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湖泊底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湖泊,营养,群落,细菌,形态,泥污,厌氧菌。
湖泊底泥论文文献综述
李铭敏,杨银,丰桂珍,刘路明,江立文[1](2019)在《江西省不同营养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LI方法将江西省18个湖泊分为中营养型和轻度富营养型两类。在低范围初始磷浓度和高范围初始磷浓度条件下,研究了两类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热力学特征,并得出其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特征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初始磷浓度条件下,两类湖泊对的磷等温吸附线符合Linear模型;在高初始磷浓度条件下,两类湖泊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均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显着水平(P<0.05);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_(max)、吸附效率m、沉积物本底吸附态磷NAP和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_0分别为669.828~833.224 mg/kg、112.006~216.07 L/kg、15.274~25.177 mg/kg和0.071~0.225 mg/L,而轻度富营养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Q_(max)、m、NAP和EPC_0分别为718.027~856.822 mg/kg、124.310~148.910 L/kg、22.248~30.838 mg/kg和0.156~0.259 mg/L,从热力学参数的大小方面分析,中营养型湖泊Q_(max)、NAP、EPC_0、K的值均小于轻度富营养型湖泊;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的Q_(max)、NAP、EPC_0与TP、IP、Fe/Al-P与OP含量相关性较好;而轻度富营养型底泥沉积物Q_(max)、NAP、EPC_0与IP、Fe/Al-P含量相关性较好,Q_(max)、NAP和EPC_0与沉积物污染程度有关。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提供数据上的支撑。(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罗立群,周鹏飞,涂序[2](2019)在《湖泊底泥燃烧特性及其热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底泥为沉积于湖泊水体底部的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因其含有较高的SiO_2、Al_2O_3等成陶成分和一定的CaO、MgO、K_2O、Na_2O等助熔成分以及部分有机物,可作为焙烧陶粒或其他烧结制品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本文选用湖北黄石某湖泊底泥,测定其烧失量和有机质含量,采用XRF、ICP-OES和XRD研究其物化特性,并用同步热分析-质谱联用仪(TG-DSC-MS)进行热分析,对结果进行热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湖泊底泥的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镁方解石、云母等矿物质;其中,SiO_2含量为52.3%,Al_2O_3含量为14.41%,Fe_2O_3含量为6.89%,S含量为0.39%,P含量为0.13%,以及极少量的重金属,烧失量为14.19%,有机物含量为10.86%。湖泊底泥燃烧过程中气体释放主要发生在120~750℃阶段,主要气体有CO_2、H_2O、NO、NO_2等,不同升温速率对湖泊底泥燃烧过程无明显影响;湖泊底泥的燃烧失重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利用Coats-Redfern法的一级反应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湖泊底泥的燃烧过程,在第一阶段湖泊底泥活化能约为22.00kJ/mol,可为湖泊底泥烧结制品控制反应历程和研究固化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06期)
孙慧群,盛守祥,杨志,刘华兵,焦晓虎[3](2019)在《湖泊底泥黑臭因子分析及其消除的关键因子调控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安徽省安庆市东大湖和西小湖黑臭底泥进行了特征因子分析,发现酸性缺氧环境下,底泥中致黑臭因子的特征是:从排污口往下游,COD浓度总体下降,ORP值总体上升,TN和TP浓度下降趋势较平缓,对ORP值影响较小;COD一方面通过厌氧代谢直接影响氨氮、硫化物、Fe~(2+)和Mn~(2+)等黑臭生成物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改变ORP值影响这些物质的生成;TN和TP不是引起底泥黑臭的主要原因;距离污染源较远的湖体中,气象、水文、地形等自然因素对ORP值的影响变得明显;严重黑臭的水体中底泥厌氧菌的数量及其分泌的有关酶类活性是底泥黑臭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治理底泥黑臭污染应抑制底泥厌氧菌活动及其相关酶活性,改变沉积物在底泥中的代谢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9年03期)
