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法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法,词汇,汉语,特异性,体貌,损伤,语言。
语法体论文文献综述
俞稼钰,王芩芩,梁丹丹[1](2019)在《学龄期普通话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体习得——来自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加工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定步速阅读范式,探讨了7~10岁普通话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语义一致和不一致情况的加工表现。被试分为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实龄匹配儿童和语言能力匹配儿童叁组,结果表明7~10岁的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与年幼的语言能力匹配组儿童一样,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条件下的加工快于不一致条件,两组儿童的表现均符合词汇体假设;与此不同,实龄匹配儿童的加工速度整体均快于以上两组儿童,且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加工速度无显着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普通话7~10岁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合法性的习得仍不成熟,语法体的加工仍受词汇体影响,处于语法体能力发展的早期阶段。(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荣景[2](2018)在《上古、中古汉语语法体貌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从体标记个案分析、情状类型研究及体貌系统考察等方面初步回顾了上古、中古汉语语法的体貌研究,然后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多个案研究,少系统考察"、"重有标记,轻无标记"、"对汉语体貌表达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得不够详尽"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尝试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汉语史研究集刊》期刊2018年02期)
荣景[3](2018)在《近代汉语语法体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从体标记个案考察、体貌系统研究、体貌历史演变研究、理论视角等方面对近代汉语语法的体貌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然后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尝试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一点建议。(本文来源于《励耘语言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杨文江[4](2018)在《日语语法体的中和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梳理了日语完整体和非完整体的10种中和现象,并利用Hopper&Thompson(1980)提出的及物性参数,论证了日语各类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它们发生语法体中和难易度之间的关系。这些中和现象一般发生在表达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功能域。动词的及物性越低,它们的语法体越容易中和,及物性较高的动词则需要在从属结构中才能发生中和。从日语语法体对立的历史演变看,这体现了从句谓语的保守性。(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容花[5](2017)在《思维、言语与手势:多模态交际视阈下汉英口语中的语法体》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体作为汉语和英语中表征事件的最重要语言手段之一,它反映并影响说话者对事件的认知。本文旨在研究事件表征中语法体的多模态性,以探讨语法、手势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问题是:1)在自然汉语会话中,基本语法体对(完整体vs.未完整体)的手势表征有何异同;2)言伴手势与汉语未完整体及英语进行体所表达的不同意义间是怎样相关联的;3)是否有证据表明外语学习者(一语为汉语二语为英语)在采用内部视角(即英语进行体)识解事件时改变了他们的即时言语-手势思维。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语料库分析法,我们系统地研究了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中上水平的外语学习者用即时言语-手势思维识解事件时,他们对不同语法体的多模态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伴随汉语语法体(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手势在利手上并无差异,但在手势动作的重复性及手势功能上有显着差异。就宏观层面(完整体vs.未完整体)而言,伴随未完整体的手势比伴随完整体的手势更具有重复性及象似性。就微观层面而言,伴随进行体“在”的手势比伴随实现体“了”、经历体“过”及持续体“着”的手势更具重复性(第叁章)。此外,具体事件中,与完整体语句的言伴手势比较而言,伴随未完整体语句的象似手势频率更高,且更倾向表征多个事件成分。隐喻事件中,伴随完整体与未完整体语句的象似手势频率同等高,且大都表征事件的核心成分一动作。抽象事件中,伴随未完整体的象似手势比伴随完整体的象似手势频率更高,且更倾向于表征事件的图式过程(第四章)。