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粮食部门大幅下调陈玉米出库价格(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群[1](2020)在《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关键农产品有效供给”战略要求,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关系着国计民生,而粮食收储政策是国家对其实施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最有效的政策手段。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收储政策,并陆续出台了多方支持粮食收储的配套政策,2018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趋向的粮食收储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以去库存和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内容的粮食收储制度得到长足发展,在取得了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其中粮食收储价格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粮食产量,充盈了粮库,但也带来了收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财政补贴政策针对主要大型粮食产区的作用效果十分显着,但对于局部、个体农户的小型生产者来说仍体现不出政策的普惠性;针对粮食科技政策在科技储粮方面虽有所推进,但整体水平发展缓慢,部分地区仍处于旧生产模式,粮储损耗率高;随着粮食去库存工作的不断推进,“转圈粮”等问题不断凸显,国家在粮食收储监管政策上还存在一定不足。黑龙江省作为粮食生产主产区在推进粮食收储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对粮食收储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必要时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推动辖区粮食收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粮食收储政策的概念入手,综合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农业弱质理论,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现状,揭示了黑龙江省粮食收储存在着价格政策调整不科学、财政补贴政策结构不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不完备、监管政策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在粮食管理政策方面的经验,以及国内山东、福建、浙江省的先进政策经验,并结合目前省内粮食收储政策的客观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价格市场化政策改革、完善粮食收储政策结构体系、充分平衡政策相关利益关系;建立粮食补贴标准市场化机制、加强财政结构性政策调整、建立粮食财政补贴双挂钩制度;加强粮食收储提质增效政策导向作用、建设高技术粮食服务体系、建立新型粮食科技推广机制;完善粮食收储法治监管体系、加强粮食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建设监管检测风险管控制度等加强黑龙江省粮食收储的政策建议。
汪慧娟[2](2020)在《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粮食是一种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特殊商品。粮食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稳定、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生活物资。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方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点。粮食流通把种粮农民、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市场监管部门连接在一起,与生产消费、国内外需求密切相关。粮食流通政策如何执行和执行效果对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管控粮食价格、调整收储结构、保证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对粮食流通政策执行的研究,不断完善粮食流通政策,增强对政策执行的支持,进而提高执行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连云港市地处江苏最北部,是省内的粮食主产区。在粮食流通方面,与国内山东、河南、广州、黑龙江等多地发生购销关系;具有粮食集散地,通过专班专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有贸易往来。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的好坏,对本地外地国内国际之间的粮食贸易都有影响。本文对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现状进行阐述,在认识取得现有成果时,也分析了当前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粮食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粮食流通政策自身、政策执行部门与执行人员、政策执行资源、以及机构改革之后粮食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增强政府和部门对粮食工作的重视,结合实际对政策进行完善细化,提高粮食流通政策执行力、增强政策执行支持等建议,从而推动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效果实现提高。在新形势下,解决好粮食流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关注粮食工作本身,还要重视外部环境和条件,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政企之间的联系,不断完善政策,坚决执行好政策,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由政府适当干预,引导粮食市场健康运行。论文有图3幅,表4个,参考文献70篇。
黄青青[3](2019)在《中国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其重要性毋庸赘言。鉴于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中央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为此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其中一项基础性措施,便是粮食收购价格政策。从建国初期的“统购统销”计划定价,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双轨制”合同定购价,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低保护价,中国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经历了多轮重大调整,为保障不同时期粮食生产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以托市收购和目标价格制度为主体的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为促进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国内粮食供给层面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与产能透支问题,对粮食安全构成不利影响。本文分别以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及大豆目标价格制度试点为具体研究对象,分开研究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和目标价格制度对粮食产量及生产效率的影响,从而系统检验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对于保障粮食数量安全与可持续安全的成效及不足,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五个部分:首先,考察中国粮食收购价格政策演进和粮食安全现状。遵循政策调整变化的时间顺序和“农业政策目标——农业制度设计——粮价政策安排——粮价政策效应——下一阶段农业政策目标……”的逻辑顺序“两条思路”,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粮食收购价格政策演进轨迹,探索政策调整变化背后的逻辑。基于“粮食供需数量、自给率、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对粮食数量安全及可持续安全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为整个研究构建一个现实背景。