效果比较敏感的仔猪作为试验动物,对它的胃和小肠的具体消化环境进行实际测定,结合相关文献作为参考。根据测定结果对其体内消化环境进行体外模拟,对主要影响体外评价方法的条件进行组合筛选,确定体外评价体系的最佳模拟参数,并以植酸酶、木聚糖酶的体内法对建立的体外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用建立的体外评价体系对甘露聚糖酶生物学价值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试验一:仔猪的主要消化参数测定。选择健康的15kg杜长大叁元杂交仔猪6头,饲喂符合NRC标准的玉米-豆粕型日粮,日喂叁次(8:00、12:00、20:00),自由饮水。防疫、防病等饲养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饲养15天后,试猪于早上饲喂后1h屠宰,立即打开腹腔,结扎幽门瓣、回盲瓣,立即测定胃部消化温度和胃及小肠各段的pH值,取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食糜,迅速放入液氮中冷冻保存,所有速冻样品立即放入-70℃中保存。样品经过解冻、预处理后测定酶活。结果如下:胃温度37.5~38.4℃;pH值:1.85~3.48;胃蛋白酶浓度:192.53~255.67 U/ml。空肠食糜中酶浓度,淀粉酶:714.08~893.75 U/g;脂肪酶:720.09~1156.69 U/g;胰蛋白酶:522.96~653.08 U/g;糜蛋白酶:432.10~595.81 U/g,空肠中段pH值6.77~7.91。试验二:体外评价体系的建立。根据实际测定结果,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对体外条件进行模拟和优化选择,试验采用L9(34)两个正交设计对仔猪胃、小肠的主要消化参数进行模拟。胃部温度37℃、38℃、39℃;pH值1.5、2.5、3.5;胃蛋白酶浓度:150 U/ml、220 U/ml、290 U/ml;消化时间:2h、3h、4h。以干物质及粗蛋白的体外消化率作为筛选指标。结果表明胃部体外消化的最佳参数为:39℃、pH1.5、220 U/ml、4h,此时干物质及粗蛋白消化率最高。在胃部消化的基础上对小肠段主要是空肠的pH值、酶浓度、缓冲液体积、食糜在小肠段的停留时间进行模拟。pH值:6.0、7.0、8.0;食糜中酶浓度25 mg/g、35 mg/g、45mg/g;缓冲液体积:300ml、400ml、500ml;食糜在小肠段的停留时间3h、6h、12h。以干物质和粗蛋白的体外消化率作为筛选指标。结果表明小肠最佳消化参数为pH6.0、45 mg/g、12h、300ml,此时干物质及粗蛋白消化率最高。据此建立一套体外评价体系。试验叁:用植酸酶对建立的体外评价体系进行验证。通过体内法和体外评价体系研究添加植酸酶对仔猪生产性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对体内法和体外评价体系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粗蛋白、能量、钙、磷的消化率体内法和体外法有较强的相关性(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59,0.65,0.90,0.95。证明此方法可以用来评价不同剂量植酸酶的生物学价值。添加植酸酶对钙和磷的体内外消化率有极显着的影响,且体内外相关性强(P<0.05),因此初步确立钙和磷作为植酸酶生物学价值体外评价的主要指标。可根据体外评价体系所测钙和磷的消化率对植酸酶的实际生产效果进行可靠的预测,以此来评价植酸酶的应用效果。试验四:用木聚糖酶进一步验证该体外评价体系对其它酶制剂评价的有效性。采用体内法和体外评价体系研究添加木聚糖酶对仔猪生产性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对体内法和体外评价体系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粗蛋白、能量、粗纤维、粗脂肪的体内外消化率有较强的相关性(P<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3、0.94、0.95、0.89。证明此方法可以用来评价不同酶制剂的生物学价值。添加木聚糖酶对能量、粗纤维的消化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且体内外相关性极强(P<0.01),初步确定能量和粗纤维消化率作为木聚糖酶生物学价值体外评价的主要指标。因此可根据体外评价体系所测能量和粗纤维的消化率对木聚糖酶的实际生产效果进行初步的预测,以此来评价木聚糖酶的应用效果。试验五:用所建立的体外评价体系对甘露聚糖酶进行体外评价。结果表明:添加甘露聚糖酶可提高玉米-豆粕型日粮干物质、粗蛋白和能量的体外消化率。当甘露糖酶添加水平为600U/kg日粮时的干物质、粗蛋白、能量的体外消化率最高。这与其它文献资料所得结论相符。证明该方法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6-01)

