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磁约束成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磁,坩埚,双频,感应器,耐热,不锈钢,磁场。
电磁约束成形论文文献综述
杜玉俊,沈军,熊义龙,王雷,傅恒志[1](2012)在《电磁约束成形的技术特点及其发展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电磁约束成形技术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圆形、椭圆形等不同横截面形状的纯铝、不锈钢以及高温合金等金属试样的电磁约束成形过程,从感应器结构、屏蔽罩插入深度、材料性状及抽拉速率等方面出发,详细论述了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过程的技术特点,并阐述了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的优缺点,指明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2年07期)
安维,刘林,傅恒志[2](2009)在《纯铝熔体无接触电磁约束成形的实验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场是决定电磁约束成形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对圆柱形铝件的无接触电磁成形过程以及电磁成形感应器中的磁场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直径小于10 mm的铝样,铝表面的氧化皮在电磁成形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对于直径大于10 mm的铝样,铝表面的氧化皮对电磁成形的影响就非常小;感应器高度、感应器内壁倾角,感应器内径以及电流对感应器中的磁场分布影响较大,负载影响较小。可以通过磁场感应强度来设计成形感应器高度;同样,也可以通过感应器高度来计算成形一定高度的金属熔体所需要的磁感应强度。(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09年07期)
卢百平,沈军,刘林,傅恒志[3](2008)在《耐热不锈钢真空双频电磁约束成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真空下耐热不锈钢的双频电磁约束成形过程,建立了真空下电磁约束成形的双感应器-熔体-屏蔽罩耦合系统。结果表明:双频电磁成形中,两感应器间距增至25mm时,预热感应器基本不影响成形感应器中的磁场分布,但能独立调整熔体的温度分布,调节电磁成形系统的有效热力比。屏蔽罩与成形感应器配置合适时,有效地调节成形感应器内磁场分布,使加热区域上移,熔体的下固/液界面升高,达到电磁压力有效作用范围内,有利于过程的耦合;同时也避免对冷却介质过分加热,改善了冷却条件。合理的有效热力比仅是保证成形耦合的必要条件;更充分的条件是,产生最大静压力的液/固界面必须刚好在最大电磁压力的作用点上。最后采用双频电磁约束成形方法获得了表面质量较好的、组织定向的大宽厚比耐热不锈钢板状件。(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8年06期)
卢百平[4](2007)在《特种合金感应熔炼电磁约束成形技术若干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熔炼电磁约束成形是一种无容器金属材料处理加工技术,具有无器壁污染、短流程等优点。评述了几种感应熔炼电磁约束成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指出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集金属材料的加热熔化、无接触约束成形及组织定向凝固于一体,特别适合于高熔点、易氧化、高活性的特种合金坯件的无污染制备。(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07年02期)
陈瑞润,丁宏升,毕维生,郭景杰,刘林[5](2006)在《电磁约束成形用冷坩埚内磁场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测量的方法获得磁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磁场在感应线圈内较大,向两端衰减;轴向磁场随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半径的减小而减小,从开缝处向瓣内减小,不过减小不明显;径向磁场随半径减小急剧减小,随线圈匝数增加而减小。轴向磁场大于径向磁场,对电磁约束成形起主要作用的是轴向磁场。(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06年10期)
卢百平,钟仁显[6](2006)在《液态金属电磁约束成形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约束成形是一种无容器金属材料处理加工技术,它具有无器壁污染、短流程等优点。分析了液态金属电磁约束成形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发展现状。指出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集金属材料的加热熔化、无接触约束成形及组织定向凝固于一体,特别适合于高熔点、易氧化、高活性的特种合金坯件的无污染制备。(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06年07期)
王艳丽,丁宏升,毕维生,郭景杰,傅恒志[7](2005)在《钛合金扁形锭冷坩埚电磁约束成形工艺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行研制的多功能冷坩埚电磁约束定向凝固装置上进行了钛合金扁形锭的冷坩埚连续成形实验,考察了不同参数下的成形工艺过程,分析了工艺参数变化对所成形钛合金锭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增大感应线圈匝数和增加加热功率可提高铸锭表面质量,但是提高抽拉速度和降低底料与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会降低表面质量。在所研究的参数中,对铸锭表面质量影响的主次因素为,感应线圈的匝数最大,加热功率次之,抽拉速度再次,最后为底料相对线圈位置。在讨论这些参数的作用原理基础上,提出了可获得良好表面质量的工艺参数,铸造出表面光滑、无裂纹缺陷的钛合金扁形锭。工艺参数对铸锭宏观组织的影响表现在随感应线圈匝数的增多和抽拉速度的减小,铸锭晶粒的数量减少,晶粒偏离轴向程度减小,后续实验表明在截面形状近似为矩形的冷坩埚下可以获得既有良好表面质量又具有定向组织的钛合金扁形铸锭。(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5年10期)
