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滴水论文_王家录,李维杰,王建力,王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洞穴滴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洞穴,沉积物,同位素,微量元素,洞洞,碳源,大气。

洞穴滴水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录,李维杰,王建力,王红[1](2019)在《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理化特征及其石漠化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12月期间,选取气候条件一致、石漠化等级不同的纳朵洞主洞(地表潜在石漠化)及其附近小洞(地表中度石漠化)进行了1 a的监测,对比分析了不同强度石漠化条件下的洞穴滴水的理化指标(pH值、电导率EC、Ca~(2+)与Mg~(2+)等)及其洞穴环境特征(温度、CO_2浓度)。研究结果表明:①纳朵洞主洞及其附近小洞洞穴滴水的pH均值分别为7.8,8.2,夏季主洞CO_2浓度是小洞的4~5倍,说明石漠化程度高的洞穴滴水pH值高于石漠化程度低的洞穴滴水,而洞穴的CO_2浓度则相反。②纳朵洞主洞洞内年平均气温16.6℃,而小洞观测点年平均气温为13.0℃,主洞(石漠化程度低)比小洞(石漠化程度高)更好地响应地表多年年均气温(16.2℃),石漠化程度高的洞穴气温和滴水的电导率较石漠化程度低的变幅大。③纳朵洞主洞及其附近小洞洞穴滴水的Ca~(2+)质量浓度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8~75 mg/L和30~53 mg/L,说明石漠化程度低的洞穴滴水的Ca~(2+)离子浓度相对偏高。(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1期)

郑志惠[2](2019)在《山东半岛九天洞洞穴滴水水文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笋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在古气候重建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洞穴滴水是石笋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主要物质来源,通过洞穴滴水的监测可为石笋古气候解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供参考。本文选取山东半岛九天洞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数据为: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洞穴环境数据,包括洞内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洞穴CO_2浓度、滴水点滴速;2013年3月~2014年12月滴水同位素数据,主要包括滴水碳、氧同位素;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滴水微量元素数据,主要包括Ca~(2+)、Mg~(2+)、Sr~(2+)、Ba~(2+);2012年~2014年沂源气象站气温、降水数据。对所得数据整理,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滴水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季节、年际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九天洞年平均温度分别为:15.9℃、15.5℃、17℃,季节变化不显着;洞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90%左右,洞内湿度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低、冬季高,距洞口越近的监测点受降水量变化影响越显着;洞内CO_2浓度的平均值整体偏高,表现为夏秋高、冬春低的特征,距洞口越远,受洞穴通风的影响越小,CO_2浓度越高;滴水点滴速与降水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二者之间具有滞后效应,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影响滴水点滴速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监测点滴速存在空间差异,主要与各滴水点上覆土层、岩层厚度及滴水点的运移通道等因素有关。(2)洞内监测点滴水DIC-δ~(13)C季节变化不显着,CO_2浓度低,滴水DIC-δ~(13)C值偏重,CO_2浓度高,滴水DIC-δ~(13)C值偏轻。当CO_2浓度变化较小时,滴水DIC-δ~(13)C变化较小,在CO_2浓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对滴水DIC-δ~(13)C影响比较显着。气温和降水的峰值对应的滴水DIC-δ~(13)C值偏轻,二者之间存在滞后性,原因主要与岩层上覆土壤厚度、滴水点运移路径等因素导致的滴水滴速的滞后效应有关。(3)滴水δ~(18)O无季节年际变化规律,外界降水、洞内温度与监测点δ~(18)O相关性不显着,滴水δ~(18)O与上覆岩层厚度、滴水点运移路径、滴水点裂隙发育状况等因素有关,滴水点高度与洞口之间距离,通风状况等也会影响滴水δ~(18)O变化。(4)滴水Ca~(2+)、Mg~(2+)呈显着的季节、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特征与气候变化条件下滴水点上覆土壤和岩石的溶蚀作用有关,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变化特征。年际变化上,2012年各监测点Ca~(2+)、Mg~(2+)离子浓度高于2013年高于2014年,降水年际特征影响滴水Ca~(2+)、Mg~(2+)浓度的年际变化。方解石前期沉淀(PCP作用)和活塞效应对监测点滴水Ca~(2+)浓度影响较大。(5)滴水Sr~(2+)、Ba~(2+)变化特征相似,Sr~(2+)、Ba~(2+)可能具有相似的影响机制。夏季高温多雨,对土壤和碳酸盐的溶蚀作用加强,滴水Sr~(2+)和Ba~(2+)离子升高。季节变化上,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2014年大旱,降水偏少,Sr~(2+)和Ba~(2+)离子高值滞后。滴水Sr~(2+)和Ba~(2+)浓度的影响因素除了降水外,还与滴水点土壤厚度、水—岩作用时间、岩溶水运移路径等多因素有关,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导致Sr~(2+)和Ba~(2+)浓度空间差异显着。(6)滴水Mg/Ca、Sr/Ca、Ba/Ca对外界干旱事件响应显着,2014年大旱,Mg/Ca、Sr/Ca、Ba/Ca波动显着,干旱年比值升高,主要原因与方解石前期沉淀(PCP作用)和活塞效应有关,微量元素比值变化与外界干、湿状况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6-01)