其次,基于产量视角考察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例,以3个粮食主产省(江西、山东和江苏)的117个产粮大县2006—2017年动态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基于适应性价格预期理论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总产量”动态供给反应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GMM),分两阶段检验最低收购价格对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粮食总产量的长期供给价格弹性,检验“托市收购价格——总产量”的逻辑关系。第三,基于生产效率视角考察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为自然实验,以20个玉米主产省2004—2015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双重差分(DID)模型,分两阶段考察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一阶段,运用“随机前沿方法(SFA)+索洛残差法”,测算各省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值;第二阶段,运用DID估计方法,检验中央政府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这一事件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净效应,并分析该政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渠道,检验“托市收购——全要素生产率”的逻辑关系。第四,考察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东北产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区)2014—2016年实施的大豆目标价格制度试点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数据描述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阐述目标价格制度的实施办法及其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分别考察该制度对东北产区大豆产量、玉米大豆种植结构以及大豆生产效率的影响。最后,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对全文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粮食收购价格政策演进形态表现为渐进市场化与动态反复并存,价格政策与粮食安全存在双向互动关系,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大致为“供给总量充足、结构性失衡、可持续能力弱化”。改革开放40年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的频繁调整,既是粮食安全状况、农业政策目标及制度安排等多重因素叠加的产物,又会通过改变粮食生产供给,影响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政策与粮食产量之间的“松时放、紧时收”和“收则增、放则减”关系尤为明显。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虽然供给总量充足,但四种主要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库存量、进口量及自给程度反差巨大,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意味着中国粮食连年增产丰收,某种程度是以品种结构扭曲和资源环境透支为代价换取的成果。(2)粮食托市收购价格调整能够促进相应粮食品种的总产量同向变动,但不同品种的反应程度差异较大,从而对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中的“供给总量充足,结构性失衡”问题作出解释。从两阶段检验结果看,早籼稻、晚籼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均能显着正向影响播种面积,但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则存在品种异质性,早籼稻和小麦显着为正,晚籼稻虽亦为正,但不显着。意味着政府提高托市收购价格能够显着促进粮食增产,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正面效应值得肯定。对两阶段检验结果作进一步换算,得出三个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总产量”长期供给反应弹性,其大小依次为:早籼稻>晚籼稻>小麦,表明在同样调整最低收购价的情况下,稻谷产量的反应程度要强于小麦,早籼稻产量反应程度要强于晚籼稻。鉴于不同粮食品种的产量供给对托市收购价格的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而中央政府制定托市收购价格的原则是“生产成本+基本收益”,各品种托市收购价格制定得不合理可能是当前粮食供给侧出现结构性失衡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3)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实施造成了粮食生产效率损失,这种效率损失很可能是中国粮食“可持续能力弱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2004—2015年间,中国20个主产省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造成东北产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显着下降6.32%,不利于增强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的主要渠道有:耕地资源透支问题严重,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显着下降;机械作业服务投入增长过快与劳动用工时间下降偏慢并存,生产要素间的转换替代不完全、不充分;化肥过量投入,造成边际效用递减和有效利用率低下;玉米高效品种和方法更新速度偏慢,技术进步效应弱化等。托市收购政策对粮食产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一正一负”对立关系,难以兼顾粮食数量安全与可持续安全双重目标。(4)目标价格制度总体上促进了大豆产量增长和玉米大豆种植结构改善,但也导致大豆产量短期明显波动,政策对产量的效应主要取决于实际补贴标准对价差的补偿程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相比临时收储政策并无明显改善。由于中央和各省对补贴面积的认定存在分歧,价格补贴被摊薄的情况较普遍,并导致各省之间补贴标准相差悬殊,年与年之间很不稳定,一些省区补贴标准不足以补偿目标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距,影响了农户种豆收益预期,造成政策实施期间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大起大落。大豆价格由市场决定后,大豆与玉米比价关系逐步改善,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的玉米连作种植结构,引导大豆对玉米的适度替代,促进玉米大豆种植结构优化。这也表明,合理确定补贴标准是目标价格制度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关键。此外,东北产区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为目标价格制度后,大豆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仍然持续低于非试点省份,二者差距甚至一度出现扩大趋势,说明目标价格制度至少未明显带来大豆生产效率的改善。这些结论能够为完善目前正在实行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推进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化改革,继续保留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价格水平,并进一步优化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补贴”制度,突出绿色生态导向;二是加强粮食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注重增强粮食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协调性,同时推进农业保险产品升级创新;三是改进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方式,实施相机抉择的粮食产业政策,推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并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张义博[4](2017)在《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及展望》文中认为2016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在保持整体平稳的同时,面临"三降三分化"态势,第一产业增速创十三年来新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后首降,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开始低于经济增速,传统种养与新型业态发展分化,不同农产品价格变化分化,重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走势分化。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由点向面加快推进,重要农产品产量延续下降态势,大宗农产品价格难有明显上涨,农民收入增速下滑后有望企稳徘徊。针对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加快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改革方案,突破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的关键环节,增强环保政策实施弹性,抓紧落实农村产业融合配套措施等政策建议。