李铭敏[4](2019)在《江西省湖泊底泥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对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省拥有中小型湖泊数量较多,随着江西省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小湖泊与大型湖泊一样接纳了大量来自工业、农业及生活生产排放的磷营养盐等营养物质,导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部分湖泊水体状况呈现富营养化初级阶段湖泊底泥沉积物不同磷赋存形态及其含量对水体营养状况影响不同,研究不同营养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含量及其沉积物的磷吸附特征,以及磷赋存形态对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有助于更好的解释内源性磷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本文选取江西省内长江干流水系、修河水系、环鄱阳湖水系总共18个湖泊(军山湖、朱湖、金溪湖、外青岚湖、杨坊湖、内青岚湖、大沙湖、赤湖、赛城湖、新妙湖、牛鸭湖、八里湖、南北湖、太泊湖、大湖、芳湖、瑶岗湖、瑶湖)作为研究对象,将18个调查湖泊水体中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_(Mn))五项指标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将18个湖泊分为中营养型和轻度富营养型两类湖泊,通过研究两类湖泊以及中小型湖泊底泥沉积物不同磷赋存形态与水体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沉积物中的磷赋存形态对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同时研究湖泊沉积物磷吸附参数对水体营养之间的影响,以及吸附参数Q_(max)、NAP、EPC_0和m与水体中TP_0、DP之间的关系;进而筛选出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和吸附参数等最佳参数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最佳参数指标的主成分,继而研究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与这18个湖泊的水体营养状况的关系,尝试提出水体营养状况受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影响的综合指标,即沉积物的综合因子。通过上述研究内容得到以下结论:1、湖泊营养类型分类结果。根据综合营养指数(TLI)方法将18个湖泊水体中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_(Mn))五项指标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分为中营养型与轻度富营养型两类湖泊为:中营养型湖泊有军山湖、珠湖、金溪湖、外青岚湖、杨坊湖、内青岚湖、大沙湖、赤湖、赛城湖、新妙湖、牛鸭湖11个湖泊;轻度富营养型湖泊有瑶湖、八里湖、南北湖、太泊湖、大湖、芳湖、瑶岗湖7个湖泊。2、不同营养类型湖泊底泥的磷赋存形态及其差异性。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中不同磷赋存形态含量分别为TP(601.14mg/Kg)、IP(451.33mg/Kg)、Fe/Al-P(325.92mg/Kg)、Ca-P(167.67mg/Kg)、OP(124.06mg/Kg),轻度富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中不同磷赋存形态含量分别为TP(711.77 mg/Kg)、IP(518.49mg/Kg)、Fe/Al-P(398.71mg/Kg)、Ca-P(194.41mg/Kg)、OP(190.44mg/Kg);两类湖泊磷形态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均为TP>IP>Fe/Al-P>Ca-P>OP,且平均含量均为中营养型小于轻度富营养型。IP、Fe/Al-P、Ca-P、OP占TP含量的平均重量比:中营养型依次为75.1%、55.3%、27.9%、20.6%;轻度富营养型依次为72.8%、60.4%、27.3%、26.8%。两类湖泊磷形态的主要来源是IP,以OP为辅,而IP中主要以Fe/Al-P为主;在两类湖泊中,TP-IP和TP-Fe/Al-P均在α=0.05显着相关。中营养型中IP-Fe/Al-P在α=0.1相关,轻度富营型中IP-Fe/Al-P在α=0.05显着相关。中营养型湖泊OP来源具有差异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得出,中营养湖泊第一类影响因子为Fe/Al-P和OP,第二类影响因子为IP和Ca-P,轻度富营养湖泊中影响因子为Fe/Al-P、OP和Ca-P;中营养型湖泊沉积物磷赋存特征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不稳态磷或生物可利用磷决定,而轻度富营养型湖泊由是总磷决定。沉积物磷形态来源的差异性由湖泊外源磷的输入和湖泊内部浮游动植物死亡产生的沉积磷所决定;两类湖泊底泥沉积物磷形态特征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Fe/Al-P,而来源的差异性主要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影响。3、中小型湖泊底泥的磷赋存形态及其差异性。江西省中小型湖泊底泥沉积物中不同磷赋存形态的平均大小为总磷(TP)>无机磷(IP)>铁铝磷(Fe/Al-P)>钙磷(Ca-P)>有机磷(OP)。沉积物中IP所占比例最大,占TP的73.94%,Fe/Al-P为54.50%,Ca-P为27.54%,OP为23%。TP的增加主要来自于IP,其次来自于OP;IP中以Fe/Al-P为主。江西省中小型湖泊中的城镇湖泊,受到人类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较严重。