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盈率比较

国际市盈率比较

一、市盈率的国际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许高庆[1](2020)在《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中央对手方视角》文中指出作为现代证券市场证券结算系统的核心制度,中央对手方通过介入市场已成交合约的交易双方之间,成为所有买方的卖方和所有卖方的买方,并据此确保合约的正常履行。中央对手方的安全与效率对于整个证券市场运行带来重要影响,如果缺乏适当管理,其可能成为金融系统潜在的风险源头。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级贷款人对于房屋抵押贷款的大面积违约,危机在金融体系内的蔓延则主要是由于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信息不透明,致使次贷违约风波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迅速传染,进而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混乱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得益于中央对手方清算制度,场内衍生品市场在危机发生期间一直保持安全平稳运行。危机过后,监管机构与学界迅速研究与总结结算系统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G20集团在2009年美国匹兹堡峰会共同提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明确要求“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纳入中央对手方清算”。虽然此次危机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影响有限,但是内在的经验教训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基于上述考虑,论文试图从中央对手方的视角,对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体而言,论文主要探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在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实践中,中央对手方的作用发挥存在哪些问题,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产生哪些影响?第二,中央对手方在管理结算风险中发挥哪些作用,通过何种途径施加管理,作用机理如何?第三,为更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中央对手方在结算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应作哪些改革与优化?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全文研究的原因与目的,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在实践中的延续,第三个问题则是全文研究的落脚点。针对第一个问题,论文对我国证券市场中央对手方的发展模式展开梳理,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演进,重点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制度,探讨形成现有结算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历史原因。针对第二个问题,论文运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金融稳定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于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中央对手方基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条直接管理结算风险的作用路径,以及通过提升市场流动性、缩小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间接降低结算风险的两条间接影响渠道。并基于直接作用路径分析结论,分别从结算风险的事前预防、事中测度以及事后处置等环节入手,分析我国中央对手方管理结算风险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其中,在风险的事前预防环节,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现行结算风险预防机制的实践情况进行概述,对通过交易制度预防结算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展开分析,通过开展中央对手方预防结算风险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关于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改进方向;在风险的事中测度环节,从现有证券市场静态结算保证金制度弊端着手,梳理关于结算保证金制度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探索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的设计思路,并运用GARCH族模型以及历史模拟法对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测度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风险的事后处置环节,总结中央对手方处置结算风险应当遵循的三条原则,并对我国证券市场引入具有风险共担性质的结算违约基金问题进行实证探讨。对境外主要国家(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实践进行梳理,并对其中涉及强化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改革措施的共性特征进行提炼。试图通过多维度分析,寻求有关第一个问题的解题答案。针对第三个问题,论文基于前两个问题的研究结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提出强化结算风险管理的建议。所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在金融制度改革层面,建议强化行为监管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发挥,加强对于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明确中央银行对于中央对手方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加强对于中央对手方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法律支持;在证券行业层面,建议全面推进货银对付制度改革,推动交易机制优化以回归交易属性,推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以及建立证券市场合格中央对手方(QCCP)认证制度;在证券结算机构层面,建议构建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以及建立以风险共担为核心的结算违约处置机制。但是,论文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上均有不足。而随着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不断产生变革性影响,还需进一步考虑金融科技对于证券结算风险的作用与影响,这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钟烨晨[2](2019)在《颜值经济行业未来趋势及投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水平的不断推进,颜值消费逐渐兴起,由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消费行业——颜值经济行业。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其投资价值做详尽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以颜值经济行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内在的投资价值。本文将围绕颜值经济行业,以基本分析法为理论基础,首先结合时间序列回归建立颜值消费影响因素模型,由此研究颜值消费支出受居民杠杆率等因素影响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行业未来增速变化;再通过分析颜值经济行业内部结构,研判其未来发展趋势;最后给出行业的投资分析框架及相适应的估值模型,并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加以应用,证明其合理性。通过深入研究本文发现,颜值经济行业是一个富有持续增长动力、能实现跨越周期增长的行业,具备长期价值投资的机会。行业内最值得投资的细分领域是: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其余领域按投资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活型美容品牌商、医美玻尿酸生产商、生活型美容ODM代工商。此外,其子行业医疗型美容行业由于发展阶段特殊、并兼具消费和医疗双重属性,常用的估值方法均难以适用,因此本文开创性地提出市术率POV指标,利用每股价格与每股手术量的比值对民营医疗美容机构企业进行相对估值。而基于手术量是能反映以外科治疗为主的医疗机构技能水平及周转能力的重要指标,市术率指标有望在民营医疗企业估值中广泛运用。