赵悦[5](2016)在《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区间分析》文中认为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经济发展之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安全是我国社会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必须与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粮食价格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运行。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与世界紧密相连,粮食市场更加开放。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经济、金融资本、能源等全球性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增添极大的被动性和复杂性。最近10年世界粮食价格多次出现大的波动,呈现频率加快、幅度加深、范围加大的特点。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透明,供求形成价格过程不通畅,粮食价格大起大落可能导致生产、进出口和消费的剧烈波动,冲击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从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阶段,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和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保障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任务仍然艰巨,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大变化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概括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作为下一阶段粮食工作和粮食调控政策的根本指针。从方向上,必须进一步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构建决定于供求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发挥粮食价格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政府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维护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始终把控制物价上涨,防范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粮食价格波动的容忍程度普遍低于全球的主要粮食出口国,这是我国总体粮情、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复杂粮食形势下,在提升市场机制形成价格的作用之后,如何实现粮食价格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运行,需要重建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我国粮食价格在什么区间波动运行是合理的,对如何落实中央对于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的总体要求提出建议。本文的历史价格数据来源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通过对历史价格数据的深度分析,总结和分析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而预判在未来可能的目标价格和市场机制决定价格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会有哪些新变化。通过HP滤波模型分析,研究粮食价格的长期趋势,剥离粮食价格偏离趋势中枢的波动成分,进而量化并实证分析粮食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最终,提出和界定我国主要粮食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根据国家新的粮食安全战略和中央对于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的总体要求,综合运用同比价格指数和波动价格指数,建议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控边界,并建立粮食市场的价格预警机制,提出预警指标、预警区域、响应机制等政策建议。
严炯钧[6](2013)在《广东省12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2%,创8个月以来的新高,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2%。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公布,10月份广东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1%,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0.5%,鲜蛋价格环比下降1.8%。据广州市饲料行业协会11月份对广东省29种饲料原料价格跟踪统计,截至11月25日,有10个品种价格稳定,14个品种价格下跌,5个品
刘星[7](2013)在《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研究》文中指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储备连接粮食生产与消费,对供求数量和价格的波动起到缓冲作用,因而研究粮食储备安全问题,分析影响储备安全的各种因素,探讨发挥粮食储备功能的途径,从而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提高储备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分析该地区的粮食储备安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马克思农业基础理论和储备理论为依据,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流通情况,影响储备安全的因素,风险特征,评价标准,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粮食安全隐患并非是某个因素或存在于某个区域,安全隐患可能存在于生产、消费、流通等各个环节,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系统性风险的特征,在研究粮食储备安全问题时,需要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证粮食储备安全的核心与基础,只有保证平时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粮食,保证流通领域有足够的粮食满足运销,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满足需求的合格的粮食,粮食储备功能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才有保障。粮食储备安全是实现粮食消费目标的重要保障,粮食消费量不仅要从总量和结构上得到保障.还要使每个人的粮食消费得到保障,粮食的质量要符合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粮食流通是粮食储备功能实现的基础条件,粮食流通对粮食储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储备规模方面。随着农产品区域分工日益明显,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以及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未来粮食流通量将明显增加,流通瓶颈问题更加突出,建立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对发挥粮食储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粮食流通效率提高,可以提高粮食供给保障水平,降低储备成本,会使具有百价之基的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分析粮食储备安全的影响因素,可以将粮食储备的基本目标确定为四个:粮食安全目标、稳定收入目标、稳定价格目标和提高效益目标。