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隆升论文_曾强,徐天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原隆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原,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层析,季风,盆地。

高原隆升论文文献综述

曾强,徐天德[1](2019)在《青藏高原东部雀儿山地区新近纪隆升速率探讨——来自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地区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新获得了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分别为4. 9±0. 3Ma、6. 2±0. 5 Ma、7. 2±0. 4 Ma和7. 3±0. 7 Ma。运用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计算出雀儿山花岗岩体新近纪的隆升速率,为0. 15~2 mm/a,平均隆升速率为0. 78mm/a。隆升速率在每个阶段有所不同,但呈现出一种快速隆升→缓慢隆升的过程,为整个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过程提供了约束条件。(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周江羽,王江海[2](2019)在《青藏高原中东部早期构造隆升对古近纪盆地充填和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已引起盆地构造、沉积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的响应。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广泛分布的巨厚粗碎屑岩充填、新特提斯海湾消亡、大规模地壳挤压褶皱冲断和高钾岩浆活动、周缘前陆盆地形成、干旱-温暖极热事件以及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等。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和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玉树-囊谦地区断陷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挤压掀斜和冲断,在盆缘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地内地层发生明显的褶皱变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巨厚层状底砾岩、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南部巴塘-丽江地区形成走滑-拉分盆地。区域地层对比、细碎屑岩内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U-Pb和~(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地内充填沉积物形成于始新世(56~32Ma)。古近纪紫红色细粒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表明盆地封闭期处于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38~32Ma是自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中东部从转换挤压到转换伸展的过渡阶段,出现了大规模高钾火山喷发和随后的岩浆侵入,并导致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北部盆地的封闭时间(约37Ma)早于南部盆地的裂解(约32~28Ma)。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主要是自约38 Ma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陆壳挤压、变形和缩短,及由高原早期构造隆升诱导的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胡懿灵,刘治博,王根厚,宋扬,袁国礼[3](2019)在《藏北双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赞宗错安山岩: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时间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广泛分布早白垩世安山岩,其中碰撞后地壳增生所产生的安山岩对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赞宗错安山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下白垩统去申拉组陆相红层中,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安山岩形成于113. 44±0. 88Ma~115. 00±0. 51Ma,属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赞宗错安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同时,安山岩εNd(t)为-3. 56~-1. 40,(87Sr/86Sr)i相对恒定(0. 7069~0. 7079),εHf(t)值为较小的正负值(-3. 66~6. 05)。Sr-Nd-P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显示安山岩来自幔源玄武质岩浆上涌造成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重熔,为碰撞后地壳增生、下地壳重熔的产物,同时有幔源物质加入,指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壳加厚及隆升。结合拉萨-南羌塘地块碰撞时间,推断赞宗错安山岩发育年代代表了高原中部早期隆升时间。本文为探讨青藏高原早期隆升提供了物质记录和有力证据。(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晓东,Buwen,DONG,Zhi-Yong,YIN,Robin,S.SMITH,郭庆春[4](2019)在《大陆漂移、高原隆升与新生代亚-非-澳洲季风区和干旱区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非-澳洲季风区和干旱区的面积约占这叁大洲陆地总面积的60%以上.基于新生代以来亚-非-澳洲季风和干旱环境以及东半球海陆分布和青藏高原等地形显着变化的地质事实,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开展新生代5个特征地质时期气候模拟试验,系统探讨了新生代亚-非-澳洲季风区和干旱区形成演化及其受大陆漂移和高原隆升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非-澳洲季风区和干旱区形成的时间和原因明显不同.北非与南非季风在古新世中期已经存在,南亚次大陆季风在始新世印度大陆移入北半球热带后开始出现,而东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季风在中新世才建立.北非、南非、南亚和澳大利亚热带季风的建立是大陆漂移的位置和热带辐合带季节性迁移共同决定的,而青藏高原的位置和高度则是东亚季风建立的关键因素.北非、南非、亚洲和澳大利亚副热带干旱区的存在取决于大陆的位置和行星尺度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阿拉伯半岛和西亚干旱区的发展与区域尺度海陆变迁,特别是古特提斯海的退缩密切相关,而亚洲内陆中纬度干旱区的形成则是青藏高原隆升的结果.这一研究揭示了地球构造边界条件在地质时期区域气候环境形成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慧,吴瑾,于保禄[5](2019)在《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油气充注与青藏高原隆升耦合关系的包裹体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厘定柴达木盆地内含油气储层中烃类充注历史对于全面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构造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的成藏和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详尽地调查了柴西南区新生界主力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及所对应的烃类充注期次及时间,全面厘清了油气充注期次与高原隆升强活动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普遍存在至少2期次的油气充注,通常发生在青藏高原隆升强活动期C、D和E期(中新世以后),几乎所有的油气藏均在强活动E期发生过规模化的油气聚集,说明青藏高原隆升运动末期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多期成藏、晚期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早期充注的石油可能改变砂岩储层的天然亲水性,有利于晚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储层在继续埋藏过程中的物性损失,预示着深层存在油气勘探潜力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师文贝,王非,杨列坤,吴林,张炜斌[6](2018)在《阿尔金山脉穿时性剥露对青藏高原北缘隆升历史的制约:(U-Th)/He年代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模式及时代一直地球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Meyer et al.,1998; Yin et al.,2002;Wang et al.,2008)。阿尔金断裂带贯穿了高原北缘几条大的逆冲推覆带,以地壳缩短的形式吸收了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大部分应力。在其控制下,阿尔金山脉隆升时代的确定对我们研究阿尔金(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38: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专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专题4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期刊2018-10-21)