刘邓彧[3](2019)在《高估值高成长与低估值低成长股票收益率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券投资,就是发现股票市场上偏离内在价值的股票,通过证券交易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活动。股票的投资活动正如其他的投资活动一般,期望在考虑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股票的市盈率越高,意味着需要经过更长的投资期才能收回当初买入股票支付的成本,而股票的成长性越高,则意味着投资者只需要更短的时间就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低估值低成长的企业往往是成熟企业,发展平稳,长期回报也十分丰厚。高成长对应的高估值可能过度透支了其未来的成长,而成熟企业的低估值可能是极具性价比的潜在机会。总结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通过因子分析检验后使用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三种因子复合而成的成长性因子来刻画样本股票的成长性,用市盈率指标作为判断公司估值高低的评判标准。基于这两项指标的综合排序,利用组合价差法分析,高估值高成长股票较之低估值低成长股票组合孰能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本文研究表明,在以市盈率和成长性水平排序的所有股票中,高估值高成长的股票能够获得最高的并且较为稳定的超额收益率,低估值低成长股票的超额收益率远小于高估值高成长的股票。与前人大部分认为应该投资低估值股票的结论不同,本文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形成期时间的缩短,高估值高成长股票的收益率明显提高,因此在本文设定的投资环境下,最优的投资策略是短期持有高估值高成长的股票能够获得最大的超额收益。

童若琰[4](2019)在《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行为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股票价格行为的一种重要非理性因素。本文使用2010年至2018年的月度数据,将投资者情绪视作影响市场交易结果的潜在因子,采用因子分析法从七个适用于中国市场的代理变量中提取出投资者情绪指数,并使用回归的方式实证检验该指数对A股股票价格行为的影响。投资者情绪可以有效解释当期市场估值水平的变动,但对下一期变动的预测力有限。实证结果表明,当期情绪指数与全市场市盈率的一阶差分呈显着正相关,且对沪深300、中证500、中小板、创业板指数的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单一情绪指数难以有效预测市场下一期的市盈率变化;对于创业板,投资者情绪与企业盈利预期调整将共同显着影响下一期的估值变动,市场情绪越高,预期调整带来的估值弹性越大。投资者情绪升高时,小市值股票组合、低股价波动率组合在当期和下一期都倾向于有超额回报率,中等营收增速的个股组合对低增速组合的相对收益率也将显着上升;经营性现金流特征则对投资者情绪变化不敏感。本文对情绪指数构建过程中变量和计量模型的选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投资者情绪指数的具体应用作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形成的结论可为投资者的交易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葛其明[5](2018)在《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正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18年工作会议中亦已明确要“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2决策层的发声和执行层的尝试均已明确,“包容性”与“适应性”是未来证券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证券市场建设的关键在于基础性制度的完善,因而,“包容性”与“适应性”的改革一定意义上是扩大制度的应用情景,赋予制度以“差异化”的品性。而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亦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及披露内容的增加,所披露信息的同质化和形式化时有发生,呈现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情形。因此,为了突出信息披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必要实施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本文旨在系统论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内涵与规则,并总结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理念的现有实践,分析境外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对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和建议。以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本文由绪论、正文六个章节,以及结论等内容构成。各部分的核心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分别梳理了选题背景、文献分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不足。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外对信息披露有效性的研究大多落入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领域,针对差异化披露的研究相对不足,我国学界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构想,但研究局限于方式的呼吁而缺乏体系的深度,在方法上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籍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填补相关空白,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信息披露观察视角。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正文部分拟分别问答以下问题: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具有哪些法律特征与法律价值?境外法域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与局限性是什么?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规则及问题有哪些?我国证券市场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否可以做,是否应该做,以及具体怎么做?这些问题的提出紧密围绕本文的研究目标,始终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逻辑。不仅如此,上述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分析由表及里。同理,建立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本文选择的研究方法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正文第一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本章旨在厘清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一方面,本章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出发,梳理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定义和特征,另一方面,本章还透过差异化信息披露定义之乱,从不同的逻辑理路探寻了其内因。为此,本章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提炼总结,对其共性进行了甄别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一般法律定义。本文认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以定义为:在一国或地区内,根据上市公司所在市场、所处行业及自身规模等属性的差异,就信息披露的标准做出不同规定,使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进而促进信息披露有效性的一项制度。紧随其后,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涵特征,并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选择性信息披露及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梳理差异,并通过差异性的展现,进一步澄清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概念的认识。