吕伊娜,罗维均,王彦伟,曾广能,王阳[3](2019)在《洞穴滴水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洞穴通风效应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洞穴石笋稳定碳同位素(δ~(13)C)通常用来反映植被变化和土壤过程,但是在通风效应明显的洞穴,其石笋δ~(13)C反映的是气候变化。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在冬季洞穴空气与大气交换频繁的洞穴中,由于洞穴中的在冬季偏低,这导致滴水脱气和方解石沉淀在冬季偏多,使得这类洞穴的石笋δ~(13)C记录了冬季空气循环的气候。然而,在其他的通风模式的洞穴中,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吴夏[4](2018)在《桂林洞穴滴水和现代沉积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何有效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器测记录时间较短,因此需要通过精确连续记录古气候变化的石笋来解译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规律。而洞穴系统监测是解译石笋记录环境气候信息和搭建器测记录与环境替代指标之间重要桥梁。本次研究以桂林凉风洞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大气降水、洞穴环境、滴水和现代沉积物,解译其对外界环境信息的响应规律以及解读其蕴含的环境信息。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洞穴温度受大气温影响呈现出季节性变化规律,受到洞穴结构的阻隔作用洞穴由外向里的温度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在季节尺度上洞穴温度升温阶段滞后时间长,降温阶段滞后时间短,与不同季节洞穴内部结构的“缓冲作用”强弱有关。该洞穴pCO_2夏季高、冬季低,并且由于外界环境季节性变化,使得洞穴pCO_2主控因素存在差异;(2)洞穴滴水电导率、Ca~(2+)、HCO_3~-呈现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同。由于夏季土壤CO_2升高,入渗水侵蚀能力增强,使得电导率、Ca~(2+)、HCO_3~-呈现峰值,而冬季则相反;洞穴滴水Mg/Ca、Sr/Ca和SO_4~(2-)均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其中Mg/Ca和SO_4~(2-)能够明确指示大气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不同滴水的径流路径的差异导致Mg/Ca、Sr/Ca和SO_4~(2-)的对环境和气候响应时间存在差异。(3)桂林地区大气降水δD、δ~(18)O呈现明显季节性变化,由于水汽源差异导致δD、δ~(18)O值夏季偏负,冬季偏正。该地区大气降水线为:δD=8.12δ~(18)O+12.9。洞穴滴水δD、δ~(18)O受到大气降水补给也呈现季节性变化。在洞穴顶部“新水”和“老水”的混合作用下滴水δ~(18)O值的变化幅度远小于大气降水的δ~(18)O值,并且对降水的δD、δ~(18)O响应时间存在季节性差异。洞穴滴水δ~(13)C_(DIC)在雨季主要是受到土壤CO_2中δ~(13)C影响负漂移,在旱季降水量是控制其值变化的主要因素;(4)现代沉积物的沉积量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现代沉积物δ~(18)O值偏负指示夏季风强、降水量大;其值偏正指示夏季风弱、降水量小。现代沉积物δ~(13)C在季节性尺度上可以用于反映洞穴土壤覆盖层CO_2的δ~(13)C变化特征,在年际尺度上可以明确指示降水量减少引起干旱事件;(5)洞穴滴水能够快速(<24h)响应极端降水事件,现代沉积物的同位素组成对ENSO事件也有着较明显的变化。对于不同尺度的气候事件均能够记录在洞穴滴水和现代沉积物中。但是由于洞穴顶部表层岩溶带的调蓄能力和径流路径存在差异,导致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的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12-01)

