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三线国际背景
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势力的包围和威胁之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紧张局势,在1964年、1965年间,多次指示“要准备打仗”,要在内地省由地方建一批小的军工企业,即“小三线”。
上海为响应中央号召,在皖南山区建一批军工企业,由上海在皖南设立的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统筹统建。20世纪80年代初,军工布局调整,国务院批准全部移交给安徽改造利用。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只有提高气象观测的针对性,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965年,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留校任教。1970年调安徽省国防工办工作,先后任职电子工业处、兵器工业处、航空造船处、生产技术处的副处长、处长,1982年担任省国防工办总工程师,省属军工企业军转民技术领导小组组长,1985年调到安徽省经济委员会担任总工程师,兼省政府皖南小三线交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安徽省原副省长张大为、龙念先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我们这个领导小组的成员很多,涉及省直许多厅局,如省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省国防工办、省轻工业厅、省重工业厅、省冶金厅、省纺织厅、省电子局、省劳动局、省教育委员会等,可以看出省委省政府是很重视的。
1984年8月,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工委召开了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会议对上海小三线调整方案表示同意。1985年1月24日,上海方面与安徽商谈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事宜,4天后双方签订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协议》并上报国务院,当年4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和安徽的《交接协议》,并希望两地能团结合作,共同做好调整和交接工作。
上海人对我们印象很好,因为我们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讲话。他们对我非常尊重,喊我陈总。
我代表安徽省接收上海皖南小三线,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当时我们的想法是,上海小三线同志走了,把这些单位交接下来,以为有国务院文件,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实际上,问题还是不少。因为上海有上海方面的实际问题,安徽有安徽方面的实际问题。
上海小三线八五钢厂筹建期间技术人员在审核图纸
上海小三线八五钢厂庆典活动
上海皖南小三线规模宏大
向10 g泡菜中加入90 mL无菌水,充分振荡,采用梯度稀释进行稀释,稀释度为101~108。吸取0.2 mL稀释液涂于含有0.5% CaCO3的改良MRS固体培养基上,30 ℃厌氧箱中培养2~5天,观测菌落形成情况。选取有钙圈生成的菌落,挑取单菌落,反复进行划线分离直至获得纯菌落。
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我国的国防布局、军队装备随之调整。各省、市的小三线企业都逐步转产、搬迁……上海在安徽省建的这批小三线军工单位,经安徽省和上海市协商,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全部留给安徽地方,上海派来的人员原则上由上海市予以接收。调整后有90%以上要回去。黄山茶林场后来没有交接,仍由上海管理。
上海当时主管此项工作的是上海市国防工办主任李晓航,1986年1月以后,由市经委副主任李传卿接任,有一个较强的班子与安徽搞好协调交接工作。当时我们的想法是,这么多年了,上海那么多人到安徽山区来,很不容易。我也是搞军工的,我在大别山待了15年。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在合肥工业大学教书,后来电子工业交给安徽以后,因我在学校是搞无线电的,就被调到省国防工办的雷达厂。我一直是搞业务的,对三线单位情况比较熟悉,地方上不懂国防,就把我从省国防工办调到省经委,负责皖南小三线交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三种形式的交接工作
1984年8月至1988年,是上海小三线调整交接时期,在这一时期,小三线根据国务院对小三线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指示精神,进行分期分批地全面调整。
还有一个是歙县岩寺的小机床厂,他们也是搞得比较好,生产的小机床是出口的。让他们的产销渠道断掉很可惜,当时就想把它外贸的渠道接下来。他们走了以后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接下来的,生产、工艺、设备这些东西,上海的同志都非常负责,把它们都搞得干干净净,我看到以后很满意,这个厂非常负责。很多精尖设备都是在恒温的房间里面的,也是工厂里的宝贝,叫高大精尖设备。后来我们跟上海厂里商量,一部分技术骨干,在自愿的原则下,可以把各种回沪关系都转走,人留下来帮我们带一段时间,我们这边可以给优惠的待遇,当时的工资都是很低的,他们也很愿意。他们留下师傅培训工人。有一些关键的工艺,他们不留下来也不行。有的留了一年,有的两年,还有少数人留下来之后不愿意走了,觉得回到上海那边重新创业很不容易,我们欢迎他们留下。