围绕差异化信息披露作为一项证券法律制度应有的法学理论之义,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公平原则及效率原则的竞合关系,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公平原则的维护和对于效率原则的提升。在分析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时,本章的讨论以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为脉络展开,构成前述内容的外延和深化,同时也与前文的特征论述形成呼应。本章还梳理重述了证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背景,从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结构划分、及质量衡量与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加以梳理阐述,力求展现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解构,以历史发展与价值评价的视角,强调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意义,这既点题了本章叙述的目的,也是对全文论述的开启。正文第二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本章的宗旨是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有何种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展开逻辑及实际效果。考虑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模式各异,侧重点不一,本章依据差异化的标准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具体的类别包括区分行业、区分企业规模、区分流动性、区分发行规模及区分重要性水平。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同法域内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制度细节,本章的几个小节又以法域元素展开排比论证。除了必要的差异化信息披露文本阐述,本文侧重于探析各种差异化披露模式的适用情景,以及结合有关披露情景证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实然影响力。本章在全文体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差异化信息披露规则细节的分析叙述,旨在进一步厘清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通过综合比较境内外各主要证券市场关于差异化信息披露在立法起源,基本法律理念,具体法律规定等诸方面的异同,为后续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体讨论建立一个比较法的基础。正文第三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在第一章的理论铺陈与第二章的实务阐述的基础之上,本章提炼、总结了我国证券市场对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实践,按证券发行市场(一级市场)与证券交易市场(二级市场)的逻辑划分方式分别展开分析。本章一方面基于法条研究,分析了持续信息披露阶段定期报告及临时报告中的个性化披露的法律要求,及并购交易中权益变动报告的差异化对待,并以主板和创业板招股说明书为例,阐述了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现有的差异化披露的法律思想,紧接着,本章对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指出存在法律规范的制度有效性不足、法律法规和披露规章过于碎片化,及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执行和操作难以把握等缺陷;另一方面,本章也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几例因不重视差异化信息披露而导致信息披露失效的案例,如重庆啤酒信息披露失效事件和獐子岛信息披露失效事件。从理论联系实际,再从实际升华到理论,这一章的讨论,旨在全面展现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状,讨论其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证券市场最终形成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成熟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章始终不欲夸大制度的现实缺陷,而是希望客观、全面地认知问题,并引发学界与监管层面的思索。本章的写作安排同样是为后文的展开做铺垫,特别是为下文分析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改进和完善进路埋下伏笔。正文第四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章既是对前文分析论证的呼应,也是后文得以展开的前提基础。本章指出,随着市场的迭代演进,现行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适用性狭窄的缺陷: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功能角度而言,无法解决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能低下的困境,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价值角度而言,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及证券市场营利属性的驱使,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也存在局部改造的必要。本章的分析既是站在现实角度的思索,也是站在理性立场的审视。正文第五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是在法经济学的语境下进行的分析。从法律的价值看,法律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这种利益关系影响着立法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促使着立法动机的产生,并引导着立法行为的价值目标。具体到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其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机构之间的三角关系,其中尤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因此,对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利益关系的解构与分析,成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的有益视角,也是本章数理分析研究手段的应用基础。本章运用了博弈理论与实物期权两项法经济学的工具:其一,从探讨信息披露利益攸关方的角色定位出发,建立了博弈均衡模型,并以有限理性为假设,进行动态演化推演,获得了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受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成本、处罚强度、监管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的结论;其二,将上市公司实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视为是在常规信息披露基础上的一项追加投资,进而将扩张期权与延迟期权的方法引入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决策过程,得到的结论是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构建也受制度实施选择期,及企业的期望收益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运用法经济学的工具分析获得的结论是:降低差异化信息披露成本、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加强监管并使监管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压缩制度实施的选择期、增大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率,这五项措施有利于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成法并有效执行之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解。本章最后将法经济学的研究结论与目前我国现有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的差异化元素及片段结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将理论的发现回归到对实践的指导。