在第五章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伴随进行体构式的手势都具有动态性,表征实际动作或图式过程。然而,一半以上伴随持续体构式的手势在如“V着NP(V具有强动态性)”、“V着V着(V重迭)”及“拿着V”等语言情境中具有动态性。另一小半言伴手势具有静态性,维持实际动作的某一核心部分或展现结果状态。对于英语进行体构式而言,当其表达“持续性进行”的意义时才更可能具有多模态性。但唯有当其表达“持续性进行”时,才更有可能伴随象似手势,表征事件中的动作(第六章)。第七章的结果表明外语学习者(一语为汉语,二语为英语)在用二语识解事件时,出现了一语即时言语思维的负迁移,表现在使用错误时态、不用系动词等,但一语中的象似手势频率正性迁移到二语中。这表明跨语言差异的确影响其说话者的言语-手势思维,而跨语言相似性并不一定能确保其说话者采取同样的言语-手势思维。外语学习者保持了部分一语言语-手势思维,吸收部分二语言语-手势思维,并在其中介语中已发展出一种混合性即时言语-手势思维模型。本文加深了我们对语法、手势及(事件)认知之间关系的理解,表明语法体具有多模态及涉身性的潜势,昭示了语法体在人们用言语和手势表达事件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王芩芩[6](2017)在《汉语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词汇体对语法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汉语特异性语言损伤(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简称SLI)儿童语法体的加工是否受词汇体的影响,并通过控制词汇体的呈现时间进一步考察语法体标记加工的时间进程以及加工模式,据此给出相应的解释。本研究依据标准化语言测试量表和智力量表选取了 16名汉语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并依据语言能力和年龄两项指标分别匹配了 16名生理年龄更小的语言能力匹配儿童、16名实龄匹配儿童,采用两种自定步速阅读任务考察完成体标记“了”以及未完成体标记“着”在完结动词和活动动词后反应时的变化情况。简单自定步速阅读任务的实验结果表明SLI儿童对语法体标记的加工深受词汇体的影响。完成体标记“了”在完结动词后的加工速度显着快于活动动词;未完成体标记“着”在活动动词后的加工速度显着快于完结动词。这-一结果可以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活动动词内部蕴含[+动态性][+持续性][-终结性]的语义特征和未完成体“着”所表示的“事件正在持续”的含义共享更多的语义信息,而完结动词蕴含[+终结性]和完成体“ 了”所表达的“事件完成”是相关联的,当相似特征匹配时,反应速度会加快。SLI儿童的表现遵循情状体假说的预测。控制词汇体呈现时间的实验结果表明词汇体的呈现时间对SLI儿童语法体加工的影响比较大,词汇体呈现时间越长,SLI儿童对词汇体所蕴含的语义信息加工程度越完整,语法体标记的反应速度越快。词汇体的呈现时间有250ms,300ms和350m叁种。SLI儿童未完成体标记“着”的反应时随词汇体呈现时间的变化表现为250ms>300mss≈350ms(>表示反应时大,≈表示反应时相当,下同。),完成体标记“了”表现为250ms≈300ms≈350ms,并且当词汇体呈现250ms时,活动动词后体标记“着”的反应时慢于“ 了”,当词汇体呈现300mm以及350ms时“着”的反应时快于“ 了”。SLI儿童表现出的这种加工策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SLI儿童本身语义存在一定的损伤,难以理解活动动词的双重语义属性,即使词汇体部分呈现时间增加完成体“了”的反应速度依然很慢;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SLI儿童先激活动词持续性和动态性的语义特征,但是当词汇体呈现250ms时,由于呈现时间较短,SLI儿童对词汇体语义信息激活不完整,随着词汇体呈现时间越来越长,能够很快建立未完成体和活动动词之间的语义关联,这就促使活动动词后“着”的反应时显着快于“ 了”。综上所述,SLI儿童语法体的加工受词汇体的影响,符合情状体假说的预测,但是在加工模式和加工策略上和典型发展儿童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5)
王芩芩[7](2016)在《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词汇体对语法体影响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损伤是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的核心问题,语法体标记作为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综述性的研究目前尚少。本研究通过对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词汇体对语法体的影响进行研究综述,希望对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的语言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34期)
韩越[8](2016)在《动词词汇体对语法体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体”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动词或动词短语中描述情形的、内在的语义特征(Li&Shirai,2000)。自从“词汇体”的概念被提出后,许多研究者都将其关注的重心放在了词汇体与时体习得之间的关系上。于是,“体假设”相继被提出,声称“一语和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时体标记时,最初会受到句子中谓语动词情状类型的影响”(Anderson&Shirai,1994)。然而,在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中,动词的词汇体对于其语法体形式的分布是否存在影响,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英国国家语料库(BNC)是一个以来源广泛的书面语和口语为样本、拥有一亿词容量、全面反映20世纪后期以来英式英语的大型语料库。