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生态,模型,稳定性,判据,稳态,藻类。
生态动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庄科俊[1](2019)在《一类趋向扩散的浮游生态模型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种群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态系统,建立了一类具有浮游植物趋向效应的数学模型.首先,研究了正的常数平衡解的稳定性;然后,利用分支理论得到了非常数正稳态解的存在性;最后,给出了生态学解释.(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冯剑丰,高永飞,朱景雪,何安,杨岚鹏[2](2019)在《毒代-毒效动力学模型及其在金属水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污染呈现出复合性、空间时间可变性、受环境因素等影响的特点。目前金属的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价仍是以室内简化暴露条件(单一金属恒定浓度短期暴露)下的毒性数据为基础,忽视了实际环境中复杂的暴露特征,从而增加了重金属毒性预测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模型是环境基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和核心技术,目前常用的浓度(剂量)-效应模型是基于静态的统计关系所建立的,无法揭示污染物的效应过程,也不能有效进行复杂暴露条件下的生态效应评估。概述了近年来在环境与生态毒理学领域逐渐被广泛关注的毒代-毒效动力学(toxicokinetics-toxicodynamics,TK-TD)模型的基本概念及构建理论与方法,介绍了TK-TD模型在水环境重金属毒性预测及风险评估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TK-TD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杨永均,张绍良,侯湖平,陈浮[3](2019)在《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近零生态损害的资源开采、国土空间生态的系统修复,恢复力是关键。尽管一些研究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出了恢复力的重要性,但目前对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机制的理论认识还很缺乏。构建了一个矿山土地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来揭示恢复力在矿山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动力学表现和基本性质,以期为矿山区域国土空间的系统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恢复力是矿山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是指在有限强度的扰动后,系统具有回复到平衡点、保持原状态和定性结构的能力;②恢复力产生的原因是系统具有复杂结构,且是自组织的,在面临扰动时表现出自维持能力;③参数变量是决定恢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其阈值空间是测度恢复力的直接指标;④恢复力具有可塑性,调控恢复力的基本途径是恢复力强化和克服,关键技术是对参数变量及其阈值、状态-参数变量间关系进行调控。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动力学属性,该属性为采矿前土地生态影响评估、采矿中土地生态系统状态维持、采矿后土地生态系统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恢复力可以作为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核心准则,恢复力思维则是指导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核心理论之一。未来需要加强对恢复力测度、调控和建设方法的研究,并在与采矿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具体工程中大力推进恢复力机制的技术应用和集成。(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郭红建,朱聪聪[4](2019)在《一类生态调水策略下的营养-浮游植物Filippov模型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调水可以改善水环境的实践背景,构建了一类营养-浮游植物的Fillipov动力学模型.首先研究了子系统的定性和稳定性,指出子系统分别存在一个全局稳定的正平衡点.然后讨论了Fillipov模型的滑模动力学性质,包括实平衡点、虚平衡点、伪平衡点和切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最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给出了与边界平衡点有关的滑动分支,并讨论了相应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孙佳乐[5](2019)在《城市湖泊水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作为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生态结构功能维系着区域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经济发展需求。城市湖泊往往与人类关系更为密切易受人为扰动从而出现一系列水环境问题。为了便于城市湖泊水环境管理工作的推进,充分发挥城市湖泊给水、调洪、气候微调、文娱、水产养殖等生态与经济功能,本文以西安沪灞湖水体为研究对象,持续监测湖区水体水环境特征,构建湖泊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分析了湖区水体在各频率年的流场特性。通过构建城市湖泊水生态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状态变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区水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具体研究成果如下:对湖区9个点位的水环境生态特征进行了持续监测,时间分布上各水环境因子间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空间分布上,浐河水质较之灞河整体较差、下游水质状况明显差于上游,以S3、S8点位的两个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最差。6组水样的细菌群落丰富度高低依次为S8>S3>S4>S9>S7>S1,多样性高低为S8>S9>S7>S4>S1>S3。微生物在门分类水平上主要类群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蓝藻门。利用MIKE21建立了研究区域水动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水文频率年条件下研究区域的流场特征,在不同频率年条件下,研究区域整体平均流速变化不大,由高到低依次为P=10%、P=50%和P=90%,在地形变化复杂区域及各橡胶坝之后流速相应增加。在沪灞交汇处,由于受到浐河水流汇入的影响,灞河水体流场发生相应的改变,流速矢量箭头部分向右偏转。利用MIKE ECOLAB模块构建了水生态动力学模型,利用实测值完成了模型率定,模拟不同工况条件下水质指标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TN浓度已严重超过V类水限值(2.Omg/L),TP浓度为地表II类水,CODmn为地表IV类水,DO优于地表I类水,Chla浓度沿整个区域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SD水平整体一致。综合评估各频率年水质等级,灞河在进入汇流区前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浐河水体为Ⅳ类。水体营养状态评价表明9个监测点位均呈富营养状态,叁个频率年内研究区域水体以轻度富营养状态为主,灞河水体在P=500%频率年的春季以及在P=900%频率年的秋季、冬季部分水体呈现中营养状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次要驱动因子分别为N02-N、NH3-N、DO;对实测点位进行排名,得出S8、S3、S4点位综合得分前叁。(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彪,卢士强,陈义中[6](2019)在《长江口多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是我国赤潮高发海区,研发一个适用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动力学模型,对研究长江口赤潮问题、开展海区环境保护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IKE模型的ECOLAB开放平台,开发构建长江口多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模型能够模拟3种藻类(甲藻、硅藻以及其他藻)在水体中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营养元素(碳、氮、磷、硅、氧)在藻类、浮游动物、碎屑和沉积物之间的循环过程。模型在长江口进行了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反映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藻类生物量时空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2期)
苏强[7](2019)在《生态流行病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分支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流行病模型的定性分析是生物数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对如何预防疾病在种群间的传播和控制疾病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K单调理论、LaSalle不变性原理、全局稳定性判定的几何方法及分支理论等理论与方法,探讨了食饵患病且具有垂直传播的生态流行病模型和竞争种群患病且具有潜伏效应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对平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模型的持久性以及Hopf分支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生态流行病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第二章,介绍本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第叁章,本章以K单调动力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伴随系统,给出了保证一类Kolmogrov系统正平衡点全局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并用此结论验证了Lotka-Volterra系统和二维Kolomgorv食饵-捕食系统的全局稳定性。第四章,本章建立食饵患病且具有垂直传播的生态流行病模型,讨论了解的有界性及非负平衡点的存在性,并应用Hurwitz判据和Li-Muldoweny几何判据方法,对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了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和地方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此外还研究了系统的持久性并得到了Hopf分支存在的充分条件。第五章,通过引入疾病的潜伏效应,本章建立了竞争种群患病的生态流行病模型,运用极限系统理论和LaSalle不变集原理考虑了模型的稳定性。基于时间平均性质的全局稳定性的几何方法,对Driessche-Zeeman猜想和Gyllenberg-Liu-Yan猜想进行完整和部分地解答。第六章,总结本文生态流行病模型的主要结果,今后进一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0)