正文第六章为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本章是基于前面诸章节的分析,提出对于我国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本章阐述了有效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差异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原则既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挥其应然作用的总体要求,亦是对其在我国实然境遇的应对建议。结合前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本章余下部分阐述了对于我国构建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首先是进一步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本章围绕差异化的区分标准及差异化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论述;其次是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本章从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归责机制,属性认定机制,反馈机制及指引机制的健全完善五个层面提出建议;再次是建立健全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本章围绕风险导向型监管与监管沙箱制度分别论述;最后本章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完全港”制度作为制度构建的突破点之一,以平衡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鼓励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特征性信息,激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强制性”与“自愿性”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完善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以差异化披露为切入点,它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研究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新窗口。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日新月异,证券发行模式注册制的改革亦箭在弦上,这些都为信息披露的改进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时代呼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内容与形式,思考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改善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实施之进路,无疑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作为总结,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助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引擎。欲发动该引擎,在理念与制度设计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可或缺。

郑志来[6](2017)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股权融资与债转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去杠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关键是运用政府与市场手段在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改善债务结构。我国债务结构核心问题是企业债务总量偏高、增长迅速。通过股权融资降低非金融企业增量杠杆率,债转股方式降低非金融企业存量债务比例。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运用股权融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解决企业债务增量过快问题。根据企业IPO估值情况、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运用目标层次定价法确定债转股企业债务对应的股权份额,降低企业债务成本,同时满足债权方利益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对符合标准的企业实行债转股来解决非金融企业债务存量过高问题。

袁哲峰,李玉菊,张超,张佳[7](2017)在《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市盈率状况对比分析》文中认为市盈率是投资价值的重要评估工具之一,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背景下,其有效性受到质疑。2017年经济进入新常态,研究市盈率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市盈率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日本、香港、欧洲等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市盈率进行对比分析。期望为投资者和相关监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韩荟雯[8](2017)在《沪深A股市盈率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基于投资者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市盈率涉及股价和收益这两个投资者最关心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且由于其计算简单,因此常常被投资者作为判断股票价值的重要指标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市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国内外学者对市盈率的研究应用也较多,影响市盈率的因子也较多,但相对我国的股票市场而言,市盈率指标是否能够衡量我国的股市行情状况?其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是什么样的?本文从投资者角度出发,选取贝塔系数、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流动比率、流通市值、资产负债率、换手率、行业市盈率和股利发放率以及净利润增长率这十个与市盈率具有较强相关性的指标,深入的研究市盈率和这十个影响因子的相关程度,帮助投资者从影响因子的角度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市盈率,为其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基于2012年-2016年的沪深A股市场,首先分析了目前沪深A股股市市盈率的分布结构及变化特征,分析研究发现:沪深A股股票市场市盈率的年度波动特征十分明显和相似。而且不论从整体规模还是行业规模来说,市盈率的基本状况差异很大且整体偏高。然后本文选取了贝塔系数、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流动比率、流通市值、资产负债率、换手率、行业市盈率和股利发放率以及净利润增长率十个影响因子,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整体的估计预测可信度比较高,其中净利润增长率、换手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行业市盈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股利发放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接着又按市盈率高、中、低对行业分类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结果发现市盈率水平不同的行业,其影响因素与市盈率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王沛[9](2017)在《医药行业股票市盈率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医药行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增加。而在二级市场方面,医药类上市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正确的分析医药股票价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的参考文献和经典理论的推导,对市盈率的影响因素有了基础了解。其次,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从理论方面分析影响市盈率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多个具体指标。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tata软件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113家医药上市企业2011-2015年五年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一系列研究,最终得出:变量净利润增长率、资产负债率、ROE、BETA、换手率、GDP同比增长率以及一年定期存款利率(interestRate)均表现出了对市盈率的显着性影响关系。其中除了ROE、BETA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interestRate)的系数估计值为负以外,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均显着为正,表现出了对市盈率的正向影响。总体来看,对于医药行业股票市盈率的影响因素来说,行业因素的解释力度最弱,宏观因素居中,微观因素的解释力度最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药消费需求的刚性特征,同时也与二级市场医药板块股票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抵抗经济周期的特点相符合。

