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面活性素论文_汪文静,孙力军,王雅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表面活性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表面,生物,表面活性剂,抗病毒,病毒,作用。

生物表面活性素论文文献综述

汪文静,孙力军,王雅玲[1](2013)在《生物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的毒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Suxfactin是由芽孢杆菌属产生的环脂肽类表面活性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性、良好表面活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较强的酸碱适应性和稳定性。在食品工业、水产品保鲜、环境工业方面应用潜力巨大。本文简要综述了Surfactin的溶血性、急性毒性、细胞毒性等相关毒理学研究进展,为Surfactin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期刊2013-05-01)

刘静[2](2009)在《表面活性素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素由脂肪酸链和肽链组成,是脂肽中的一类同系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生物活性。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表面活性素具有环境友好、生物可适应性等优点。脂肪酸链碳数为15的表面活性素(surfactin-C15)是表面活性素同系物中的主要组分。本文研究了surfactin-C 15在溶液中的性质及其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Surfactin-C15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性质研究。采用表面张力、小角中子散射、冷冻蚀刻透射电镜、Langmuir-Blodgett (LB)膜以及圆二色谱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surfactin-C 15的聚集行为。Surfactin-C 15的CMC为1.54×10-5M,CMC处的表面张力为27.7 mN/N,在气/液界面处单分子面积为107.8 A2。Surfactin-C 15分子在溶液中为β-折迭构象,使得surfactin-C 15在较低的浓度时具有很好的表面活性。小角中子散射和冷冻蚀刻透射电镜结果说明surfactin-C 15在较低浓度时具有很强的自聚能力,形成球状胶束和一些较大的聚集体,其球形胶束的聚集数(<20)要远小于相似烷基链长度的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数。第二部分:Surfactin-C 15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采用表面张力法、圆二色谱、小角中子散射、荧光法、冷冻蚀刻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表面活性素与几种典型蛋白质(牛血清蛋白、牛血红蛋白、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surfactin-C 15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分子之间的氢键来实现,并受蛋白质的结构、所带电荷及溶液pH的影响。随着surfactin-C 15浓度的增加,不仅能够使得蛋白质紧密的结构展开最终发生变性形成珍珠链结构;而且能够改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使得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α螺旋结构含量减少。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相比,在相似的浓度区间surfactin-C 15对蛋白质具有温和的破坏作用。第叁部分:以卵磷脂形成的脂质体作为生物膜模型,通过利用动态光散射法、冷冻蚀刻透射电镜等方法对脂质体与surfactin-C 15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研究,随着surfactin-C 15浓度的增加,采用动态光散射法得到脂质体的水力学直径从~120 nm下降到~10 nm,冷冻蚀刻透射电镜观察到从脂质体到卵磷脂/surfactin-C 15混合胶束的结构变化。这个结果也通过体系的透射率和微极性的下降来证实。从脂质体到卵磷脂/surfactin-C 15混合胶束的动态变化也被动态光散射法记录下来,表明脂质体在surfactin-C 15溶液中的泄漏和破坏过程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第四部分:Surfactin-C 15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了甲苯胺蓝在surfactin-C 15溶液中的聚集特性和分配行为。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探针,可以发现甲苯胺蓝分子定位在surfactin-C 15胶束中的栅栏层,这将有利于甲苯胺蓝聚集体的形成。Surfactin-C 15胶束中甲苯胺蓝的定位是由于甲苯胺蓝分子中二甲基氨基和表面活性素氨基酸残基的静电作用。甲苯胺蓝和surfactin-C 15胶束的结合常数和甲苯胺蓝在胶束相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通过Benesi-Hildebrand和相分离模型计算得到,结果显示,甲苯胺蓝在surfactin-C 15胶束中的定位时,静电吸引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09-12-25)

黄翔峰,彭开铭,刘佳,陆丽君,祝威[3](2009)在《生物表面活性素分离纯化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沉淀法、萃取法、色谱法、超滤、吸附、泡沫分离法、液膜分离法在生物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进展,并强调了各分离纯化方法的选择与综合应用。原位分离技术(ISPR)是将分离纯化与生产发酵过程相耦合的技术之一,代表了生物表面活性素工业规模生产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9年10期)

黄现青,崔保安,魏战勇,高晓平[4](2009)在《生物表面活性素体外抗病毒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LaSota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作用,并对其可能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素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CEF)的TD50和TD0分别为62.5、16.125 mg/L;对猪肾(Porcine kidney,PK-15)细胞的TD50和TD0分别为31.25、4.03 mg/L;对NDV LaSota株、PRV株所致细胞病变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表面活性素可以直接作用于NDV LaSota株、PRV株,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预防NDV LaSota株感染及抑制其复制的作用。但对PRV病毒作用不显着。其抗病毒效果和相应的阳性对照抗病毒药物病毒唑(Ribavirin)、无环鸟苷(Acyclovir,ACV)相当,并且由于其细胞毒性较弱,可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进行开发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黄现青,魏战勇,高晓平,胡慧[5](2008)在《生物表面活性素体外抗猪细小病毒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体外抗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效果。观察生物表面活性素的细胞毒性,对PPV直接灭活作用,抗PPV吸附作用及对PPV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素对猪肾(porcine kidney,PK-15)细胞的TD50和TD0分别为31.25,4.03μg/mL;具有直接灭活PPV效果,不具有抗PPV吸附作用,对PPV生物合成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崔艳红,黄现青[6](2006)在《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的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具有对环境无毒、生物降解性能好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化妆品、食品、医药、石油等工业领域及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该文对表面活性素的生产、结构、性质及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06年05期)

