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论文-肖爱菊,于斌,孙辉,朱斐超,王明君

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论文-肖爱菊,于斌,孙辉,朱斐超,王明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乳酸,β-羟基丁酸酯与β-羟基戊酸酯共聚物,晶型结构,降解性能

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论文文献综述

肖爱菊,于斌,孙辉,朱斐超,王明君[1](2018)在《聚乳酸/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共混物的水降解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的加入对聚乳酸(PLA)降解性能的影响,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不同质量比的PLA/PHBV共混物,对其在不同pH值的PBS缓冲液中降解前后的质量损失率、吸水率、形貌、结晶和热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LA/PHBV共混物的质量损失率和吸水率在碱性缓冲液中增加最快,酸性溶液中次之,中性溶液中最慢;PHBV的加入在碱性缓冲液中促进PLA的降解,在酸性和中性缓冲液中则起阻碍作用;随降解时间的延长,光滑表面变为凹凸不平并出现许多孔洞,共混物的结晶度先提高后降低,其晶型结构未发生改变;降解使共混物的熔融峰向低温偏移。(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王玲,周娇,马晓军[2](2017)在《壳聚糖/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生物降解复合膜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冰乙酸为溶剂,将壳聚糖(CS)与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采用共混流延法制备成CS/PHBV生物降解复合膜。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不同质量比CS/PHBV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透氧性能、热稳定性以及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复合膜断面密实,蜂窝状结构消失,复合膜中羟基和酯基增多;当mCS∶mPHBV为3∶1时,CS/PHBV生物降解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与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57和26.84 MPa;当mCS∶mPHBV为4∶1时,复合膜的透氧系数最小,为27.7×10-15cm~3·cm/(cm~2·s·Pa);同时,壳聚糖的加入,提高了CS/PHBV复合膜的生物降解性。(本文来源于《生物质化学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苏明垒,马晓军,朱礼智[3](2016)在《竹粉/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竹粉和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为原料,采用高温熔融共混挤出法制备了竹粉/PHBV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竹粉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度、分子结构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粉的加入提高了竹粉/PHBV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模量,但竹粉和PHBV的界面结合较差;高温复合造成竹粉中少量主成分发生了热降解,而对PHBV的结构影响不大。另外,随竹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先升高后降低,热稳定性略有降低。竹粉的加入有利于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11期)