曾鹏[10](2012)在《我国股票市场“投机主导”性质与治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股市自问世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10年底,我国沪深两市总市值达26523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高达66.16%,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正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发展质量,致使股市积累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已开始制约着我国股市长期健康的发展。理论上而言,股市与宏观经济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联系,近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股市却持续低迷,双方呈现出极为不协调的发展态势,股市因此饱受非议。对此,社会各界在评价、描述我国股市时,通常将其称之为波动剧烈的股市、严重泡沫化的股市以及投机泛滥的股市,那么,我国股市果真如此吗?直观的绝对数据似乎表明,我国股市是一个波动异常剧烈的股市,然而立足国际视野,相对地看,我国股市是否仍属于剧烈波动呢?本文分别通过简单标准差和GARCH-M模型,对中国大陆、美国、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及印度这六个国家和地区股指收益率的波动性进行比较,比较中以QFⅡ制度的实行和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分别为时间节点将有关时间序列细分为三个阶段。通过计算不同阶段股指标准差可知我国股市波动性别非特别剧烈。同时,通过GARCH-M模型分析可知:相比于其他几个国家与地区,我国股市过去(第一阶段)的波动性的确很高,新信息给股市带来的冲击很强,波动系数α值达到了0.284,几乎是样本中其他国家与地区α值的2到3倍;然而自实行QFⅡ制度后(第二阶段),我国股市的波动性已经大幅下降,上证综指的α指降低到0.064,波动程度已与美国、德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不相上下,远低于印度;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第三阶段),我国股市波动性进一步降低,上证综指的α指降低到0.054,波动程度已低于样本中其他国家与地区。由此可见,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股市过去确实波动剧烈,但随着相关制度的实施和推进,股市也在不断趋于完善,其波动性不断有所收敛,当前我国并非波动剧烈的股市。本文还对我国股市的泡沫化程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市盈率,这个学界公认的在分析股市泡沫时最有说服力的指标,可以发现:从股市整体趋势上看,我国股市市盈率明显呈下降趋势;从国际股市比较上看,我国股市市盈率也并非高的离谱;从股市市盈率本质上看,我国股市市盈率合理水平理应高于发达国家股市。这初步表明我国股市并不是严重泡沫化的股市。本文还运用剩余收益模型对我国股市泡沫程度进行了具体的测度,发现我国股市仅仅在若干年份泡沫过大,无论从股市的绝对泡沫程度还是相对泡沫程度上看,都不得出我国股市泡沫化严重的结论。然而,虽然我国股市并不是波动剧烈的股市,也不是严重泡沫化的股市,但仍不能称之为正常、规范的股市。因为在我国股市中的主流行为是投机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即我国股市是“投机主导”的股市。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多角度对此予以了证明。首先,笔者对A股市场的投机性进行了分析,从派息率、股息率及融资分红比等指标来看,我国股市现金分红水平很低,股市缺乏投资价值;股市换手率超高,表明投资者更热衷于短期投机,而不是长期投资;同时我国股市财富效应与托宾Q效应都极其微弱,长期来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对流通股市值的弹性为负的0.014,严格的说存在轻微的“挤出效应”,粗略的说可以认为我国股市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财富效应,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流通股市值的弹性为0.07,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弹性为1.01,相比于信贷对投资的拉动作用,股市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充分证明,当前我国A股是“投机主导”股市。其次,笔者还分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投机性,发现我国创业板中同样严重存在重融资而轻回报的现象,与此同时,还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公司高管争相减持等现象,这表明当前我国创业板同样是一个“投机主导”性股市。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股市之所以是“投机主导”的股市,是疯狂投机的股市,并不是由投资者造成,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的不规范行为,也就是上市公司普遍热衷于“圈钱”,根本原因乃在于股市在一系列重要环节的制度安排上存在明显缺陷。“投机主导”的股市是非常危险的股市,会给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对此,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治理我国股市投机性,变我国“投机主导”股市为规范化股市的短期与中长期对策。笔者认为,在短期,应控制股市融资规模、强化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以及加大违法违规成本;而在中长期,应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健全主板退市制度、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以及转变全社会发展融资模式,统筹发展资本市场。

二、市盈率的国际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盈率的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中央对手方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3.2 研究不足
        1.3.3 研究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1 结算风险的内涵
        2.1.2 结算制度的演进
        2.1.3 中央对手方管理结算风险的制度优势与负面争议
        2.1.4 保证金制度与结算风险测度
        2.1.5 文献述评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2.2.2 金融稳定理论
        2.2.3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3章 我国中央对手方的发展模式、现存问题与作用机理分析
    3.1 我国中央对手方的发展模式
        3.1.1 独立存在的伴生模式
        3.1.2 无独立存在形态的内部功能模式
    3.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现存问题及影响
        3.2.1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制度梳理
        3.2.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3.2.3 结算风险管理现存问题对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3.3 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结算风险管理的基本逻辑
        3.3.2 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直接路径
