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系范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系,范畴,中智,亚里士多德,空间,复合词,逻辑。
关系范畴论文文献综述
聂敏里,邢雅杰[1](2019)在《亚里士多德关系范畴难题——《范畴篇》第七章8a28-35的翻译和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第七章中曾经先后两次给关系范畴下定义,它们分别是6a36-37和8a28-35。第一个定义的不充分产生了一个思想难题,即实体范畴中的一些有可能属于关系范畴。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对关系范畴的第二个定义。同第二个定义相关的8a28-35这段话不仅在希腊文语法的准确把握上较为困难,而且在思想的正确理解上也较为困难。本文在对比了库克、埃奇希尔、阿克利的叁个英译文和方书春先生的中译文的基础上,首先对这段话的希腊文语法做了深入的分析,给出了准确的翻译,然后利用莫拉莱斯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把握第二个定义和第一个定义之间的区别的关键,这就是后者仅仅是一个语言上的定义,而前者却是一个存在论上的定义,正是这个定义才排除了实体范畴中的一些有可能属于关系范畴的难题。(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景跃进[2](2019)在《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与社会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其在中国场景下的具体运用始终伴随着不同维度的反思,其中政党进路构成了一个颇具学术潜力的视角。就政治功能而言,中西政党都发挥了相似的中介功能——连接(市民)社会与国家。然而,相似的功能无法消弭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西方政党是市民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中共的位置在国家中构成了公权力的组成部分。政党的位置差异深刻影响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性质。根据中国国情,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范畴进行必要的调适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08期)
赵虎,张红英[3](2019)在《单值中智关系空间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设[0,1]-VNRS是单值中智关系空间和连续映射构成的范畴,证明了[0,1]-VNRS是拓扑的(resp.余拓扑的)范畴,获得了一些关于商单值中智关系空间和乘积单值中智关系空间的结果。最后,证明了[0,1]-VNRS是笛卡尔闭的范畴。(本文来源于《模糊系统与数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燕[4](2019)在《逻辑语义范畴视域下多模态符际关系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逻辑语义视角分析语言与其他符号模态的互动,功能、层次、现象叁种维度共同构成了叁维语义空间框架,意义完整生成过程中政治漫画多元性、系统性及功能性被揭示,既为构建逻辑语义范畴视域下多模态符际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尝试实例分析多模态语篇提供了逻辑语义描写框架,从而加深对符号学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崔山佳[5](2019)在《从范畴理论视角看“姓”是不典型的关系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姓"是关系动词。关系动词有其语法特点,有其标准;但"姓"是较特殊的关系动词,如能后带动态助词"了""着""过",能宾语悬空,后面并非一定要带宾语,也可带补语,如"姓得X""姓错了""姓对了"等,"姓过"后可带动量短语"一回",所有这些不是"例外"所能概括的;"姓"还有"示姓(性)",有的后面还有"了",可见,"姓X"已是修辞用法。"姓"作为动词其搭配功能有很大扩展。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来看,"姓"虽是关系动词,但不典型。(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劲松,黄华,郑双怡[6](2019)在《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研究范畴及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的主要任务是对民族关系发展演化的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对民族关系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预警防控。其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包括社会风险管理、社会监测预警、信息资源管理、民族关系以及和谐管理等。基于相关关键词对民族关系监测预警进行文献分析,可以从监测预警机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民族关系预警、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等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进而可以对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的研究范畴进行界定,提出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的理论框架。(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郭久强[7](2019)在《“交往形式”范畴与“生产关系”范畴的关系探究——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文本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术语与"生产关系"并不完全等同。马克思、恩格斯将"市民社会""所有制"等范畴作为确定"交往形式"等术语与"生产关系"双方之间关系的媒介,进而展现出"交往形式"等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等同的一面。"交往形式"等术语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内容,其在文本中所具有的原初含义又决定了其与"生产关系"概念不同的一面。(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8期)
罗乐[8](2019)在《当代中国先锋艺术范畴体系的建构——评《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卷 世界关系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常平博士以人文价值为基点,在《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卷世界关系美学》中,实践了七元一体的书写范式,从语言史、时间史、自我史、自然史、社会史、文化史、灵性史七个层面,建构了当代中国先锋艺术的范畴体系,开启了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批评的新维度。(本文来源于《艺术设计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方圆[9](2019)在《法学范畴分类中的隐喻思维——以“公司—股东”关系为分析样本》一文中研究指出范畴分类乃学科之根本,法学中无数理论争议最终都可被归结为范畴之争,而民法学界对"公司—股东"关系范畴划分的争议即为典型。学者们围绕"公司—股东"关系应被划归为哪种法律关系展开了激烈争论,却未意识到自己乃是站在经典范畴理论的立场上。当经典范畴理论被原型范畴理论所取代,我们就必须从新的视角来看待法学中的范畴划分问题。作为研究新视角的原型范畴理论视范畴为以原型成员为中心、向周围发散的开放性结构,而将某一非原型成员固定在范畴内的,乃是此成员与原型成员的相似性隐喻联结。因此,隐喻为法学范畴的分类和创造提供了原理及方法论支持,这是隐喻之于法学的重要意义之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程璐璐[10](2019)在《从概念范畴化看汉语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概念范畴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反映出来的各种语言现象符合概念次范畴化的要求和特点。一方面,次范畴化要求定语具有足够的区别功能。单音节动词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够起到区别作用的语义成分才能直接充当定语。另一方面,次范畴化需要逐级进行,这也决定了"煤炭开采场"类复合词的语序和结构层次。双音节动词直接修饰中心语后,如果前面再出现受事,则是对原有概念的进一步次范畴化。(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9年01期)
关系范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其在中国场景下的具体运用始终伴随着不同维度的反思,其中政党进路构成了一个颇具学术潜力的视角。就政治功能而言,中西政党都发挥了相似的中介功能——连接(市民)社会与国家。然而,相似的功能无法消弭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西方政党是市民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中共的位置在国家中构成了公权力的组成部分。政党的位置差异深刻影响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性质。根据中国国情,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范畴进行必要的调适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系范畴论文参考文献
[1].聂敏里,邢雅杰.亚里士多德关系范畴难题——《范畴篇》第七章8a28-35的翻译和诠释[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景跃进.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J].探索与争鸣.2019
[3].赵虎,张红英.单值中智关系空间范畴[J].模糊系统与数学.2019
[4].李燕.逻辑语义范畴视域下多模态符际关系识解[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崔山佳.从范畴理论视角看“姓”是不典型的关系动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6].张劲松,黄华,郑双怡.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研究范畴及理论框架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郭久强.“交往形式”范畴与“生产关系”范畴的关系探究——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文本解读[J].现代交际.2019
[8].罗乐.当代中国先锋艺术范畴体系的建构——评《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卷世界关系美学》[J].艺术设计研究.2019
[9].刘方圆.法学范畴分类中的隐喻思维——以“公司—股东”关系为分析样本[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程璐璐.从概念范畴化看汉语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J].汉语学习.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