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

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目的:总结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价值,为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2016—2017年收治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的对照组以及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干预的实验组,每组58例。对比两组精神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结果:实验组精神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护理干预,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优势更为明显,可以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健康知晓率的基础上,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精神科;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模式;满意度;健康知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250-02

相对于一般疾病患者,精神科疾病患者自我意识相对较差且疾病认知度不高,常有行为、思维、智力方面的障碍表现,无法有效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甚至个别患者还有过激行为[1]。所以,精神科患者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工作尤为重要,兼具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安全的价值[2]。有报道指出,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价值突出[3]。基于此,本文就我院116例精神科治疗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并进行护理干预,分析优质护理模式干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精神科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期间,总计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组58例。实验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在18~76岁之间,年龄均值(42.05±3.50)岁;躁狂抑郁患者12例,反应性精神病患者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0例,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1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在18~75岁之间,年龄均值(42.20±3.35)岁;躁狂抑郁、反应性精神病患者各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2例,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16例。两组精神科患者组间基本资料对比,P>0.05,具有实验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58例精神科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即日常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

实验组:58例精神科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模式。首先,更新服务流程。精神科护理流程从既往分散式护理转变为集中化护理,对护理人员进行责任划分,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工作负担相当,要求护理人员规范病例记录工作,并实施分床包干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安排责任组长负责。其次,提高护理专业水平。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做好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再教育,强化护理人员心理沟通、咨询学习,提高精神科整体护理水平。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暴力倾向、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另外,学会观察精神类患者的日常表现,尽可能的满足有暴力倾向患者的合理需求,并禁止暴力倾向患者参与竞争性活动,对于情绪异常兴奋患者要去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于有自杀倾向表现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和强化监督。再次,健康教育干预。针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其他途径帮助患者进行情绪的宣泄,并叮嘱家属注意与患者的沟通,避免刺激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帮助其重新认识精神类疾病,利于患者治疗期间的康复效果。第四,人性化护理干预。精神科患者治疗期间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医护工作的配合效果。而病房环境、休息环境、护理人员言谈举止等均会影响患者情绪,需要加以注意。例如,随时保持病房内的整洁以及安静,确保患者住院环境舒适。为患者安排丰富的室内娱乐活动以及康复活动,包括看电影、读书会以及下棋等。最后,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为了调动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以及工作质量,实施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护理人员的总体工资直接受日常工作执行情况、效率、质量影响,实现护理工作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精神科病房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自制问卷调查,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以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精神科患者实验数据结果均进行统计学计算,使用软件包SPSS17.0。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均以%形式展开,χ2检验。P<0.05,证明两组精神科患者指标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标准[4]。

2.结果

2.1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精神科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结果见表1,实验组患者满意度96.5%高于对照组77.6%,经统计学计算χ2=9.2647,P=0.0023。

表1精神科患者组间护理满意度问卷结果对比[n(%)]

3.讨论

当前,医疗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工作的需求更为明显且要求更为严格,所以临床护理工作需要一改既往传统护理中的被动服务,逐渐向主动服务以及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方向发展,确保患者在获得治疗的同时,感到身心愉悦,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对于精神科患者而言,患者情绪变化明显且个别患者有暴力倾向以及轻生表现,对于护理工作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优质护理模式是新型护理模式的代表,在分析患者基本情况、观察患者日常表现、疾病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的临床护理工作,时刻以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确保护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5]。

结合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5%、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98%均高于对照组77.6%、83%。由此说明,相对于常规护理干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更符合精神科护理需求,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钟耕坤,卢庆华,王海荣,等.精神科专业特色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探索[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6):462-463.

[2]孙蕾.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19):126-126.

[3]曹晓燕.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11.

[4]王小玲.创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打造精神科特色服务品牌[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134-2136.

[5]高彦华.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科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3):108-110.

标签:;  ;  ;  

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