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咬合论文-王璐,安虹,李悦欣

低位咬合论文-王璐,安虹,李悦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位咬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位咬合,咬合重建,颞下颌关节,咀嚼肌

低位咬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安虹,李悦欣[1](2019)在《低位咬合患者(牙合)重建效果的综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关节适应性,咀嚼肌力发挥、咬合平衡及稳定叁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咬合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0例低位咬合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序列治疗,利用锥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运用Bio-Pak肌电图仪分析治疗前、后咀嚼肌肌电反应及肌平衡性;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分析治疗前、后咬合平衡性及咬合接触时间。对治疗前后所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髁状突发生前移且关节前间隙减小;息止位咀嚼肌力明显下降同时伴有牙尖交错位时咀嚼肌力增加,咀嚼肌对称性明显改善;咬合接触时间及咬合平衡度明显增加。结论:咬合重建治疗后,患者髁突位置、咀嚼肌肌力的发挥、咬合力及咬合平衡性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改善,说明咬合重建序列治疗对低位咬合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吴小勇,杨娅,顾泽旭,何帅[2](2013)在《2种不同钛基台-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用于低位咬合单个磨牙缺失患者种植修复的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分析了Straumann synOcta八角基台或纯钛个性化基台-LAVA结合氧化锆全瓷一体冠用于低位咬合单个磨牙缺失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结合RN/WN synOct或3M LAVA基台系统对113名患者的125颗低位咬合单个缺失后牙进行修复。在种植体植入后、修复完成时(基线)及完成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并调查患者的主观满意程度。结果:观察期中所有种植体正常。24例全瓷冠出现崩瓷(19.2%),垂直距离小于3.5 mm组崩瓷率高于垂直距离大于3.5 mm组(P<0.05)。修复1年后种植体周围均出现牙槽骨吸收。26例患者认为下颌修复体的固位螺丝孔影响美观(37.14%),缺牙区垂直间隙小于3.5 mm的患者不满意率高于垂直距离大于3.5 mm组(P<0.05)。不同基台修复方式之间结果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对于垂直距离小于3.5 mm的低位咬合缺牙修复不能通过修复方式的改变来避免出现崩瓷或美观问题。(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余田勤,刘玉平[3](2013)在《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低位咬合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牙列缺损及牙齿严重磨耗,造成颌间垂直距离变低,面下1/3变短,在临床上表现为低位咬合。长期的低位咬合可以导致牙髓牙周损伤,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咀嚼功能下降。牙牙合重建即以修复的方法适当地恢复垂直距离,重建正常的牙牙合关系,改正颌位,使之适宜于颞下颌关节及颌面肌肉的解剖生理[1]。近年来,我院采用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所导致的低位咬合且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现将疗效分析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3年09期)

成洲,王旭,王辉[4](2013)在《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的牙合垫治疗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牙合垫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牙合垫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①牙合垫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静息状态下牙合垫治疗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紧咬状态下牙合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合垫修复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安虹,马婷婷,白乐康,吉雯雯[5](2010)在《低位咬合对大鼠咬肌影响的组织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观察低位咬合时大鼠咬肌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进一步探讨TMD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A组(磨全牙列组)、实验B组(磨后牙组)、实验C组(磨前牙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人工磨低大鼠不同牙列段牙齿的方法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于干预后1周、2周、4周将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处死4只。取咬肌浅层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咬合降低后大鼠咬肌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低位咬合可以对咬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组织学观察为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肌横纹模糊消失,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断裂,肌肉内部血管增生、扩张等,这种变化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咀嚼肌的损伤或加重形成的肌功能紊乱,可能构成了TMD发生的起因,并提供了组织学基础。消除这种咬合紊乱,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吕冲[6](2010)在《低位咬合老年患者咬合重建修复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咀嚼效率、咬合力及咀嚼肌肌电图等客观指标,评价低位咬合老年患者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临床效果,从中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需要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的患者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咬合重建序列治疗,运用分光光度计、T.ScanⅡ咬合力计、Bio-Pak肌电图仪分别检测其治疗前、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及咀嚼肌肌电图,并对测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较治疗前吸光度均有明显的提高,咀嚼效率均显着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较治疗前咬合力均有明显的增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较治疗前咬合分布平衡度均明显减小,咬合力的平衡性明显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较治疗前息止位肌电值均明显减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过渡义齿修复后1个月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值较治疗前有增大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义齿修复后3个月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图值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治疗后,患者的美观和语音功能均得到良好的改善,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患者症状减轻;咀嚼效率、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图等客观检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可以说咬合重建序列治疗对低位咬合老年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5-12)

