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真菌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防治,生防细菌,溶杆菌,HSAF
抗真菌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蒋天萍[1](2019)在《生防细菌的筛选与溶杆菌中抗真菌物质HSAF的田间防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解决大多数植物病害最简易快速的措施依然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引起的环境问题愈发值得关注。为实现我国农药减施增效,以我国主要植物病害为防治对象,筛选具有杀菌防病效果的微生物菌株和次生代谢产物,并以拮抗微生物或活性代谢产物为有效成分创制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菌剂是重要举措之一。本研究通过采集全国不同地区果园的土壤样品,以22种病原菌为靶标,包括常见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梨腐烂病菌、梨黑斑病菌等,以及常见病害的致病细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条斑致病菌等,利用传统的筛菌方法,初筛得到157株具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16S rDNA鉴定了 30株抑菌活性较好的菌株,这些生防菌株都具有被挖掘的潜力。其中,GM-7、GM-8被鉴定为溶杆菌(Lysobacter),溶杆菌属细菌属于黄单胞科(Xanthomonadaceae),因其可产生大量胞外酶及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并且环境友好,是一种新型的有待开发的生防细菌。将这两株溶杆菌与其他四种典型溶杆菌,包括产酶溶杆菌(L.enzymogenes)OH11、抗生素溶杆菌(L.antbiocus)OH13、胶状溶杆菌(L1.gummosus)OH17、变棕溶杆菌(L.brunescens)OH23,在胞外酶、蹭动性、拮抗活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上述四种典型溶杆菌一致,GM-7、GM-8都可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此外,GM-7、GM-8表现出与产酶溶杆菌OH11相似的蹭动性,并且具有良好的抗真菌卵菌活性。通过质谱分析发现,GM-7的主要活性物质为HSAF(heat-stable antifungal factor,dihydromaltophilin),GM-8 产生少量 HSAF 及其类似物 ATB(Alteramide B)。HSAF和ATB已被报道来自产酶溶杆菌OHl1,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及卵菌具有较好的拮抗活性,并且作用机制独特,具有被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力。因此,为进一步研究HSAF的开发价值,我们进行了 HSAF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使用HSAF与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最广泛的药剂多菌灵做比较,发现20 μg/mL HSAF的防治效果与50%多菌灵相似,40μg/mL HSAF比50%多菌灵效果更好。依托国家梨产业体系,在各试验站开展了 HSAF生防制剂田间防治梨树病害的试验。结果显示,HSAF水剂对梨炭疽病防效在90%以上,效果和代森锰锌相当;HSAF水剂对梨黑星病的防效和40%福星乳油8000倍液的效果相当,均在80%以上;HSAF凝胶剂对梨腐烂病的病疤治愈率在84.27%-95.12%之间,均高于80%,且优于腐殖酸铜水剂、石硫合剂等常用药剂。这些结果都表明HSAF具有被开发为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前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郑雯[2](2019)在《赖氨酸芽孢杆菌He14抗真菌活性成分的物质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芽孢杆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针对一株来源于石斛的拮抗细菌——赖氨酸芽孢杆菌He14,通过生物活性初筛实验发现其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为了研究菌株He14发酵液的抑菌机理,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工作:1、将He14液体发酵后进行抑真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菌的发酵液对于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部分动物病原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发酵液对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和病原真菌的生长速率,筛选出辣椒灰霉病菌作为后期活性跟踪实验的指示菌;对菌株He14及其发酵液进行稳定性实验,发现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具有遗传稳定性、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和紫外稳定性。2、分别使用萃取、沉淀、大孔吸附树脂对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富集,发现使用大孔吸附树脂LX-60预处理发酵液可最大程度的保留其抑真菌活性成分;通过使用硅胶柱常压分离、中压柱分离等方式,进一步对发酵液粗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最终从菌株He14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并结合SicFinder Scholar、Antibase数据库和文献报导的比对结果确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Triphenylmethanol(化合物1)、Palmitic acid(化合物2)、3,3’-Diindolymethane(化合物4)、Pyrrolo[1,2-a]pyrazine-1,4-dione(化合物8)和Phenylacetic acid(化合物10)。3、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真菌活性实验,发现化合物8与化合物10对供试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效果。化合物10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强,对该病原真菌的生长不仅有抑制作用,还对已生长的菌丝有消融作用。