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湿陷性论文_温永杰,屈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重湿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自重,地基,阻力,入渗,特性,接触面。

自重湿陷性论文文献综述

温永杰,屈凯[1](2019)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地基处理——以会展大道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在我国陕北、宁夏、青海等西北地区。此土受水浸湿后极易发生沉陷,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的危害。以海东市平安新城核心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会展大道施工图设计为例,介绍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的地基采取冲击碾压、强夯、灰土挤密桩、泡沫轻质土填换等处理措施以及其他辅助措施,以期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市政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佩,邱勇强,薛超,柳思航[2](2019)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基坑支护工程锚索抗拔现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关中地区锚索抗拔力与锚头位移量之间的关系,以海荣地产长安ONE锚索抗拔试验为背景,采用逐级加载进行抗拔试验对该场地选取的试验锚索进行拉拔试验。试验锚索长度为23 m,钢绞线3根,锚固段长度18 m,自由段长度5 m,锁定值100 kN,设计轴向拉力标准值N_k为300 kN,抗拔试验的检测值为1.4N_k倍,即420 kN。抽检的12根锚索均在抗拔承载力检测值下,锚头位移稳定,且在抗拔承载力检测值下测得的弹性位移量大于锚索自由端长度理论弹性伸长量的80%,满足规范规定的锚索验收实验要求。载荷逐级加载过程中,载荷与位移呈非线性,通过对试验预应力锚索各级荷载对应的位移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的Q-S曲线进行拟合得出函数解析式及拟合度判定系数,可供其他类似自重湿陷性黄土基坑支护工程的预应力锚索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10期)

何腊平,蒋宗鑫[3](2019)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复合地基处理对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成桩方法和桩体材料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合兰州中川机场新建航站楼项目,设计不同试验方案,从湿陷性处理效果、地基承载力及土体挤密情况叁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筛选出最佳处理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不同处理方案都能满足消除黄土湿陷性的要求;施工工艺对地基承载能力几乎无影响,桩体材料对其影响较大,灰土桩处理区域承载能力比素土桩处理区域高14%左右;桩体材料相同时,沉管挤密桩对土体的挤密效果优于预成孔夯扩挤密桩,四种方案中素土沉管挤密桩处理区域的挤密效果最佳,从桩体压实效果分析,灰土挤密桩压实度明显优于素土挤密桩,压实系数离散程度更小。(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9年10期)

高登辉[4](2019)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特性及桩基负摩阻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基础是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式,伴随着增湿变形的产生,会引发桩侧负摩阻力,这是黄土地区桩基设计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层完全增湿至饱和的极端工况相对较少,按照此假定将会过高估计土层的增湿变形量和负摩阻力,增大工程的造价和施工难度。考虑沿深度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增湿,更符合黄土地区的实际情况。为更好的计算黄土的增湿变形量,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黄土的增湿变形特性,给出了黄土增湿变形的计算方法;通过研究桩-土接触特性,给出了考虑桩土相对位移的黄土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K0固结仪,通过原状黄土的增湿试验,研究了增湿过程中增湿变形及静止土压力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增湿变形系数与增湿水平呈幂函数关系,增湿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与竖向荷载呈抛物线关系,当竖向荷载等于上覆自重荷载时,所占比例最大;增湿过程中,静止土压力系数随增湿水平呈线性增长,当竖向荷载接近上覆自重荷载时,静止土压力系数增长最多,高达0.22。提出了用增湿变形模量进行黄土增湿变形的计算,该增湿变形模量由压缩模量、静止土压力系数和增湿变形系数求得,综合考虑了不同增湿程度下增湿变形系数和静止土压力系数的差异。利用该增湿变形模量计算的结果与新疆、宁夏两个饱水增湿的现场实测值较为接近。(2)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增湿变形的计算方法。一方面采用双线法,以应力作为变量,含水率作为参变量,通过改进修正剑桥模型,使其适用于原状黄土,并根据模型参数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将含水率引入模型,使其能够描述不同含水率下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另一方面以增湿水平作为变量,应力作为参变量,根据试验点在应力比-增湿水平坐标上的分布形状,采用线性增湿屈服面,分别通过沿增湿破坏线和增湿水平坐标轴的硬化规律来确定混合硬化规律,根据相关联流动法则的假定和增湿过程中增湿体应变与增湿剪应变的对应关系,推得增湿体应变和增湿剪应变的增量表达式,建立了原状黄土的增湿变形本构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均能和试验数据相吻合。(3)通过黄土-混凝土接触面直剪试验,定量的分析了剪切过程中含水率、粗糙度、干密度和结构性对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根据试验规律,在接触面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简化了初始剪切模量和极限抗剪强度的表达式,并将含水率引入到模型中,建立了非饱和黄土-混凝土接触面修正双曲线模型,可以描述不同含水率下桩-土荷载传递特性。(4)设计了一套桩基负摩阻力测试设备,该设备采用柔性加载,能实现桩周土体自由变形且受荷均匀;通过对试样刻槽绕管的滴湿方法,来实现不同程度的增湿。利用该设备研究了增湿过程中负摩阻力值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负摩阻力随增湿水平的增大而增大,在较低增湿水平(小于0.3)下,负摩阻力值增速缓慢且一直处于较小值,随着含水率的不断提高,负摩阻力值增速迅速加大并保持较高水平,在接近饱和阶段(0.8-1),负摩阻力增速逐步减缓并趋于零。(5)提出了考虑边界影响下,增湿变形计算深度的表达式和不同影响区域土层上覆自重荷载的折减方法;并给出考虑边界影响下,黄土增湿变形引起桩土相对位移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用桩土相对位移和荷载传递函数,采用变形协调法计算黄土桩基负摩阻力的具体思路。(6)基于剪切位移法,在假定桩周土体离桩轴线的距离和该处的竖向变形之间呈双曲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荷载传递函数。该荷载传递函数综合考虑了桩周土体的抗剪强度和土体剪切模量随剪应变而变化的情况,能较好的反映桩-土荷载传递的非线性。通过与现场桩基浸水试验实测值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6-04)