云媛,程晓钰,王纬琦,王红梅[5](2018)在《喀斯特洞穴滴水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代谢功能的季节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洞穴是研究地下生物圈的天然实验室,而滴水是连接洞穴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桥梁,对滴水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代谢功能进行研究,可以为洞穴中微生物组成、来源以及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的16S rRNA二代测序技术及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对湖北和尚洞弱光带滴水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细菌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洞穴滴水中优势细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的季节性变化正好相反;这种季节性差异与宜昌地区的月平均降水量紧密相关.同时,基于16SrRNA的PICRUSt代谢功能预测及Biolog-ECO微平板法均显示洞穴滴水中细菌群落代谢功能具有季节性变化,并且这种代谢能力的季节性变化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的季节性变化显着正相关.总之,湖北宜昌和尚洞弱光区滴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与降水量密切相关,同时优势类群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是滴水代谢能力的主要贡献者.此研究将环境因子、滴水细菌群落组成及群落代谢能力叁者紧密结合起来,为进一步解译洞穴这一特殊的地下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代谢特征的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36期)

张结,周忠发,汪炎林,潘艳喜,薛冰清[6](2018)在《短时间高强度旅游活动下洞穴CO_2的变化特征及对滴水水文地球化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洞穴高强度旅游活动产生的CO_2对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及洞穴沉积物沉积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于2017年9月30日-10月9日对贵州绥阳大风洞洞穴CO_2、温度、相对湿度、游客数量及洞穴滴水水化学指标等进行连续监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受游客数量和洞穴通风效应等因素影响,洞穴空气CO_2分压(PCO_2(A))在时间序列上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和日际变化,表现为白昼高、夜间低,游客多的天数高,游客少的天数低。在空间变化上,由于通风程度和洞腔体积不同,不同监测点PCO_2(A)存在明显差异,由洞内深处至洞口分别为3#(神泉玉露)>1#(时光隧道)>2#(夜明珠);(2)通过比较PCO_2(A)和滴水水温,前者对CO_2溶解度影响比后者更为显着,表明PCO_2(A)是洞穴沉积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3)洞穴滴水水温、滴水PCO_2分压(PCO_2(W))与PCO_2(A)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也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和日际变化。p H、SIc和HCO_3~-变化趋势大体上与PCO_2(A)相反,EC和Ca2+则无明显的昼夜变化,但存在一定的日际变化。随着旅游活动强度的增加,滴水水化学变化幅度逐渐增大。此外,不同滴水点所在洞腔结构、大小、封闭程度等不同,使PCO_2(A)的扩散和通风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洞穴滴水水化学组分和洞穴沉积物沉积状况。因此,本研究对于洞穴环境保护和管理及其岩溶洞穴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维杰,王建力,王家录,黄定军[7](2018)在《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微量元素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本研究团队对贵州纳朵洞3处滴水点和1处池水点进行了为期一个水文年的监测和实验分析,并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各个滴水点的时空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了洞穴滴水对外界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机制。(1)洞穴滴水类型的不同导致对外界大气降水的响应机制存在差异,D4和D8为常年性滴水,响应较慢,D7为季节性滴水,响应较快。p H和电导率变化趋势大致相似,总体表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3处滴水点水中的CO2浓度变化趋势表现出一致性,呈现出夏季浓度高,冬季浓度低的特点,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为2个月,这与洞穴外界大气温度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有关。