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液传质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质,系数,液相,粒径,方法,表面积,反应器。
气液传质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耿康生,李育敏,陆佳冬,刘鹏真,汪军[1](2018)在《化学吸收法测定新型复合转子旋转床气液有效比表面积及液相传质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不同浓度的Na OH溶液吸收CO2,分别测定新型复合转子旋转床的气液有效比表面积和液相传质系数,考察了液量、气量和转速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复合转子旋转床的有效比表面积和液相传质系数均随液量、气量和转速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与折流式旋转床相比,新型复合转子旋转床转子的有效比表面积增大7%~159%,液相传质系数降低7.7%~18.2%,最终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增大4%~132%.(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许超,周加贝,朱家骅,宫源,刘仕忠[2](2017)在《搅拌槽中颗粒粒径对固液传质系数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搅拌槽(直径0.1m/平底/无挡板)中临界搅拌转速下固相浓度为0.10,0.15,0.20,0.25,0.30(v/v)时石膏颗粒粒径对固液传质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粒径为35,58,78,120,195,205μm的颗粒均在固相浓度0.20(v/v)附近达到固液传质系数的最大值。此浓度下固液传质系数随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大,但增大的趋势逐渐放缓,主要原因为粒径减小导致体系的表观粘度增大。根据Kolmogoroff的各向同性湍动理论关联颗粒粒径与固液传质系数,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小于15%。(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2017年03期)
刘柏彤[3](2017)在《伴有Rayleigh对流的气—液界面传质过程的模拟与传质系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液界面传质过程中,若气-液界面处溶质的浓度梯度引发逆向的密度梯度,则该传质体系为Rayleigh不稳定体系。如果该不稳定性达到临界值并且在界面处存在扰动,则在界面处会引发Rayleigh对流。Rayleigh对流结构逐渐向液相主体演化,从而对界面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乙醇-CO_2吸收过程为例,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有限差分混合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液相随机扰动模型,对气-液界面传质过程中出现的Rayleigh对流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并且以Rayleigh对流临界开始时间为判断标准,确定了随机扰动模型的扰动参数取值。将二维数值模拟得到的液相浓度等值线分布和Rayleigh对流发展特征与纹影仪实验图像结果对比,验证了该二维数值模拟方法控制数值噪音的有效性和反映Rayleigh对流特征的准确性,为传质系数预测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由于缺乏气-液界面处界面性质的深入了解,加之气-液界面处流体流动的特殊性,至今没有一个普遍通用的传质系数预测模型(公式)。基于上述结果,本文首先开展了伴有Rayleigh对流的气-液界面吸收传质过程的传质系数预测研究。伴有Rayleigh对流的气-液界面传质过程的传质状况取决于界面附近的流动状况,故利用数值模拟提供的近界面区域的场数据,假设该质量传递过程为一种特殊的湍流,借鉴湍流传质模型(小涡模型和表面散度模型)和计算传质学的有关物理量,得到传质系数预测模型(公式)。不同模型(公式)在拟合度、传质系数峰值、传质系数达到峰值时间、相位差、Rayleigh对流完全发展阶段传质系数的瞬时值方面各有优势。良好的传质系数预测结果则表明产生机理不同的漩涡的以相同的方式影响传质。随后,类比得到了解吸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和传质系数预测模型(公式),并结合具体特征优化了传质系数预测模型(公式)。在二维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用于叁维模拟的基于气相随机扰动模型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有限差分方法,与纹影仪实验图像吻合良好,并得到了实验无法观测的现象。沿用二维传质系数预测方法,拟合得预测效果良好的传质系数预测公式(模型)。(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王菊,吴现力,杜春华[4](2016)在《液液传质系数测定实验的数据处理与拟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液传质系数的测定对提高实际萃取设备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学生在处理液液传质系数实验数据时存在的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以在青岛农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所测的醋酸在水和乙酸乙酯中的传质数据为例,介绍了液液传质系数测定实验的数据处理与拟合。(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6年09期)
李京刚,吴思操,刘鹏,程振民,周志明[5](2014)在《超临界条件下甲醇合成的气液传质系数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液体石蜡为惰性液相载体,正己烷为超临界介质,合成气制甲醇为研究体系,测定了超临界条件下叁相浆态床中甲醇合成的气液传质系数。在反应温度238℃、合成气分压3.7 MPa、气体空速2744 h-1条件下,通过不断增加催化剂浓度提高气液传质阻力和反应阻力的相对大小,采用外推法获得完全处于气液传质控制下的气液传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催化剂浓度对CO的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较大,而对CO2的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较小;液相条件下CO、CO2的气液传质系数分别是0.161、0.03 s-1,而超临界叁相甲醇合成中CO、CO2的气液传质系数分别是0.199、0.042 s-1,说明叁相浆态床甲醇合成中引入超临界流体利于气液传质,验证了超临界介质中叁相甲醇合成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海景,程江,王雄[6](2012)在《MATLAB用于单纯形法寻优拟合气液吸收过程的物理传质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和单纯形寻优拟合计算氧在水中吸收的物理传质系数。单纯形法是将吸收全过程的溶解氧浓度-时间曲线数据进行拟合,比前者只采用吸收初期的实验数据拟合精度更高,同时可避免浓度-时间数据需符合线性关系的限制。MATLAB软件可快速实现单纯形最优值搜索。(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2年02期)
