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临界,中子,成核,巴马,燃耗,胶束,浓缩铀。
临界核论文文献综述
朱庆福,赵善桂,宁通[1](2018)在《钍基ADS快热耦合次临界核系统燃耗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钍基ADS快热耦合次临界反应堆设计的基础上,应用研制的蒙特卡罗燃耗程序MCNTRANS对次临界堆芯在恒定功率下整个寿期内的燃耗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分析了堆芯嬗变能力、钚焚烧性能、堆芯寿期内keff变化及加速器束流的协调匹配。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堆芯的次锕系核素(MA)嬗变支持比可达15个百万kW级的PWR,长寿命裂变产物(LLFP)嬗变支持比为2.2个百万kW级的PWR;热区内233 U的裂变贡献为25%,堆芯嬗变、增殖能力强。整个堆芯寿期内keff变化在1%左右,降低了ADS对加速器束流强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朱庆福,赵善桂,宁通[2](2017)在《钍基ADS快热耦合次临界核系统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补偿由于次临界反应堆的燃耗所损失的反应性,降低次临界反应堆功率对加速器束流的依赖,考虑钍的转换,给出了采用钍基燃料,液态铅-铋合金单一回路冷却、石墨慢化的ADS快热单向耦合次临界堆芯设计方案。结果表明:本设计方案实现了堆芯功率展平、中子单向耦合,延长了换料周期,并消除了空腔的不利影响;堆芯寿期内的温度反应性反馈为负效应,安全性高;堆芯具有较高的能量放大能力;堆芯寿期内k_(eff)变化不超过1.05%;所需加速器最大束流强度为4.21mA;堆芯的MA嬗变支持比可达15个百万kW级的PWR,嬗变能力强。(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李思楠[3](2017)在《行星核吸积模型的临界核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星核吸积模型中,临界质量为能够维持大气包层流体静力学平衡的最大核质量。我们考虑大气包层的自引力效应和混合长对流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研究行星大气结构,并分析临界质量随盘参数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8)
严大东,张兴华[4](2011)在《从临界核到相:共混物临界核生长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典成核-生长理论中,临界核被描述为无界面结构的"硬核"。但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临界核这样小的尺度上界面结构是不可以被忽略的。特别是在过冷度很高的情况下,核是浓度呈弥散状分布的"软核";且核中心浓度远远偏离新相的热力学平衡浓度。(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凌朔[5](2011)在《“无核世界”之下美秘密搞次临界核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新华社特稿(凌朔)日本共同社20日援引美国能源部消息源报道,继去年9月实施次临界地下核试验后,美国分别于去年12月1日与今年2月2日再实施两次同类试验。 这两次试验在秘密实施后数月才予公开,且西方媒体鲜有报道。 共同社说,加上这两次(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11-07-21)
滕建群[6](2010)在《国际核裁军被美拖入秋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内华达州核试验基地,核物理学家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地下300米处的一举一动。很快;美国第24次亚临界核试验宣告成功……”。 据日本媒体最新披露,时隔4年后,美国政府于9月15日在内华达州进行了一次没有核爆炸的亚临界核试验,由新墨西(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防报》期刊2010-10-19)
张立军,王德禹,朱锡,张凌江,崔忠杰[7](2010)在《纤维束增强复合材料的双层次随机扩大临界核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纤维束增强复合材料,提出了双层次随机扩大临界核模型。以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为基础建立了纤维间距和纤维束中纤维根数的计算模型,将复合材料中的纤维分为2个层次:纤维束和纤维束群,并提出父核和子核的概念对临界核的构成进行了区分,用Beyerlein公式计算纤维束群中纤维束相继失效引起的纤维束的平均应力集中因子,用Sivasambu公式来计算纤维束中纤维相继断裂造成的纤维的应力集中因子。然后,以纤维断裂蔓延的主要模式为基础,将逐渐增大的无效长度引入纤维束内部,根据统计学理论推导相应的复合材料破坏概率计算公式。编制了相关程序,通过该程序分别预测了S玻纤、E玻纤、玄武岩纤维无捻单向纤维布增强复合材料试件的拉伸强度。对3种复合材料板进行了拉伸强度及基体的拉伸和剪切实验,并对比了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直接将实验对象的材料、几何参数代入就能得到与实验结果吻合的预测结果。