滑永胜[8](2019)在《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配置系统分析与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生态用地是维持生态平衡、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保障。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耕地资源数量日益趋紧,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导致耕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在严重影响粮食有效供给的同时,也给环境承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天津市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较早,这使得在污水灌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科学推进污染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通过耕地与生态用地之间的转换,以生态修复促耕地修复,对保障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京津冀叁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在耕地质量受损和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天津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天津市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耕地生态修复系统反馈关系和系统动力学模型(CLERSD)并对模型的现实性进行检验。然后,通过设置绿色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策略、生态修复策略叁种类型六种情景,对2016-2030年天津市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调配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从长期趋势看,在绿色发展策略,降低农药化肥使用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虽然可以短期增产,但于长期无益,而且还会有较多的耕地由于受损而需要生态修复;在可持续发展策略,增加投资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增加污水灌溉,虽然可在短期内更好的满足作物生长用水需求,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重金属镉的含量上升,从而使较多的耕地需要转为生态用地,使耕地数量减少、生态用地增加;在生态修复策略中,种植具有较强重金属富集能力的植物,可以使生态用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受损耕地的修复,使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耕地数量增多。最后得出,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改变农药化肥投入、资金投入、降低污水灌溉以及耕地生态修复等方式,更好的维护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5)
周凤杰,蒋涤非[9](2018)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评估和生态补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日益重要,森林经营、开发与利用的商业价值增加了国民收入。森林的生态价值估计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一直是地方政府及理论研究界关注的热点。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以云南省的森林资源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森林的生态价值(包含木材及旅游价值、碳储存价值以及涵养水源价值)以及森林的生态损耗(包含自然损耗及经济损耗),建立森林的生态补偿估算方程,同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森林生态价值、生态损耗以及生态补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仿真软件Vensim对生态价值评估和生态补偿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森林的生态价值不断增长,森林的整体生态损耗不断降低,而森林的生态补偿估算值不断增大,符合目前的现实情况。本研究对完善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推动区域的生态和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吕银知,张芊芊,赵建亮,姚理,应光国[10](2018)在《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有机污染物水生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生产和生活使用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亟需采用高效的方法对数量巨大的化合物进行毒性评价。对生理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在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PBTK模型,又称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利用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原理,将生物体简化为用血流连接的肝、肾和脂肪等各组织器官房室,模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模型参数包括生理参数和生化参数2个部分,可用MATLAB等软件进行模拟。模型已应用于数百余种有机污染物在鱼体等水生生物体的毒代动力学模拟。已有模拟结果能够预测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有效剂量,对化合物毒性进行评估,并可用于不同物种、不同剂量和不同暴露途径间的外推,有力推进了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生态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污染呈现出复合性、空间时间可变性、受环境因素等影响的特点。目前金属的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价仍是以室内简化暴露条件(单一金属恒定浓度短期暴露)下的毒性数据为基础,忽视了实际环境中复杂的暴露特征,从而增加了重金属毒性预测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模型是环境基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和核心技术,目前常用的浓度(剂量)-效应模型是基于静态的统计关系所建立的,无法揭示污染物的效应过程,也不能有效进行复杂暴露条件下的生态效应评估。概述了近年来在环境与生态毒理学领域逐渐被广泛关注的毒代-毒效动力学(toxicokinetics-toxicodynamics,TK-TD)模型的基本概念及构建理论与方法,介绍了TK-TD模型在水环境重金属毒性预测及风险评估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TK-TD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动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庄科俊.一类趋向扩散的浮游生态模型的动力学分析[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
[2].冯剑丰,高永飞,朱景雪,何安,杨岚鹏.毒代-毒效动力学模型及其在金属水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9
[3].杨永均,张绍良,侯湖平,陈浮.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机制[J].煤炭学报.2019
[4].郭红建,朱聪聪.一类生态调水策略下的营养-浮游植物Filippov模型的动力学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孙佳乐.城市湖泊水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王彪,卢士强,陈义中.长江口多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J].环境生态学.2019
[7].苏强.生态流行病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分支问题[D].重庆理工大学.2019
[8].滑永胜.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配置系统分析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9].周凤杰,蒋涤非.森林资源生态价值评估和生态补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10].吕银知,张芊芊,赵建亮,姚理,应光国.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有机污染物水生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