进一步细化,目标可以归纳为六个:一是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实现供求均衡;二是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保证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三是稳定物价水平;四是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五是通过贸易调节,弥补总量缺口,调整品种结构;六是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为实现粮食储备目标,需要确定合理储备规模、储备结构和储备布局。扩大粮食储备规模,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会得到增强,粮食安全水平会得到提高,但是会增加粮食储备成本和土地资源的负担;缩小粮食储备规模,可以节约粮食储备成本,但是又会降低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可能导致粮食不安全。因此,必须时刻审视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情况的变化,建立和维持适度的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国家粮食安全能够得到保证,政府财政支出也会减轻。粮食储备的结构和布局直接关系到储备粮的功能实现。如果根据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的需求,调节储备的品种结构和布局,使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布局与消费需求品种结构和布局相适应,则在发生粮食供需失衡时,能够通过消化储备库存,及时地补充粮食供给,恢复供需平衡,对促进粮食市场的正常运行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就很明显,粮食安全水平就高;相反,如果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布局与消费需求品种结构和布局不适应,会增加储备粮调运的成本,加大储备粮调运的难度,造成空间或时间上的粮食缺口,导致粮食不安全的情况发生,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评价粮食储备安全的标准有三个:一是可控性。主要是指如何规避风险以及如何界定风险的边界。可控性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需要衡量各种微观层面的风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转化成整体风险,包括个体风险到整体风险的转化、国外风险与国内风险间的传导、潜在风险的控制等。二是经济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竞争形成均衡价格,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其追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实现粮食储备安全目标不能抹杀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单纯强调社会目标。从这个方面说,通过有效调控,既能实现微观主体的经济利益,发挥微观机制的作用,又能增强风险化解能力,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三是协调性。粮食储备安全的实现需要在微观主体和政府目标间去寻求平衡,也就是要保持经济型和可控性的均衡,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在协调过程中,两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不能通过暂时性的化解风险损害微观主体的利益,也不能以保证微观主体的利益为代价危及整体安全。根据粮食储备安全的评价标准,对保障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而言,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施耕地保护,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三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四是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五是合理调整储备布局;六是政策提供保障。
刘正敏[8](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9月份分析报告》文中指出9月份,国内主要粮油品种走势各异。一方面谷物市场高位趋稳,个别品种弱势运行;另一方面,大豆、大豆粕震荡下行,各品种植物油大幅下跌。究其原因:小麦行情高位趋稳是基于现货供应偏紧,政策预期较强;华北玉米行情明显走弱则是受新玉米上市打压及陈玉米库存较多影响;稻谷行情稳中偏弱,大米市场依旧受进口米冲击,稻强米弱格局不改。美豆
刘正敏[9](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8月份分析报告》文中提出8月份,我国粮油市场价格双双上扬。谷物市场小麦行情表现亮眼,在中、下旬快速上涨7%10%。主要原因:一是最低收购价启动后减少市场粮源供应;二是小麦饲用需求增加,改变以往供需结构。在油脂油料市场,虽17月国内植物油供应同比增加,需求同比减少,国内植物油供应充足;但因原料成本输入性上涨,及国内外投机资金对期盘炒作,使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无量上涨。9月份,因双节备货、及学校开学团体需求而带来成交量将筑固小麦和植物油
矫健[10](2012)在《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粮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动一发而牵全身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更是国家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健康发展,采取多元化调控政策以稳定国内市场。特别是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在减免农业税基础上,实施了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四补贴”等政策,配合进出口、储备和竞价销售等一系列措施,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对鼓励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和保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正逐步形成。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对科学完备的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相比,中国粮食市场领域调控措施尚存在诸多不足,财政支农政策投入规模有限、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调控措施有待改进以及部分WTO规定的绿箱和蓝箱政策还尚未应用等问题依旧存在。同时,作为弱势产业,粮食市场面对的内外环境依旧严峻。人工、农业生产资料等成本上升推动国内粮价持续上涨,不断弱化各项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灌溉等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限制粮食生产潜力的提升。国内需求结构转变,国外部分转基因品种低价冲击国内市场,造成大豆和玉米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动荡、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影响日益加深。为此,根据WTO《农业协定》相关规则,系统研究分析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体系,测算黄箱、绿箱政策支持总量、8.5%的政策空间使用情况,以及财政支农政策效率值,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未来产业健康发展和市场调控体系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归纳总结粮食市场调控相关概念、目标和原则;二是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市场调控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特点,重点评述2002年至今政策实施情况;三是对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4个品种进行案例分析,回顾政策实施细则,评价措施效果;四是回顾WTO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及加入WTO时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所作出的减让承诺;五是根据WTO规定及支农政策分类,测算黄箱和绿箱政策实施情况,以及所剩政策实施空间;六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主要调控政策效率情况和发展趋势;七是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调控政策历程、主要措施及调整趋势。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调控政策成效显着,调控体系初步形成;第二,黄箱政策空间宽裕,年际支持有所波动;第三,调控目标有待调整,口粮作物亟需重视;第四,把握国情主要特点,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第五,粮食特殊商品属性,自由贸易步履维艰。提出促进粮食生产健康发展和完善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市场调控原则;二是加快粮食立法进程,依法调控粮食市场;三是有效利用黄箱政策,确保农民生产收益;四是充分利用政策空间,扶持生产健康发展;五是完善产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六是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余缺;七是分类指导粮食价格,确保食用粮食安全。
