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蓖麻蚕,家蚕,组织器官,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赵萍,张艳,钟晓武,王凌燕,谭祥[1](2016)在《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在蓖麻蚕主要组织中的分布及血液中的含量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蓖麻蚕Samia cynthia ricini属于鳞翅目昆虫,其体内存在的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hymotrypsin inhibitor,CI)对蓖麻蚕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自身防御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获得蓖麻蚕的CI种类分布信息,以及研究各种CI的功能,可以为鳞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和CI活性染色技术,对18个蓖麻蚕品系的主要组织器官中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多态性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各品系血液中的蛋白含量和CI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在p H 8.6电泳下,各品系血液中共检测到7条CI活性带,在p H4.0电泳下,各品系血液中可检测到3条CI活性带;血液中的CI含量从5龄第3天幼虫期到化蛹当天一直维持着很高的含量;头、体壁和脂肪体中的CI都不如血液中的CI含量高,而丝腺中未检测到任何CI。【结论】与家蚕Bombyx mori血液中的含量相比,蓖麻蚕血液中的CI含量更高,CI种类多态性分布不仅体现在不同品系的同一组织,还体现在同一品系的不同组织。(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曾凡逵,周添红,康克归,刘刚[2](2015)在《马铃薯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力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测定对于马铃薯块茎蛋白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马铃薯蛋白的分离纯化,本文将会详细阐述马铃薯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测定方法。本文所描述的方法是以酪蛋白为底物,在275 nm检测波长下采用分光光度法,在存在和不存在抑制剂的情况下,用一定量胰凝乳蛋白酶水解酪蛋白,测定酪蛋白分解产物的生成量。检测结果表明,从马铃薯块茎中提取的粗蛋白溶液其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力为98.31 CUI/mg,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为82.11μg/mg,即每毫克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82.11μg胰凝乳蛋白酶。理论上,每100 g马铃薯块茎所含的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147.43 mg胰凝乳蛋白酶的活力。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马铃薯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测定,对其他所有来源的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力测定同样适用。(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刘夫锋,纪络,董晓燕[3](2010)在《渗透剂的分子体积和极性表面积分率对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2热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剂对蛋白质的稳定能力不仅与其极性表面积分率(fpSA)有关,而且也与其分子体积(V)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渗透剂稳定蛋白质能力的分析,需要同时考虑渗透剂的fpSA和V.为了考察渗透剂的fpSA和V对稳定蛋白质能力的影响,本文以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2(CI2)为模型蛋白,首先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考察了数种典型渗透剂对CI2热稳定性的影响;并根据模拟数据计算得到了渗透剂影响蛋白质热稳定性的一维结构参数;然后利用统计学双参数拟合,同时引入渗透剂的fpSA和V,建立了用于分析渗透剂稳定蛋白质能力的模型;最后利用模型分析了渗透剂的fpSA和V与其稳定蛋白质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定义并计算得到的一维结构参数能够较好地描述在热变性条件下渗透剂对CI2的稳定能力;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分析渗透剂对蛋白质的稳定能力;并且由于V和fpSA二次项的引入,可大大提高仅以fpSA为参数的模型的精度;另外,渗透剂对蛋白质的热稳定能力与其V成正比;由于拟合公式中引入了fpSA二次项,在fpSA小于0.7时,fpSA与渗透剂的稳定能力呈现负相关,但当fpSA大于0.7时,其与渗透剂的稳定能力反而呈现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赵巧玲[4](2007)在《家蚕血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b1编码基因Ict-H启动子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完成,标志着家蚕分子生物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家蚕是鳞翅目的一种重要模式昆虫,对其生理、病理和天然免疫机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明家蚕的抗病机制,从而培育抗病家蚕品种,而且将为农林害虫防治新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家蚕基因组分析,发现有69个与免疫和防御相关基因。