(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刘建军[8](2008)在《弱源近临界核系统中子增殖过程中的统计涨落与实验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核反应堆启动、临界安全分析、脉冲堆引发脉冲实验等含有弱中子源条件的近临界系统中,由于源中子较弱或涨落较大,其初始裂变链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人们特别关注低强度的弱中子源所引起核系统中子增殖过程中的统计涨落行为,它反映了中子输运的随机性质。1960年美国T.E.Wimcu等人在Godiva-Ⅱ脉冲堆进行的弱源超瞬发临界状态下爆发脉冲等待时间概率分布实验揭示了中子增值过程中统计涨落的物理现象,该现象始终是国际反应堆理论界众多学者热衷研究的复杂反应堆理论和实验问题之一。近年来中物院也开展了对这一物理现象的研究,并在CFBR-Ⅱ脉冲堆重现了这一实验现象。为了更深入地掌握近临界核系统涨落现象的物理性质,细致地研究和解释上述实验现象,本工作在应用与发展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Markovc理论与母函数方法建立相关微分工程,通过求解一个中子引发无穷裂变链所满足的母函数微分方程,给出一个与系统本征殖λ_(?)相关的近似解。并从近似解的广义母函数出发,通过求解概率分布母函数的N阶微商方法得到高阶矩方程,对常数源在系统中的涨落作出了数学描述,给出了常数源情况下的系统在1时刻存在n个中子的概率分布函数,由此,更精确得讨论和描述了常数(连续谱)源中子在系统里的涨落行为和概率分布。然后,讨论和比较了本文工作与Hanscn理论的异同之处,并应用上述工作对Godiva-Ⅱ和CFBR-Ⅱ脉冲堆引发脉冲实验的统计涨落规律给予了分析和解释。此外,还简要的介绍了通过建立和求解中子数概率分布函数所满足的母函数微分方程,得到中子数概率分布函数和系统内中子数随机涨落的概率分布、脉冲堆有限裂变链期望值n_(?)(t)、讨论了系统缓发中子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脉冲堆引发脉冲等待时间概率分布的理论模型,在不引入调解参数的条件下给出了与实验结果相符的理论模拟曲线和物理解释。通过上述工作对弱源近临界核系统中子增殖过程中统计涨落的物理本质和实验现象给予了更为科学和准确的理论描述。(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08-01)
刘建军,张本爱[9](2006)在《近临界核系统中弱源中子的涨落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临界核系统中,弱源中子的涨落行为是一个典型的Markov分支过程。文章介绍用Markov理论与母函数方法建立相关微分方程,并导出近似解析解,着重对常数源在系统中的涨落作了数学描述,给出了数值例子。(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06年03期)
王家芳[10](2004)在《相界面、临界核、胶束和囊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聚合物凝聚态物理理论中,自洽平均场理论(Self-Consistent Mean Field Theory,SCMFT)是在平均场层次上,最为系统、最为准确的理论之一。除了鞍点近似以外,SCMFT不依赖于其它附加的理沦假设,并能够方便地考虑聚合物链结构,给出链的构象信息。所以原则上它可以处理任意相分离程度的,任意复杂的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热力学问题。近年来,SCMFT已经发展了实空间计算方法和谱方法等代表性算法,并被广泛地用来解决多组分聚合物体系各方面的热力学问题。本论文主要内容是发展新的SCMFT理论方法,并拓展其在高分子及其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目的,在本论文的第一章中对SCMFT进行简要的介绍。介绍的重点放在SCMFT理论的要义,基本表述以及与其它近似理论的比较与联系,SCMFT计算方法,相关的动力学理论以及SCMFT理论扩展等方面。在其后的章节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尝试发展SCMFT理论方法,并用于实际问题研究。 第一方面内容主要是拓展SCMFT理论方法来研究由于局部浓度涨落导致的自组织结构,如胶束,微乳液乃至囊泡,以及导致它们形成的临界核。虽然对于周期性有序结构SCMFT的实空间计算方法和谱方法都已经比较成熟,但是这些方法无法用于局部浓度涨落导致的自组织结构的计算。为了解决这个困难,Z.-G.Wang发展了用于两组分聚合物共混物相分离中临界核计算的新的方法。本文第一部分工作主要是继承并发展这种方法,使其能够用于研究两组分聚合物共混物成核中不同效应。主要研究了往二元共混物中添加嵌段共聚物的效应(第二章),组分多分散性的效应(第叁章)以及外加粒子导致异相成核的效应(第四章)。这些理论研究填补了在聚合物共混物液-液相分离成核热力学研究的空缺,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聚合物共混物成核机理和相分离动力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嵌段共聚物/均聚物组成的共混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模型体系A/B/AB的成核相分离在理论上还不是很清楚,而且实验上虽然涉及到,但没有直接研究AB嵌段共聚物对成核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章研究了往二元共混物A/B中添加嵌段共聚物AB对临界核的结构及其热力学的影响。