另外,通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的混合物Ⅰ对辣椒灰霉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及须毛癣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拮抗菌株赖氨酸芽孢杆菌He14的抑真菌活性及其发酵液的稳定性,并分离鉴定出两种具有抑真菌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对分离纯化这类化合物提供了优化工艺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辛磊,李秀玲,安慧,覃玥,高丽霞[3](2018)在《枯草芽孢杆菌CP6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草芽孢杆菌CP6是从宜州市南蛇山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株可分泌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拮抗细菌,经测定表明该菌对家蚕绿僵病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获得其抗真菌活性物质,本研究利用甲醇抽提、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及RP-HPLC对该菌株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最佳色谱条件为:乙腈:0.1%叁氟乙酸水溶液=22:78(v/v),分离得到一个抗真菌活性物质组分,经UPLC验证为单一峰,即为单一活性组分。(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18年02期)
吴志明,钟敏,鹿承建,朱曼宁,杜起风[4](2017)在《新型抗真菌活性物质农抗N2粗提物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浓度新型广谱农抗N2粗提物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农抗N2粗提物浸种对水稻种子多项萌发指标、淀粉酶活力、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抗N2粗提物对水稻种子萌发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0.23-1.15μg/m L农抗N2粗提物浸种均能有效增强种子活力,促进胚芽和胚根的生长,尤以0.58μg/m L处理组效果最佳;此外,淀粉酶总活力、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含量相较CK分别提高了28.27%、7.73%与6.49%,且差异显着;同时,相比CK处理组,农抗N2粗提物浸种能显着降低种子中丙二醛的含量。因此,适宜浓度农抗N2粗提物浸种有利于促进水稻种子萌发,提高物质代谢能力,增强水稻种子的渗透调节与组织保护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7年09期)
秦晶[5](2017)在《油菜内生真菌CanS-34A抗真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菌(endophytes)指的是在其生活史的部分或者全数阶段寄生于植物的组织内部,但不对植物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其中,内生真菌因其增强植物抗病性、产生活性代谢产物等作用,近年来成为寻找生防菌株的宝库。本研究对一株油菜内生真菌CanS-34A进行了分类属性鉴定,对其产生的抗真菌物质进行了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评估,以及化学结构解析。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菌株CanS-34A的分类属性采用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ITS、RPB2、CaM及benA)鉴定方法,发现菌株CanS-34A属于Aspergillus capensis。2.明确了菌株CanS-34A代谢产物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通过平板对峙培养试验、发酵液抑制生长试验、离体及活体叶片接种等试验,发现菌株CanS-34A对核盘菌的拮抗性,其代谢产物能抑制核盘菌的菌丝扩展和菌核萌发,抑制核盘菌侵染。3.明确了菌株CanS-34A抗真菌物质的基本性质菌株CanS-34A抗真菌物质在60℃以下可保持活性,对紫外线辐射有一定的忍耐力,在碱性条件下活性较高。能特异性的抑制核盘菌科病原真菌(Sclerotinia属、Botrytis属和Monilinia属)及革兰氏阳性细菌。4.从CanS-34A发酵液分离获得3种抗真菌化合物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HPLC等方法对菌株CanS-34A抗真菌物质进行了分离和纯化,进而采用核磁共振和高分辨率质谱等方法对化合物纯品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发现所获得的3种化合物为penicillither、methyl dichloroasterrate和rosellichalasin。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叁叶草核盘菌(Sclerotinia trifolior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及桃褐腐(Monilinia fructicola)均表现出抑制效果,其中rosellichalasin对核盘菌的抑制效果最强。以上研究结果为开发菌株CanS-34A活性代谢物质防治油菜菌核病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牛源[6](2017)在《植物内生真菌来源的抗真菌活性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癌症以及AIDS患者的增多以及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发率和致死率正在逐年上升。由于真菌与人体细胞同为真核细胞,导致抗真菌药物的研发难度比抗细菌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难度大。临床上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很少,且毒副作用非常大。因此,寻找新型的抗真菌药物迫在眉睫。目前,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化学合成药物的研发速率正在下降。所以天然化合物将会是新药研发的新方向。之前的研究主要是从植物中提炼天然化合物。环境的多样性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孕育了化学多样性。近年来,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成为了寻找天然化合物的新来源。与植物共生的内生真菌往往会携带宿主的某些基因,可合成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活性物质,比如红豆杉中的某些内生真菌可以合成紫杉醇。因此,植物内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本研究从长春、福州、宁波等7个不同经纬度的地区采集了35株植物,并对植物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共分离372株真菌,分属于12个属。通过微量稀释法对菌株发酵液进行初筛,找到5株内生真菌,其中3株对白假丝酵母具有抑制作用,2株对克柔假丝酵母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BC177表现出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对菌株BC177鉴定为球孢白僵菌。对菌株BC177进行固体发酵萃取,并复筛,其对白假丝酵母的MIC值为160μg/m L。