二、东北粮食部门大幅下调陈玉米出库价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粮食部门大幅下调陈玉米出库价格(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简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2 粮食收储政策的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粮食收储的含义 |
2.1.2 粮食安全的含义 |
2.1.3 粮食收储政策的基本概念 |
2.2 粮食收储政策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2.2.2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
2.2.3 均衡价格理论 |
2.2.4 农业弱质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及问题分析 |
3.1 粮食收储的总体概况 |
3.1.1 粮食种植结构概况 |
3.1.2 粮食种植产量概况 |
3.1.3 粮食收储库存概况 |
3.2 粮食收储的政策内容 |
3.2.1 粮食收储的价格激励政策 |
3.2.2 粮食收储的财政补贴政策 |
3.2.3 粮食收储的科技支持政策 |
3.2.4 粮食收储的监督管理政策 |
3.3 粮食收储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1 粮食收储价格政策调整不科学 |
3.3.2 粮食收储补贴政策结构不完善 |
3.3.3 粮食收储科技政策体系不完备 |
3.3.4 粮食收储监管政策制度不健全 |
3.4 粮食收储政策问题成因分析 |
3.4.1 价格政策调整缺乏时效性 |
3.4.2 财政补贴资金利用率不高 |
3.4.3 科技政策支持范围有限 |
3.4.4 收储监管政策存在滞后性 |
3.5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粮食收储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
4.1 国外粮食收储政策的经验 |
4.1.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重粮食科技及价格政策 |
4.1.2 日本北海道强调多样化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
4.1.3 韩国全罗道实行特定品种价格及补贴政策 |
4.2 国内粮食收储政策制定的经验 |
4.2.1 山东省建立全面粮食管理责任机制 |
4.2.2 福建省严格遵循农业补贴管理政策 |
4.2.3 浙江省强化科技政策推动粮食发展 |
4.3 国内外粮食收储政策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4.3.1 增强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力度 |
4.3.2 健全科学储粮技术体系 |
4.3.3 优化收储政策结构调整 |
4.3.4 健全粮食收储法律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5 完善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建议 |
5.1 加强粮食收储价格政策导向作用 |
5.1.1 积极推进价格市场化政策改革 |
5.1.2 完善粮食收储政策结构体系 |
5.1.3 充分平衡政策相关利益关系 |
5.2 提升粮食收储财政补贴政策效益 |
5.2.1 建立粮食补贴标准市场化机制 |
5.2.2 加强财政结构性政策调整 |
5.2.3 建立粮食财政补贴双挂钩制度 |
5.3 增强粮食收储科技政策倾斜力度 |
5.3.1 加强粮食收储提质增效政策导向作用 |
5.3.2 建设高技术粮食收储服务体系 |
5.3.3 建立新型粮食收储科技推广机制 |
5.4 加强粮食收储监督管理政策效应 |
5.4.1 完善粮食收储法治监管体系 |
5.4.2 加强粮食安全监管责任机制 |
5.4.3 建设监管检测风险管控制度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2 粮食流通政策的基本概念和政策执行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阐述 |
2.2 粮食流通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和理论基础 |
2.3 粮食流通政策执行问题特性 |
2.4 影响粮食流通政策执行因素的理论分析 |
3 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情况与存在问题 |
3.1 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情况 |
3.2 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3.3 粮食流通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发达国家粮食流通政策执行情况及启示 |
4.1 国外粮食流通政策及执行情况 |
4.2 发达国家粮食流通政策执行经验总结 |
4.3 发达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对我国流通政策执行的启示 |
5 提高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效果的对策 |
5.1 提高地方政府对粮食工作的重视程度 |
5.2 强化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责 |
5.3 细化本地粮食流通政策实施细则 |
5.4 处理好机构改革后续问题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国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全球粮食安全威胁长期存在 |
1.1.2 价格支持历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
1.1.3 中国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矛盾集中多发 |
1.1.4 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
1.2 文献综述 |
1.2.1 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效应研究 |
1.2.2 粮食安全相关研究 |
1.2.3 可进一步拓展之处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存在不足 |
2 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粮食与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 |
2.1.2 不同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的辨析 |
2.1.3 粮食安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于蛛网模型的供需弹性演化理论 |
2.2.2 基于不同价格预期的局部调整理论 |
2.2.3 农业生产者行为理论 |
2.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影响粮食安全的分析框架 |
2.3.1 总体框架 |
2.3.2 托市收购政策影响粮食安全的分析框架 |
2.3.3 目标价格制度影响粮食安全的分析框架 |
3 粮食收购价格政策演进与粮食安全现实分析 |
3.1 改革开放40年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
3.1.1 1978—1984 年的统购计划定价政策 |
3.1.2 1985—1997 年的双轨制价格政策 |
3.1.3 1998—2003 年的保护价收购制度 |
3.1.4 2004—2013 年的托市收购政策 |
3.1.5 2014—2018 年的“价补分离”改革 |
3.2 粮食收购价格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 |
3.3 粮食供需数量分析 |
3.3.1 产量及结构情况 |
3.3.2 进出口情况 |
3.3.3 库存情况 |
3.3.4 消费情况 |
3.4 粮食自给率分析 |
3.4.1 “产量+净进口”测算方法 |
