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作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作物,生物,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刺激素。
作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唐成林,雷强,罗夫来,赵致,杭烨[1](2019)在《半夏化感物质浸提液对8种作物的化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半夏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和构建半夏高效种植制度提供参考,以半夏、生菜、莴笋、高粱、决明子、小麦、油菜和玉米8种作物为受试材料,采用生物测试方法研究半夏植株腐解液、半夏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和半夏根际土壤浸提液对受试材料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半夏植株腐解液对受试材料均有强烈的化感抑制作用,半夏根际土壤和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对受试材料有微弱的化感促进或抑制作用,3种浸提液化感作用强度为半夏植株腐解液>半夏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半夏根际土壤浸提液,半夏植株腐解液含有丰富的化感物质,可能是半夏自毒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半夏化感物质研究的可靠基础材料。半夏化感物质对受试材料的化感抑制作用强度表现为玉米>生菜>莴笋>小麦>高粱>油菜>半夏>决明子,决明子是8种受试材料中最耐化感胁迫的作物,可以用于构建半夏高效种植体系。在试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半夏化感物质对受试材料的抑制作用与其质量浓度呈正比,其中0.01g/mL是半夏自毒作用临界值,大于0.02g/mL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毒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邹汶廷,潘云柳,张志飞,陈桂华[2](2019)在《美洲商陆水浸提液对4种作物的化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粱、水稻、油菜、萝卜4种作物的种子为受体,研究4种浓度的美洲商陆地上部水浸提液处理T1(0.5mg/mL)、T2(1.0 mg/mL)、T3(2.0 mg/mL)、T4(4.0 mg/mL)和4种浓度的美洲商陆地下部水浸提液处理C1(0.5 mg/mL)、C2(1.0 mg/mL)、C3(2.0 mg/mL)、C4(4.0 mg/mL)对4种作物的萌发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0.5、1.0 mg/mL)美洲商陆地上部和地下部水浸提液可促进4种作物种子的萌发,高浓度(2.0、4.0 mg/mL)则抑制种子萌发;各处理对受体幼苗的根长、苗长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美洲商陆地上部、地下部水浸提液可降低4种作物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同时提高了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由此可知,美洲商陆地上部和地下部水浸提液对高粱、水稻、油菜、萝卜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宋姿蓉,俄胜哲,袁金华,贾武霞,曾希柏[3](2019)在《不同有机物料对灌漠土重金属累积特征及作物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灌漠土中重金属含量、形态赋存特征及作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有机物料农业安全利用及土壤有机培肥中重金属累积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利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鸡粪、牛粪、猪粪、菌渣、污泥和沼渣对灌漠土几种典型重金属元素含量、赋存形态及小麦植株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长期(7年)施用鸡粪、猪粪、污泥的处理显着增加了灌漠土中Cu、Zn含量,增加量为猪粪>鸡粪>污泥,其中Cu含量分别增加了62.20%、20.10%和10.26%,Zn含量分别增加了79.98%、39.24%和18.31%,并与施用年限呈显着正相关关系。3种有机物料施用下Cu平均每年累积速率为4.16、1.25和0.97mg·kg~(-1)·a~(-1),Zn平均每年累积速率为11.04、4.86和2.59 mg·kg~(-1)·a~(-1)。但施用上述3种有机物料对Cd、Cr、Pb和Ni含量没有显着影响。施用牛粪、菌渣和沼渣对灌漠土中重金属含量亦无显着影响。施用鸡粪、猪粪、污泥还显着影响了土壤中Cu、Zn赋存形态,增加了土壤中Cu、Zn各有效赋存形态的含量和占总量的比例,显着提高了灌漠土中Cu、Zn有效态的含量,显着增加了小麦根和秸秆中Cu、Zn的含量,其中猪粪影响最大。【结论】猪粪、鸡粪、污泥长期施用可导致灌漠土中Cu、Zn快速累积并提高Cu、Zn的生物有效性,其中猪粪的作用尤为明显。在施用有机物料培肥土壤时,要特别关注其中Cu、Zn的含量,以确保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魏杰锋,徐顺连,陈志[4](2019)在《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介绍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概念基础上,分析了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产生的机制,从转录组学技术、蛋白组学技术及代谢组学技术叁方面综合论述了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的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已表明,转基因作物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大尺度的非预期效应,但仍然不能完全排除转基因作物产生非预期效应的可能,国内外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都未给出完全的肯定性结论。(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24期)