而蛋白酶抑制剂是昆虫的天然性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蚕血液中存在的Kunitz型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hymotrypsin inhibitor) CIb1,参与调节控制细菌侵染引起的黑化形成反应,可能在家蚕的天然性免疫反应路径中担任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对家蚕蛋白酶抑制剂CIb1编码基因Ict-H启动子特性的分析,初步阐明了其启动子的结构、上游调控元件,明确了BmNPV感染对Ict-H启动子发生作用的主要病毒因子,并研究了热刺激、外源昆虫激素等对Ict-H启动子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家蚕抗病机制和免疫机理的研究建立了基础,并为其它昆虫相关研究提供借鉴。1、初步阐明了家蚕Ict-H启动子的结构和上游调控元件根据BGI-Sikworm数据库登录的家蚕lct-H启动子序列(AADK01017234.1)设计合成PCR引物,PF1、PF2、PF3、PF4、PF5和PR,分别对应Ict-H转录起始位点上游—824~—816 nt、—672~—649 nt、—506~—482 nt、—302~—282 nt、—72~—51 nt和互补链—16~+10 nt。从“p50”基因组克隆Ict-H启动子,构建Ict-H启动子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报告质粒,体外(家蚕BmN培养细胞)分析其活性,并通过缺失分析研究了该启动子的结构及其上游调控元件。结果显示,844 bp家蚕Ict-H基因启动子片段包含Bml元件、TATA盒、CCAAT元件(互补链上)、LPS应答元件CATTW、转录因子NF-κB结合位点序列GGGAACTCCT和GATA盒等元件。不同长度的Ict-H启动子活性存在明显的差别:82 bp启动子片段包含真核基因核心启动子元件,因此仍具有基本的转录活性;312 bp启动子片段的活性极显着高于82 bp启动子,提示在—303~—74 nt区段其中存在Ict-H基因转录正调控元件;但是,当启动子片段长度达到516 bp时,转录活性反而急速下降,提示在—506~—303 nt区段存在强力抑制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元件;而Bml(—624~—423)元件对Ict-H启动子转录活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当启动子片段长度达到682 bp和844 bp时,即分别包含部分和全部Bml元件,转录活性又相应提高。2、发现家蚕Ict-H启动子在品种间存在多型性用引物PF2和PR克隆Ict-H启动子时,以p50基因组DNA为模板只获得1种长度的片段;以“苏·菊×明·虎”群体基因组DNA为模板获得4种不同长度的片段(682bp,696 bp,550 bp和564 bp),且它们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称之为Ict-H启动子类似片段。那么这些不同片段是不同基因的启动子,还是同一基因的启动子存在多型性呢?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又分别以“苏·菊×明·虎”及亲本品种“苏”、“菊”、“明”、“虎”和“p50”、“C108”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F2和PR引物克隆了Ict-H启动子类似片段,并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从“p50”、“苏”、“菊”叁个品种克隆的Ict-H启动子与BGI-Sikworm数据库登录的Ict-H启动子序列相似性达99.17%,命名为基本型。从“C108”、“明”和“虎”叁个品种克隆的Ict-H启动子,缺失了基本型中—517~—386 nt的132 bp片段,但在—122~—121 nt间插入了1个14 bp序列正向重复序列AACGATATCATGCA,命名为缺失插入型。“苏·菊×明·虎”,除具有其亲类型外,增加了2种新类型:一种为缺失型,缺失了基本型—517~—386nt的132bp片段;另一种为插入型,在基本型的—122~—121nt间插入了1个14 bp序列。为了进一步查明4种Ict-H启动子类似片段是否都控制Ict-H基因,在Ict-H基因第1外显子内设计反向引物,分别以“苏”、“虎”和“苏·菊×明·虎”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带有启动子和部分第一外显子的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从“苏”获得的片段只有基本型;从“虎”获得的片段只有缺失插入型;从“苏·菊×明·虎”获得的片段有基本型、插入型、缺失插入型和缺失型4种,说明上述4种启动子类似片段都与Ict-H基因相连,即Ict-H基因的启动子具有多型性。“苏·菊×明·虎”4种类型的Ict-H启动子片段恰好为启动子特性分析提供了天然的缺失、插入突变模型。体外瞬时表达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的家蚕Ict-H启动子活性相差甚远,基本型活性较低;缺失型活性特别高,大约是基本型的5000倍,说明缺失的132 bp片段对启动子活性有很大影响。插入型活性最低,缺失插入型活性极显着低于缺失型,说明14 bp的插入明显抑制该启动子的活性。3、BmNPV感染增强Ict-H启动子转录活性在体外条件下研究了BmNPV感染对Ict-H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BmNPV感染能增强Ict-H启动子转录活性,说明Ict-H启动子对BmNPV感染有应答反应。但病毒(或其因子)对不同长度的Ict-H启动子活性的增加倍数有明显的差异,其中682 bp和516 bp活性增加幅度大,而844 bp、312 bp和82 bp增加幅度较小。时相分析表明,BmNPV对启动子的作用最早在感染后3h左右。BmNPV极早期蛋白IE-1也能显着增强Ict-H启动子活性,说明IE-1可能是增强Ict-H启动子活性的主要病毒因子之一。