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液指数论文_肖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采液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指数,脱气,油藏,曲线,压力,含水率,油田。

采液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肖武[1](2019)在《非均质水驱油藏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的预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持合理采液规模是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延缓产量递减的主要措施之一,通常可利用岩心测试得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无因次采液指数随含水率的变化,以此预测特高含水期油藏合理产液量。然而,由于岩心与非均质油藏内的水驱油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基于岩心测试的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并不适用于矿场实际情况。为此,在并联岩心水驱油实验的基础上,首先基于回归得到包含渗透率及渗透率级差的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方程,建立考虑油藏物性及物性非均质程度影响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增量图版;然后,将水驱油藏的流场划分为水驱波及区和未波及区,将岩心水驱油实验规律仅应用于水驱波及区,并绘制不同波及系数时的油藏无因次采液指数图版。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所需参数较少,计算快捷,能够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并可根据矿场实测采液指数推算水驱波及系数。(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5期)

陈朝晖,柳茜茜,潘豪,梁丹,邹枫[2](2019)在《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储层物性非均质程度及渗流场的差异,由岩心驱替实验数据计算的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与矿场监测的油井实际产液能力变化规律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文中分析了水驱渗流过程中影响产液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在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形态上的表征;结合水驱油藏渗流场的变化特点,评价了无因次采液指数随近井带地层伤害程度及水驱波及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矿场监测数据与理论预测结果的差异,建立了地层伤害程度和水驱波及系数的诊断图版,对比矿场监测无因次采液指数与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图版的拟合程度,推测地层伤害的趋势及水驱波及系数。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提高油井产液能力的预测精度,并快速诊断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扩大了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的现场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1期)

李志敏,蔡会林,路秋铭,李卫兵,许凯[3](2018)在《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在边底水油藏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水油比增加比较快,为了保持稳产,部分井必须放大生产压差,提高单井产液量。但是生产压差放的太大,会加剧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造成液量增加幅度远远大于油量增加的幅度,并且不同含水阶段提液增油的效果及有效期不同,因此矿场实践必须掌握提液时机和提液幅度。本文提出了新型水驱曲线,并通过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的计算,对复杂稠油油藏进行大泵提液可行性研究。(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高文君,李宁,侯程程,张宁县[4](2015)在《2种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关系式的建立及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水驱油田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变化规律,是油藏产能评价和举升方式选择的主要依据。目前,各类研究方法相对丰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即经验法和数值模拟法缺乏渗流理论支持,相对渗透率曲线法无法确定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具体函数式。通过改进油相相对渗透率关系式,引入俞启泰提出的两类油水相渗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关系式,分别建立了Ⅰ类和Ⅱ类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模型,与不同油田相渗实验结果对比显示,Ⅱ类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5年01期)

谷建伟,孔令瑾,刘志宏,魏明[5](2015)在《考虑流体分布差异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注采井间油水分布特征的问题,采用一维两相水驱油理论,考虑注采井间油水分布差异的影响,引入油水视黏度概念,运用积分方法计算油水视黏度,导出了考虑油水分布特征后的无因次采液指数的计算公式,该方法对准确评价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有指导意义。实例计算表明,由于考虑了注采井间油水分布的影响,利用平均视黏度计算的无因次采液指数数值,在相同的含水条件下要高于目前常用方法计算的无因次采液指数,最大差异可达30%。(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5年02期)

李宁,孙雷,冯乔,张晓林,张立强[6](2014)在《气驱油采油采液指数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X凝析气藏气井初期产量高、递减速度快、普遍存在地层和井底反凝析等现象,在陈元千方法的基础上完善了油气相渗曲线的归一化方法,分析了基质岩心和人工压缝岩心的相渗曲线特点。从凝析气驱油过程中油气相渗曲线变化规律出发,研究了低渗凝析气藏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因次采液指数的计算方法、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油气粘度比和较小的M值(启动压力梯度与生产压力梯度的比值)更有利于气井高含气阶段的提气携液。(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4年04期)