安虹,马婷婷,白乐康,吉雯雯[7](2009)在《低位咬合大鼠咬肌中P物质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揭示在低位咬合下咬肌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磨全牙列组(A组)、磨后牙组(B组)、磨前牙组(C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人工磨低大鼠不同牙列段牙齿的方法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于干预后1,2,4wk后将各组分别处死大鼠4只.取咬肌浅层制作石蜡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观察咬合降低后大鼠咬肌中SP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实验1,2,4wk各实验组大鼠咬肌中P物质阳性表达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实验组组间A组高于C组也高于B组,但差异不显着;各实验组大鼠咬肌中P物质阳性表达随实验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但差异无显着性.结论:SP神经源性的作用与咀嚼肌损伤的关系密切,SP参与了低位咬合引起的咀嚼肌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22期)

林雪芬,张维波,马惠芬,汲平[8](2008)在《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疗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暂时性垫治疗后、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暂时性垫及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静息状态下垫治疗及永久性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最大紧咬状态下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修复后肌电活动显着增强,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永久性修复较暂时性修复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咬合接触状态,咬合过程中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张维波[9](2006)在《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疗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症状患者进行合理的咬合重建修复,通过其修复前后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讨论分析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14例因牙列缺损或重度磨耗所致低位咬合同时伴有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采用暂时性修复体升高咬合,3个月后待症状缓解行永久性修复治疗,治疗完成3个月后复查。拍摄颞下颌关节侧位体层片观察治疗前后关节间隙的变化;根据标准分类法将患者分为2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分别计算、讨论治疗前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变化。 结果: (1)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患者经暂时性(牙合)垫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值(CMI)的改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修复3个月前后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值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患者经暂时性(牙合)垫治疗前后及永久性修复前后CMI数值的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统计学分析表明暂时性(牙合)垫治疗前后关节前间隙及后间隙的改变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上间隙也有明显增加(P<0.01),线性百分比由-36.28%±4.79%增至+3.94%±3.05%,永久性修复3个月后复查与(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4-29)

姚霜,范群,刘晓君,杨霜[10](2000)在《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牙合)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牙合)股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牙合)垫后关日前间隙减少单资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着性差异 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牙合)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牙合)垫通过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使髁突向前下移位,并稳定于关节内位置正常,恢复了牙、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低位咬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回顾分析了Straumann synOcta八角基台或纯钛个性化基台-LAVA结合氧化锆全瓷一体冠用于低位咬合单个磨牙缺失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结合RN/WN synOct或3M LAVA基台系统对113名患者的125颗低位咬合单个缺失后牙进行修复。在种植体植入后、修复完成时(基线)及完成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并调查患者的主观满意程度。结果:观察期中所有种植体正常。24例全瓷冠出现崩瓷(19.2%),垂直距离小于3.5 mm组崩瓷率高于垂直距离大于3.5 mm组(P<0.05)。修复1年后种植体周围均出现牙槽骨吸收。26例患者认为下颌修复体的固位螺丝孔影响美观(37.14%),缺牙区垂直间隙小于3.5 mm的患者不满意率高于垂直距离大于3.5 mm组(P<0.05)。不同基台修复方式之间结果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对于垂直距离小于3.5 mm的低位咬合缺牙修复不能通过修复方式的改变来避免出现崩瓷或美观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位咬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璐,安虹,李悦欣.低位咬合患者(牙合)重建效果的综合评估[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9

[2].吴小勇,杨娅,顾泽旭,何帅.2种不同钛基台-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用于低位咬合单个磨牙缺失患者种植修复的临床评价[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

[3].余田勤,刘玉平.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低位咬合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2013

[4].成洲,王旭,王辉.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的牙合垫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

[5].安虹,马婷婷,白乐康,吉雯雯.低位咬合对大鼠咬肌影响的组织形态学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0

[6].吕冲.低位咬合老年患者咬合重建修复疗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7].安虹,马婷婷,白乐康,吉雯雯.低位咬合大鼠咬肌中P物质的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

[8].林雪芬,张维波,马惠芬,汲平.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8

[9].张维波.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疗临床效果分析[D].山东大学.2006

[10].姚霜,范群,刘晓君,杨霜.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0

标签:;  ;  ;  ;  

低位咬合论文-王璐,安虹,李悦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