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单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单倍体,孢子,小麦,花药,甘蓝,性状,油菜。
双单倍体论文文献综述
朱旭,李楠,杨明贺,韩忠才,张胜利[1](2019)在《马铃薯双单倍体培育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的中间地带,属高纬度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为中国马铃薯种薯、食用鲜薯和淀粉加工用薯的优势种植区域之一。其中,具有高产、优质、抗病以及加工鲜食兼用等特性马铃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维护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吉林省马铃薯生产中主推的栽培种均为同源四倍体(2n=2x=48),具有品种单一、基(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期刊2019-05-26)
徐小婷[2](2019)在《扬麦16/中麦895双单倍体群体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与抗白粉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粉病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过去五年平均发病面积超过一亿亩,严重威胁黄淮和长江中下游高产麦区小麦生产。挖掘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并开发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主栽品种扬麦16和中麦895为亲本创建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198份家系,结合小麦660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成株期抗白粉病QTL并进行验证,以期为白粉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检测扬麦16/中麦895的198份DH系,从630517个SNP中筛选到152310(24.2%)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48179个SNP标记(分为14467个bin)和12个基因特异性KASP(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标记,图谱总长度为3681.73 cM,标记之间平均间距为0.25cM。2.成株期白粉病鉴定及QTL定位。扬麦16/中麦895群体于2016–2017年度种植在高邑、石家庄、郑州和新乡,2017–2018年度种植在高邑和新乡,接种后50–65天调查白粉病最大严重度(Maximum disease severity,MDS)。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定位到6个稳定的成株期抗白粉病QTL,解释3.8–23.6%的表型变异,分别位于2DL、4BS、4DS、5DS、6BL和7BS染色体,其中QPmyz.caas-5DS、QPmyz.caas-6BL和QPmyz.caas-7BS可能是新的抗白粉病位点。3.育种可用KASP标记开发。在3个新的抗白粉病位点中,QPmyz.caas-6BL效应最稳定。将与该QTL紧密连锁的SNP标记转化为灵活易用的KASP标记,遗传分析表明转化前后标记紧密连锁。用103份小麦品种进行验证,在2017年北京环境中6BL抗病等位基因显着降低MDS,表明该标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中新抗白粉病QTL位点及其紧密连锁标记,将为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付绍红,李云,沈金雄,王继胜,邹琼[3](2018)在《油菜双单倍体诱导系的发现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甘蓝型油菜(F009)与白菜型油菜(雅安黄油菜,YH)种间杂交,以F009为母本,YH为父本,杂交F_1利用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遗传稳定的早代稳定系P3-2(F_3)。以P3-2为母本与杂交F_1(1325Cx)杂交获得聚合杂交F_1,以P3-2为母本与杂交F_1(4247×1365)获得聚合杂交F_1,再利用染色体加倍,分别获得多倍体油菜3380和3560。通过对3380和3560进行细胞学及倍性鉴定,确定3380和3560为八倍体油菜,并将3380和3560与波里马质不育蓉A0464测交获得后代为全不育,且与蓉A0464形态一致,经4年反复验证结果一致。将两个材料分别定名为油菜纯合四倍体诱导系Y3380、Y3560。以7个母本(细胞核不育系3209、3304、3318,细胞质不育系3321、3323、3445和3463)为被诱导材料,研究Y3560的诱导能力。以2个母本(细胞质不育系3445和3463)为被诱导材料,比较Y3560与Y3380之间诱导能力的差异。同时结合形态、育性、隐形基因、流式细胞倍性鉴定、SSR分子鉴定手段判断诱导效果。结果显示:诱导系Y3560对7个母本材料的均成功诱导,诱导率在34.09%~98.66%;Y3560和Y3380对3445的诱导率分别为95.15%和93.33%,对3463(WLA)隐形无蜡粉不育系的诱导率分别为89.04%和93.56%。