Michael,James,Van,Oosten,Olimpia,Pepe,Stefania,De,Pascale,韩立新[5](2019)在《生物刺激素和生物效应分子在减轻作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对生物刺激素的已知作用及其提高非生物胁迫耐受力方面提供一个全面的综述。接种或应用藻类或其他植物提取物对作物生长和压力调适具有有益影响。海藻提取物、蛋白质水解物、腐植酸和黄腐酸及其他复合的混合物除具有提供基本营养的特性外,往往还能增强生长和抗逆能力。能在作物根和根际定植的非致病菌也对提高产量、增强养分吸收利用、增加光合作用活性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产生积极影响。虽然大多数生物刺(本文来源于《腐植酸》期刊2019年04期)
钱韩玲,朱启林,周龙,龙光强,汤利[6](2019)在《间作促进作物磷吸收的氮素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通过氮素调控促进间作作物磷吸收利用的效果,阐明间作的氮磷交互作用机理。设置3种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和马铃薯单作)、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2常规量、N2:常规量、N3:3/2常规量)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对作物磷吸收和利用的影响,并分析磷吸收对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量显着影响间作产量,低氮(N1)水平间作产量优势最大。间作玉米和马铃薯的磷吸收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在N2水平达到最大。在低氮条件下,间作玉米磷吸收量较单作平均提高了42.03%,马铃薯提高了13.46%。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单位面积磷吸收的优势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N1水平优势最强。在N1水平中,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籽粒磷吸收量平均增加86.26%,间作马铃薯块茎磷吸收量平均增加14.28%。因此,在保证作物产量和提高氮磷肥利用率的前提下,合理施入氮肥能够促进间作作物对磷素的吸收与利用。(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付鑫[7](2019)在《旱作冬小麦农田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之一,缺水低肥限制了当地农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近年来,秸秆覆盖由于具有良好的保墒调温效果,在黄土高原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但长期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以黄土高原旱作冬小麦农田为对象,基于2008-2018年秸秆覆盖定位试验,研究了旱地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包括四个处理:冬小麦生育期全量秸秆覆盖(9000 kg hm~(-2),HSM)、生育期半量秸秆覆盖(4500 kg hm~(-2),LSM)、夏季休闲期全量秸秆覆盖(9000 kg hm~(-2),FSM)和全年无覆盖对照(CK),观测指标包括土壤水分、温度、碳氮库、温室气体排放、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指标等,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2008-2018多年测定结果来看,与CK相比,秸秆覆盖处理0-200 cm土层冬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提高了3.74-6.03%。与CK相比,秸秆覆盖处理休闲期降水贮存效率提高了7.91-16.6%,干旱年份效果更明显,且休闲期秸秆覆盖较生育期秸秆覆盖更有利于提高休闲期降水贮存效率。各处理冬小麦生育前期土壤水分变化无显着差异,但生育期秸秆覆盖可提高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消耗。2017-2018年土壤温度观测结果表明,与CK和FSM相比,HSM和LSM处理可降低冬小麦多数生育时期白天平均温度,能平抑小麦各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温度的波动。与CK相比,HSM和LSM处理对冬小麦生育前期表层土壤日均温有显着降温效果,FSM处理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日均温无显着影响。(2)通过对2009-2018年冬小麦收获期土壤碳氮库进行测定发现,在0-20 cm土层,秸秆覆盖各处理较CK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潜在可矿化碳(PCM)和微生物量碳(MBC)储量平均提高了4.20%-39.4%,其中生育期秸秆覆盖较休闲期秸秆覆盖作用更为显着,且全量覆盖较半量覆盖效果更好。生育期秸秆覆盖处理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全氮(STN)、潜在矿化氮(PNM)和微生物量氮(MBN)储量。与CK相比,HSM和LSM处理0-20 cm土层STN储量分别提高了8.05%和6.61%;MBN储量分别提高了16.3%和14.5%。与CK、LSM和FSM处理相比,HSM处理MBN储量分别提高了16.6%、22.3%和36.8%。不同年份下秸秆覆盖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在0-20 cm土层,POC、PCM、STN、MBN及MBN/STN含量与估计的冬小麦根系残余输入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CK相比,秸秆覆盖促进了土壤碳固定,且生育期秸秆覆盖效果优于休闲期秸秆覆盖。