宋长江,许振明,卢百平,梁高飞,沈军[8](2004)在《不锈钢电磁约束成形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熔体电磁约束成形的稳定性始终是困扰该技术进一步发展和阻碍其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难题,尤其是大比重合金的稳定成形更加困难。为此,作者对电磁约束成形过程中熔体的温度和熔体受力随电流的变化过程以及上、下液 固界面处于不同位置时熔体表面的受力状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制备圆形1Cr18Ni9Ti不锈钢试件和大宽厚比矩形截面不锈钢试件的电磁约束成形方法的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磁约束稳定成形时,熔体的上液 固界面应位于合适位置,下液 固界面必须高于临界位置;熔体的静压力对电流变化非常敏感,且随熔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另外,电磁约束成形实验还表明,熔体静压力对电流也非常敏感,这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而且在变截面电磁成形中,当成形试件与棒料的截面比大于1时,随截面比及抽拉速率的增加,熔体的成形稳定性变差,所以变截面电磁约束成形时截面比和速率都不宜太大。(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宋长江,梁高飞,许振明,卢百平,沈军[9](2004)在《1Cr18Ni9Ti不锈钢的双频电磁约束成形工艺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高频磁场利于感应加热、低频磁场利于熔体成形的特点,针对不锈钢(1Cr18Ni9Ti)密度大、熔点高和约束成形的熔体高度低等成形困难的特点,提出了利用低频磁场约束成形、高频磁场在不影响成形磁场的条件下辅助加热的不锈钢双频电磁约束成形方法,以便温度场和成形力场的最佳耦合.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设计了不锈钢双频电磁约束成形的成形感应器和预热感应器,并确定了感应器间的距离和屏蔽罩的放置方式,研究了预热感应器对温度场的影响规律,从而建立了不锈钢的双频电磁约束成形系统.在对熔体的稳定成形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双频电磁成形系统成功抽拉出圆形不锈钢样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9期)
卢百平,沈军,俞建威,刘林,傅恒志[10](2004)在《双频电磁约束成形过程的温度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耐热不锈钢为实验材料 ,利用自制的真空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实验设备 ,测试并分析了双频电磁成形过程中样件的温度场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合理的预热感应圈结构使送入固态料棒的温度分布合理 ;在预热感应圈不影响成形感应圈的磁场分布的情况下 ,预热感应圈能调整熔体的温度分布 ,提高熔体的过热度 ;屏蔽罩能够调节成形感应圈内熔体的温度分布 ,使熔体的下固 /液界面上移 ,使成形感应圈内的熔体处于理想状态 ,侧表面垂直 ,位于电磁压力最大作用范围内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抽拉速度和电源功率必须良好匹配 ,才能实现使金属熔化和凝固的动态平衡。(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电磁约束成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磁场是决定电磁约束成形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对圆柱形铝件的无接触电磁成形过程以及电磁成形感应器中的磁场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直径小于10 mm的铝样,铝表面的氧化皮在电磁成形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对于直径大于10 mm的铝样,铝表面的氧化皮对电磁成形的影响就非常小;感应器高度、感应器内壁倾角,感应器内径以及电流对感应器中的磁场分布影响较大,负载影响较小。可以通过磁场感应强度来设计成形感应器高度;同样,也可以通过感应器高度来计算成形一定高度的金属熔体所需要的磁感应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磁约束成形论文参考文献
[1].杜玉俊,沈军,熊义龙,王雷,傅恒志.电磁约束成形的技术特点及其发展前景[J].材料导报.2012
[2].安维,刘林,傅恒志.纯铝熔体无接触电磁约束成形的实验观察[J].铸造技术.2009
[3].卢百平,沈军,刘林,傅恒志.耐热不锈钢真空双频电磁约束成形[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
[4].卢百平.特种合金感应熔炼电磁约束成形技术若干进展[J].铸造.2007
[5].陈瑞润,丁宏升,毕维生,郭景杰,刘林.电磁约束成形用冷坩埚内磁场分布规律[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6
[6].卢百平,钟仁显.液态金属电磁约束成形技术研究进展[J].铸造技术.2006
[7].王艳丽,丁宏升,毕维生,郭景杰,傅恒志.钛合金扁形锭冷坩埚电磁约束成形工艺参数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
[8].宋长江,许振明,卢百平,梁高飞,沈军.不锈钢电磁约束成形的稳定性分析[J].钢铁研究学报.2004
[9].宋长江,梁高飞,许振明,卢百平,沈军.1Cr18Ni9Ti不锈钢的双频电磁约束成形工艺参数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
[10].卢百平,沈军,俞建威,刘林,傅恒志.双频电磁约束成形过程的温度场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