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定量描述论文-夏惠芬,李文卓,刘洋,张红玉,许天寒

剩余油定量描述论文-夏惠芬,李文卓,刘洋,张红玉,许天寒

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油定量描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弱碱,叁元驱,微观剩余油,CT

剩余油定量描述论文文献综述

夏惠芬,李文卓,刘洋,张红玉,许天寒[1](2019)在《弱碱叁元驱后剩余油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元驱后地层中仍存在大量剩余油,明确剩余油类型及数量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CT)及图像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水驱后、弱碱叁元驱后不同渗透率岩心中各种类型的微观剩余油。结果表明:水驱后剩余油主要类型为簇状、柱状、盲端状;弱碱叁元驱对水驱后各类剩余油均有不同程度的驱替作用,对簇状剩余油驱替效果最好;盲端状剩余油饱和度在叁元驱后有小幅度升高。弱碱叁元驱后剩余油形态与水驱后一致,簇状剩余油占比最高,需要进一步动用该类剩余油以提高采收率;(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4期)

郑海妮,梁宏刚,王建峰,陈叔阳,李根[2](2019)在《基于心滩坝沉积演化过程的落淤层定量分析及其对剩余油开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河油田叁迭系底水砂岩油藏作为地下地质体,将露头调查与地下地质体进行解剖类比分析,从心滩坝的沉积演化机理出发,对不同沉积作用条件下落淤层的成因和展布样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落淤层多发育于心滩坝内,岩性可分为泥质和钙质夹层,利用本区丰富的水平井测井资料,根据电阻率曲线反演识别水平井隔夹层的展布,对全区的夹层进行识别,开展落淤层定量分析,确定展布范围,长宽比,证实落淤层的分布受控于心滩坝的规模;受落淤层的影响,由辫状河叁角洲控制的塔河油田底水厚砂油藏,其剩余油不是简单的"水上漂"特征,而是分布在落淤层之上周边及环水锥处,总结出4种辫状河储层中落淤层的空间配置关系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模式。研究成果既为以砂体构型研究为核心的构型建模数模和剩余油预测奠定基础,也为同类油藏综合调整方案、井位部署、剩余油挖潜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申春生,胡治华,李林,康凯,梁世豪[3](2018)在《中高含水期河流相砂体剩余油定量预测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河流相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如何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渤海PL油田河流相砂体的储层特征和水淹特征,通过数模机理研究落实了油田水淹厚度系数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渗透率级差之间的量化关系,并以该量化关系为指导,预测出井点水淹厚度系数和水淹厚度,进而根据各井点水淹厚度进行了等值线图绘制,利用水淹厚度图对小层平面、层内剩余油进行了定量预测。经过10口新钻调整井的验证,剩余油厚度预测误差一般小于30%,具有较高的吻合率。(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8年05期)