BmNPV hr3作为增强子能显着增强Ict-H启动子活性,而hr3作为反式作用的病毒因子时,需要BmNPV或IE-1的激活。4、BmNPV感染影响家蚕体内CIbl的表达用BmNPV感染家蚕幼虫,以蒸馏水处理的家蚕为对照,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活性染色技术,调查了BmNPV感染对家蚕血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b1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经口接种还是注射接种,BmNPV感染24 h内家蚕血液中CIb1蛋白量减少,而24 h后CIb1蛋白量与对照相比几乎无差异,这进一步说明CIb1在家蚕天然性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家蚕Ict-H缺失型启动子兼具组成型和诱导型特征家蚕Ict-H基因550 bp缺失型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质粒,不仅能在家蚕卵巢来源的BmN细胞、家蚕体内(血淋巴)表达,而且能在秋粘虫来源的Sf9细胞中表达,说明该启动子属于组成型启动子。但是报告质粒在家蚕来源的细胞中表达水平高,在非家蚕来源的细胞中表达水平低,表明该启动子具有一定的种特异性。体外(BmN)调查了BmNPV感染、IE-1表达质粒pT-ie-1共转染,添加LPS或外源昆虫激素MH、JHA、DH以及37℃热刺激,对550 bp缺失型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mNPV、病毒因子IE-1 (pT-ie-1)、热刺激对550 bp缺失型Ict-H启动子的活性有激活作用,说明550 bp缺失型启动子又具有诱导型特征,病毒入侵时Ict-H的转录水平提高,以增加CIb1的浓度抵御病毒入侵带来的影响。而LPS、MH、JHA对550 bp缺失型启动子活性有抑制作用;DH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12-01)
赵秀振[5](2007)在《蓖麻蚕体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调查及其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酶抑制剂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它们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的各种组织中,主要的生理功能是防止不必要的蛋白水解。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一种,对维持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昆虫体内非细胞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蓖麻蚕是我国叁大产丝昆虫之一,对其体内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蓖麻蚕本身生理、生化的研究,也必将对其他野生鳞翅目昆虫生理、生化的研究产生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活性染色技术,对20个蓖麻蚕品种血液CI的种类和同一品种不同发育时期CI活性变化进行了调查。由于各种CI等电点不同,引起迁移速度有快慢,在碱性电泳中检测到7种CI,定名为E-CI1、E-CI2、E-CI3、E-CI4、E-CI5、E-CI6、E-CI7,等电点依次减小:在酸性电泳中检测到2种CI,定名为E-CIa、E-CIb。其中E-CI1、E-CI2、E-CI3、E-CI6、E-CI7、E-CIa、E-CIb为供试品种所共有,表明它们是蓖麻蚕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对同一蓖麻蚕品系不同发育时期血液CI的调查显示,随5龄期发育,CI的活性有逐渐递增的趋势。根据家蚕中编码成熟CI-b1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对8个蓖麻蚕品种的CI基因进行了克隆。结果在8个品种中克隆的基因相同,基因序列长为189bp,预测编码62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蛋白,对蛋白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有一个典型的Kunitz结构域。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克隆的序列包含了编码家蚕成熟CI-b1的完整核酸序列。将蓖麻蚕E-CI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并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超声裂解后经SDS-PAGE检测,诱导的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融合蛋白的分子量大约为15kD,最佳诱导时间为8小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7-06-01)
赵秀振,赵巧玲,唐顺明,沈兴家,徐安英[6](2007)在《蓖麻蚕血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种类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为昆虫体内重要的调控因子,是昆虫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活性染色方法,对20个蓖麻蚕品种血液CI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在碱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检测到7种CI,定名为E-CI1、E-CI2、E-CI3、E-CI4、E-CI5、E-CI6、E-CI7;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检测到2种CI,定名为E-CIa、E-CIb。