初步证明,诱导系Y3560具有很强的诱导能力,诱导能力稳定,并且在甘蓝型油菜中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诱导系Y3560和Y3380的诱导能力没有差异。以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甘蓝、白菜、萝卜、花菜、青菜为母本,用诱导系Y3380、Y3560花粉授粉,获得后代种子。田间鉴定显示,白菜型油菜授粉后代为白菜型油菜且存在严重的退化现象,芥菜型油菜后代为芥菜型油菜也存在退化现象。甘蓝、白菜、萝卜、花菜结果与油菜一致。说明诱导系能与十字花科作物母体植株产生加倍形成可遗传且稳定的后代,因此将两个诱导系材料定名为油菜双单倍体诱导系。对两个诱导系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发现,诱导系为高芥酸、高硫苷品质,诱导系自身可自交结实,结实率在30%~50%之间。但诱导系自身并不稳定,存在较严重的分离,有丝分裂过程基本正常,减数分裂存在严重的染色体异常现象,单株染色体条数在60~76条不等。减数分裂过程存在O型、哑铃型、染色体桥,染色体落后等一些列异常行为。染色体原位杂交显示,两个诱导系染色体构成仍然来自于A、C染色体组,A染色体组成大于C染色体组。而且诱导系单株自交存在10%左右的四倍体后代分离现象,分裂出来的四倍体经不育系测交,不具有诱导功能。倍性是诱导系具有诱导能力的主要原因,其他的多倍体油菜是否具有诱导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诱导系花粉活力经亚历山大染色检测,显示花粉活力在92%以上,荧光显微镜观察花粉能在柱头上正常萌发并将花粉管深入到胚囊内完成授精过程。对49个F_1单株进行人工去雄诱导,收获荚果4 277个,有效荚果2 270个,收获种子8 676粒,平均有效荚果种子数2.03粒。对诱导后代F_3株系进行调查,株系内苗期整齐、叶型、叶色、生育期、花期一致,随机取单株进行SNP芯片检测,株系内SNP纯合位点比例在85%~98%之间,与对照自交F3SNP纯合位点比例在60%~65%之间。纯合SNP位点比例明显提高,且诱导后代株系内单株的遗传相似性在90%-98%之间,对照自交F_3株系内单株的遗传相似性在60%~75%之间,说明诱导能使后代快速稳定,达到基因纯合的目的。由此通过诱导快速选育细胞质叁系杂交油菜恢复系2个,选育杂交油菜新品种2个,通过四川省审定和长江上游区域试验。本技术在甘蓝、萝卜、白菜、花菜等十字花科作物中的应用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具体更深入的机理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薛慧影[4](2018)在《新型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作图群体的构建及其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它是由白菜和甘蓝杂交后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其遗传基础较为狭窄。为了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本实验室将白菜型油菜的A~r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的C~c基因组大规模地导入甘蓝型油菜中,形成了基因组组成接近为A~rA~rC~cC~c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已有的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有着显着的遗传差异,其基因组内存在大量新的遗传变异。但这些变异的详细特征,其在基因组内的位置和分布及其对性状改良有何影响,尚未可知。为了进一步详探外源导入和种间杂交给新型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带来的新变异及其遗传效应,我们拟筛选优良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纯合株系,与测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构建作图群体,获得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定位新型甘蓝型油菜内不同外源基因组导入的遗传变异,为后续深入分析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奠定基础。本研究从课题组创建的第叁代新型甘蓝型油菜(G3)基因库中选择110份纯合株系,分别与测序品种中国半冬性油菜宁油7号(Ningyou7)以及欧洲冬油菜Tapidor杂交。将这些亲本及其所配置的F_1先后种植于西宁和武汉,根据苗期性状初步观察生长势以及收获后进行产量评估,确定了最优的3对由新型甘蓝型油菜亲本与Ningyou7、Tapidor杂交的F_1。选取这6个杂种F_1的花蕾进行小孢子培育,并经秋水仙碱加倍,获得了6个群体共约3680个幼苗,收获了约1165份花粉育性正常的植株种子。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一个群体(NG3-1)小孢子幼苗的倍性进行鉴定,最后获得该群体275个双单倍体(DH)株系。对NG3-1 DH群体及其双亲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初步考察。利用Illumina Hiseq PE150测序平台,对NG3-1 DH群体的两个亲本进行了50倍覆盖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对275个DH系进行了5倍覆盖的全基因组重测序;两个亲本分别获得了71 Gb和102 Gb的高质量数据,群体获得了共2365 Gb的高质量数据。