3.4.2 “产量+净进口+库存减量”测算方法 |
3.5 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3.5.1 人口增长与农业劳动力流失 |
3.5.2 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
3.5.3 农业生态环境愈加脆弱 |
3.6 本章小结 |
4 托市收购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基于产量视角 |
4.1 托市价格与产量变化 |
4.2 机理分析与研究设计 |
4.2.1 动态供给反应模型构建 |
4.2.2 动态供给反应模型分解 |
4.2.3 数据处理及来源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1 播种面积反应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4.3.2 单位面积产量反应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4.3.3 总产量长期弹性计算结果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托市收购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基于生产效率视角 |
5.1 理论概述与机理分析 |
5.1.1 理论概述 |
5.1.2 机理分析 |
5.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数据说明 |
5.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 |
5.3.1 SFA生产函数设定 |
5.3.2 测算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政策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5.4.1 平行趋势与预期效应检验 |
5.4.2 DID检验结果分析 |
5.4.3 影响渠道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目标价格制度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
6.1 政策概述与机理分析 |
6.1.1 政策概述 |
6.1.2 机理分析 |
6.2 目标价格制度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
6.3 目标价格制度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 |
6.4 目标价格制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推进粮价政策市场化改革 |
7.2.2 加强粮食政策间协调配合 |
7.2.3 改进粮食生产支持方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6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三降三分化”态势 |
(一) 农业经济增速下降, 创十三年来新低。 |
(二) 重要农产品产量下降, 粮食结束史上最长连增纪录。 |
1. 粮食产量结束“十二连增”, 玉米产量下降超500万吨。 |
2. 油菜籽产量6年来首降, 棉花连续第4年减产。 |
3. 畜禽产量延续下降态势, 生猪养殖持续低迷。 |
(三) 农民收入增速下降, 结构性减收显现。 |
1. 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跌入“6”时代, 2010年以来首次低于GDP增速。 |
2. 工资性收入与经营净收入“双引擎”同步趋缓, 区域性、行业性减收显现。 |
(四) 传统种养业与新型业态发展分化。 |
(五) 不同农产品价格变化分化。 |
1. 谷物和大豆价格普遍下降, 棉花和食糖价格开启上涨模式。 |
2. 猪肉价格保持高位运行, 鲜菜价格大幅波动。 |
(六) 重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走势分化。 |
1. 农产品贸易额延续下降态势, 逆差规模急剧缩小。 |
2. 谷物和棉花净进口量明显下降, 小麦和猪肉净进口量大幅增加。 |
二、2017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展望 |
(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由点向面加快推进。 |
(二) 重要农产品产量延续下降态势。 |
(三) 大宗农产品价格难有明显上涨。 |
(四) 农民收入增速下滑后有望企稳徘徊。 |
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重要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面临巨大挑战, 局部减收和卖粮难苗头显现。 |
(二)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 部分地区现代农业“开倒车”。 |
(三) 农村地区环保政策执行僵化, 农业资源收益缩水。 |
(四) 农村产业融合进展不快, “三难”问题凸显。 |
四、政策建议 |
(一) 加快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改革方案, 确保有序去库存和农民稳定增收。 |
(二) 突破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的关键环节, 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 |
(三) 增强环保政策实施弹性, 释放农业资源增收红利。 |
(四) 抓紧落实农村产业融合配套措施, 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
(5)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价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根据粮食历史价格走势分析价格波动规律 |
1.3.2 根据模型实证分析粮食价格波动区间 |
1.3.3 建议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控边界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H-P滤波模型 |
1.4.2 代表品种和样本的选择方法 |
1.4.3 粮食价格波动合理区间的判断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特征及原因分析 |
2.1 2003—2014年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 |
2.1.1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共性特征 |
2.1.2 玉米价格主要波动特征 |
2.1.3 小麦价格主要波动特征 |
2.1.4 稻谷价格主要波动特征 |
2.2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
2.2.2 我国粮食价格变化的总体趋势 |
2.3 我国主要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阶段及原因 |
2.3.1 玉米价格波动主要阶段和原因 |
2.3.2 小麦价格波动主要阶段和原因 |
2.3.3 稻谷价格波动主要阶段和原因 |
2.3.4 我国主要粮食国内外价格对比情况 |
第三章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区间实证分析 |
3.1 主要粮食历史价格模型分析结果 |
3.1.1 玉米 |
3.1.2 小麦 |
3.1.3 稻谷 |
3.2 粮食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分析 |
3.2.1 玉米价格合理波动区间 |
3.2.2 普通小麦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 |
3.2.3 稻谷价格合理波动区间 |
3.3 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边界建议 |
3.3.1 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调控边界建议 |
3.3.2 价格调控目标和活跃流通的考量 |
第四章 我国粮食价格预警机制设计 |
4.1 粮食市场价格预警指标 |
4.1.1 价格预警指标同时使用同比指数和波动指数 |
4.1.2 粮食价格指数分布情况 |
4.1.3 粮食市场价格警级警限的设定 |
4.2 粮食市场价格预警区域 |
4.2.1 玉米价格预警区域 |
4.2.2 小麦价格预警区域 |
4.2.3 稻谷价格预警区域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价格预警的政策响应机制 |
5.1.1 供给平衡指标 |
5.1.2 粮食生产指标 |
5.1.3 市场波动指标 |
5.1.4 进口冲击力指标 |
5.1.5 生产收益指标 |
5.2 其他政策建议 |
5.2.1 立足国内保障粮食自给,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目标 |
5.2.2 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推动补贴政策向“价补分离”转变 |
5.2.3 完善政府调控体系,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波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广东省12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振荡回落 |