王一[10](2007)在《FGFR3、P53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生物学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膀胱癌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诊断病例达2600,000例,其中3.2%为新发病例。2002年,美国预测54,000例新发病例,12,000例死亡病例,位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的第9位,在女性为25位。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占全身肿瘤的第8位,在女性占12位以后。世界范围内临床与病理学因素预测肿瘤的发生与进展已经广泛展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肿瘤中的应用,现在认为肿瘤发生机制主要是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及凋亡缺陷。所以,肿瘤被视为一种基因疾病。纠正肿瘤细胞中异常基因的行为,抑制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增强抑癌基因的功能,将从分子水平治疗肿瘤。膀胱肿瘤在人类肿瘤中可能表现为的两种不同肿瘤发生途径。第一条途径于1993年发现,为肿瘤抑制基因TP53的改变。TP53基因突变共同的生物学作用为使蛋白的转录活性失活,从而进行细胞周期的调节、诱导凋亡及DNA的修复。p53定位于17q13.1,全长近20kb,共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转录产物为2.5 kb的mRNA,编码一个53 KD含有393个氨基酸的蛋白。p53蛋白对维持细胞正常生长及分化起到核心作用,也是化学致癌物质攻击的主要靶基因,从而成为肿瘤中发生突变的常见基因。其突变热点存在于第5、6、7、8外显子等片段。第二条路径为最近倍受关注的FGFR3基因的突变。FGFR3基因为跨膜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家族之一,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4p16.3,长约16.5kb,有19个外显子和18个内含子组成。FGFR3的cDNA有4.4kb,可译框架有2520个核苷酸,编码84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4p16.3的LOH可见于22%的膀胱肿瘤患者,表明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可能存在于这个区域。体细胞FGFR3基因突变多见于表浅的乳头状膀胱肿瘤,膀胱肿瘤中的FGFR3突变热点存在于第7、10、15外显子片段。有证据的积累表明FGFR3突变的激活而不是基因扩增在膀胱肿瘤的发生中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膀胱肿瘤中已经发现了8个被证实的点突变。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GFR3及p53蛋白在膀胱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研究了蛋白水平上FGFR3及p53与膀胱肿瘤发生及预后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对此尚缺乏大量的病例研究。对FGFR3及P53基因突变的检测,我们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为流行与高效的变性高压液相(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扩增的基因外显子产物进行筛选后,进行DNA测序,检测FGFR3及P53基因各外显子突变的情况。对进一步探讨FGFR3及P53基因突变在膀胱肿瘤发生及其临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章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FGFR3、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p53及Ki-67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分析FGFR3、p53及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揭示BT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病理分期及组织分级的BTCC标本和正常膀胱粘膜中FGFR3、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Ki67蛋白结果计算标记指数值(labeling index,LI)。另外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检测FGFR3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TCC组织中FGFR3、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及叁者与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FGFR3表达阳性率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为54.6%(59/108),而正常膀胱粘膜组织FGFR3无表达,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FGFR3的表达率与膀胱癌的分级和分期密切相关(P<0.01)。p53在移行细胞癌组及正常膀胱粘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7%(44/108)和0(P<0.01),且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增高,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呈增高,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各级间有显着差异(P<0.01);另外,p53蛋白在浸润性BT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表浅性BTCC,二者间差异有显着性(P<0.01)。膀胱癌中Ki-67 LI的表达平均为21.9±11.7。正常组织中不表达。Ki-67表达与膀胱癌分期分级有关,Ki-67 LI G3明显高于G1和G2(P<0.01),且与分期密切相关(P<0.05)在western-bolt检测结果中,8例肿瘤组织中均有FGFR3表达,4例正常粘膜中FGFR3仅有1例弱表达,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FGFR3、p53及Ki-67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的分期分级密切相关,是膀胱癌的诊断与预后极有价值的指标。2.FGFR3在低分级表浅膀胱肿瘤中表达率高,而p53则多表达于高分级的浸润性肿瘤,提示二者可能介导了两条不同的膀胱肿瘤的预后通路。第二章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FGFR3、P53基因突变与预后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BTCC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FGFR3及P53基因突变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FGFR3、P53突变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初步揭示BT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方法:应用变性高压色相分析(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不同病理分期及组织分级的BTCC标本和正常膀胱粘膜中FGFR3及P53基因突变的情况;FGFR3及P53基因突变与肿瘤复发的预后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无复发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结果差异是否有显着性。探讨BTCC组织中FGFR3及P53突变与膀胱肿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对98例膀胱癌患者组织提取的基因组DNA,PCR分别扩增出P53基因外显子Exon5、6,Exon7和Exon8,FGFR3基因外显子Exon7、Exon10、Exon15等目的条带。对PCR产物进行DHPLC的初步筛选。经过DNA测序发现FGFR3突变44例(44.9%),P53突变34例(34.6%)。在FGFR3突变检测中,44例中存在6种突变。突变见于7、10、15号外显子。其中11例突变为转换,33例为易位颠换。而在P53突变检测中,我们发现98例患者中的34例中存在9种突变。突变见于5~8号外显子。20例突变为转换,14例为易位颠换。FGFR3和TP53突变对膀胱肿瘤预后的研究中,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FGFR3突变组较未突变组有较长的复发间隔,无复发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显着性。P53突变组较未突变组复发间隔较短,无复发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显着性。当按照FGFR3和TP53突变的基因型进行分类,比较FGFR3mut/TP53wt、FGFR3wt/TP53wt及FGFR3wt/TP53mut叁种基因型与膀胱肿瘤预后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GFR3mut/TP53wt组较其他两组存在较长复发间隔,无复发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结果P<0.05。其他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别。结论:1.FGFR3、P53基因突变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分级密切相关,是膀胱癌的诊断与预后极有价值的指标。2.FGFR3突变多见于低分期分级的膀胱肿瘤,提示了一条膀胱肿瘤较好的预后通路。3.P53突变多见于高分期分级的膀胱肿瘤,提示了一条膀胱肿瘤较差预后通路。4.从FGFR3和TP53突变的基因型进行分析,FGFR3mut/TP53wt组提示了较长的复发时间,膀胱肿瘤较好的预后。但二者是否存在交叉作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FGFR3mut/P53wt等基因型分析对早期膀胱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潜在的价值。第叁章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突变蛋白叁维空间结构的预测目的:通过研究膀胱肿瘤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叁维结构的改变,探讨P53探讨抑癌基因p53在BTCC中发生发展的作用,旨在为预测、控制并改造p53蛋白质的结构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DNA序列分析以及SWISS-MODEL等相关分析软件重构蛋白叁维结构等技术对膀胱肿瘤中P53突变的结构改变进行研究。结果:p53蛋白叁维空间结构的改变是BTCC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学基础,p53位于核心功能域的DNA结合位点突变或缺损可引起P53蛋白DNA结合位点的改变或丢失,使P53蛋白结合靶DNA的活性部分甚至完全消失,使细胞产生恶性转化。同时这种突变型P53蛋白还能与野生型P53蛋白结合使其失活,进一步诱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结论: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53蛋白的叁维结构改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7-05-01)