裴升杰[4](2018)在《冀东油田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定量表征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油藏物理模拟实验、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和微观驱替实验叁种不同的方法,对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分别从油藏、单砂体和微观孔隙叁种不同的规模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在油藏规模上,剩余油分布受夹层遮挡、井网分布、沉积韵率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井网分布对整体油藏中的剩余油分布起主导作用,夹层通过改变驱替流体渗流方向而影响剩余油分布,沉积韵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油藏底部极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影响注水开发效果;在砂体规模上,剩余油主要受砂体构造、夹层、物性遮挡及井网分布等因素控制,其中剩余油在无井控制的构造高点区域聚集明显,具有一定规模且连续的夹层下的遮挡区域也是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区域,物性遮挡区域一般形不成具有规模的剩余油;在孔隙规模上,借助CT扫描技术,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手段,对辫状河储层砂岩岩心微观剩余油进行定量化分析,首次实现了冀东油田疏松砂岩储层微观剩余油的叁维可视化及定量表征,将该地区辫状河储层微观剩余油分为叁大类八种赋存状态,其中半束缚态孔隙微观剩余油占据主导地位,为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重点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张海光[5](2018)在《F区块水淹层定量评价与剩余油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F区块为具有一定天然水体能量的断层控制背斜构造层状砂岩油藏,属于高孔高渗储层。自投产后储层经过多年天然能量开发,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边水、底水水淹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针对F区块当前情况开展水淹层定量解释评价与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本文研究水淹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之间的变化关系,储层以中砂为主,具有中高孔渗特征,典型油层具有高孔隙度高电阻率,密度与中子孔隙度为低值,声波时差为高值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储层岩性物性及测井响应特征,发现中子孔隙度与密度孔隙度差值、密度测井值、孔隙度分别是反映该区块储层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的最好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储层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计算方法,利用岩样毛管压力实验数据,使用J函数法确定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选取了适用于高含泥储层的印度尼西亚方程以及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方程来计算研究区储层含水饱和度,通过高泥油层饱和度对比,表明这两个模型计算饱和度优于阿尔奇方程计算饱和度。利用建立的水淹层定量解释方法处理了研究区取心井和水淹井的测井数据,结果表明参数计算精度高,水淹级别判断准确,结合本井与邻井的生产动态分析,完成了研究区141口井的单井水淹层测井定量综合评价。明确了存在底水推进以及边水推进两种水淹模式,底水推进模式在纵向上与水层直接或间接接触,平面上呈点状形式分布的特征;边水推进模式在纵向上水淹程度不均匀间隔式存在,平面上呈片状分布;认为开发程度和储层物性为决定水淹程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完成了6个小层的水淹平面分布图。明确了剩余油存在未水淹区剩余油和已水淹区剩余油两种类型,井网控制程度和储层物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未水淹区剩余油连片分布,井网控制程度差,分布面积较大;已水淹区剩余油零星分布,规律性较差且面积小,主要受储层物性控制,物性较差的储层剩余油富集,完成了6个小层的剩余油(厚度)分布预测图。本次论文的研究,可提高F区块泥质砂岩水淹层测井定量评价精度以及剩余油分布预测准确性,对于保障油田的持续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4-01)

崔刚,高翠欣,张淑娟,解志薇,刘蓓蓓[6](2017)在《孤立缝洞体剩余油定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立缝洞体剩余油定量预测方法是通过迭前地震不同方位角振幅属性进行椭圆拟合计算缝洞属性体,利用已标定的井提取缝洞属性体强度值曲线,与成像测井缝洞储层解释的参数(有效孔隙度、张开度、裂缝条数)进行交汇分析,建立不同级别储层参数与缝洞属性强度的关系图版,获取缝洞属性强度门限值范围。以缝洞属性体为介质,设定门限值运用地球物理手段开展缝洞体的自动追踪搜索与定量刻画。利用已钻井信息和原始油水界面(OWC)对已刻画的缝洞体的有效性进行优选,获取油水界面之上无井钻遇的孤立缝洞体,再结合动态(含水率等)、静态(烃类检测)成果来确定孤立缝洞体剩余油的分布。该方法在华北油田任丘雾迷山潜山油藏剩余油的挖潜中收到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2017年04期)

方度,贾倩,龚晶晶,高东华,袁立新[7](2017)在《基于扇叁角洲储层单砂体的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_3~3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扇叁角洲储层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以小层为单元的剩余油研究难以满足开发中后期调整需求,亟需开展单砂体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33油藏为例,在岩心描述、沉积构造分析、测井相识别的基础上,应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方法,进行单砂体划分与边界识别;应用分级相控建模方法,建立单砂体叁维非均质地质模型;开展单砂体油藏数值模拟,并应用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丰度与剩余油储量等3项指标对单砂体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定量描述。钻探证实,预测结果真实可靠且具有较高精度,能有效指导研究区剩余油的精细挖潜。(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7年04期)

高兴军,宋新民,孟立新,纪淑红,和丽娜[8](2016)在《特高含水期构型控制隐蔽剩余油定量表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构型对特高含水期隐蔽剩余油分布控制作用强,为实现构型及剩余油的量化表征,首先以典型曲流河点坝沉积模式为基础,在基于层面建模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一套以曲流河点坝侧积泥岩顶底沉积界面的构建为核心的数学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实现了曲流河点坝概念模型建模。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实际构造分布和砂体分布背景下,侧积泥岩顶底界面形态的几何校正算法,实现了实际点坝的建模。以大港油田北部明化镇组曲流河点坝砂体为例,构建了概念和实体模型,通过基于概念模型的数值模拟提出了特高含水期点坝单砂体内部剩余油沿侧积泥岩与点坝顶面交线弧形条带状分布的特点。量化统计表明,点坝概念模型的数值上部1/3采出程度仅为7.8%,中部1/3采出程度为30.1%,底部1/3采出程度则高达65%,并以侧积体为单元量化分析了剩余油的富集规律。针对油田单一点坝内部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开发模式,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比较了2种典型一注一采井配置关系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模拟实验表明,当注水直井在点坝上远离废弃河道处部署,水平井在靠近废弃河道一侧部署时,注水方向与侧积体加积方向一致,此时侧积泥岩的定向遮挡作用会增加注水流线的复杂程度,从而起到扩大波及系数、抑制含水上升的目的,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6年S2期)