为了进一步探讨该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对白假丝酵母的抑制作用,通过XTT减低法获得了该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对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的抑制曲线。发现其对白假丝酵母生物膜的半数致死浓度为82.30μg/m L,且在该菌株次级代谢产物浓度50-190μg/m L范围内,对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对菌株BC177大规模发酵的摇瓶培养阶段进行条件优化。得出的最优培养条件:碳源为马铃薯浸粉、氮源为蛋白胨、初始p H为7.0、接种量为1×108个孢子,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分别为28°C及7d。最佳培养条件下次级代谢产物干重为2.12g,优化后产率提高了10%。通过正向硅胶柱层析对菌株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共获得8个组分,组分S5和S7具有抗真菌活性,其中组分S5活性最强,对白假丝酵母的MIC值为40μg/m L。经高效液相分析,组分S5纯度为90.47%。通过质谱分析,其分子量为352.4。同时,本研究还探究了活性组分S5对SW480结肠癌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当样品浓度在20-100μg/m L范围内,对SW480结肠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半数致死浓度为64.81μg/m L,且具有剂量依赖性。本研究获得一株具有抗真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的菌株,其产物具有药物研发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路丹丹,赵艳芳,马正,张永勇,王继栋[7](2016)在《龟裂链霉菌M527抗真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黄瓜枯萎病防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龟裂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osus M527发酵液中抗真菌成分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本试验以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为活性跟踪指示菌。首先,通过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Diaion HP-20凝胶柱层析、制备型HPLC对活性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MS、1H-NMR和13C-NMR波谱数据对活性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从菌株M527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活性化合物与龟裂杀菌素一致。结果表明,当龟裂杀菌素浓度为2.20 mg/L时,能够完全抑制黄瓜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当龟裂杀菌素浓度为8.78 mg/L时,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17.56 mg/L的龟裂杀菌素溶液与传统农药乙蒜素(80%)1000倍稀释液进行黄瓜盆栽试验,施药后14和21 d龟裂杀菌素的治疗效果分别为78.3%和70.6%,乙蒜素的治疗效果为66.7%和42.7%。(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何劲,雷帮星,宋贞富,康冀川,文庭池[8](2016)在《DEB-2产抗真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及有机试剂对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DEB-2菌株生产生物农药的工业发酵条件,采用活性检测方法,对DEB-2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及其制备工艺、发酵罐的最适宜发酵时间,发酵液剂型的基础条件如干燥方法、干燥时间和有机试剂对抗菌物质的影响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为PD培养基,最佳铃薯汁液量为30%。在培养基制备工艺的筛选中,马铃薯打浆法与马铃薯煮汁法的效果相当。在100 L发酵罐中PD培养基的装液量为7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为40.2 h时发酵液的抗菌活性达到最高,抑制率达100%。滤纸过滤和8000 r/min离心10 min处理发酵液对其活性物质几乎没有影响;冻干处理的发酵液中活性物质较烘干的损失小,其抗菌活性损失为4.77%。用50%浓度的甲醇、乙醇、丙酮处理DEB-2菌的发酵液,甲醇对其活性影响最小,其上清液的抗菌活性与发酵原液相当。(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胡志恒[9](2016)在《多粘类芽孢杆菌KF-1抗真菌物质的纯化及其编码基因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菌株KF-1由本实验室分离,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KF-1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抑菌实验显示KF-1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产抑菌活性物质培养优化实验结果显示PDA培养基为最佳选择。进一步采用乙酸乙酯法萃取菌株KF-1胞外抑菌活性物质,电喷雾质谱法(ESI-MS)分析显示以上萃取物中含4组具有抗菌活性物质的信号峰,分别为:峰1保留时间为14.753 min,分子量为188,可能为抑菌化合物3,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65]的分子量一致;峰2保留时间为22.676min,产量非常高,并且对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真菌均有着很好的抑制效果,其离子峰[M+Na]+及二倍离子峰[2M+Na]+质荷比分别为413.8、803.6,从而推断该分子量为390,属于大环内酯类小分子抗生素;峰3主要包括两组化合物,分子量分别为251和453,通过与已知抗生素分子量比较,与核苷类抗生素Polyoxin的分子量相类似,其抑菌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属于抗真菌类抗生素。峰4主要包括分子量为882.4以及933.5的化合物,其分子量为882与LI-F脂肽家族中的Fusaridins A[M+H]+相一致,而933分子量则与LI-07F化合物类似。接下来利用全基因组鸟枪法,对多粘类芽孢杆菌KF-1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KF-1基因组大小为5.1 Mb,GC含量46.26%,共编码5229个ORF,其中ORF总长度占基因组长度的84.53%,另外有6组16S/5S/23S rRNA操纵子区域。同时鉴定了107个非编码tRNA,其序列总长度为8275 bp,占基因组总长度的0.001429792%。基因组测序结果已提交到Gen Bank,登录号为LNZF00000000。通过GO注释以及eggNOG注释,KF-1基因组有中较多的酶参与氨基酸转运代谢、核苷酸转运代谢以及多种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的合成。利用antiSMASH分析法在KF-1基因组中预测出22个不同的基因簇结构参与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有些与已知的Iturin、Fusaricidin、colistin、trdecaptin、polymyxin等抗生素基因簇的同源性很高,而另一些则尚不明确。这些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分别由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PRS)、非核糖体肽合成酶联合聚酮合成酶以及Lantipeptide途径而合成。综上所述,多粘类芽孢杆菌KF-1是一种可以产生多种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有益促生菌,可以有效地抑制多种病原真菌,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6-06-07)