生物学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獭兔对玉米饲料能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量和粗蛋白质的真消化率、表观代谢率、真代谢率,评定玉米饲料的生物学价值。试验选用6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8月龄成年白色獭兔饲喂无氮日粮,分析计算得到獭兔的代谢粪氮为1.72g/k8 DMI;内源尿氮为0.32g/d·BW~(-0.75);代谢粪能为0.20MJ/d·BW~(-0.75);内源尿能0.0025MJ/d·BW~(-0.75),为得到獭兔对玉米饲料粗蛋白质和能量的真消化率和真代谢率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20只18月龄的成年白色獭兔,公母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试验日粮为15%试验原料+85%基础日粮,5组獭兔分别饲喂基础日粮、玉米日粮。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预饲期7d,试验期7d。套算法计算獭兔对玉米饲料原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獭兔对玉米饲料原料粗蛋白质的消化率:獭兔对玉米中粗蛋白质的消化率:表观消化率79.18%,真消化率86.67%,表观代谢率75.67%,真代谢率85.74%。2.獭兔对玉米饲料原料能量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獭兔对玉米能量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表观消化率73.92%,真消化率83.23%,表观代谢率69.60%,真代谢率83.49%;表观消化能12.51MJ/kg,真消化能15.20MJ/kg,表观代谢能11.78MJ/kg,真代谢能12.51MJ/kg。3.獭兔对玉米饲料原料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獭兔对玉米中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DM 71.01%、CF21.16%、NDF 37.77%、ADF 26.74%、EE 83.01%、Ash 51.99%、Ca 51.36%、P 21.97%、NFE 75.78%。结论:通过对玉米的主要养分含量及獭兔对玉米能量、粗蛋白质消化代谢率的测定,系统评价了玉米生物学价值,为家兔饲料生产过程中精确、合理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学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方兴,黄玉亭,谷子林,陈宝江.大豆粕对獭兔的生物学价值评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8

[2].冯佳婷,黄玉亭,谷子林,陈宝江.玉米对獭兔的生物学价值评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8

[3].冯佳婷.獭兔四种能量饲料的生物学价值评定[D].河北农业大学.2018

[4].孙方兴.獭兔四种蛋白质饲料生物学价值评定[D].河北农业大学.2018

[5].钟键.FGFR3和PIK3CA基因在膀胱肿瘤中的作用和临床生物学价值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

[6].孙展英.马铃薯渣固态发酵工艺研究及生物学价值评定[D].河北农业大学.2014

[7].罗贯周.借助生活信息体现生物学价值[J].新课程学习(中).2012

[8].肖文君,Jrgen,seifert.胶原水解物及其生物学价值[J].明胶科学与技术.2010

[9].王宁娟.饲用酶制剂生物学价值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10].王一.FGFR3、P53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生物学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流式细胞术工作原理介入的一些生理行为[31...量子点Q3(左)和化合物Q4(右)的A以l一...高赖氨酸高粱的生物学价值一1反当动物氮的消化代谢Fig.1一1Theni...2 不同鱼鳞硬蛋白添加量对饲料生物学

标签:;  ;  ;  ;  ;  ;  ;  

生物学价值论文_孙方兴,黄玉亭,谷子林,陈宝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