中小型湖泊底泥沉积物中Fe/Al-P是IP的主要赋存形态,向上覆水体释放的可能潜力较大,需引起注意。Ca-P含量较高的开阔式湖泊,主要受到长江、鄱阳湖、修河的影响,流水携带部分泥沙进入水体。江西省中小型湖泊底泥沉积物TP与IP显着性相关且TP与Fe/Al-P显着性相关,沉积物TP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磷的潜在释放量;IP与OP的并没有显着相关性,二者的含量相对独立;Ca-P与Fe/Al-P相关性不显着,表明两者来源不同。江西省中小型湖泊的第一主成分为IP、Fe/Al-P、OP,第二主成分为IP、Ca-P。TP的分布受IP、Fe/Al-P、OP的影响;TP、IP、Fe/Al-P、Ca-P、OP的含量及分布受OM的影响。4、湖泊沉积物磷吸附的特征。中营养型湖泊与轻度富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主要在前12h内完成,在此之后逐渐达到吸附平衡;描述沉积物磷吸附动力学过程最佳模型为修正的Elovich模型。低初始浓度条件下,中营养型湖泊与轻度富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的磷等温吸附线符合Linear模型;高初始浓度条件下,中营养型湖泊与轻度富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均能较好跟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相拟合,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669.83~833.22mg/kg,轻度富营养型湖泊为718.03~856.82mg/kg;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效率m为112.01~216.07L/kg,轻度富营养型湖泊为124.31~148.91L/kg。两类湖泊底泥沉积物的NAP分别为15.27~25.18mg/Kg、22.25~30.84mg/Kg。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的EPC_0为0.07mg/L~0.23mg/L;轻度富营养型EPC_0则为0.16mg/L~0.26mg/L;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的Q_(max)、NAP、EPC_0小于轻度富营养型湖泊沉积物的Q_(max)、NAP、EPC_0;吸附效率m相反;两类湖泊底泥沉积物对外界均存在解吸行为;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的Q_(max)、NAP、EPC_0与TP、IP、Fe/Al-P与OP含量相关性较好;而轻度富营养型底泥沉积物Q_(max)、NAP、EPC_0与IP、Fe/Al-P含量相关性较好;Q_(max)、NAP和EPC_0与沉积物污染程度有关。5、湖泊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及磷吸附特征与水体营养状况的关系。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中TP含量与上覆水体中TP_0、D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Chla大致呈正相关;Fe/Al-P含量与上覆水体中Chl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IP、Ca-P、OP与上覆水体中TP_0、DP和Chla相关性较弱;说明Fe/Al-P含量对中营养型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影响较大;轻度富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中TP、IP、Fe/Al-P和OP与水体中TP_0、DP、Chla均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这四种形态磷对上覆水体中的磷含量均具有重要的贡献;Ca-P因其性质稳定,在中营养型湖泊与轻度富营养型湖泊中,均与上覆水体中TP_0、DP、Chla含量没有相关性;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沉积物总磷(TP)、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有机磷(OP)、无机磷(IP)含量与各湖水体营养水平基本一致;NAP和EPC_0与DP均呈正相关关系,Q_(max)与Chla呈正相关关系,表明NAP、EPC_0和Q_(max)与江西省中小型湖泊底泥沉积物水体营养状况联系密切;沉积物综合因子为TP、IP、Fe/Al-P、NAP和EPC_0。(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9-05-24)
王华林[5](2019)在《湖泊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氮磷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底泥微生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生态学指标,而且在促进底泥有机物分解、营养盐释放和水质改善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微生物群落结构会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呈现一定规律的分布,而氮磷的分布差异性是造成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研究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氮磷的相互作用,探讨细菌与古菌群落结构对不同形态氮磷的响应关系,揭示了在氮磷循环过程中各分类水平下的功能型细菌与古菌。