上海在皖的小三线企业交接时有3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动态交接。工厂还在生产,比如说休宁县的一个电机厂,还在生产着,产品也有销路,像这样的厂报废就可惜了。我们就和上海同志商量,你们能不能留一点人,回沪的手续请上海照办。请他们给我们带一年两年,等我们能继续生产后,他们才回去。这就叫动态交接。工厂不停产,产、供、销不断线,这样的有四五个厂。像绩溪海峰印刷厂,当时全国的高考卷子都在那里印刷,高考前两个月就要封山。这样的厂就动态交接。他们人走前,我们这边的由上海老师傅培养的人员顶上去,不要停产,搞好交接。这个厂现在还在。但是像这样的情况不多。
位于安徽省东至县的金星化工厂一角
第二种形式是因地制宜,因厂制宜,根据地方需要,改造利用。产品还可以,现在还继续生产,甚至有的企业新产品还在研制过程中,还是很有前途的,当时军转民已经开始了,再继续把它朝前推一推,就能形成生产能力了,像这样的就要进行完整的技术交接,即图纸资料、工艺装备交接,接下来,我们就能继续组织研制生产工作了。
上海同志资金困难就找到我们,叫我们摆平。厂里跟我们讲他们有什么困难,有时候设备就给他们带回去了。他们带的都是体积不大,但是很精密、很值钱的东西。这个毕竟还是少数。多数都是两边摆摆平,还是顾大局的。
上海小三线厂交接原则:尊重个人意见
皖南小三线交接工作总结会议(1988年8月)
上海小三线厂人说你们安徽一点东西也不给我们带,让我们怎么回上海生活呢?他们讲的也有道理。这个矛盾比较多。
交接中的矛盾与协调
地方在交接的时候有一些矛盾。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黄彪为上海说话多一点,我是代表安徽省政府,我为上海小三线职工说话更方便一些。对于上海的三线职工我们是比较体谅的。
当时他们从上海挑的好人好马好刀枪(领导强、技术好、设备先进),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来到皖南,什么待遇也没有。到三线厂去以后,这些人如果没有对党的政策衷心拥护的话,他们都不愿意往这个地方去。来了以后,他们觉得哪一块地好,哪里就变成工厂,我们的地两天就变成柏油路了。黄彪说“好人好马好刀枪”来安徽,我说我们安徽是选了“好山好水好地方”给你们了。经营多年的三线厂搬走了,当地老百姓也有困难。我们调整办公室就是把这两方面都照顾协调好。我们多次去上海,去那些职工家里面深入了解情况,发现这些同志的家庭都是很困难的。
猪后腿肉:武夷山菜市场;红曲红: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辣椒红: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蛋黄粉:郑州安康食品化工有限公司;亚硝酸钠:郑州佳捷化工产品有限公司;山梨酸钾:南通醋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食用盐:福建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当时浦东还没有开发,上海的房子住得又非常紧张,你回来一套人,哥哥嫂子多少年都不见了,都住到阁楼里,哪住得下呢?那时建房子也建不了这么多,都是我们的三线职工。我一看到他们,就想到我们省里的三线职工。从霍山、金寨的山里面往外搬也存在这些问题,我从内心来说也有同感,我对上海搬回去的职工非常同情,我尽量做地方的工作。
上海市地处沿海,也同样要响应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建三线军工企业。按中央部署,地点就选在皖南山区,主要在徽州、宣城、池州等地,从1965年开始建设以来,到1988年全线撤走返回上海,历时24年。先后投入6亿多元,选派27000多名优秀职工,共建成80个企事业单位,多半是生产常规兵器,也有原材料、动力、运输等,例如汽车队、贵池县的八五钢厂、休宁县的星光特种钢厂、东至县的化工基地等,都已形成生产能力,是全国各省市“小三线”中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个。虽然条件艰苦,但生产、生活能正常运转。
按照上海和安徽的协议,上海在皖南小三线80家企事业单位,开始根据“分类规划、调整改造、择优搞活、分期移交”的原则,分3批进行交接,即“1985年内先交接一批,大多数应放在1986年交接,1987年全部交接完毕”,上海小三线企业的财产无偿移交安徽。实际上到1988年4月,上海小三线在皖南的这些企事业单位才全部移交完毕。上海小三线干部职工除部分留皖和去外省市安置外,剩下数万干部职工及其家属都撤回上海。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创设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增加小游戏的环节,小游戏可以使紧张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历史性、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演话剧的形式,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家回上海了都很开心,但是回去以后有很多问题、很多困难要解决,所以就想能够带点东西回去,这个都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在安徽干了这么多年,一草一木都是他们种出来的,每一座厂房都是他们造起来的,那么多厂房、设备如果没有人接,他们自己也会感到心疼。所以他们带回去一些他们生存必需的设备,我们非常理解。后来国务院规定: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全部无偿移交给安徽。国务院考虑得应该比较全面,所以我们交接办公室协调的时候,两方面的事情都要讲。上海三线人年轻的时候来到安徽,在这里干了20多年,奉献了青春。现在国家决定让他们回去,要重新生活、重新生产,颇不容易,所以我们站在这个角度考虑上海人的困难。