叶卓,高锐,李秋生,徐啸,黄兴富[7](2018)在《青藏高原向东挤出与向北扩展——高原隆升深部过程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下方的软弱物质在印度-欧亚大陆的汇聚挤压作用下,从增厚、抬升的高原中部向东部逃逸挤出.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地震密集台站剖面观测给出的青藏高原-秦岭构造转换带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断面,结合前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探讨了青藏高原物质向东的挤出,揭示秦岭作为一个可能的通道,将如何协调青藏高原物质的挤出,进而探讨上述地球动力学过程如何影响高原东缘的隆升和扩展,并对比了青藏高原东缘和北缘的地壳变形增厚机制以及地幔岩石圈行为模式之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受区域大型断裂带控制的中下地壳软弱物质挤出和由软流圈地幔流触发的岩石圈底部拆沉导致的重力均衡,可能同时在青藏高原东缘下方发生,断裂和块体控制的壳内软弱物质挤出可能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带上大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深部孕震机制.上述两个机制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东缘与秦岭以及四川盆地构造转换带区域的高原隆升和扩展.青藏高原东缘物质挤出的深部过程与处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青藏高原-阿拉善构造转换带区域的高原向北扩展之深部机制存在差异,而造成高原北缘与东缘差异隆升模式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可能是从青藏高原中东部(青藏高原内部)到高原北缘岩石圈性质的横向变化.(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31期)

包浪,王楠,倪志耀,卢涛[8](2018)在《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从季风角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作为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演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因紧邻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复杂,该区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至今仍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整理总结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各子系统形成与发展的相关性,从季风的角度分析了高原隆升对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对西南地区气候起控制性作用的东亚季风、南亚季风以及高原季风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虽然东亚夏季偏南风在约22 Ma就因海陆差异形成,但冬季风却是在约7.2 Ma因青藏高原隆升才出现;南亚夏季风(西南季风)约在12 Ma因喜马拉雅山脉及临近山脉形成而出现,而其冬季风形成时间及原因与东亚冬季风相似,同样离不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季风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高原隆升,其约在36 Ma青藏高原主体隆升至约1500 m时才开始形成。(2)亚洲季风各子系统对西南地区的气候演变有重要影响。尽管东亚冬季风不能直接影响西南地区,但青藏高原隆升增强了海陆差异及其热源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并给西南地区带来水汽;南亚冬季风使得西南地区变得相对寒冷干燥,而南亚夏季风因青藏高原的隆升得到进一步加强,其通过形成南北向的水汽通道成为西南地区温暖湿润气候的主导者;高原冬、夏季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使得西南地区季节性干冷与湿润气候的差异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雪[9](2018)在《隆升并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们的“老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被誉为生物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千万年来,青藏地区经历了从热带平原到高寒草甸的沧桑巨变。化石证据表明,这一生长过程中,无数新物种应运而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报告会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植(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9-13)