本文旨在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完善的检索与标注功能,观察不同词汇体动词在各类语法体形式之间的分布规律,以便确定在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中,动词内在的语义特征是否对其在语法体形式之间的分布产生了影响。基于Vendler对于动词和动词短语的分类,本文从状态类动词、活动类动词、终结类动词以及达成类动词中分别选取了3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作为代表,在英国国家语料库中的笔语子语料库中分别对其在进行体、完成体以及普通体中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在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中,状态类动词最常用于一般体;活动类动词在不同语法体之间大致均匀分布;终结类动词最常与完成体结合使用;达成类动词最常用于完成体。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教学指导意义。理论上,本研究在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中对体假设进行了检验,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研究的发现,即动词的形态与词汇体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实践上,本研究揭示了动词的词汇体对于其在语法体形式之间分布的影响,提醒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在习得和教授动词语法体的过程中有必要给予词汇体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5)
田臻,黄妮,汪晗[9](2015)在《词汇体、语法体与there存现构式原型性的共变》一文中研究指出There存现构式中动词和体标记组合所产生的实例构式,可展现丰富的事件结构。本文基于大规模的语料调查和数据分析,着重考察there存现构式中动词词汇体和语法体的互动及其对构式原型性的影响。分析显示,there存现构式中两者的共现具有明显的倾向和限制;语法体和构式在特定情况下都会对词汇体产生压制作用。本文通过共现词素分析法计算出各类动词和体标记与there存现构式的关联强度,以词汇体和语法体为变量,提出两者与构式原型性的共变关系模型,探索there存现构式原型性的量化方法。(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寅[10](2013)在《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互动及其转喻机制——以英语语法体和动词体为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Goldberg在构式语法理论中提出的"构式与动词互动观",明显与"构式压制观"矛盾。在互动观统摄下,与后者相对就应当还有"词汇压制"。本文在廓清词汇和构式之别的基础上,论述它们的共现与互动,并尝试以英语的语法体(完成体和进行体)和动词体(点性和线性)为例来分析其内部结构、组配关系及互相压制的情况。笔者以"点性"和"线性"为基准将语法体和动词体各分为二,得出四种组配,其中两种为一致型,另两种为矛盾型,矛盾型须由"压制"(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加以消解。本文还首次指出,压制是因为语法体和词汇体的内部结构成分都具有邻近性,才可用"转喻机制"做出合理且统一的解释。该分析方案也为英语时体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语法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从体标记个案分析、情状类型研究及体貌系统考察等方面初步回顾了上古、中古汉语语法的体貌研究,然后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多个案研究,少系统考察"、"重有标记,轻无标记"、"对汉语体貌表达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得不够详尽"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尝试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法体论文参考文献
[1].俞稼钰,王芩芩,梁丹丹.学龄期普通话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体习得——来自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加工的证据[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2].荣景.上古、中古汉语语法体貌研究述评[J].汉语史研究集刊.2018
[3].荣景.近代汉语语法体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励耘语言学刊.2018
[4].杨文江.日语语法体的中和现象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
[5].王容花.思维、言语与手势:多模态交际视阈下汉英口语中的语法体[D].厦门大学.2017
[6].王芩芩.汉语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词汇体对语法体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7].王芩芩.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词汇体对语法体影响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6
[8].韩越.动词词汇体对语法体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
[9].田臻,黄妮,汪晗.词汇体、语法体与there存现构式原型性的共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
[10].王寅.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互动及其转喻机制——以英语语法体和动词体为例的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