小三线交接仪式(1986年)
迁皖职工的回沪安置工作,直接涉及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按照上海市政府规定“原从上海去的,原则上可回上海”,整个小三线的职工及家属7万余人,绝大多数都符合回上海的条件。当然他们想回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离开上海这么多年,原来的家已经没有了,家里的老人有的都不在了,但是回去也不能住在亲戚家里。所以我就觉得他们回去会很困难。他们回去,上海怎么安置那么多人呢?还有老的小的家属。所以我们也考虑到实际情况,因为地方上和小三线企业这么多年来也有互相通婚的,有的是上海小伙子娶了安徽姑娘,有的是上海姑娘嫁给了安徽小伙子。再一个,上海后来在安徽地方上招过人,所以在管理上,上海和安徽地方都混在一块儿。三线单位在安徽招的职工,原则上都是留在安徽地方,本来上海的负担就很重,你再去怎么办呢?但是有通婚的,走了以后女儿没走,儿子没走怎么办呢?后来我们对上海小三线职工是这个态度:要尊重个人意见,如果他们愿意留在安徽,我们义不容辞地帮他们安排好,一视同仁帮他们安排在安徽相关单位。如果留下来有困难的,由上海方面安置。原则是不拆散一个家庭。
第三种形式是没有改造价值了,即报废。有的厂停产了,产品国家不需要了,地方也不需要,就是没有什么价值了。比较难的是在东至县的化工基地,化工基地有5个厂:金星化工厂、红星化工厂、卫星化工厂、长江化工机修厂、自强化工原料厂,还有龙江水厂。化工厂这些设备是反应阀、槽罐之类的东西,撤又撤不走,拆掉也没用,这些厂回上海以后难度也比较大。对此,我们提出了要因地制宜,改造利用。
听说蒂纳兹家族在曼杜里亚还买下另外一个酿酒合作社——Cantine San Giorgio,拥有一个有6层楼,21米高,用于存放木桶的高塔,当地称为Torre Vinaria,重力原理让葡萄酒从不锈钢桶流入下层的容器中,从而免受炎热气候的负面影响,遗憾的是,本次行程太匆忙,最后没能去成Cantine San Giorgio,就得赶往下一个酒庄。
努力解决当地农民困难
上海小三线厂跟当地农民不可能没有矛盾,也不可能互相隔离,因为大家是互相依赖的。那个地方离开工厂也没有办法。卖菜、卖鸡蛋,他们就靠厂里生活。所以后来上海小三线厂一走,当地农民的生活也受到影响。
2.2.2 混合沥青水稳定性实验 本文采用冻融劈裂试验研究MY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按前文MY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结果成型试件,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中《沥青混合物冻融劈裂试验T0729-2011》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在25℃、加载速率50mm·min-1的条件下,用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来评价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刚交接的时候,安徽老百姓的意见很大,都说你们上海小三线厂来的时候,我们这儿都是良田。我们把良田都让出去了,给你们盖房子、修路,我们自己也转行了,以前种地,现在养鸡、养鸭、种菜等等。由农业生产转为生活服务,为你们的职工做生活服务,现在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你们回城里去了,我们这边地现在都变成柏油路了,我们的鸡蛋卖给谁去?我们种菜到哪里卖呀?他们讲的也有道理,所以我就协调两方面的意见,工作做得很难。我们跟上海方面讲清楚,他们这些农民也没有办法,上海小三线厂人走了以后,他们这一片生活都没有着落了。上海方面也很理解,有时市领导吴邦国、黄菊等也出面帮助解决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上海小三线厂交接下来后,以县为主,逐个采取措施,想办法能够利用的尽量利用,在农民那里搞乡镇企业,能解决一些人就业。另外,生产经济比较好的地方能够迁一部分,但这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当时觉得对于农民也很抱歉。从我们政府来考虑,当初征地的时候,你要哪一块地,就给哪一块地,后来人一走就不管了。他们的房子都没有人要,想卖房子根本就没有人买。当时没有人说要搬到他们的地方去住。农民都有房子,自己成家成户在一起,跑到山上厂房或工厂居住区去,那里的水电都停了。当时是只顾生产不顾生活。我这个交接办公室后来又接管大别山的三线厂,也是全部都迁出来。
译文2:…鉄の刺叉を手にして立っている。そして一匹の「チャー」を目がけて、ヤットばかり突く。(竹内好译)
1988年8月,上海与安徽共同召开了皖南小三线交接工作总结会议。至此,这项长达4年的工作全部完成。
(责任编辑:吴玫)
标签:上海论文; 小三论文; 安徽论文; 皖南论文; 都是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论文; 《党史纵览》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