对同一蓖麻蚕品种不同发育时期血液CI的调查显示,CI 5的活性有随5龄期经过而递增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李娟,赵萍,代方银,孙全,夏庆友[7](2006)在《家蚕血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多态性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Bombyxmori的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hymotrypsininhibitor,CI)在家蚕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在群体水平上的多态性分布,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调查了425个家蚕品系的血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基因IctA、IctD和IctE在所有家蚕品系中存在,暗示它们是家蚕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基因;相反,至少在9个家蚕品系中发现基因IctB和IctH都没有表达,而这些品系没有明显的生理缺陷。在中国品系和日本品系家蚕之间,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对52个纯品系家蚕的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分布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分布与其系统、眠性和化性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存在于不同家蚕品系中,同时多态性的分布特征也表明其生理功能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张苗,张耀洲,张文波,金勇丰,蓝航莲[8](2005)在《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CI-SB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CI-SB的功能和作用机理,利用RT-PCR技术,从家蚕总RNA中扩增到家蚕SCI-SB基因片段,构建了含有GST标签的融合表达质粒pGEX4T-1-SCI-SB。采用pGEX融合蛋白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重组GST融合蛋白质,表达量可占菌体蛋白的15%。将包涵体变性、复性处理以后,进一步利用GSTTrapFF亲合层析一步获得了重组蛋白。将该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纯种大白兔,获得效价高的多克隆抗体。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酶活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5年03期)
刘俊果,沈睿,邢建民,阳承利,刘会洲[9](2005)在《竞争性抑制剂对反胶团萃取过程中α胰凝乳蛋白酶活力的稳定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竞争性抑制剂苯基硼酸对α胰凝乳蛋白酶反胶团萃取过程的影响及对酶活力的稳定作用.研究发现,向AOT/isooctane反胶团中添加一定量的苯基硼酸,萃取率会略有增加,反萃取率则无显着变化.酶活力的回收率显着提高,酶活力对萃取和反萃时间的耐受性显着增强.苯基硼酸和α胰凝乳蛋白酶之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是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李娟[10](2005)在《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多态性研究及其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的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hymotrypsin inhibitor,CI)在维持家蚕的正常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对其遗传规律、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分离纯化、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基因组序列和结构、表达谱、表达调控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调查分析了家蚕CI在品系间的多态性分布;其次利用已知的CI基因信息,克隆并分析了一个新的家蚕CI基因;然后,结合家蚕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对家蚕CI基因群进行了综合分析。 本研究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Nativ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Native-PAGE)电泳对425个家蚕品种的血液CI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编码CI的3个基因Ict-E、Ict-D和Ict-A在所有品系中均表达,表明它们对家蚕的正常生长发育是必要的;9个品系没有基因Ict-H和Ict-B的表达,这些品系生长发育相对缓慢,但并没有重大的生理缺陷;(2)家蚕中系和日系之间,CI分布情况基本一致;(3)发现以前报道很少的CI-5、CI-11和CI-12在此次调查的多个品系中表达,并且CI-5通常和CI-6’一起表达,CI-11、CI-12通常和CI-13’一起表达,基于CI-11、CI-12、CI-13’和CI-13a、CI-13b、CI-13c在带形和表达上的一致性,推测CI-11应为CI-13’a,CI-12为CI-13’b;(4)使用软件DPS将52个纯品系的电泳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聚类结果与其系统、眠性和化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各种CI广泛存在于不同家蚕品系中,可能与家蚕基本的生理生化相关。 根据家蚕SCI-SB的mRNA设计引物,从家蚕品系13-121的基因组DNA和cDNA中克隆了一个新的CI基因。