研究结果表明:(1)细菌群落物种数与硝态氮、亚硝态氮呈凹面二次曲线,与四种不同形态磷呈单峰曲线关系。细菌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呈凹面二次曲线,与四种不同形态磷呈单峰曲线关系。细菌群落丰富度与硝态氮、亚硝态氮呈凹面二次曲线,与四种不同形态磷呈单峰曲线关系。细菌群落均匀度与NaOH-P呈单峰曲线关系,与有机磷呈显着正相关。(2)古菌群落物种数与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呈凹面二次曲线,与四种不同形态磷呈显着正相关。古菌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呈凹面二次曲线,与四种不同形态磷呈显着正相关。古菌群落丰富度与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呈凹面二次曲线,与氨氮呈显着正相关,与四种不同形态磷显着正相关。古菌群落均匀度受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呈凹面二次曲线,与四种不同形态磷显着正相关。(3)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受各分类水平的细菌与古菌物种影响,其中总氮与27种细菌,2种古菌呈显着正相关;与21种细菌,18种古菌呈显着负相关。氨氮与29种细菌,14种古菌呈显着正相关;与12种细菌,2种古菌呈显着负相关。硝态氮与42种细菌,34种古菌呈显着正相关;与57种细菌,29种古菌呈显着负相关。亚硝态氮与52种细菌,36种古菌呈显着正相关;与73种细菌,29种古菌呈显着负相关。(4)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受各分类水平的细菌与古菌物种影响,其中总磷与59种细菌,24种古菌呈显着正相关;与49种细菌,20种古菌呈显着负相关。NaOH-P与40种细菌,16种古菌呈显着正相关;与42种细菌,17种古菌呈显着负相关。HC1-P与31种细菌,5种古菌呈显着正相关;与32种细菌,8种古菌呈显着负相关。有机磷与50种细菌,16种古菌呈显着正相关;与22种细菌,14种古菌呈显着负相关。本文分析了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对细菌以及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在氮磷循环过程中在各个分类水平下可能存在的功能型微生物。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化、群落功能的调节和特定功能型微生物菌群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评价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有效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章威[6](2018)在《底泥疏浚对城市浅水湖泊环境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泥疏浚是控制湖泊内源污染的常用工程手段,但疏浚同时也带来较多的环境问题。本项目以南京月牙湖为研究对象,研究底泥疏浚对富营养化的城市小型浅水湖泊的环境效应,为类似城市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治理,提供借鉴。本项目对月牙湖湖水的PH、电导率、透明度、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一系列的理化指标进行了定量检测,根据底泥疏浚前后水环境发生的变化,从而探究底泥疏浚对城市浅水湖泊环境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古小治,姜维华[7](2018)在《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后新生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的动态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微氧电极测试技术对太湖贡湖湾试验区疏浚后的新生界面溶解氧动态进行一年的跟踪调研,分析溶解氧在新生微米级界面的分布特征、扩散通量以及界面附近有机质矿化速率.结果表明疏浚后半年内,溶解氧在表层沉积物的侵蚀深度增大,氧化层明显加厚.氧气在新生界面表层沉积物中呈指数下降,但衰减相对较缓.在连续一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仅秋季新生界面附近溶解氧浓度明显高于对照,而在其他月份无差异.污染底泥疏浚后一个月内氧扩散通量及有机碳矿化速率下降最为明显,仅为疏浚前的13%,其他月份沉积物-水界面氧的扩散通量、氧气的消耗速率、有机碳的降解速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疏浚后新生界面氧气交换速率下降以及由此导致的有机碳矿化过程变缓可能深刻影响界面生源要素的迁移过程.(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杨爱英,李杰[8](2018)在《湖泊干旱状况下补水和底泥疏挖工程的实施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析了2008年至2016年的水质数据,讨论了干旱气候对异龙湖总氮、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透明度等水质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2009年末的云南四年连旱是异龙湖水质恶化的直接原因,并且这种影响并非随着干旱过后水量回升同时消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湖泊污染防治工程措施方面,补水和底泥疏挖的环境效益最为显着,两者应相互配合、统一调度,最大程度的发挥环境效益。(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8-20)