以甘蓝型油菜基因组Darmor-bzh v4.1为参考基因组进行SNP Calling,对所获得的34万个原始标记进行了严格的筛选质控,共得到8422个bin标记(每个bin包括若干个基因型一致的多态性标记,共包括33032个高质量代表性标记)。使用MSTMap和Joinmap4.0软件对这8422个bin标记进行分析并构建遗传图谱,最终得到含有2727个标记、覆盖长度为2664.01 cM并且含有17条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其中A02、C02这两条连锁群并未构建出,由于该群体亲本之一为含有外源基因导入成分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其A02、C02的染色体结构也较为复杂,在本研究中未进行分析,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本研究所获得的3对DH作图群体,以及NG3-1 DH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将为后续开展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分析提供基础,并有助于发现作图亲本间的一些结构变异。(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魏凌鹤[5](2018)在《柑橘花药和小孢子培养创制双单倍体及其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纯系以其基因组简单便于分析而备受关注。柑橘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水果之一,虽然已获得部分纯系材料,但群体较小且涉及的遗传背景较为相似,因此,扩大柑橘纯系群体的工作任重道远。柑橘广泛存在的珠心胚现象,以及童期长、基因组高度杂合等特点,使其无法通过传统的自交获得纯系。花药培养是创制柑橘纯系群体的首选技术。游离小孢子培养为直观地呈现胚离体再生过程提供可能,同时有效减轻后续筛选鉴定的工作量,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多个物种。本实验通过花药培养扩大柑橘纯系群体,并尝试柑橘游离小孢子培养;同时,对前人创制的纯系材料进行细胞学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对柑橘9个品种进行花药培养,共再生85个胚状体,其中枳32个,墨西哥莱檬24个,早花柠檬23个,早金甜橙3个,暗柳橙、露德红夏橙、红暗柳橙各1个。其中46个胚状体生芽,部分离体嫁接于枳砧,随后移栽至温室,其它仍处于继代过程中。选取部分胚状体提取DNA,通过SSR分子标记鉴定再生胚状体的基因型,表明枳、红暗柳橙、早金甜橙均为杂合体;莱檬及墨西哥莱檬均为纯合体,所有再生植株倍性均为二倍体。花药培养过程中,比较花蕾大小、花期、低温预处理时间对花药培养再生率的影响,发现开花在12月的早花柠檬及1月的莱檬再生率明显高于3月开花的枳,而4月开花的其它6个品种的再生率更低;低温预处理7-8d,其再生率高于其它预处理。2.对10个柑橘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参考前人的培养过程稍加改良,预处理液以0.4 mol/L甘露醇为基础设置3种处理,培养基以MCM及BH_3为基础进行多种改良,培养密度设置4个梯度。对比多种处理发现,以含1%DMSO的0.4 mol/L甘露醇作为预处理液,小孢子细胞更倾向于形成类似胚状体的致密细胞团,但其它处理对小孢子细胞的再生几乎没有影响。该实验中获得的致密细胞团没有继续发育。3.对早金甜橙7个纯系愈伤组织进行染色体制片,获得部分较清晰的染色体图像,发现双单倍体愈伤较单倍体愈伤更易发生染色体加倍,这些不同纯系的染色体图像可以用于后续的纯系细胞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杨聪聪,张涵,罗伟,秦娜娜,丁浦洋[6](2018)在《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小麦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Batavia和Ernie亲本及其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的幼苗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鉴定具有优异根系性状的株系。【方法】通过以澳大利亚品种Batavia和美国品种Ernie为亲本构建的73个小麦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对群体叁叶一心期植株的最大根长(maximum root length,MRL)、叶干重(leaf dry weight,LDW)、根干重(root dry weight,RDW)、总根长(total root length,TRL)、根平均直径(root average diameter,AD)、根体积(root volume,RV)、根表面积(root surface area,SA)和根尖数(number of root tips,RTN)等8个性状进行了测量计算及遗传分析。【结果】8个性状均呈近似正态分布,变异较大,表现出连续变异,并由多基因控制。