于硕[5](2019)在《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CFG桩复合地基是目前岩土工程中比较受关注的研究方向,随着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与变形已大大无法满足建筑物高度增加所带来的基底压力增大,同时在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土体中使用桩基础虽然满足了承载与变形的要求,但对于实际工程,经济性和环保性能无法得到满足的状况背景下,具有刚性桩特点,同时桩体材料具有高粘结性的CFG桩复合地基孕育而生,其核心承载技术在于通过褥垫层的合理设置使得桩间土体参与到加固上部结构物的作用中来。同时,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灌注成桩具有施工难度低,对土体扰动较小,经济性能较好等诸多优点。通过桩间土的直接参与使得桩体全长发挥侧摩阻力从而减小了沉降变形,同时土体分担一部分荷载进而提高了承载力。所以在近几年的地基处理中CFG桩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种复合地基加固形式作用于一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土层上即有了研究的意义,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基利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机理的研究,首先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理解其机理性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承载力及沉降控制的研究,提出桩间土承载力的修正计算、分析比较了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和桩间距确定。下一步结合陕西省富平县嘴头村二期商业高层项目实例工程,将前叁章详细的理论基础合理运用于此次实际工程中,做到弥补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研究的现状。CFG桩复合地基的计算设计研究中对地基形式选取,对比了天然地基、CFG桩复合地基、钻孔灌注成桩的桩基础,得出了CFG桩最适用于本工程场地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结论。结合前文分析结果对单桩承载力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基地压力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沉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比,桩间距确定等进行实际设计计算。在计算完成后,又分析对比了桩体材料对复合地基的影响、不同成桩工艺对其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施工完成后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检测工艺,布桩设计等相关注意事项。最终发现CFG桩复合地基在处理高基底反力的建筑中沉降与承载力均能很好的满足要求,此外较桩基础相比,造价节约,保护环境,具有很多优点。同时,对比了单桩静载荷实验的实测值和利用DP准则而建立的ANSYS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加载过程中,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异同,分析了模型的合理性与相关问题。利用计算的手段得出结论后,本文结合ANSYS有限元程序,对影响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的重要变量做了细致分析,以完善计算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桩土应力比的比较分析和桩、土沉降的影响趋势。最终通过建立简化单桩模型分析出随逐项加载的情况下,在大约基地反力2倍荷载的范围内,褥垫层厚度,桩长,桩身刚度,土体模量与桩土应力比,单桩承载力以及沉降的变化规律与受力特征。最后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通过改变各个影响因素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与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的关系,得到在褥垫层厚度等各个影响因素的改变下,黄土湿陷起始压力小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的取值范围,进一步与CFG桩复合地基与湿陷性黄土这两个重要研究对象相结合,形成了有机整体。希望得出的优化数据范围可以供日后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最终,本文对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使得其理论研究尽可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提出了一些参数范围和结果供工程实践参考,最终希望CFG桩复合地基的发展可以在日后运用的更加广泛。对其桩、工作用分析更加深刻,为其发展潜力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军良[6](2019)在《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基础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深厚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桩基础设计,通过桩端后注浆工艺减少桩基沉降、提高桩端持力层的端阻力,通过桩基静载试验确定注浆后桩端持力层的实际承载力,采用强夯处理或回填压实消除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部一定深度范围内湿陷性土层的湿陷性,同时提高上部土层的密实性以提高桩侧摩阻力以及加强上部土层防水效果以达到减少桩侧负摩阻力的目的,结合叁七灰土防水垫层的防水作用,将湿陷性土层有害的桩侧负摩阻力变为对桩基竖向承载力有利的桩侧正摩阻力,可以大幅度提高桩基的竖向承载力,使位于深厚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桩基础设计做到技术可行且经济合理。(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0期)