生育期秸秆覆盖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储量,且全量秸秆覆盖较半量覆盖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活性,而休闲期秸秆覆盖对土壤氮素的固定与活化无显着影响。(3)通过对2016年冬小麦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秸秆覆盖处理能促进土壤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的力稳定性,且HSM处理效果最为显着。与CK和FSM相比,HSM和LSM处理可提高大多数粒径团聚体碳组分含量,且HSM和LSM处理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间的差异较小。秸秆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对10-20 cm土层影响作用较小。秸秆覆盖处理对土壤氮组分含量的影响作用较碳组分小,且对氮组分的提高作用只出现在团聚体的某一粒径,并不会对多数粒径氮组分含量产生影响。土壤碳氮组分主要储存在土壤大团聚体中,大团聚体碳氮组分贡献率均达到75%以上。秸秆覆盖可提高0-10 cm土层大团聚体SOC、PCM、MBC、STN、PNM和MBN的贡献率,使更多的碳氮储存在大团聚体中,且HSM处理效果优于LSM和FSM处理。(4)通过对2017-2018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观测发现,与CK和FSM相比,HSM和LSM处理降低了整个生育期土壤累积CO_2排放通量,但提高了整年土壤N_2O和CH_4累积排放通量。与CK相比,FSM提高了夏季休闲期土壤N_2O和CH_4累积排放通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有显着影响,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显着正相关,土壤CH_4排放通量随温度的增高先降低后增加,并与土壤含水量显着正相关。与CK相比,生育期秸秆覆盖可降低农田综合增温潜势,且HSM和LSM处理间无显着差异,FSM处理对农田生态系统综合增温潜势无显着影响。(5)通过对2018年冬小麦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测定得出,秸秆覆盖显着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且覆盖处理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与CK相比,HSM、LSM和FSM可显着提高了细菌香农指数和真菌Chao指数,且HSM真菌香农指数显着低于FSM。与CK相比,HSM、LSM和FSM处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23.3%、47.0%和46.0%,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了16.7%、51.2%和46.0%(P<0.05),各秸秆覆盖处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较CK处理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各处理间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无显着差异,但在不同纲类中各处理间变化趋势不同。秸秆覆盖处理可提高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1,4-木糖苷酶活性,且FSM处理提高幅度高于HSM和LSM处理。土壤碳氮组分(PNM除外)、土壤水分、β-1,4-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和β-1,4-木糖苷酶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呈正相关关系,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受土壤碳氮组分及理化性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6)从2008-2018年观测结果来看,与CK相比,HSM和LSM处理降低了冬小麦籽粒产量、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提高了冬小麦分蘖数、茎数和地上生物量,且HSM效果较LSM处理更显着;FSM处理提高了冬小麦茎数、穗数、分蘖数和千粒重,对冬小麦籽粒和生物产量无显着影响。各处理间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年份表现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年降雨量较高的年份(>500 mm),生育期秸秆覆盖不利于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提高。在2018年,HSM处理推迟了冬小麦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且提高了速增期的灌浆速率,影响小麦灌浆特征。秸秆覆盖处理虽可提高土壤贮水量和降水贮存效率,但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HSM处理降低效果最显着。HSM和LSM处理下冬小麦苗期-分蘖期土壤较低的温度降低了冬小麦苗数。冬小麦籽粒产量一定程度上受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与土壤PCM和PNM含量显着相关。此外,生育期秸秆覆盖措施会导致冬小麦返青后土壤矿质氮含量的降低,从而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形成。通过进行追肥微区试验发现,在灌浆前补施氮肥可缓解生育期秸秆覆盖的减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汤向红,张菊芳,舒俊华,左贵明,聂国芳[8](2019)在《云梦县番茄作物中微量元素肥料效应试验结果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云梦县蔬菜作物番茄多只注重氮磷钾叁要素养分肥料的施用,对中微量元素肥料很少施用或不施用,投肥效益不高等问题,按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深化、拓展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要求,笔者选择区域有代表性的一个田块做了相关实验。