(2)D4、D8、D7滴水点的土壤和岩层厚度逐渐递减,导致水-土-岩反应时间也随着减少,3处滴水点Ca~(2+)、Mg~(2+)、Ba~(2+)、Sr~(2+)的浓度变化也表现出逐级递减的特点,DC池水点由于夏季洞内CO2浓度较高,致使水中p H偏低,继续溶解下部基岩,进而致使水中Ca~(2+)的浓度偏高。(3)滴水点中Ca~(2+)、Mg2、Ba~(2+)、Sr~(2+)的浓度变化特征总体上表现随着降水的增加,浓度逐渐上升,雨季高于旱季的特点。在5月~10月份雨季期间,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各个滴水点Mg/Ca比值处于下降阶段,而在11月至次年4月旱季期间,随着降水量的减少,Mg/Ca比值处于增加阶段。(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吕小溪,刘子琦,李渊[8](2018)在《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的物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出洞穴滴水中可以反映石漠化程度的指标,对朝营小流域处于石漠化条件下2个洞穴的滴水进行了为期1a的动态监测,分析滴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所选洞穴的滴水水温变化较一致,并受当月的大气平均温度影响显着;滴水滴率与降雨量有关,且受植被-土被覆盖度以及基岩厚度的共同制约;石灰岩地区的洞穴,石漠化程度低的地区滴水pH值偏小,强度石漠化地区滴水pH值可能存在"雨季高,旱季低"的规律,与潜在石漠化地区及非喀斯特地区洞穴滴水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反;滴水的电导率与Ca~(2+)含量呈正相关,受大气温度、降雨量、土壤生物源CO_2的影响大,石漠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滴水电导率和Ca~(2+)浓度大于石漠化程度高的地区。(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杨[9](2018)在《不同类型洞穴滴水对降雨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喀斯特十分发育,是世界上喀斯特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在喀斯特地区,含水层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都加大了喀斯特水的研究难度。但洞穴滴水的存在,为深入包气带内部研究地下水迁移提供了便利。本文以昆明市阿子营老黄龙洞为研究区,结合滴水特征及水文地质特征选取洞内13个滴水点为研究对象进行一个水文年的连续观测,同时在洞外设置自动记录仪器记录降雨量。采用Smart和Friendrich分类系统针对滴水补给来源对滴水进行划分,采用系统聚类分析针对滴水滴率接近程度对滴水进行划分,针对滴水对降雨响应差异采用滴率降雨响应曲线对滴水进行划分,根据滴率降雨响应曲线划分结果结合前两种划分结果了解不同类型滴水对降雨响应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采用时间序列分析针对不同类型滴水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对响应时间进行确定。在确定响应时间的基础上提出降雨阈值效应的存在,并对不同类型滴水不同时期降雨阈值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不同类型滴水水化学参数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模型分析其之间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得到以下结论:1.依据滴水补给来源及补给方式的差异将研究区13个滴水点分为叁类,分别为I类稳定性滴水、II类季节性滴水、III类敏感性滴水。叁类滴水滴率对降雨的响应存在响应时间及所需降雨量的差异。I类稳定性滴水滴率对降雨基本无响应,II类季节性滴水滴率对降雨响应滞后时间较长约35至98天,III类敏感性滴水对降雨响应滞后时间除S13点外较短约28至63天。2.因土壤带及表层喀斯特带前期水分状况及透水性的不均匀性的影响导致滴水对降雨响应所需降雨强度及降雨量存在差异。日降雨量超过20mm的降雨会引起滴水滴率出现突变。旱季转雨季时期,S14、S17、S1、S18点达到滴率对降雨响应所需累计降雨量分别为:156mm、129.2mm、82.8mm、25mm;雨季时期,各点引起滴率突变所需累计降雨量分别为:79.4mm、57mm、79.4mm、79.4mm。3.水文地质差异导致水化学参数特征及对降雨响应存在差异。I类稳定性滴水水化学参数对降雨响应程度强于滴率对降雨响应,pH变化范围为7.41~7.50,电导率变化范围为655~1094μs/cm,HCO_3~-浓度变化范围为1.69~8.80mg/l,Ca~(2+)浓度变化范围为102~199mg/l;基岩中Br含量差异引起S15、S16两点电导率平均值均高于1000μs/cm,而HCO_3~-浓度平均值均低于2.0mg/l的显着特征。II类季节性滴水水化学参数中Ca~(2+)浓度对强降雨有明显响应,变化范围为66~121mg/l,pH、HCO_3~-、电导率只在降雨量较多的时期响应明显,pH变化范围为7.52~7.69,HCO_3~-浓度变化范围为4.88~9.12mg/l,电导率变化范围为365~651μs/cm。III类敏感性滴水水化学参数中Ca~(2+)浓度对降雨响应与滴率基本一致,变化范围为81~131mg/l,pH、HCO_3~-、电导率只在降雨量较多的时期有明显响应,变化范围分别为7.37~7.59、5.91~8.88mg/l、442~625μs/cm。说明水化学参数对降雨响应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叁类滴水Ca~(2+)浓度峰值早于滴率峰值,说明存在“活塞效应”。II、III类滴水电导率对降雨的响应反映了“稀释效应”的存在。(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6-30)