1.1 玉米增产4.6%, 收购进度正常 |
1.2 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提高 |
1.3 新粮采购补贴政策出台 |
1.4 中储粮总公司11月25日收储新玉米 |
1.5 广东码头库存下降推高价格 |
1.6 散装玉米北跌南涨, 产销区顺价 |
1.7 广东地区集装箱玉米价格坚挺 |
1.8 进口玉米集中到港 |
1.9 巴西玉米获准进口 |
2 豆粕窄幅下调 |
2.1 10月进口大豆419万t |
2.2 广东地区油脂厂压榨量增加 |
2.3 广东地区油脂厂降价促销 |
2.4 中储粮总公司11月25日收储新豆 |
2.5 全球大豆供应宽裕 |
2.6 国际大豆期价下跌 |
3 进口鱼粉疲软盘整 |
3.1 秘鲁渔区开捕 |
3.2 秘鲁市场鱼粉价格趋稳 |
3.3 旧愁未解新货又至 |
3.4 饲料厂理性使用和采购进口鱼粉 |
3.5 我国1-10月进口鱼粉减少21.84% |
3.6 国内主要港口进口鱼粉库存量增长 |
(7)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粮食安全相关研究成果 |
1.2.2 粮食储备相关研究成果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基本范畴 |
2.1 粮食概念 |
2.2 粮食安全基本范畴 |
2.2.1 粮食安全内涵 |
2.2.2 粮食安全评价标准 |
2.2.3 粮食安全评价指标 |
2.3 粮食储备基本范畴 |
2.3.1 粮食储备的概念 |
2.3.2 粮食储备的分类 |
2.3.3 粮食储备的功能 |
2.3.4 粮食储备的规模界限 |
2.4 粮食储备安全基本范畴 |
2.4.1 粮食储备安全概念 |
2.4.2 粮食储备安全系数 |
2.4.3 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关系 |
第3章 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理论综述 |
3.1 粮食安全相关理论 |
3.1.1 农业基础理论 |
3.1.2 粮食危机理论 |
3.2 粮食储备相关理论 |
3.2.1 马克思的储备理论 |
3.2.2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储备理论 |
第4章 中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4.1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回顾 |
4.1.1 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沿革 |
4.1.2 中国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发展 |
4.1.3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征 |
4.2 中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影响因素 |
4.2.1 粮食供给对储备安全的影响 |
4.2.2 粮食需求对储备安全的影响 |
4.2.3 粮食流通对储备安全的影响 |
4.2.4 粮食政策对储备安全的影响 |
4.3 中国粮食储备安全的评价 |
第5章 东北地区在中国粮食总体格局中的地位 |
5.1 东北地区的区域优势 |
5.2 东北地区在中国粮食格局中的重要性 |
5.3 东北地区在中国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 |
5.3.1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总量 |
5.3.2 东北地区各省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总量 |
5.3.3 东北地区人均和各省人均粮食占有量 |
5.3.4 东北地区粮食流通量 |
第6章 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影响要素分析 |
6.1 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
6.1.1 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的区域布局 |
6.1.2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发展阶段 |
6.1.3 东北地区的粮食种植规模 |
6.1.4 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波动 |
6.1.5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及产量波动 |
6.1.6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 |
6.2 东北地区粮食流通能力分析 |
6.3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约束问题分析 |
6.3.1 粮食生产的数量问题 |
6.3.2 粮食生产的质量问题 |
6.4 东北地区粮食流通能力约束问题分析 |
6.4.1 基础设施设备的制约 |
6.4.2 粮食物流存在“瓶颈” |
6.4.3 粮食流通“四散化”程度较低 |
6.4.4 粮食物流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
6.4.5 粮食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
6.5 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
6.5.1 多维的粮食风险 |
6.5.2 因素之间的关联 |
6.5.3 风险效应的扩散性 |
第7章 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保障措施 |
7.1 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 |
7.2 东北地区粮食流通能力的保障 |
7.2.1 统筹规划东北地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 |
7.2.2 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 |
7.2.3 加强粮食运输的组织协调 |
7.2.4 进一步改善东北地区和主销区的政府储备粮布局 |
7.2.5 大力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 |
7.2.6 加大政府对粮食物流设施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 |
7.2.7 促进粮食现代物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装备的标准化 |
7.2.8 注重粮食物流环节及上下游的协调配合 |
第8章 粮食储备制度的国家经验借鉴 |
8.1 美国粮食储备制度 |
8.2 欧洲粮食储备制度 |
8.2.1 法国 |
8.2.2 德国 |
8.3 日本粮食储备制度 |
8.4 发展中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
8.4.1 印度的粮食储备管理 |
8.4.2 俄罗斯的粮食储备管理 |
第9章 政策建议 |
9.1 改革和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 |
9.2 建立开放竞争的国家储备粮轮换经营机制 |
9.3 建立绿色粮食储备体系 |
9.4 建立粮食动态储备体系 |
9.5 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改善粮食流通条件 |
9.6 建立适合东北地区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9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 |
1.1最低收购价格适度提升 |
1.2行情高位持稳特征显着 |
1.3托市小麦收购完美收官 |
1.4临储交易成交明显放大 |
1.5强麦大跌, 国际市场平稳 |
2玉米 |
2.1玉米丰收可期, 质量有望改善 |
2.2东北玉米走弱, 华北行情下行 |
2.3销区需求不旺, 港口急于平仓 |
2.4饲养业逐步好转, 酒精淀粉提价 |
2.5进口维持高位, 国际市场基本稳定 |
3稻米 |
3.1籼稻市场行情清淡 |
3.2阴雨影响粳稻收割 |
3.3早稻期货价格连续下跌 |
3.4进口大米量环比增加 |
4大豆 |
4.1季节性调整, 外盘冲高回落 |
4.2临储拍卖全成交, 成交价格冲高回落 |
4.3大豆成本下降, 大豆粕价格下跌 |
4.4油粕价格下跌, 制油收益大幅回调 |
4.5 8月大豆进口量略降, 年比增加已成定局 |
5食用油 |
5.1宏观面影响趋弱, 基本面影响趋强 |
5.2种植利润处历史高位, 美豆上市带来卖盘压力 |
5.3临储收购政策结束, 菜籽油价格将受冲击 |
5.4需求下降, 库存上升, 棕榈油见两年低点 |
5.5进口增加、库存上升、植物油后期供给充足 |
(9)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8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 |
1.1粮源趋紧, 行情上涨 |
1.2收购增长, 进度下滑 |
1.3临储调控暂未体现 |
1.4国际小麦价格高位震荡 |
2玉米 |
2.1玉米生产遭受多重灾害 |
2.2产销区及港口价格稳定 |
2.3饲料及深加工业平稳 |
2.4美国确认玉米大幅减产 |
3稻米 |
3.1全国新季早籼稻增产 |
3.2粳稻储备稳定市场 |
3.3早籼稻期货冲高回落 |
3.4东盟大米协会有望成立 |
4大豆 |
4.1减产效应扩散, 期价屡创新高 |
4.2南美定产前, 牛市有望持续 |