对其基因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克隆的基因组序列共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外显子和内含子边界符合典型的GT-AG结构,而且内含子中没有插入反转座子Bm1。其基因组结构与CI-b1和CI-13的是相似的。克隆的CI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55 bp,编码85个氨基酸,前23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预测成熟蛋白质的分子量为7059.81Da,等电点为4.49。使用SMART在线程序预测蛋白质结构域,显示该蛋白含有一个典型的Kunitz结构域。与家蚕其他同类型的CI相比,具有5个CI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活性位点为AYI,与基因Ict-A编码的CIs的活性位点相同。在Genebank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显示所克隆的基因与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同源。因此此次克隆的基因为一个新的Kunitz类型的CI基因,命名为CI-fb。RT-PCR分析发现CI-fb在家蚕13-121的脂肪体、精巢、卵巢、马氏管、气管和中肠6个组织中表达,而在丝腺、血细胞和体壁中没有表达,是一个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他的Kunitz类型的CI也是组织特异表达的。 在Genebank进行同源性检索还发现:在核酸序列水平上,CI-fb与家蚕Kunitz类型的CI-13、CI-b1和SCI-SB同源性分别是94%、95%和94%;在氨基酸序列水平,与CI-13、CI-1、CI-2、CI-b1和SCI-SB同源性分别是83%、85%、85%、84%和90%。该结果表明CI-fb与Kunitz类型CI不论在核酸或蛋白水平都显示出高度的同源性,暗示它们可能来源(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期刊2005-05-19)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测定对于马铃薯块茎蛋白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马铃薯蛋白的分离纯化,本文将会详细阐述马铃薯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测定方法。本文所描述的方法是以酪蛋白为底物,在275 nm检测波长下采用分光光度法,在存在和不存在抑制剂的情况下,用一定量胰凝乳蛋白酶水解酪蛋白,测定酪蛋白分解产物的生成量。检测结果表明,从马铃薯块茎中提取的粗蛋白溶液其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力为98.31 CUI/mg,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为82.11μg/mg,即每毫克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82.11μg胰凝乳蛋白酶。理论上,每100 g马铃薯块茎所含的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147.43 mg胰凝乳蛋白酶的活力。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马铃薯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测定,对其他所有来源的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力测定同样适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赵萍,张艳,钟晓武,王凌燕,谭祥.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在蓖麻蚕主要组织中的分布及血液中的含量和活性[J].昆虫学报.2016
[2].曾凡逵,周添红,康克归,刘刚.马铃薯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力的测定[J].现代食品科技.2015
[3].刘夫锋,纪络,董晓燕.渗透剂的分子体积和极性表面积分率对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2热稳定性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10
[4].赵巧玲.家蚕血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b1编码基因Ict-H启动子特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7
[5].赵秀振.蓖麻蚕体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调查及其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6].赵秀振,赵巧玲,唐顺明,沈兴家,徐安英.蓖麻蚕血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种类的调查[J].蚕业科学.2007
[7].李娟,赵萍,代方银,孙全,夏庆友.家蚕血液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多态性分布[J].昆虫学报.2006
[8].张苗,张耀洲,张文波,金勇丰,蓝航莲.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CI-SB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J].蚕业科学.2005
[9].刘俊果,沈睿,邢建民,阳承利,刘会洲.竞争性抑制剂对反胶团萃取过程中α胰凝乳蛋白酶活力的稳定作用[J].过程工程学报.2005
[10].李娟.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多态性研究及其基因克隆[D].西南农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