张兰河,刘丽丽,仇天雷,高敏,韩梅琳[4](2014)在《以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为碳源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硝酸盐及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作为固体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硝酸盐,并研究固体碳源反硝化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PCR-DGGE技术对反硝化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分离反应器中降解PHBV的细菌。【结果】连接固相反硝化反应器能使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积累的硝酸盐显着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小于10 mg/L),而常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硝酸盐浓度持续增加。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反硝化反应器生物膜细菌归属于变形菌门(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和δ-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反应器运行初期(40 d)的优势种群主要为Acidovorax和Bacillus;运行后期(150 d)的优势种群依次为Clostridium、Desulfitobacterium、Dechloromonas、Pseudoxanthomonas和Flavobacterium。从反应器中分离到的PHBV降解菌株分别归属于Acidovorax、Methylibium、Pseudoxanthomonas和Dechloromonas。【结论】利用PHBV为碳源能有效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硝酸盐。明确了反硝化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碳源表面生物膜的优势菌群及其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孙芳华[5](2010)在《不同HV含量的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的共混物干法纺丝纤维成形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是生物材料PHAs大类中的一种热塑性生物高分子聚酯,其由微生物发酵合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组织相容性和抗凝血性等突出性能,在工业、农业、包装、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以丰富的原料来源,不需要复杂的聚合工艺设备等优点,被人们给予替代品通用树脂的希望。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由于PHBV的热稳定性较差,熔融加工窗口窄,特别是它的样品在室温存放过程中会逐渐转变为明显的脆性,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其产业化加工和应用。本课题组在多年的PHBV熔融纺丝研究中发现:PHBV熔融纺丝受原料的影响很大,即使是不同批次的原料可纺性也大相径庭;纺丝过程中PHBV会发生热降解,纺丝过程中分子量下降程度严重,只能采取略高于熔点的熔融温度和较短的停留时间,否则熔体的可纺性无法保证;喷丝挤出后的熔体细流固化缓慢,单丝间易发生相互粘结,卷绕后退绕困难;初生纤维在存放期间很快从塑性变形为主向脆性为主转变,严重影响随后的拉伸过程;而采用一步法成形,设备较为复杂,且热降解的问题还是存在。鉴于上述问题,课题组采用干法纺丝,并对所制备的PHBV纤维结构性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采用干法,经纺丝后PHBV仍具有与纺前相似的分子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纤维的力学性能。但是以HV含量2%的纯PHBV为原料经干纺纺丝获得的纤维在室温下存放3天后仍然有明显的脆性,断裂伸长率不高。本文继续以干法纺丝为制备PHBV纤维的手段,以解决熔融纺丝中因热降解而引起初生纤维的分子量下降等严重问题,同时采取原料物理共混的方法来提升成纤聚合物中的HV含量,从而使初生纤维从塑性变形为主向脆性为主的转变过程显着延缓了。并继续探索、优化干纺的纺丝工艺参数,并对所制备的PHBV纤维结构性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用1HNMR、GPC、DSC等测试PHBV的基本参数。实验中选择文献报道中常见的PHBV的叁氯甲烷作为本研究的PHBV溶液纺丝的溶剂。研究了PHBV/叁氯甲烷纺丝原液的制备方法,比较了四种不同HV含量(5%、10%、15%和20%)共混物的溶液稳定性,溶液浓度都保持为16%(w/w)。结合纺丝实验,发现HV含量为20%的纯PHBV溶液在相同纺丝条件下无法顺利获得可退绕的初生纤维,而其余叁种HV含量(5%、10%、15%)的溶液均能通过控制纺丝工艺参数,在略微不同的干纺条件下,可获得的可拉伸性较好的PHBV初生纤维。采用纤维强伸度仪、声速法、广角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溶剂残留量对叁种不同HV含量共混物的初生纤维演变的整个过程做了跟踪,对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变化做了同步测试。又采用粘度法对PHBV共混物纺丝前后分子量变化作了定性研究。结果发现,PHBV共混物在干法纺丝前后,粘均分子量变化不大。且PHBV初生纤维在成形后3小时内,HV含量为15%的共混PHBV纤维断裂伸长能达到600%以上,HV含量越高,纤维可拉伸性能保持的时间越长;但当在室温下存放时间超过4小时,室温下的断裂伸长发生较大程度的下降,直至降低至10%以下,由塑性体逐渐转变为脆性体。然而实验中也发现,室温下存放时间不超过4天的PHBV初生纤维,通过拉伸温度的提升,达到80℃,仍可拉伸5倍以上。当室温下存放时间超过4天,叁种PHBV初生纤维断裂伸长率基本保持在4%以下,即使在80℃下也无法拉伸。所以初生纤维的存放时间要控制,后拉伸时,拉伸温度、拉伸速度也要配合。声速法实验显示,PHBV初生纤维的声速值随着纤维存放时间的增加而单调上升,并且在7小时内的变化较快,之后变化逐渐放缓。即杨氏模量提高,这与力学测试的结果一致。WAXD显示,初生纤维变脆的过程中,结晶度、晶型及晶粒尺寸略微发生变化。而在存放7天后,纤维的结晶度比短时间存放有较大提高,可见结晶度只是PHBV纤维由韧性转变为脆性的因素之一。DSC显示纤维熔融峰无明显变化,熔融焓也基本相似。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结晶完善度提高。溶剂残余量对纤维演变过程无显着影响。初步研究了HV含量为15%共混物PHBV初生纤维的拉伸及热定型工艺。对PHBV初生纤维采用一级拉伸方法中,通过实验比较,室温下不同拉伸倍数的实验,发现经拉伸6倍的拉伸丝强度较高,且拉伸过程较顺利。该拉伸丝进一步通过不同张力条件下的热定型,得到了不同强度及断裂伸长的成品丝。结果发现,室温下拉伸6倍的纤维在80℃、0.36cN/dtex张力作用下的定张力热定型,纤维会被继续拉伸1.1倍,断裂强度可达到1.98N/dtex,而纤维断裂伸长率保持在85%左右。PHBV初生纤维二级拉伸方法中,首先将初生纤维在液氮中停留48h,再进行二级拉伸。不同倍数的一级拉伸过程在室温下进行,发现经拉伸6倍的PHBV纤维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度。进一步,将此纤维在较高温度(60和80℃)下分别进行二级拉伸,拉伸倍数为2倍。发现在80℃下二级拉伸后获得的拉伸丝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37cN/dtex和138.6%。将经过二级拉伸的拉伸丝于100℃下进行不同形式(松弛,定长,定张力)的热定型,其中,经松弛热定型所得纤维的断裂伸长率最高,可达151%左右。在100℃、张力为0.18cN/dtex的热定型条件下,所得纤维断裂强度为1.90cN/dte,断裂伸长率为110.9%。(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0-12-01)