        3.3.3 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间接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前预防
    4.1 中央对手方预防结算风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1.1 中央对手方预防结算风险的国际主流做法
        4.1.2 借鉴与启示
    4.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4.2.1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实践
        4.2.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反思
    4.3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改进
        4.3.1 调整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前预防策略
        4.3.2 完善结算会员管理制度以强化结算风险事前预防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中测度
    5.1 构建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的理论探索
        5.1.1 结算保证金与交易保证金的制度比较
        5.1.2 结算保证金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5.1.3 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的设计思路
    5.2 结算风险测度的模型设计与样本数据选取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5.3 基于VaR方法测度结算风险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基于GARCH族模型的VaR计算
        5.3.2 基于历史模拟法的VaR计算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后违约处置
    6.1 结算违约处置的基本原则
        6.1.1 及时介入原则
        6.1.2 代位履责原则
        6.1.3 风险共担原则
    6.2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结算违约基金的实证研究
        6.2.1 结算违约基金算法概述与评价
        6.2.2 基于上海证券市场的结算违约基金实证研究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强化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建议
    7.1 金融制度改革层面
        7.1.1 强化行为监管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发挥
        7.1.2 加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
        7.1.3 明确中央银行对于中央对手方的“最后贷款人”角色
        7.1.4 加强对于中央对手方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法律支持
    7.2 证券行业层面
        7.2.1 全面推进货银对付制度改革
        7.2.2 推动交易机制优化以回归交易属性
        7.2.3 推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
        7.2.4 建立证券市场合格中央对手方认证制度
    7.3 证券结算机构层面
        7.3.1 构建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7.3.2 建立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
        7.3.3 建立以风险共担为核心的结算违约处置机制
附录 国际组织对于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颜值经济行业未来趋势及投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消费理论模型
    2.2 杠杆率
    2.3 财富效应与挤出效应
    2.4 行业发展的科学基础
    2.5 估值模型
第三章 颜值经济行业分析
    3.1 颜值经济行业的历史与现状
    3.2 颜值消费影响因素模型
        3.2.1 居民杠杆率
        3.2.2 回归结果
    3.3 行业未来发展空间
        3.3.1 人均消费支出
        3.3.2 核心消费客群
        3.3.3 未来空间测算
    3.4 分类
    3.5 生活型美容行业产业链
        3.5.1 生活型美容行业上游
        3.5.2 生活型美容行业中游
        3.5.3 生活型美容行业下游
    3.6 医疗型美容行业产业链
        3.6.1 医疗型美容行业上游
        3.6.2 医疗型美容行业中游
        3.6.3 医疗型美容行业下游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4.1 业务趋势
        4.1.1 需求端——微观家庭部门横截面颜值消费影响因素模型
        4.1.2 供给端
    4.2 业内监管趋势
    4.3 集团化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资价值分析
    5.1 生活型美容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5.1.1 生活型美容行业品牌商投资价值分析
        5.1.2 生活型美容行业代工商投资价值分析
        5.1.3 生活型美容行业包装及原料供应商投资价值分析
    5.2 医疗型美容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5.2.1 医美耗材及设备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5.2.2 医美互联网平台投资价值分析
        5.2.3 医疗美容机构投资价值分析
    5.3 医疗美容机构POV相对估值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公司概况
    6.2 公司核心优势
        6.2.1 专业性
        6.2.2 集团化经营
    6.3 经营情况
        6.3.1 成长能力分析
        6.3.2 盈利能力分析
        6.3.3 营运能力分析
    6.4 公司未来前景
    6.5 估值模型
        6.5.1 绝对估值
        6.5.2 相对估值
        6.5.3 估值结果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估值高成长与低估值低成长股票收益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2 关于股票市盈率估值和公司成长性的理论分析
    2.1 行为金融学理论
    2.2 市盈率估值法
    2.3 公司成长性指标构造分析
3 研究设计
    3.1 股票数据选择和处理
    3.2 基于估值和成长性两种指标的策略设计
    3.3 考察股票市盈率和成长性的实证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各组合超额收益率的特征分析
    4.2 股票持有期和投资分散化的影响分析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行为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创新点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行为概述
    2.1 市场情绪测度及其应用概述
    2.2 股市估值水平的衡量与市盈率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用中国市场的投资者情绪指数构建
    3.1 BW情绪指数作为参考基准
        3.1.1 BW情绪指数中的变量选取
        3.1.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BW情绪指数构建
    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市场月度情绪指数构建
        3.2.1 适用于中国市场的月度原始变量选取
        3.2.2 因子分析法中约束条件的选择
        3.2.3 月度情绪指数的构建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情绪指数对市场相对估值水平的解释力与预测力探讨
    4.1 投资者情绪为估值水平波动的非理性因素
    4.2 投资者情绪对市场估值水平变动的解释力检验
    4.3 投资者情绪对市场估值水平变动的预测力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资者情绪对不同特征股票组合横截面收益的影响
    5.1 个股分类与投资组合构建
    5.2 回归模型搭建
    5.3 当期情绪指数与不同特征股票组合横截面收益的相关性检验
        5.3.1 市值特征
        5.3.2 波动率特征