陈蓉明[7](2001)在《生物表面活性素高产菌UN1101的选育和理化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枯草芽孢杆菌ATCC2233产生生物表面活性素的发酵条件的优化、高产突变株的筛选、表面活性素的理化性质及纯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2233产生生物表面活性素进行定性分析,以薄层层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在此基础上以ATCC2233为出发菌株经过6代的紫外和亚硝酸钠的诱变,并经过培养基的调整获得了一株高产突变株UN1101,其在遗传上是稳定的。 用等电点沉淀和有机溶剂相结合的方法可得到粗表面活性素,研究其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抑菌作用、热稳定性等。表面活性素粗品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得到含3个组分的表面活性素,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其氨基酸组成。(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1-04-01)

吴清平,蔡芷荷,张菊梅,周小燕,姚汝华[8](1998)在《表面活性素的结构特性及其生物合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它们在工业、生物技术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应用正受到重视。1968年Arima等首次发现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IFO3039产生的脂肪多肽,它是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1998年06期)

生物表面活性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表面活性素由脂肪酸链和肽链组成,是脂肽中的一类同系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生物活性。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表面活性素具有环境友好、生物可适应性等优点。脂肪酸链碳数为15的表面活性素(surfactin-C15)是表面活性素同系物中的主要组分。本文研究了surfactin-C 15在溶液中的性质及其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Surfactin-C15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性质研究。采用表面张力、小角中子散射、冷冻蚀刻透射电镜、Langmuir-Blodgett (LB)膜以及圆二色谱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surfactin-C 15的聚集行为。Surfactin-C 15的CMC为1.54×10-5M,CMC处的表面张力为27.7 mN/N,在气/液界面处单分子面积为107.8 A2。Surfactin-C 15分子在溶液中为β-折迭构象,使得surfactin-C 15在较低的浓度时具有很好的表面活性。小角中子散射和冷冻蚀刻透射电镜结果说明surfactin-C 15在较低浓度时具有很强的自聚能力,形成球状胶束和一些较大的聚集体,其球形胶束的聚集数(<20)要远小于相似烷基链长度的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数。第二部分:Surfactin-C 15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采用表面张力法、圆二色谱、小角中子散射、荧光法、冷冻蚀刻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表面活性素与几种典型蛋白质(牛血清蛋白、牛血红蛋白、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surfactin-C 15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分子之间的氢键来实现,并受蛋白质的结构、所带电荷及溶液pH的影响。随着surfactin-C 15浓度的增加,不仅能够使得蛋白质紧密的结构展开最终发生变性形成珍珠链结构;而且能够改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使得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α螺旋结构含量减少。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相比,在相似的浓度区间surfactin-C 15对蛋白质具有温和的破坏作用。第叁部分:以卵磷脂形成的脂质体作为生物膜模型,通过利用动态光散射法、冷冻蚀刻透射电镜等方法对脂质体与surfactin-C 15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研究,随着surfactin-C 15浓度的增加,采用动态光散射法得到脂质体的水力学直径从~120 nm下降到~10 nm,冷冻蚀刻透射电镜观察到从脂质体到卵磷脂/surfactin-C 15混合胶束的结构变化。这个结果也通过体系的透射率和微极性的下降来证实。从脂质体到卵磷脂/surfactin-C 15混合胶束的动态变化也被动态光散射法记录下来,表明脂质体在surfactin-C 15溶液中的泄漏和破坏过程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第四部分:Surfactin-C 15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了甲苯胺蓝在surfactin-C 15溶液中的聚集特性和分配行为。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探针,可以发现甲苯胺蓝分子定位在surfactin-C 15胶束中的栅栏层,这将有利于甲苯胺蓝聚集体的形成。Surfactin-C 15胶束中甲苯胺蓝的定位是由于甲苯胺蓝分子中二甲基氨基和表面活性素氨基酸残基的静电作用。甲苯胺蓝和surfactin-C 15胶束的结合常数和甲苯胺蓝在胶束相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通过Benesi-Hildebrand和相分离模型计算得到,结果显示,甲苯胺蓝在surfactin-C 15胶束中的定位时,静电吸引起了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表面活性素论文参考文献

[1].汪文静,孙力军,王雅玲.生物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的毒性研究进展[C].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2013

[2].刘静.表面活性素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9

[3].黄翔峰,彭开铭,刘佳,陆丽君,祝威.生物表面活性素分离纯化技术进展[J].化工进展.2009

[4].黄现青,崔保安,魏战勇,高晓平.生物表面活性素体外抗病毒活性[J].中国兽医学报.2009

[5].黄现青,魏战勇,高晓平,胡慧.生物表面活性素体外抗猪细小病毒活性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8

[6].崔艳红,黄现青.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素[J].生物技术.2006

[7].陈蓉明.生物表面活性素高产菌UN1101的选育和理化性质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

[8].吴清平,蔡芷荷,张菊梅,周小燕,姚汝华.表面活性素的结构特性及其生物合成机理[J].微生物学通报.1998

论文知识图

添加剂对G3str菌在土壤中分泌生物表添加剂对G3str菌在土壤中分泌伊枯草菌素...1. SN-02 发酵液的排油特性表面活性素的分子结构(β-羟基脂肪酸...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的分子机制示意图附录附录叁 2001年度省卫生界获四川省科技...

标签:;  ;  ;  ;  ;  ;  ;  

生物表面活性素论文_汪文静,孙力军,王雅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