阚瑞俊[6](2010)在《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的改性及其熔喷无纺布制备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是由微生物发酵合成的热塑性生物高分子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组织相容性和抗凝血性,在工业、农业、包装、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原料来源丰富,不需要复杂的聚合工艺设备,是通用树脂的替代品,因而在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的PHBV纤维,存在纤维发脆和纤维强度低等缺点,严重阻碍了PHBV纤维的实际应用,而这些缺陷都是源于PHBV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材料的热稳定性差,可熔纺的熔体温度窗口很窄,在其熔融纺丝过程中严重的热降解,致使其分子量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了纤维强度等力学性能。Ecoflex即为PBAT,是一种由BASF公司生产的新型生物可降解聚酯,它的单体组成是对苯二甲酸、脂肪酸和1,4-丁二醇,常被用来与其它的生物可降解高聚物混合以改善其加工性能。为了改善PHBV的这些缺陷,提高其可纺性,本论文欲通过PBAT与PHBV熔融共混的方式来改善PHBV本身固有的性能缺陷并探索性的研究PHBV/PBAT共混物在熔喷无纺布中的应用。本课题组在研究PHBV共混改性过程中发现,PBAT可以改变PHBV的结晶形念,PHBV/PBAT共混物相对纯PHBV有更宽的加工窗口,拓宽了其熔融可纺性。1.采用~1HNMR、GPC和灰份测定法测试了PHBV基本参数。GPC实验前选择文献报道的两种不同提纯方式对PHBV进行提纯,一种是以叁氯甲烷为溶剂,使用索氏提取器进行提纯;另一种是以叁氯甲烷为溶剂,正己烷为沉淀剂提纯。实验结果发现不同提纯方式得到的PHBV分子量有一定的差距。2.采用DSC、红外光谱、广角X衍射和热台偏光显微镜对不同比例PHBV/PBAT共混物进行结晶性能测定。结果发现,随着PBAT含量的增加PHBV/PBAT共混物中的PHBV球晶尺寸变小,结晶速率也随之减小,而PHBV/PBAT共混物从PHBV单结晶峰演变为高温和低温两个结晶峰,当PBAT含量超过30%时,两个结晶峰转变为单独的高温结晶峰这也说明PBAT起到成核剂的作用,聚合物中有更多的尺寸较小的球晶形成;PHBV/PBAT共混物的结晶度随着PBAT的增加而减小。3.在对PHBV、PBAT和PHBV/PBAT(50/50)共混物的流变性能测试中发现,PHBV/PBAT(50/50)共混物的粘流活化能小于纯的PHBV和纯的PBAT,拥有优良的热稳定性,拓宽了熔纺温度窗口。4.对PHBV/PBAT(50/50)共混物探索性的进行了熔喷无纺布制备实验。对PHBV/PBAT(50/50)熔喷无纺布进行了力学强度、孔径率、接触角和抗菌性能测试后发现,PHBV/PBAT(50/50)熔喷无纺布的力学强度并不是很理想;PHBV/PBAT(50/50)熔喷无纺布表现出拒水拒油性,为拒水拒油材料;PHBV/PBAT(50/50)熔喷无纺布在未经抗菌处理的条件下在抗菌性能测试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抑菌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了49.55%,但并未达到国标抑菌70%的标准。(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0-01-01)