李滢,杨胜来,雷浩[9](2016)在《反五点井网水驱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提高采收率方法,利用微观可视化装置实验模拟反五点井网水驱油开发过程,定性分析水驱后剩余油的状态及分布,提出微观渗流实验定量分析剩余油的方法,定量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和水驱采收率。结果表明,低速水驱时剩余油以柱状、簇状、孤岛状及分散的油滴为主,高速水驱后剩余油以柱状、簇状为主,增加流速主要将簇状、孤岛状及分散的油滴驱出。驱替速度为0.05m L/min时水驱采收率为63.39%,驱替速度为0.2m L/min时水驱采收率为75.68%,高速水驱的驱油效率大大提高,高含水期可通过高速生产来提高驱油效率。反五点井网中,距主流线越远的部位剩余油饱和度越高,生产井附近剩余油饱和度比注水井附近低。(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6年04期)

文浩,刘德华,李红茹,石璐[10](2015)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定量评价——以赵凹油田安棚区核桃园组叁段4层2小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赵凹油田安棚区核桃园组叁段4亚段2层(Eh4(2)3)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在空间分布上十分复杂,挖潜难度大。从储量丰度、水淹级别统计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确定各小层剩余油的形成因素和对应的剩余储量;同时对小层迭合后的剩余油富集区进行定量评价,确定剩余油潜力区,为油田下一步对剩余油的开发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5年29期)

剩余油定量描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塔河油田叁迭系底水砂岩油藏作为地下地质体,将露头调查与地下地质体进行解剖类比分析,从心滩坝的沉积演化机理出发,对不同沉积作用条件下落淤层的成因和展布样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落淤层多发育于心滩坝内,岩性可分为泥质和钙质夹层,利用本区丰富的水平井测井资料,根据电阻率曲线反演识别水平井隔夹层的展布,对全区的夹层进行识别,开展落淤层定量分析,确定展布范围,长宽比,证实落淤层的分布受控于心滩坝的规模;受落淤层的影响,由辫状河叁角洲控制的塔河油田底水厚砂油藏,其剩余油不是简单的"水上漂"特征,而是分布在落淤层之上周边及环水锥处,总结出4种辫状河储层中落淤层的空间配置关系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模式。研究成果既为以砂体构型研究为核心的构型建模数模和剩余油预测奠定基础,也为同类油藏综合调整方案、井位部署、剩余油挖潜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地质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油定量描述论文参考文献

[1].夏惠芬,李文卓,刘洋,张红玉,许天寒.弱碱叁元驱后剩余油定量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郑海妮,梁宏刚,王建峰,陈叔阳,李根.基于心滩坝沉积演化过程的落淤层定量分析及其对剩余油开发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19

[3].申春生,胡治华,李林,康凯,梁世豪.中高含水期河流相砂体剩余油定量预测新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2018

[4].裴升杰.冀东油田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定量表征及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5].张海光.F区块水淹层定量评价与剩余油分布[D].东北石油大学.2018

[6].崔刚,高翠欣,张淑娟,解志薇,刘蓓蓓.孤立缝洞体剩余油定量预测[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7

[7].方度,贾倩,龚晶晶,高东华,袁立新.基于扇叁角洲储层单砂体的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_3~3油藏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7

[8].高兴军,宋新民,孟立新,纪淑红,和丽娜.特高含水期构型控制隐蔽剩余油定量表征技术[J].石油学报.2016

[9].李滢,杨胜来,雷浩.反五点井网水驱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J].非常规油气.2016

[10].文浩,刘德华,李红茹,石璐.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定量评价——以赵凹油田安棚区核桃园组叁段4层2小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

标签:;  ;  ;  ;  

剩余油定量描述论文-夏惠芬,李文卓,刘洋,张红玉,许天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