DH群体中RTN与SA、MRL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RV与LDW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AD与TRL之间显着负相关(P<0.05);SA与TRL、MRL、RDW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SA与LDW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TRL与LDW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LDW与RDW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TRL、SA、RV、RTN对根系性状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丁明亮,赵红,顾坚,李宏生,刘琨[7](2017)在《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及育种应用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具有诱导效果较好、诱导周期短、操作简便等特点,是目前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效率最高的途径之一,极具育种应用潜力。文章主要综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的原理与生产过程;影响该技术的叁个关键指标即成胚率、成苗率与加倍成功率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该技术在小麦育种、遗传研究以及种质创新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后介绍了本项目组在该技术上取得的成绩,并论述了该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7年12期)
黄林彬,严兴洪[8](2017)在《条斑紫菜双单倍体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条斑紫菜叶状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及相互间的遗传关系,是开展分子育种的基础。实验以条斑紫菜野生型品系(Py-WT2,父本)和红色突变型品系(Py-HT,母本)杂交后产生的杂合丝状体为材料,构建由152个品系组成的条斑紫菜双单倍体(DH)群体。该群体叶状体的6个经济性状(L50、W50、FW50、SGR-L、SGR-W、SGR-FW)的表型值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发现,各性状均为数量性状。L50和SGR-W为超亲遗传性状,其余4个性状的变异介于双亲之间,其中W50偏向于母本,FW50、SGRL和SGR-FW偏向于父本。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21.11%~56.68%,均属中等强度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L50、W50和FW50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SGR-L、SGRW和SGR-FW相互之间也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估算出L50、W50和FW50的遗传力分别为58.17%、64.00%和57.64%,控制3个性状的基因对数分别为6.61、12.63和8.09,遗传力(y)与基因对数(x)的二次回归方程为y=0.2922x~2–4.6533x+76.162(R~2=1)。基因间互作方式的检测结果显示,控制L50和控制FW50的多基因间均分别不存在互作;控制W50和控制SGR-W的多基因间均分别存在互补作用;控制SGR-L和控制SGR-FW的多基因间均分别存在重迭作用。研究表明,条斑紫菜叶状体L50和FW50的遗传力高、基因对数少且基因间无互作,可进行早代选择。另外,L50、W50和FW50之间的相关性高,可进行间接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庞建周,王雪征,茜晓哲,王晨阳,陈淑萍[9](2016)在《小麦×玉米杂交双单倍体后代的HMW-GS组成和易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优质小麦的育种效率,在早代明确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的组成,增加育种的针对性,以1个小麦杂交组合的296个DH株系群体为试材,采用半粒SDS-PAGE法检测麦谷蛋白,且用A-PAGE检测了醇溶蛋白。结果表明:母本衡09-6324的HMW-GS构成为null、7+9、2+12,是有Sec-1特征带的1BL/1RS易位系品种,父本师栾02-1亚基组成1、7+9、5+10,是非1BL/1RS易位系品种。296个DH株系共鉴定出6种不同的HMW-GS类型,均为父母本表达亚基类型的再分配,无变异类型。与面包加工品质呈正相关的5+10亚基出现频率为35.13%。DH株系材料中1BL/1RS易位系类型的占54.05%,1、5+10优质亚基同时出现,且没有Sec-1表达的占15.20%,这些株系可作为新的面包小麦种质资源使用。采用半粒SDS-PAGE和A-PAGE法对育种早代的优异单株进行有效鉴定和选择,可以提高优质小麦育种效率。(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丽丽,王鑫,吴海东,田云,吕艳玲[10](2016)在《微型大白菜“娃娃菜”优异双单倍体的创制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7个"娃娃菜"优良杂交种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建立高效培养体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的小孢子胚诱导能力差异极显着,33℃条件热击48 h,胚诱导率达最大值;NLN-13+0.05 mg/L 6-BA+0.05 mg/L NAA为适宜的诱胚培养基,MS+3%蔗糖+0.75%琼脂+0.1 g/L活性炭是小孢子植株继代和壮苗的适宜培养基,MS+3%蔗糖+0.7%琼脂+0.1 mg/L NAA是小孢子植株适宜的生根培养基。