史圣洁[7](2010)在《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超支化聚酰胺酯(HBPEA)共混体系基本性能研究及其纤维成形》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是一种生物高分子聚酯,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和生物可吸收性,然而由于材料本身的缺点,如结晶速率慢、热稳定性差、易水解、粘度大以及成型加工困难等,极大地限制了PHBV的应用,因此采用共混方法对PHBV进行改性,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使用超支化聚酰胺酯(HBPEA)作为共混添加剂,在研究了PHBV/HBPEA体系的共混物组分各自的基本性能后,又对共混体系的热性能、结晶性能、流变行为,及其可纺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PHBV/HBPEA纤维成形的工艺条件,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具有一定力学性能的PHBV/HBPEA共混纤维。首先,我们对两种共混物组分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要严格控制PHBV含水率,以降低共混过程及熔纺过程中的水解程度;确定了PHBV/HBPEA的熔纺温度窗口;超支化聚酰胺酯初始降解温度是大于上述的PHBV温度区;超支化聚酰胺酯在醇类、酮类、四氢呋喃等极性溶剂中有很好的溶解性能,为结构性能的表征提供基础。此外,共混改性机理主要是:球形HBPEA分子处于PHBV链状分子之间,使PHBV/HBPEA共混体系的粘度比纯PHBV有所下降;HBPEA的硬脂酸端基在共混体系中同时起到润滑剂的作用;HBPEA中有很多刚性链苯环的存在,会提高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然后对共混体系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超支化聚酯HBPEA添加到PHBV中,明显改善了高HV含量PHBV的加工性能。在对其结晶结构和结晶动力学的研究表明,超支化聚酯改变了共混体系的成核机理(异相成核)、成核数及晶粒尺寸,共混体系的结晶度稍有提高;对共混物扫描电镜照片的观察,发现超支化聚酯在共混体系中分散均匀;超支化聚酯的加入降低了PHBV的表观粘度,熔纺成形温区可以有所下降。在共混体系中,超支化聚酯添加量和成形温度对共混体系加工性的影响很大,所以要严格控制加工温度,确定合适的超支化聚酯的添加量。本工作中,以SiO_2同时做平行实验,作为对比。最后,对共混体系进行可纺性能的研究,特别是超支化添加剂含量、存放时间、熔纺温度、拉伸倍数、和切片干燥等参数进行了系统的摸索。研究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酯的加入,降低了体系的粘度,使得共混纤维成形变得可行,通过对一系列纺丝工艺条件的调整及优化,在实验室可以连续地制备具有较好力学性能的PHBV/HBPEA共混纤维,进而为PHBV在纤维上的应用拓展了道路。(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0-01-01)

朱树琦,陈彦模,孙芳华,俞昊,朱美芳[8](2009)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纤维干法纺丝成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物源聚合体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出发,对其干法纺丝成形作了探索。重点研究了纺丝原液的流变行为,初生纤维截面形态,初生纤维可拉伸性能随存放时间的变化,拉伸过程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等。结果表明,用干法纺丝制备的PHBV初生纤维具有较好的可拉伸性,但需严格控制初生纤维的存放时间;经拉伸及后处理,PHBV纤维的断裂强度可以达到1.8cN/dtex以上,断裂伸长可以达到40%以上。(本文来源于《合成纤维》期刊2009年07期)

