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王春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王春艳

王春艳(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336-02

【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本病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应尽早开始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同时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出入量、末梢循环情况等。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持通畅及时给药。一般监测时间为3天,有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者,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必要时使用全自动除颤仪监测,插入Swan—Ganz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伴有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等原因引起管腔急性闭塞,导致冠脉血流中断或急剧减少,使相应部位的心肌发生持续而严重急性缺血,最终导致该部位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心电图特征性动态演变、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发热和白细胞增加。也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

1临床资料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38~71岁。主要症状本组36例患者有8例无明显疼痛症状,26例有疼痛症状分别为心前区及胸骨后发作性疼痛。除疼痛外心悸、出汗、气短、恶心呕吐亦较常见。36例患者出现心律紊乱5例,心力衰竭3例,心源性休克1例。经过治疗与护理患者基本痊愈,下面将治疗原则和护理方法汇报如下。

2治疗原则

第一降低心肌耗氧量;第二尽快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严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同时应尽量减少再灌注损伤和防止血管再堵塞;第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或侧支循环,从而缩小梗死范围,维持左室功能,以平稳度过急性期,提高康复后的生活质量。治疗可分为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有:吸氧,缓解疼痛和精神恐惧,卧床休息。药物治疗有: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还有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3监测与护理

3.1加强监测

本病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应尽早开始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同时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出入量、末梢循环情况等。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持通畅及时给药。一般监测时间为3天,有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者,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必要时使用全自动除颤仪监测,插入Swan—Ganz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3.2生命体征监测

3.2.1神志定时观察神志变化准确记录,如休克早期病人因缺氧表现烦躁、激动;若逐渐转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昏迷则表明脑缺氧以加重。

3.2.2血压血压不稳定病人需数分钟监测1次,血压稳定后更具病情确定间断监测的时间。目前血压监测一般采用无创自动血压监测,对危重病人给与动脉穿刺留置鞘管进行长时间有创(直接)动脉压监测。

3.2.3体温每日测4次体温,部分病人在发病后24~48h,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在38℃左右,持续3~5天消退。这是坏死组织吸收热所致。

3.2.4脉搏与呼吸可与血压监测同时进行,若出现脉搏细速,呼吸变快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处理。

3.2.5肾功能监测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电解质、尿素氮等的变化。

3.3心电图监测

病人进入CCU后,即应给予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使心律失常及血压变化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AMI的心律失常及血压改变通常在最初24h发生率最高,以后随病情好转逐渐减少。严密心电及血压监测须持续1~3天,心电监测的综合导联要求有清楚的P波,主波(QRS波群)向上。电极粘贴牢固。监测中发现下列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或加做常规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5次/分;室性期前收缩R—on—T现象;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及成对或连续的室性期前收缩;Ⅰ度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快速心房纤颤及由于心前区不适造成的特异性ST-T改变。

3.4血液动力学监测

AMI并有泵功能衰竭者应用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以了解肺动脉收缩压(PASP)舒张压(PADP)平均压(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血量。护士应注意保持管道通畅,每2小时肝素盐水冲管1次,并根据病情需要定时测量有关数据。

3.5吸氧

AMI病人无论有无并发症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梗死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吸氧越早越好,方法有鼻导管吸氧法,面罩法。通常在发病早期用鼻导管给氧24~48小时,流量3~5L/min,减轻气短,疼痛或焦虑症状,有利于心肌氧合。严重低氧血症者经气管插管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对伴有COPD病人,由于低氧是刺激呼吸的驱动力,因而吸氧浓度和流量不宜过高。

3.6缓解疼痛

AMI时剧烈疼痛可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和心排血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可能伴梗死面积扩大及导致心律失常,应尽早迅速按医嘱处理。发病早期可逆性心肌缺血的疼痛和心肌梗所致的疼痛常混淆在一起,因此要密切观察。一般先给予硝酸甘油含服,随即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如痉挛不能缓解给予镇痛剂,吗啡为首选镇痛药物。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禁用吗啡。吗啡用量为3mg,肌注或静注。哌替啶镇痛效果较吗啡弱,剂量25~50mg肌注。在使用镇痛药物过程中,护士要注意密切观察病人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镇痛药的反应情况。同时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等情况发生。如剧烈疼痛持续不缓解,可能提示心肌破裂的前兆,又可成为促使休克的因素。因此当病人发作疼痛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7活动量安排

AMI无并发症病人卧床休息3天,有严重并发症者则需延长,根据病人病情随时调整活动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活动耐力。住院期间的活动是以“不过量”为基本原则。因此,活动的强度不要很高,时间持续也不要太久。

3.8.饮食护理

AMI的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高优质蛋白、清淡及少食多餐为原则,最初几日以半流质饮食为主。随病情逐渐好转逐渐改为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9.排便护理

保持排便通畅。由于卧床,食量减少和应用吗啡易引起便秘,因此病人入院后应遵医嘱常规适当使用缓泻药物,如通便灵,麻仁润肠丸等药物。对有便意但排便困难者给予开塞露,必要时给予甘油灌肠,以不费力气为原则,因为排便时用力过度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导致心脏破裂甚至死亡。对病情尚未稳定病人排便过程中应加强心电监测,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应及时停止排便动作并做相应处理。

3.10.心理护理

AMI是急性事件,会引起病人心理应激反应。其反应类型及程度取决于病情的轻重、病人的性格、文化素质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多表现为紧张情绪、焦虑、疑虑、抑郁等反应。其护理措施一般为:

(1)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病房清洁舒适,减少不必要的监护设施及各种机器噪音等应激源。

(2)建立良好的护患、医患关系,病人进入CCU时应予以安慰。在病人住院过程中应根据病情有计划的进行健康教育,使之了解相关疾病知识,认清自身当前状态,振作精神与疾病斗争。

(3)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无误的执行各项治疗和对症护理,促进身心功能的改善和疾病的康复,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4)做好病人家属工作,交待病情争取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合作。探视时间应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好,通过家属帮助病人消除孤独感,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牛芳荣;心肌梗塞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04期.

[2]张丽莉,赵淑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的体会[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3]陈国军;心肌梗塞临床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12期.

标签:;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王春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