毛庆亚,王建力,王家录,李文[10](2018)在《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现代沉积物δ~(18)O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洞穴滴水及其对应的现代沉积物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和对外界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文章对贵州纳朵洞洞外大气降水、洞穴池水、6处滴水点及其对应的现代沉积物氧同位素进行了近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纳朵洞外大气降水和洞穴池水δ~(18)O值均呈现旱季偏重,雨季偏轻的季节特征,基本能反映洞穴所在区域的气候变化。而滴水沉积物δ~(18)O值和滴水δ~(18)O值自身存在协调同步的季节特征,但二者δ~(18)O值与大气降水δ~(18)O值却呈现反向的季节变化,这可能是区域地形、岩溶表层带的调节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2期)

洞穴滴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笋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在古气候重建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洞穴滴水是石笋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主要物质来源,通过洞穴滴水的监测可为石笋古气候解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供参考。本文选取山东半岛九天洞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数据为: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洞穴环境数据,包括洞内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洞穴CO_2浓度、滴水点滴速;2013年3月~2014年12月滴水同位素数据,主要包括滴水碳、氧同位素;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滴水微量元素数据,主要包括Ca~(2+)、Mg~(2+)、Sr~(2+)、Ba~(2+);2012年~2014年沂源气象站气温、降水数据。对所得数据整理,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滴水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季节、年际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九天洞年平均温度分别为:15.9℃、15.5℃、17℃,季节变化不显着;洞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90%左右,洞内湿度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低、冬季高,距洞口越近的监测点受降水量变化影响越显着;洞内CO_2浓度的平均值整体偏高,表现为夏秋高、冬春低的特征,距洞口越远,受洞穴通风的影响越小,CO_2浓度越高;滴水点滴速与降水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二者之间具有滞后效应,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影响滴水点滴速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监测点滴速存在空间差异,主要与各滴水点上覆土层、岩层厚度及滴水点的运移通道等因素有关。(2)洞内监测点滴水DIC-δ~(13)C季节变化不显着,CO_2浓度低,滴水DIC-δ~(13)C值偏重,CO_2浓度高,滴水DIC-δ~(13)C值偏轻。当CO_2浓度变化较小时,滴水DIC-δ~(13)C变化较小,在CO_2浓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对滴水DIC-δ~(13)C影响比较显着。气温和降水的峰值对应的滴水DIC-δ~(13)C值偏轻,二者之间存在滞后性,原因主要与岩层上覆土壤厚度、滴水点运移路径等因素导致的滴水滴速的滞后效应有关。(3)滴水δ~(18)O无季节年际变化规律,外界降水、洞内温度与监测点δ~(18)O相关性不显着,滴水δ~(18)O与上覆岩层厚度、滴水点运移路径、滴水点裂隙发育状况等因素有关,滴水点高度与洞口之间距离,通风状况等也会影响滴水δ~(18)O变化。