陈建洪,唐倩,吴坚,梁焕友,徐雄均[9](2009)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引导骨组织再生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膜的生物相容性及其成骨能力。方法采用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相对增殖度,对PHBV的细胞毒性进行分级评价;并制备犬胫骨骨缺损模型,观察PHBV膜引导骨再生的效果。结果PHBV膜的细胞毒性分级为0~1级;PHBV膜覆盖组术后第2周即可见新骨形成,12周时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骨充填,骨修复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PHBV膜对骨髓基质细胞无明显毒性,能引导骨组织再生,有望成为一种较理想的引导骨组织再生的天然膜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09年03期)

唐倩,陈建洪,粱焕友,吴坚,李源[10](2008)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构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再生的形状与数量取决于膜下空间的存在及保持,膜下空间的塌陷、减少会严重妨碍骨再生,因此引导骨组织再生成功的关键在于膜材料的选择。目的:探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构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2006-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叁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由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提供,规格为(10×10×0.3)mm。1岁左右、体质量10~12kg的健康杂种家犬8只制备犬胫骨骨缺损模型。方法:横型犬双侧胫骨共4个骨缺损区。左、右两侧近心端的骨缺损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仅将骨膜瓣复位;左、右两侧远心端的骨缺损为实验组,缺损区覆盖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术后2,4,8,12周取材。主要观察指标:①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的体内降解性能和成骨能力。②骨缺损区X射线能谱分析及元素定量测定。结果:①实验组8周时见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逐步降解,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空洞,形成的孔洞明显增大,12周时,该膜仍未能完全降解。②实验组8周时见骨缺损区表面平整光滑,X射线显示缺损区骨密度增高,12周时骨缺损区已与正常骨基本完全融合。③骨缺损区X射线能谱分析及元素定量测定显示实验组新生骨以Ca,P峰为主,杂质峰少;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钙、磷浓度增加,钙化程度增强,Ca/P原子个数比接近正常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能引导骨组织再生,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引导骨组织再生的天然膜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23期)

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冰乙酸为溶剂,将壳聚糖(CS)与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采用共混流延法制备成CS/PHBV生物降解复合膜。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不同质量比CS/PHBV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透氧性能、热稳定性以及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复合膜断面密实,蜂窝状结构消失,复合膜中羟基和酯基增多;当mCS∶mPHBV为3∶1时,CS/PHBV生物降解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与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57和26.84 MPa;当mCS∶mPHBV为4∶1时,复合膜的透氧系数最小,为27.7×10-15cm~3·cm/(cm~2·s·Pa);同时,壳聚糖的加入,提高了CS/PHBV复合膜的生物降解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论文参考文献

[1].肖爱菊,于斌,孙辉,朱斐超,王明君.聚乳酸/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共混物的水降解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2].王玲,周娇,马晓军.壳聚糖/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生物降解复合膜的制备[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7

[3].苏明垒,马晓军,朱礼智.竹粉/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

[4].张兰河,刘丽丽,仇天雷,高敏,韩梅琳.以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为碳源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硝酸盐及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动态[J].微生物学报.2014

[5].孙芳华.不同HV含量的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的共混物干法纺丝纤维成形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

[6].阚瑞俊.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的改性及其熔喷无纺布制备初探[D].东华大学.2010

[7].史圣洁.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超支化聚酰胺酯(HBPEA)共混体系基本性能研究及其纤维成形[D].东华大学.2010

[8].朱树琦,陈彦模,孙芳华,俞昊,朱美芳.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纤维干法纺丝成形研究[J].合成纤维.2009

[9].陈建洪,唐倩,吴坚,梁焕友,徐雄均.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引导骨组织再生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09

[10].唐倩,陈建洪,粱焕友,吴坚,李源.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构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标签:;  ;  ;  ;  

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论文-肖爱菊,于斌,孙辉,朱斐超,王明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