李博鹏[7](2019)在《浸水过程中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和变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经济的发展,兰州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削山造城”的工程建设,这些工程涉及到重塑黄土填方。很多学者对重塑黄土的渗透和变形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重塑黄土仍然具有自重湿陷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自重湿陷性重塑黄土的渗透和变形特性问题。本文以兰州自重湿陷性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测试了黄土土样的持水曲线,开展了室内一维土柱积水入渗试验,并应用改进浸润锋前进法获取了非饱和渗透系数,比较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度。开展了无上覆自重应力下室内试坑浸水模型试验,得到试坑浸水过程中水分场分布并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模拟。开展了上覆自重应力下室内试坑浸水模型试验,观测了浸水过程中土样的湿陷变形规律,为研究湿陷变形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测试了土样各级压力固结后的饱和渗透系数。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根据一维土柱积水入渗试验,基于改进浸润锋前进法获得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较间接法获得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精度更高,与应用Hydrus反演更具有试验基础,为数值模拟参数选取提供了参考。2.比较了Green-Ampt修正模型和王文焰等提出的模型以及基于Richard方程的数值方法在模拟积水入渗情况非饱和重塑黄土土柱水分迁移过程的准确度,Green-Ampt修正模型过慢地预测了浸润锋速率,王文焰等提出的模型预测的浸润锋速率较快,而采用相同参数情况下利用基于求解一维Richard方程的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更为接近实测值,为模拟方法的选取提供了参考。3.本文建立模型所得数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预测无上覆自重应力下室内试坑浸水试验中的浸润锋,说明应用一维土柱获得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以及求解Richard方程数值方法的可靠性。4.分析一维土柱积水入渗与二维试坑浸水入渗的差异,发现随着试坑直径的增加,试坑中心线下,浸润锋迁移规律趋向于一维入渗,且浸润锋入渗深度较小时更符合一维入渗。5.获取上覆自重应力下试坑浸水过程中土层的竖向和水平湿陷变形规律,发现竖向变形较水平湿陷变形要大,得到不同深度处的湿陷变形量,并结合侧向压力的变化利用应力重分布揭示了湿陷变形过程中侧向变形机理,距离试坑中心线下较近区域含水率率先增加,导致此区域K_0系数增大侧向土压力相应增大,而距离试坑中心线下较远区域含水率未发生变化,使得该区域K_0系数以及侧向应力均小于距离试坑中心线下较近区域,由于存在应力差,导致土体内发生应力重分布,较近区域土体将较远区域土体挤出产生侧向变形。(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蕾[8](2019)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透水混凝土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特点及现有施工方法,研究了透水性混凝土特点及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将透水混凝土应用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实施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9年03期)

张新蕾[9](2019)在《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对桩基受力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设桩侧自重湿陷黄土浸水变形曲线符合指数形式,推导出了摩擦桩在桩侧土浸水后处于弹性阶段时,单桩侧摩阻力、中性点位置以及桩身轴力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对桩侧摩阻力及桩身轴力分布的影响,为桩基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3期)

郭周超[10](2019)在《水泥土挤密桩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土样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引起湿陷性变形,该变形方式具有变形量大、变形速度快及建筑物容易失稳等特点,对建筑物危害特别大;本文立足具体工程试验,通过不同地基处理方式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水泥土挤密桩在自重湿陷性地基处理中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性指标,对同类工程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05期)

自重湿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关中地区锚索抗拔力与锚头位移量之间的关系,以海荣地产长安ONE锚索抗拔试验为背景,采用逐级加载进行抗拔试验对该场地选取的试验锚索进行拉拔试验。试验锚索长度为23 m,钢绞线3根,锚固段长度18 m,自由段长度5 m,锁定值100 kN,设计轴向拉力标准值N_k为300 kN,抗拔试验的检测值为1.4N_k倍,即420 kN。抽检的12根锚索均在抗拔承载力检测值下,锚头位移稳定,且在抗拔承载力检测值下测得的弹性位移量大于锚索自由端长度理论弹性伸长量的80%,满足规范规定的锚索验收实验要求。载荷逐级加载过程中,载荷与位移呈非线性,通过对试验预应力锚索各级荷载对应的位移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的Q-S曲线进行拟合得出函数解析式及拟合度判定系数,可供其他类似自重湿陷性黄土基坑支护工程的预应力锚索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重湿陷性论文参考文献

[1].温永杰,屈凯.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地基处理——以会展大道设计为例[J].中国市政工程.2019

[2].王佩,邱勇强,薛超,柳思航.自重湿陷性黄土基坑支护工程锚索抗拔现场试验研究[J].陕西水利.2019

[3].何腊平,蒋宗鑫.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复合地基处理对比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9

[4].高登辉.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特性及桩基负摩阻力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5].于硕.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D].西安科技大学.2019

[6].陈军良.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基础设计[J].建筑结构.2019

[7].李博鹏.浸水过程中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和变形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刘蕾.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透水混凝土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江西建材.2019

[9].张新蕾.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对桩基受力的影响分析[J].四川建材.2019

[10].郭周超.水泥土挤密桩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论文知识图

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自重湿陷性随深度的变化 湿陷...湿陷性分区图1 现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自然状态...3建筑工程量表-10kV箱式变电站典型方案XA-...3建筑工程量表-10kV箱式变电站典型方案XA-...

标签:;  ;  ;  ;  ;  ;  ;  

自重湿陷性论文_温永杰,屈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