孟慧云,杨渊,王欣荣,李旭航,翟龙飞[10](2015)在《丝状真菌SIIA-F1108产生抗真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丝状真菌SIIA-F1108发酵液中抗真菌的活性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正相硅胶色谱层析和高压液相制备等技术,结合白念珠菌抑菌实验进行跟踪检测,分离丝状真菌SIIA-F1108的发酵液中的活性组分;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进行分析,确定活性组分的结构。结果分离纯化得到SIIA-C1108A和SIIA-C1108B活性组分,分子式均为C_(50)H_(80)N_8O_(17),与文献报道的纽莫康定(pneumocandin)B_0和C_0同质。结论从丝状真菌SIIA-F1108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两个具有抗真菌活性物质分别为纽莫康定B_0和C_0,其中纽莫康定B_0作为合成醋酸卡泊芬净的前体物质,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抗真菌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芽孢杆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针对一株来源于石斛的拮抗细菌——赖氨酸芽孢杆菌He14,通过生物活性初筛实验发现其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为了研究菌株He14发酵液的抑菌机理,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工作:1、将He14液体发酵后进行抑真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菌的发酵液对于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部分动物病原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发酵液对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和病原真菌的生长速率,筛选出辣椒灰霉病菌作为后期活性跟踪实验的指示菌;对菌株He14及其发酵液进行稳定性实验,发现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具有遗传稳定性、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和紫外稳定性。2、分别使用萃取、沉淀、大孔吸附树脂对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富集,发现使用大孔吸附树脂LX-60预处理发酵液可最大程度的保留其抑真菌活性成分;通过使用硅胶柱常压分离、中压柱分离等方式,进一步对发酵液粗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最终从菌株He14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并结合SicFinder Scholar、Antibase数据库和文献报导的比对结果确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Triphenylmethanol(化合物1)、Palmitic acid(化合物2)、3,3’-Diindolymethane(化合物4)、Pyrrolo[1,2-a]pyrazine-1,4-dione(化合物8)和Phenylacetic acid(化合物10)。3、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真菌活性实验,发现化合物8与化合物10对供试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效果。化合物10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强,对该病原真菌的生长不仅有抑制作用,还对已生长的菌丝有消融作用。另外,通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的混合物Ⅰ对辣椒灰霉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及须毛癣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拮抗菌株赖氨酸芽孢杆菌He14的抑真菌活性及其发酵液的稳定性,并分离鉴定出两种具有抑真菌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对分离纯化这类化合物提供了优化工艺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真菌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蒋天萍.生防细菌的筛选与溶杆菌中抗真菌物质HSAF的田间防效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郑雯.赖氨酸芽孢杆菌He14抗真菌活性成分的物质基础[D].贵州大学.2019
[3].辛磊,李秀玲,安慧,覃玥,高丽霞.枯草芽孢杆菌CP6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J].广西蚕业.2018
[4].吴志明,钟敏,鹿承建,朱曼宁,杜起风.新型抗真菌活性物质农抗N2粗提物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7
[5].秦晶.油菜内生真菌CanS-34A抗真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7
[6].牛源.植物内生真菌来源的抗真菌活性物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7
[7].路丹丹,赵艳芳,马正,张永勇,王继栋.龟裂链霉菌M527抗真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黄瓜枯萎病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
[8].何劲,雷帮星,宋贞富,康冀川,文庭池.DEB-2产抗真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及有机试剂对其活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6
[9].胡志恒.多粘类芽孢杆菌KF-1抗真菌物质的纯化及其编码基因簇分析[D].济南大学.2016
[10].孟慧云,杨渊,王欣荣,李旭航,翟龙飞.丝状真菌SIIA-F1108产生抗真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