李田,李海波,赵丽娅,刘琳,秦鸿超[9](2018)在《基于矿山复垦的湖泊清淤底泥灭菌方法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冶湖清淤底泥为研究对象,选用H_2O_2、NaClO和紫外线叁种灭菌方法,探索它们对大冶湖清淤底泥的灭菌效果和条件参数,以期为大冶湖清淤底泥土地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通过大冶湖底泥采样分析发现,8个样品中的4个样品不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大肠菌群值大于0.01的要求,大冶湖底泥必须进行灭菌消毒才能土地利用;②以实验室培养的大肠杆菌为灭菌对象,H_2O_2NaClO和紫外线叁种方法都具有良好的灭菌效果;③以大冶湖底泥为灭菌对象,以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为灭菌参考指标,体积分数为1%浓度H_2O_2灭菌10min效果相对最好,灭菌率分别为36.6%和53.3%,大肠菌群值为0.015,满足国家污泥处理处置再利用要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期刊2018-08-03)
吴军伟,赵俊松,钟先锦[10](2018)在《湖泊底泥原位修复技术进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很多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被排进河流及湖泊之中,造成河流湖泊水平的严重污染。因此针对底泥污染物及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进行分析,找出水质污染的根本所在,水体污染源其实就是底泥污染物过多而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同时也提出相关技术合理应用的建议和修复有机物污染底泥的可行方案。(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8年07期)
湖泊底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湖泊底泥为沉积于湖泊水体底部的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因其含有较高的SiO_2、Al_2O_3等成陶成分和一定的CaO、MgO、K_2O、Na_2O等助熔成分以及部分有机物,可作为焙烧陶粒或其他烧结制品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本文选用湖北黄石某湖泊底泥,测定其烧失量和有机质含量,采用XRF、ICP-OES和XRD研究其物化特性,并用同步热分析-质谱联用仪(TG-DSC-MS)进行热分析,对结果进行热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湖泊底泥的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镁方解石、云母等矿物质;其中,SiO_2含量为52.3%,Al_2O_3含量为14.41%,Fe_2O_3含量为6.89%,S含量为0.39%,P含量为0.13%,以及极少量的重金属,烧失量为14.19%,有机物含量为10.86%。湖泊底泥燃烧过程中气体释放主要发生在120~750℃阶段,主要气体有CO_2、H_2O、NO、NO_2等,不同升温速率对湖泊底泥燃烧过程无明显影响;湖泊底泥的燃烧失重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利用Coats-Redfern法的一级反应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湖泊底泥的燃烧过程,在第一阶段湖泊底泥活化能约为22.00kJ/mol,可为湖泊底泥烧结制品控制反应历程和研究固化机理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湖泊底泥论文参考文献
[1].李铭敏,杨银,丰桂珍,刘路明,江立文.江西省不同营养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J].江西科学.2019
[2].罗立群,周鹏飞,涂序.湖泊底泥燃烧特性及其热动力学分析[J].中国矿业.2019
[3].孙慧群,盛守祥,杨志,刘华兵,焦晓虎.湖泊底泥黑臭因子分析及其消除的关键因子调控策略[J].环境科学导刊.2019
[4].李铭敏.江西省湖泊底泥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对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D].华东交通大学.2019
[5].王华林.湖泊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氮磷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6].章威.底泥疏浚对城市浅水湖泊环境效应的影响[J].当代化工研究.2018
[7].古小治,姜维华.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后新生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的动态响应[J].湖泊科学.2018
[8].杨爱英,李杰.湖泊干旱状况下补水和底泥疏挖工程的实施策略[C].《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8
[9].李田,李海波,赵丽娅,刘琳,秦鸿超.基于矿山复垦的湖泊清淤底泥灭菌方法比较研究[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2018
[10].吴军伟,赵俊松,钟先锦.湖泊底泥原位修复技术进展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