4.3临储拍卖供不应求, 大豆制油收益创新高 |
4.4大豆粕价格创历史新高, 政策面压力初现 |
4.5 7月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 大豆粕出口大增 |
5食用油 |
5.1基本面利多释放殆尽, QE 3成为市场最大变数 |
5.2成本输入性上涨推动, 大豆油期、现货价格震荡上扬 |
5.3交储需求支撑菜籽油价格, 进口冲击后期不乐观 |
5.4食品工业需求同比下降, 棕榈油去库存化缓慢 |
5.5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大增快于需求增速, 压制价格 |
(10)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多因素推动粮价持续上行 |
1.1.2 粮食生产基础依旧薄弱 |
1.1.3 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粮农收入偏低 |
1.1.4 粮食生产受外部环境影响加大 |
1.1.5 市场调控措施有待完善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粮食生产是基础,关系国计民生 |
1.2.2 产业相对弱质,宏观调控至关重要 |
1.2.3 生产潜力下降,需要政策支持引导 |
1.2.4 需求增加,结构矛盾凸显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的概念及历程回顾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粮食 |
2.1.2 市场调控 |
2.1.3 粮食市场调控 |
2.2 粮食市场调控的历程回顾 |
2.2.1 自由购销体制时期(1949-1952) |
2.2.2 高度集中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 |
2.2.3 购销双轨制时期(1979-1997) |
2.2.4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流通体制过渡时期(1998-2003) |
2.2.5 2004 年至今 |
2.3 2004 年以来主要粮食市场调控政策 |
2.3.1 生产性调控政策 |
2.3.2 流通性调控政策 |
2.3.3 收入性调控政策 |
2.3.4 贸易调控政策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市场调控政策案例分析 |
3.1 稻米 |
3.1.1 稻米产业现状 |
3.1.2 稻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
3.2 小麦 |
3.2.1 小麦产业现状 |
3.2.2 小麦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
3.3 玉米 |
3.3.1 玉米产业现状 |
3.3.2 玉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
3.4 大豆 |
3.4.1 我国和世界大豆产业现状 |
3.4.2 大豆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
3.5 小结 |
第四章 WTO 规则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
4.1 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及成果 |
4.1.1 谈判进程 |
4.1.2 谈判主要内容 |
4.1.3 阶段性成果 |
4.1.4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停滞的原因 |
4.2 中国加入 WTO 在农业方面作出的承诺及政策调整 |
4.2.1 市场准入 |
4.2.2 出口补贴 |
4.2.3 国内支持 |
4.3 WTO 规则体系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
4.3.1 黄箱政策 |
4.3.2 绿箱政策 |
4.3.3 支持总量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效率分析 |
5.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
5.1.1 数据包络分析法介绍 |
5.1.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 |
5.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中国支农政策相关研究方法及结论 |
5.3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效率分析 |
5.3.1 模型变量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
5.3.2 结果分析 |
5.3.3 中国粮食产业支持政策的改进途径 |
5.4 小结 |
第六章 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及效果的国际比较 |
6.1 美国粮食市场调控 |
6.1.1 补贴政策 |
6.1.2 粮食储备管理政策 |
6.1.3 贸易政策 |
6.1.4 信息服务政策 |
6.1.5 评述 |
6.1.6 美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
6.2 欧盟粮食市场调控 |
6.2.1 价格支持政策 |
6.2.2 补贴政策 |
6.2.3 贸易政策 |
6.2.4 评述 |
6.2.5 欧盟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
6.3 日本粮食市场调控 |
6.3.1 价格管理政策 |
6.3.2 补贴政策 |
6.3.3 粮食流通管理政策 |
6.3.4 粮食储备政策 |
6.3.5 贸易政策 |
6.3.6 日本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
6.4 WTO 规则下世界各国粮食市场调控发展趋势 |
6.4.1 通过立法巩固粮食生产重要地位 |
6.4.2 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基础作用 |
6.4.3 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过渡 |
6.4.4 调控政策由“黄箱”向“蓝箱”、“绿箱”转变 |
6.4.5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粮食供需 |
6.4.6 鼓励粮食规模化生产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调控政策成效显着,调控体系初步形成 |
7.1.2 黄箱政策空间宽裕,年际支持有所波动 |
7.1.3 调控目标有待调整,口粮作物亟需重视 |
7.1.4 把握国情主要特点,借鉴国际有益经验 |
7.1.5 粮食特殊商品属性,自由贸易步履维艰 |
7.2 对策建议 |
7.2.1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市场调控原则 |
7.2.2 加快粮食立法进程,依法调控粮食市场 |
7.2.3 有效利用黄箱政策,确保农民生产收益 |
7.2.4 充分利用政策空间,扶持生产健康发展 |
7.2.5 完善产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支撑体系 |
7.2.6 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余缺 |
7.2.7 分类指导粮食价格,确保食用粮食安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东北粮食部门大幅下调陈玉米出库价格(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泽群.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2]连云港市粮食流通政策执行研究[D]. 汪慧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3]中国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 黄青青. 江西财经大学, 2019(12)
- [4]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及展望[J]. 张义博.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1)
- [5]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区间分析[D]. 赵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4)
- [6]广东省12月玉米、豆粕、进口鱼粉价格分析[J]. 严炯钧. 饲料广角, 2013(23)
- [7]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研究[D]. 刘星. 吉林大学, 2013(08)
- [8]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9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11)
- [9]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8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10)
- [10]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 矫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