        5.3.3 营收增速特征
        5.3.4 现金流净利润倍数特征
    5.4 投资者情绪对不同特征股票组合横截面收益的预测性检验
        5.4.1 市值特征
        5.4.2 波动率特征
        5.4.3 营收增速特征
        5.4.4 现金流净利润倍数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界定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特征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辨析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客体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价值
    第三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与规则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特征
        一、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从账簿、报表、报告到多层次信息披露
        二、结构上划分为发行市场信息披露与交易市场信息披露
        三、法律规则上受制于披露质量与评价体系的检验
第二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行业属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美国:S-K规章、S-X规章、行业指引、监管备忘录
        二、香港:周年报告的参考披露材料、证券上市规则
        三、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十四条之四之七
    第二节 企业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美国:S-B规章、过渡性披露格式、小型报告公司披露规则、新兴成长公司的信息披露
        二、英国:主板市场与AIM市场的披露差异
    第三节 流动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条、第三条
        二、适用性分析——尊重产品间的差异
    第四节 发行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美国:A规章的小额发行豁免、JOBs法案的众筹豁免
        二、适用性分析——豁免与强制的平衡
    第五节 重要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美国:兼顾证券价格与投资者决策的二元重要性标准
        二、日本:投资者决策角度的重要性标准
        三、适用性分析——原则化规定的合理把握
    第六节 域外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评析
第三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证券发行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一、不同市场板块之间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二、同一市场板块下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第二节 证券交易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一、定期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二、临时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三、并购交易中的差异化披露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一、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自身的有效性不足
        二、差异化制度呈现碎片化,缺乏体系的构建
        三、差异化披露缺乏鼓励自愿披露的制度保障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缺位的案例分析
        一、重庆啤酒疫苗事件——形式化信息披露的危害
        二、獐子岛事件——特征性信息被故意隐瞒
第四章 我国差异化披露法律制度构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尊重市场主体属性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内已有碎片化的差异化信息披露经验
        二、国外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供借鉴
        三、理论上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符合多方主体的价值需求
        四、实践中显示各方主体认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第五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法经济学与差异化信息披露
        一、法经济学的定义
        二、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三、法经济学在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基于博弈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一、博弈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收益分析
        三、博弈模型的动态演化分析
    第三节 基于期权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一、期权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二、应用扩张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三、应用延迟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第四节 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披露成本
        二、违规处罚力度
        三、监管强度
        四、制度实施的决策选择期
        五、企业的期望收益率
第六章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二、重要性原则
        三、成本效益原则
        四、差异性原则
        五、自愿性原则
    第二节 进一步明确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区分标准之评析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之分析
    第三节 完善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
        一、强化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
        二、建立权责匹配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归责机制
        三、规范上市公司差异化属性的认定机制
        四、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反馈机制
        五、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指引机制
    第四节 建立健全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一、建立风险导向型的监管模式
        二、探索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沙箱制度
    第五节 探索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制度
        一、“安全港”制度的法律概念与法律特征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安全港制度的法律契合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规则设计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作
附录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股权融资与债转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股权融资与债转股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股权融资实现“去杆杠”的路径
    (一) 股权融资投资需求分析
    (二)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四、债转股“去杆杠”的背景、企业标准与定价问题
    (一) 债转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
    (二) 债转股定价问题研究