(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郭亚宁,周建朝,王秋红,宋柏权[9](2019)在《作物水氮耦合效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现阶段作物水氮耦合效应研究进展,给之后深入研究水氮耦合效应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总结了水氮耦合效应对土壤物理性状、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土壤酶活性、光合性能、生理代谢、植株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并指出了现阶段水氮耦合效应研究存在的不足,包括水氮耦合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水氮利用效率差异机制、水氮调控生理及分子机制,以及水氮耦合高效管理模型等方面,同时对本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5期)
宋丽萍,牛伊宁,罗珠珠,聂军,李腾飞[10](2019)在《黄土高原苜蓿及后茬作物土壤水分恢复效应及蒸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年后会形成土壤干层,严重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建植9年的苜蓿地布设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苜蓿连作(L–L),苜蓿移除后休闲(L–F)或分别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W)、玉米(Zea mays, L–C)、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P)和谷子(Setaria italica, L–M)6种苜蓿-作物种植模式对田间水分蒸散特性的影响及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与作物的轮作中,3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均是苜蓿-马铃薯最高,苜蓿-玉米次之,苜蓿-小麦最低,种植马铃薯和玉米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苜蓿-玉米处理在高耗水的同时,抑制了土壤棵间蒸发量,显着降低了蒸发与作物耗水量的比率(17.0%),促进了作物的蒸腾作用。经过轮作倒茬后,苜蓿-作物轮作处理下0–30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较苜蓿连作增加了18.4%~34.9%,苜蓿-休闲处理对于土壤干层水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其次为苜蓿-马铃薯。综合水分利用效率和农田水分变化特征,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种植苜蓿多年后选择休闲或轮作其他作物,以苜蓿-马铃薯和苜蓿-玉米轮作的效果较好。该研究结果也表明,合理的利用土地可以减轻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作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高粱、水稻、油菜、萝卜4种作物的种子为受体,研究4种浓度的美洲商陆地上部水浸提液处理T1(0.5mg/mL)、T2(1.0 mg/mL)、T3(2.0 mg/mL)、T4(4.0 mg/mL)和4种浓度的美洲商陆地下部水浸提液处理C1(0.5 mg/mL)、C2(1.0 mg/mL)、C3(2.0 mg/mL)、C4(4.0 mg/mL)对4种作物的萌发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0.5、1.0 mg/mL)美洲商陆地上部和地下部水浸提液可促进4种作物种子的萌发,高浓度(2.0、4.0 mg/mL)则抑制种子萌发;各处理对受体幼苗的根长、苗长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美洲商陆地上部、地下部水浸提液可降低4种作物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同时提高了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由此可知,美洲商陆地上部和地下部水浸提液对高粱、水稻、油菜、萝卜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唐成林,雷强,罗夫来,赵致,杭烨.半夏化感物质浸提液对8种作物的化感效应[J].贵州农业科学.2019
[2].邹汶廷,潘云柳,张志飞,陈桂华.美洲商陆水浸提液对4种作物的化感效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宋姿蓉,俄胜哲,袁金华,贾武霞,曾希柏.不同有机物料对灌漠土重金属累积特征及作物效应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4].魏杰锋,徐顺连,陈志.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2019
[5].Michael,James,Van,Oosten,Olimpia,Pepe,Stefania,De,Pascale,韩立新.生物刺激素和生物效应分子在减轻作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J].腐植酸.2019
[6].钱韩玲,朱启林,周龙,龙光强,汤利.间作促进作物磷吸收的氮素调控效应[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7].付鑫.旱作冬小麦农田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
[8].汤向红,张菊芳,舒俊华,左贵明,聂国芳.云梦县番茄作物中微量元素肥料效应试验结果初报[J].农业与技术.2019
[9].郭亚宁,周建朝,王秋红,宋柏权.作物水氮耦合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10].宋丽萍,牛伊宁,罗珠珠,聂军,李腾飞.黄土高原苜蓿及后茬作物土壤水分恢复效应及蒸散特征[J].草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