往具有固定均聚物比例的二元A/B共混物中添加AB二嵌段共聚物,相对于原先二元共混物A/B而言,成核能垒或是增加或是降低,取决于添加的嵌段共聚物的添加量、聚合度和组成。添加嵌段共聚物对临界核的定性影响可以从因嵌段共聚物的加入导致的相图中coexistence和spinodal曲线的移动来进行定性解释。二嵌段共聚物在临界核中的分布取决于二嵌段共聚物的组成和淬冷深度。当其靠近coexistence曲线时,对称二嵌段共聚物表现出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在临界核的界面上富集;而当其靠近spinodal曲线时,它更象共溶剂,分布较为均匀。 实际应用的高分子难免具有分子量的分散性,分子量分散性对成核相分离有什么影响却还不清楚。在第叁章中,我们用简化的叁组分模型考察了A/B共混物中组分分子量多分散性对成核的影响。对于成核问题,重均聚合度和多分散性指数基本可以表征组分的多分散性。如果给定重均聚合度和多分散性指数,临界核基本不依赖于具体的分布。成核组分的多分散性总是降低成核能垒,而非成核的主要组分的多分散性总是增加成核能垒。此外随着共混物从coexistence曲线增加摘要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淬冷深度到spillodal曲线,多分散性的效应逐渐减弱;并在spinodal极限,多分散性效应消失,成核只依赖于重均聚合度。在多分散性共混物中,长链的亚组分较短链的亚组分表现出更显着的成核特征。 由于无所不在的杂质能起异相成核中心的作用,异相成核是不可忽视的成核机理之一。对聚合物共混物中异相成核的研究现在还很欠缺。所以在第四章我们研究外加介观颗粒存在下二元聚合物共混物的成核问题,考虑了异相成核和均相成核之间的竞争。通过比较异相成核和均相成核的成核能垒大小,得到了关于成核机理的动力学相图。发现异相成核对颗粒表面相互作用势和颗粒大小很敏感,其中对颗粒大小的依赖性很微妙。如果颗粒表面选择吸引成核组分,异相成核通常会占优势。如果颗粒表面吸引作用足够强,异相成核可以不需要克服能垒。我们的研究在平均场层次上为含介观颗粒的二元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分离动力学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描述。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在组成不对称的嵌段共聚物(f~0.1)熔体中无序胶束相的形成(第五章)。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嵌段共聚物熔体在有序无序转变之前的无序胶束相。我们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上考虑嵌段共聚物熔体和溶液中胶束化及其临界核的特征,从而为嵌段共聚物在熔体以及溶液中的胶束化和成核提供了统一的图景。结果表明正如在两亲性分子溶液中的胶束化,嵌段共聚物熔体中的胶束化也是个激发过程,胶束及其临界核形成的可逆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且在临界胶束温度处重合。但是嵌段共聚物熔体中的胶束及其临界核的形成可逆功要比两亲性分子溶液低的多。因此,嵌段共聚物中的无序胶束相更象浓度涨落。计算得到的无序胶束相的温度依赖性跟实验报导一致。 第二方面(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4-05-01)
临界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补偿由于次临界反应堆的燃耗所损失的反应性,降低次临界反应堆功率对加速器束流的依赖,考虑钍的转换,给出了采用钍基燃料,液态铅-铋合金单一回路冷却、石墨慢化的ADS快热单向耦合次临界堆芯设计方案。结果表明:本设计方案实现了堆芯功率展平、中子单向耦合,延长了换料周期,并消除了空腔的不利影响;堆芯寿期内的温度反应性反馈为负效应,安全性高;堆芯具有较高的能量放大能力;堆芯寿期内k_(eff)变化不超过1.05%;所需加速器最大束流强度为4.21mA;堆芯的MA嬗变支持比可达15个百万kW级的PWR,嬗变能力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核论文参考文献
[1].朱庆福,赵善桂,宁通.钍基ADS快热耦合次临界核系统燃耗特性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
[2].朱庆福,赵善桂,宁通.钍基ADS快热耦合次临界核系统初步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7
[3].李思楠.行星核吸积模型的临界核质量研究[C].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4].严大东,张兴华.从临界核到相:共混物临界核生长动力学[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5].凌朔.“无核世界”之下美秘密搞次临界核试[N].新华每日电讯.2011
[6].滕建群.国际核裁军被美拖入秋天[N].中国国防报.2010
[7].张立军,王德禹,朱锡,张凌江,崔忠杰.纤维束增强复合材料的双层次随机扩大临界核模型[J].复合材料学报.2010
[8].刘建军.弱源近临界核系统中子增殖过程中的统计涨落与实验现象研究[C].第十二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9].刘建军,张本爱.近临界核系统中弱源中子的涨落行为[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
[10].王家芳.相界面、临界核、胶束和囊泡[D].复旦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