(7)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市盈率状况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上市公司市盈率总体分析
三、我国上市公司不同行业及不同国家(地区)市盈率对比分析
四、结论

(8)沪深A股市盈率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基于投资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市盈率分析理论基础
    2.1 市盈率的定义及特征
        2.1.1 市盈率的定义
        2.1.2 市盈率的特征
    2.2 市盈率的计算方法
    2.3 市盈率的经典模型
第三章 沪深A股市盈率现状分析
    3.1 沪深A股上市公司市盈率分布现状
    3.2 沪深A股市盈率的统计性分析
    3.3 按行业进行的市盈率统计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盈率及其影响因子实证分析
    4.1 样本和数据
    4.2 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
        4.2.1 因变量
        4.2.2 自变量
    4.3 研究假设
    4.4 实证检验
        4.4.1 模型构建
        4.4.2 整体实证结果及分析
        4.4.3 分行业实证结果及分析
        4.4.4 稳健性的检验
    4.5 结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基于投资者视角的结论分析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医药行业股票市盈率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五节 论文框架及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
    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节 市盈率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一、市盈率概念解释
        二、经典模型所揭示的影响市盈率的因素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药行业特点及市盈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医药行业的特点及驱动力
        一、医药行业特点
        二、医药行业驱动力
    第二节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概况
    第三节 市盈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一、宏观因素分析
        二、行业政策因素分析
        三、微观因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药行业市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第三节 变量定义
        一、因变量—医药行业市盈率的确定
        二、自变量—市盈率影响因素参数选择及假设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回归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二、回归分析
        三、Hausman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五、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难点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难点和局限
参考文献

(10)我国股票市场“投机主导”性质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结构
    1.4 本文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股市投机与我国股市发展历程
    2.1 股市投机
        2.1.1 股市投机的概念
        2.1.2 股市投机的影响
    2.2 我国股市发展概述
        2.2.1 股市起步发展阶段:1992~1999年
        2.2.2 国有股减持阶段:2000~2005年
        2.2.3 后股权分置阶段:2006年~至今
3. 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国际比较研究
    3.1 文献综述
    3.2 我国股市波动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实证比较分析
        3.3.1 变量和样本选择
        3.3.2 标准差比较分析
        3.3.3 GARCH-M模型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股市泡沫化研究
    4.1 文献综述
    4.2 股市泡沫的概念
    4.3 我国股市泡沫的市盈率分析
    4.4 我国股市泡沫程度度量
        4.4.1 我国股票内在价值
        4.4.2 公司价值度量模型评述
        4.4.3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股市泡沫度量
        4.4.4 我国A股历年泡沫度量
        4.4.5 绝对泡沫与相对泡沫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股市“投机主导”性质研究
    5.1 “投机主导”股市的特点
    5.2 我国A股市场投机性分析
        5.2.1 A股市场股利分配
        5.2.2 股票换手率
        5.2.3 财富效应检验
        5.2.4 托宾Q效应检验
    5.3 我国创业板市场投机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投机主导”股市的成因与危害
    6.1 我国“投机主导”股市的主要成因
    6.2 我国“投机主导”股市的根本成因
        6.2.1 制度的功能
        6.2.2 我国股市制度安排缺陷
        6.2.3 我国股市制度环境缺陷
    6.3 “投机主导”股市的危害
        6.3.1 对投资者的危害
        6.3.2 对上市公司的危害
        6.3.3 对国民经济的危害
    6.4 本章小结
7. “投机主导”股市的综合治理研究
    7.1 制度变迁理论在我国股市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7.1.1 我国股市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7.1.2 我国股市制度变迁的方式选择
    7.2 治理我国“投机主导”股市的短期对策
        7.2.1 控制股市融资规模
        7.2.2 强化上市公司分红制度
        7.2.3 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
        7.2.4 显着提高违法成本
    7.3 治理我国“投机主导”股市的中长期对策
        7.3.1 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7.3.2 健全主板退市制度
        7.3.3 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7.3.4 转变全社会融资方式
8. 结语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市盈率的国际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中央对手方视角[D]. 许高庆.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2]颜值经济行业未来趋势及投资价值研究[D]. 钟烨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高估值高成长与低估值低成长股票收益率的比较研究[D]. 刘邓彧.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行为实证研究[D]. 童若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 葛其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股权融资与债转股研究[J]. 郑志来. 经济与管理, 2017(06)
  • [7]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市盈率状况对比分析[J]. 袁哲峰,李玉菊,张超,张佳. 现代商业, 2017(28)
  • [8]沪深A股市盈率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基于投资者视角[D]. 韩荟雯. 湘潭大学, 2017(02)
  • [9]医药行业股票市盈率影响因素分析[D]. 王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2)
  • [10]我国股票市场“投机主导”性质与治理研究[D]. 曾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国际市盈率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