张风雪,吴庆举,丁志峰[10](2018)在《青藏高原东部P波速度结构及其对高原隆升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密度流动台站数据和位于研究区范围内固定台站的同期数据,采用远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高分辨的壳幔P波速度异常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的速度异常主要集中在地壳及上地幔顶部.高原内部强烈变形的区域存在深达200 km左右的低速异常,而高原周边克拉通性质的块体下方存在深达200~300 km的高速异常,高、低速异常和构造块体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400 km以下区域,速度异常的幅值和范围都很小,可认为其速度值与全球平均模型一致,不存在明显的高速俯冲物质和低速地幔上涌物质.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成因主要由浅部的低强度岩石圈变形所导致,由于同时受到印度板块推挤和周边刚性块体的制约,青藏高原下方低强度岩石圈的水平缩短吸收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垂直向伸展导致高原隆升.(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19期)

高原隆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已引起盆地构造、沉积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的响应。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广泛分布的巨厚粗碎屑岩充填、新特提斯海湾消亡、大规模地壳挤压褶皱冲断和高钾岩浆活动、周缘前陆盆地形成、干旱-温暖极热事件以及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等。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和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玉树-囊谦地区断陷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挤压掀斜和冲断,在盆缘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地内地层发生明显的褶皱变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巨厚层状底砾岩、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南部巴塘-丽江地区形成走滑-拉分盆地。区域地层对比、细碎屑岩内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U-Pb和~(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地内充填沉积物形成于始新世(56~32Ma)。古近纪紫红色细粒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表明盆地封闭期处于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38~32Ma是自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中东部从转换挤压到转换伸展的过渡阶段,出现了大规模高钾火山喷发和随后的岩浆侵入,并导致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北部盆地的封闭时间(约37Ma)早于南部盆地的裂解(约32~28Ma)。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主要是自约38 Ma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陆壳挤压、变形和缩短,及由高原早期构造隆升诱导的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引起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原隆升论文参考文献

[1].曾强,徐天德.青藏高原东部雀儿山地区新近纪隆升速率探讨——来自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

[2].周江羽,王江海.青藏高原中东部早期构造隆升对古近纪盆地充填和演化的影响[J].地质学报.2019

[3].胡懿灵,刘治博,王根厚,宋扬,袁国礼.藏北双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赞宗错安山岩: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时间约束[J].岩石学报.2019

[4].刘晓东,Buwen,DONG,Zhi-Yong,YIN,Robin,S.SMITH,郭庆春.大陆漂移、高原隆升与新生代亚-非-澳洲季风区和干旱区演化[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5].李慧,吴瑾,于保禄.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油气充注与青藏高原隆升耦合关系的包裹体证据[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6].师文贝,王非,杨列坤,吴林,张炜斌.阿尔金山脉穿时性剥露对青藏高原北缘隆升历史的制约:(U-Th)/He年代学证据[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38: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专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专题4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2018

[7].叶卓,高锐,李秋生,徐啸,黄兴富.青藏高原向东挤出与向北扩展——高原隆升深部过程之探讨[J].科学通报.2018

[8].包浪,王楠,倪志耀,卢涛.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从季风角度研究[J].地球环境学报.2018

[9].杨雪.隆升并非一次完成青藏高原曾是它们的“老家”[N].科技日报.2018

[10].张风雪,吴庆举,丁志峰.青藏高原东部P波速度结构及其对高原隆升的启示[J].科学通报.2018

论文知识图

青藏高缘东缘构造变形模式图义敦地区区域构造图研究区交通位置示意图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及本文研究区域...柴达木盆地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图(据...青藏高原东缘平面模拟结果与区域构造...

标签:;  ;  ;  ;  ;  ;  ;  

高原隆升论文_曾强,徐天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