王朔[7](2014)在《井底脱气条件下采液指数的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压远低于饱和压力时,在油井附近形成脱气圈,渗流条件发生变化,地层内两相流变为油气水叁相流。在原油脱气情况下,油相相对渗透率不仅是含水饱和度的函数,也是含气饱和度的函数,因此用油水两相相渗曲线计算的采液指数存在较大误差。本文提出了用油层气油比修正采液指数,计算不同含水条件下采液指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4年09期)

吴华,曾念[8](2013)在《启动压力对低渗透油藏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影响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考虑启动压力的低渗透数学模型,计算出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和含水率关系曲线,应用于实际区块中,分析其开发效果。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考虑启动压力采液指数,甚至部分低渗透油藏在中高含水期(含水大于50%)具有一定的提液潜力。低渗透油藏无因次采液指数分为两类:第一类无因次采液指数随含水率的上升而递减,在含水率超过40%后变得平缓;第二类无因次采液指数随含水率的上升先减小而后又略有增大。(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张承丽,魏明国,宋国亮,殷代印[9](2011)在《低渗透油田无因次采液指数归一化处理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庆朝阳沟油田提供的十块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首先将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两种类型的归一化相对渗透率曲线。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两种类型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和含水率关系曲线,并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区块中,对其开发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符合第一类无因次采液指数的区块提液能力有限;符合第二类无因次采液指数的区块含水率高于50%以后可以提液,最大提液幅度为初期产液量的1.2倍左右。(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1年11期)

王厉强,孙玉凯,刘曰强,崔英怀,罗阳俊[10](2010)在《低压特低渗透油藏采油、采液指数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压特低渗透油藏较常规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岩石压力敏感性更强的特点,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压力敏感性变化下的无因次采油(液)指数计算公式。以吐哈油田牛圈湖低压特低渗油藏为例,讨论了油水粘度比、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变形系数动态变化时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特低渗油藏启动压力的动态变化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有较明显的影响;此外,无因次采液指数受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变形系数的影响也较常规低渗透油藏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0年05期)

采液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储层物性非均质程度及渗流场的差异,由岩心驱替实验数据计算的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与矿场监测的油井实际产液能力变化规律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文中分析了水驱渗流过程中影响产液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在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形态上的表征;结合水驱油藏渗流场的变化特点,评价了无因次采液指数随近井带地层伤害程度及水驱波及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矿场监测数据与理论预测结果的差异,建立了地层伤害程度和水驱波及系数的诊断图版,对比矿场监测无因次采液指数与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图版的拟合程度,推测地层伤害的趋势及水驱波及系数。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提高油井产液能力的预测精度,并快速诊断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扩大了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的现场应用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采液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肖武.非均质水驱油藏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的预测及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2].陈朝晖,柳茜茜,潘豪,梁丹,邹枫.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因素[J].断块油气田.2019

[3].李志敏,蔡会林,路秋铭,李卫兵,许凯.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在边底水油藏的应用[J].辽宁化工.2018

[4].高文君,李宁,侯程程,张宁县.2种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关系式的建立及优选[J].新疆石油地质.2015

[5].谷建伟,孔令瑾,刘志宏,魏明.考虑流体分布差异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5

[6].李宁,孙雷,冯乔,张晓林,张立强.气驱油采油采液指数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J].复杂油气藏.2014

[7].王朔.井底脱气条件下采液指数的预测方法研究[J].内江科技.2014

[8].吴华,曾念.启动压力对低渗透油藏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影响及应用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

[9].张承丽,魏明国,宋国亮,殷代印.低渗透油田无因次采液指数归一化处理及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

[10].王厉强,孙玉凯,刘曰强,崔英怀,罗阳俊.低压特低渗透油藏采油、采液指数变化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10

论文知识图

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曲线单井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曲线...采液指数与视吸水指数变化曲线、PY11.6和PY11.5油田各井生产...1第一类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关...不同的裂缝长度下裂缝条数对采液指数

标签:;  ;  ;  ;  ;  ;  ;  

采液指数论文_肖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