李文秀,韩潇,张志刚,范俊刚,王晓兰[7](2011)在《第二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搅拌罐中的水吸收CO2为研究体系,分别采用异戊醇、苯和正己烷为第2液相,通过实验考察了第2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第2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体积传质系数KLa有很大的影响,且不同的第2液相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KLa均随搅拌速度和第2液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表观气速(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加。KLa值可通过插值函数微商法直接测得,也可通过渗透模型计算得到。直接测得的KLa值与渗透模型计算得到的KLa值的结果吻合良好。说明了渗透模型中的计算过程适合此气液传质系统,模型中的气泡直径及气液接触面积的计算数据可为气液传质过程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1年01期)
门卓武,阙国和[8](2009)在《运用神经网络预测浆态床反应器气含率和体积气液传质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一般要涉及叁大要素:训练样本、学习算法和网络结构。论述了如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工艺参数(空塔气速,浆液固体颗粒浓度和系统压力)对浆态床反应器的气含率及体积气液传质系数影响的模型。实验中进行了网络模型最优化,并由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预测样本叁维立体图,图形连续光滑,较好的反映了工艺参数与气含率及体积气液传质系数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石油规划设计》期刊2009年06期)
王玉华,朱学栋,卞太锋,吴勇强,朱子彬[9](2008)在《鼓泡塔反应器中乙烯-苯体系气液传质系数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乙烯-苯系统为对象,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采用单孔进气,研究了常温常压下鼓泡塔反应器内的传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塔内液体循环速度0.02m·s-1,空塔气速2.1×10-4~6.1×10-4m·s-1、进气孔径0.8~2mm实验条件下,乙烯在苯中的吸收溶解过程主要与温度、压力及气体和液体的性质有关;吸收过程刚开始时,气泡当量直径较大,气泡消失速率较大,吸收过程类似于CO2在水中的吸收过程;气液传质比表面积a随着空塔气速的增大而增大,孔径和空塔气速的影响可以忽略;气液传质系数kL受空塔气速、进气孔径变化的影响很小,其值约为1.372×10-4m·s-1。(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建辉,曾清华,苏宜丰,姚丹龙,王亦飞[10](2007)在《循环浆态床气液传质系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空气-水-玻璃微珠和空气-石蜡油-玻璃微珠两种叁相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常温常压下分别考察了液体介质的粘度等物性因素,表观气速、固含率、液体循环量等操作因素,气体分布器、分隔板等结构因素对循环浆态床反应器气液传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液传质系数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随液体粘度和固含率的增大而减小,当表观气速和固含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传质系数趋于稳定;低气速下,玻璃烧结板的传质效果较好,而较高气速时,多孔板和新型锐孔分布器的传质效果较好;分隔板能显着增大气液传质系数。对多孔板分布器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出气液传质系数的经验关联式,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07年05期)
气液传质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搅拌槽(直径0.1m/平底/无挡板)中临界搅拌转速下固相浓度为0.10,0.15,0.20,0.25,0.30(v/v)时石膏颗粒粒径对固液传质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粒径为35,58,78,120,195,205μm的颗粒均在固相浓度0.20(v/v)附近达到固液传质系数的最大值。此浓度下固液传质系数随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大,但增大的趋势逐渐放缓,主要原因为粒径减小导致体系的表观粘度增大。根据Kolmogoroff的各向同性湍动理论关联颗粒粒径与固液传质系数,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小于1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液传质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耿康生,李育敏,陆佳冬,刘鹏真,汪军.化学吸收法测定新型复合转子旋转床气液有效比表面积及液相传质系数[J].过程工程学报.2018
[2].许超,周加贝,朱家骅,宫源,刘仕忠.搅拌槽中颗粒粒径对固液传质系数影响[J].四川化工.2017
[3].刘柏彤.伴有Rayleigh对流的气—液界面传质过程的模拟与传质系数预测[D].天津大学.2017
[4].王菊,吴现力,杜春华.液液传质系数测定实验的数据处理与拟合[J].化学工程师.2016
[5].李京刚,吴思操,刘鹏,程振民,周志明.超临界条件下甲醇合成的气液传质系数测定[J].化工学报.2014
[6].海景,程江,王雄.MATLAB用于单纯形法寻优拟合气液吸收过程的物理传质系数[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2
[7].李文秀,韩潇,张志刚,范俊刚,王晓兰.第二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J].化学工程.2011
[8].门卓武,阙国和.运用神经网络预测浆态床反应器气含率和体积气液传质系数[J].石油规划设计.2009
[9].王玉华,朱学栋,卞太锋,吴勇强,朱子彬.鼓泡塔反应器中乙烯-苯体系气液传质系数的测定[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
[10].李建辉,曾清华,苏宜丰,姚丹龙,王亦飞.循环浆态床气液传质系数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