(4)滴水Ca~(2+)、Mg~(2+)呈显着的季节、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特征与气候变化条件下滴水点上覆土壤和岩石的溶蚀作用有关,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变化特征。年际变化上,2012年各监测点Ca~(2+)、Mg~(2+)离子浓度高于2013年高于2014年,降水年际特征影响滴水Ca~(2+)、Mg~(2+)浓度的年际变化。方解石前期沉淀(PCP作用)和活塞效应对监测点滴水Ca~(2+)浓度影响较大。(5)滴水Sr~(2+)、Ba~(2+)变化特征相似,Sr~(2+)、Ba~(2+)可能具有相似的影响机制。夏季高温多雨,对土壤和碳酸盐的溶蚀作用加强,滴水Sr~(2+)和Ba~(2+)离子升高。季节变化上,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2014年大旱,降水偏少,Sr~(2+)和Ba~(2+)离子高值滞后。滴水Sr~(2+)和Ba~(2+)浓度的影响因素除了降水外,还与滴水点土壤厚度、水—岩作用时间、岩溶水运移路径等多因素有关,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导致Sr~(2+)和Ba~(2+)浓度空间差异显着。(6)滴水Mg/Ca、Sr/Ca、Ba/Ca对外界干旱事件响应显着,2014年大旱,Mg/Ca、Sr/Ca、Ba/Ca波动显着,干旱年比值升高,主要原因与方解石前期沉淀(PCP作用)和活塞效应有关,微量元素比值变化与外界干、湿状况之间存在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洞穴滴水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家录,李维杰,王建力,王红.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理化特征及其石漠化响应[J].人民长江.2019

[2].郑志惠.山东半岛九天洞洞穴滴水水文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鲁东大学.2019

[3].吕伊娜,罗维均,王彦伟,曾广能,王阳.洞穴滴水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洞穴通风效应及其古气候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吴夏.桂林洞穴滴水和现代沉积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5].云媛,程晓钰,王纬琦,王红梅.喀斯特洞穴滴水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代谢功能的季节性变化[J].科学通报.2018

[6].张结,周忠发,汪炎林,潘艳喜,薛冰清.短时间高强度旅游活动下洞穴CO_2的变化特征及对滴水水文地球化学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8

[7].李维杰,王建力,王家录,黄定军.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微量元素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J].科技通报.2018

[8].吕小溪,刘子琦,李渊.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的物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科技通报.2018

[9].刘杨.不同类型洞穴滴水对降雨响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8

[10].毛庆亚,王建力,王家录,李文.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现代沉积物δ~(18)O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中国岩溶.2018

论文知识图

洞穴滴水δ13CDIC变化特征滴水点在洞穴分布示意重庆芙蓉洞岩溶泉水、洞穴滴水和...洞穴滴水滴速变化4 大气降水、土壤水和洞穴滴水氧...和尚洞现代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表面...

标签:;  ;  ;  ;  ;  ;  ;  

洞穴滴水论文_王家录,李维杰,王建力,王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