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大量的小孢子胚状体和再生植株195株,筛选获得2个优异的双单倍体(DH系)植株。(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双单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粉病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过去五年平均发病面积超过一亿亩,严重威胁黄淮和长江中下游高产麦区小麦生产。挖掘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并开发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主栽品种扬麦16和中麦895为亲本创建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198份家系,结合小麦660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成株期抗白粉病QTL并进行验证,以期为白粉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检测扬麦16/中麦895的198份DH系,从630517个SNP中筛选到152310(24.2%)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48179个SNP标记(分为14467个bin)和12个基因特异性KASP(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标记,图谱总长度为3681.73 cM,标记之间平均间距为0.25cM。2.成株期白粉病鉴定及QTL定位。扬麦16/中麦895群体于2016–2017年度种植在高邑、石家庄、郑州和新乡,2017–2018年度种植在高邑和新乡,接种后50–65天调查白粉病最大严重度(Maximum disease severity,MDS)。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定位到6个稳定的成株期抗白粉病QTL,解释3.8–23.6%的表型变异,分别位于2DL、4BS、4DS、5DS、6BL和7BS染色体,其中QPmyz.caas-5DS、QPmyz.caas-6BL和QPmyz.caas-7BS可能是新的抗白粉病位点。3.育种可用KASP标记开发。在3个新的抗白粉病位点中,QPmyz.caas-6BL效应最稳定。将与该QTL紧密连锁的SNP标记转化为灵活易用的KASP标记,遗传分析表明转化前后标记紧密连锁。用103份小麦品种进行验证,在2017年北京环境中6BL抗病等位基因显着降低MDS,表明该标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中新抗白粉病QTL位点及其紧密连锁标记,将为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单倍体论文参考文献
[1].朱旭,李楠,杨明贺,韩忠才,张胜利.马铃薯双单倍体培育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C].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2019
[2].徐小婷.扬麦16/中麦895双单倍体群体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与抗白粉病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3].付绍红,李云,沈金雄,王继胜,邹琼.油菜双单倍体诱导系的发现及应用[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4].薛慧影.新型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作图群体的构建及其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5].魏凌鹤.柑橘花药和小孢子培养创制双单倍体及其分子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
[6].杨聪聪,张涵,罗伟,秦娜娜,丁浦洋.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小麦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7].丁明亮,赵红,顾坚,李宏生,刘琨.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及育种应用进展(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7
[8].黄林彬,严兴洪.条斑紫菜双单倍体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J].水产学报.2017
[9].庞建周,王雪征,茜晓哲,王晨阳,陈淑萍.小麦×玉米杂交双单倍体后代的HMW-GS组成和易位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6
[10].王丽丽,王鑫,吴海东,田云,吕艳玲.微型大白菜“娃娃菜”优异双单倍体的创制与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