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可利用磷论文-李洁,张思凡,肖琳

微生物可利用磷论文-李洁,张思凡,肖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可利用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镉,功夫菊酯,复合污染,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可利用磷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张思凡,肖琳[1](2016)在《功夫菊酯与镉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镉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菊酯类农药和镉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和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分析了功夫菊酯和镉单一及复合作用下土壤微生物碳、呼吸率和酶活性的变化;同时采用同位素标记和薄膜扩散梯度(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抗性和镉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镉在复合污染中起主导作用,但功夫菊酯与低浓度镉的复合作用可协同促进微生物活性;功夫菊酯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对镉的抗性,提高镉的生物可利用性,并可能提高镉在植物中的累积。(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姜登岭,倪国葳[2](2014)在《配水管网中总磷、微生物可利用磷对细菌再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市管网水取样研究了管网水中总磷(TP)和微生物可利用磷(MAP)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细菌在生长的影响。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长,管网水中TP和MAP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由于悬浮菌、管壁生物膜和颗粒物的共同作用,管网水中的TP和MAP含量均出现了上升的现象。管网水中总磷(2.93~21.66μg/L)和MAP(0.69~8.01μgPO43--P/L)含量均较高,分析各取样点TP、MAP与异养菌平板计数(HPC)的相关性表明,TP和MAP均不是该管网限制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马琼琳,李朋辉,黄清辉[3](2014)在《UV-C辐照对河水溶解有机质降解及微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黄浦江及其上游支流采集表层水样,进行了微生物培养、UV-C辐照和微生物再培养等处理过程,测定水样ρ(DOC)(DOC为溶解有机碳)、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探讨河水DOM(溶解有机质)的光化学降解和微生物可利用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过程对DOM不同组分去除的贡献率不同,黄浦江河水经微生物培养后,ρ(DOC)和CDOM(有色溶解有机质)含量〔以a335(335 nm处的吸收系数)计〕分别下降了5%~27%和5%左右,而FDOM(荧光溶解性有机质)含量(以最大荧光强度表示)稍有增加;继续经UV-C辐照24 h后,ρ(DOC)和CDOM含量分别下降了7%~36%和79%~96%,而FDOM含量下降了95%以上,说明水体中大部分CDOM和FDOM可通过UV-C辐照去除,并且去除率显着高于微生物降解.UV-C辐照不仅可以降解DOM,而且可以改变DOM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其中一部分SLDOM(半活性溶解有机质)经UV-C辐照后能够再次被微生物利用,其中4%~28%的DOC和5%~14%的CDOM可再次被微生物降解.(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杨青青,李朋辉,黄清辉[4](2013)在《河口盐度梯度下溶解态核酸的微生物可利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物质(DNA和RNA)作为自然水体中重要的溶解有机质组分之一,是水生微生物食物网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核酸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2012年春季从长江口不同盐度区域采集水样,并分别添加鱼类DNA和酵母RNA进行培养,考察了其微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在溶解态核酸添加至不同盐度的培养体系时,添加的DNA大约有20%~50%从溶解态快速转变至颗粒态,转化率随盐度增加而增加,而添加的RNA仅有约10%从溶解态转变至颗粒态,受盐度影响不大.在各培养体系中,溶解态核酸的微生物利用动力学曲线均符合Sigmoid方程,先有30~80 h不等的延滞期,而后进入快速利用期,最后为停止期,其中海水微生物对核酸的最大利用速率比河口/淡水微生物更快.当溶解态核酸进入河口水体后,分为微生物可利用的(自由溶解态/酶可水解的)、胶体结合态和颗粒态,其中RNA中微生物可利用形态百分比(80%~90%)显着高于DNA,且随盐度变化不大,而DNA中微生物可利用形态百分比随盐度升高而从78%逐渐降低至50%.因此,河口盐度梯度下的DNA和RNA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和微生物可利用性具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胡丹[5](2013)在《河流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微生物可利用性的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分布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AHs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机体中累积,从而导致生物体的致畸、致癌、致突变效应。其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行为是近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PAHs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又称为微生物有效性)是指微生物对PAHs的可接近能力,该能力的大小是影响环境中PAHs风险评估和生物修复过程效能评估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于具有PAHs污染潜势的水体环境,PAHs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水体中的环境化学行为。本论文选取典型PAHs——菲和荧蒽作为目标化合物,以嘉陵江和长江重庆主城段叁个采样点的近岸表层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样点原位分离纯化的特征PAHs降解菌株,结合异丙醇温和提取和Tenax固相提取方法对加标沉积物中目标PAHs化合物提取的对比分析,进行了加标沉积物中目标PAHs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实验,探讨了两种提取方法用于河流沉积物中PAHs微生物可利用性的表征的可行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异丙醇浓度为50%的条件下,叁个样点的沉积物中菲和荧蒽的温和提取均呈现出明显的两相解吸特征。实验条件下,温和提取对沉积物中菲和荧蒽的提取率与提取溶剂中异丙醇浓度呈显着正相关,达到提取平衡时,JL1、JL2中菲和荧蒽的提取率高于YZ1,与样点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质有关。②Tenax固相提取法对加标沉积物中目标PAHs化合物的提取符合连续解吸的叁阶段模型,沉积物中菲和荧蒽的快速解吸组分Fr的范围分别为0.16~0.53、0.11~0.39;慢速解吸组分Fsl的范围为0.09~0.41、0.12~0.40;超慢速解吸组分Fvl的范围为:0.18~0.53、0.11~0.70。实验条件下,提取率受Tenax剂量影响较小。③原位降解菌对加标沉积物中菲和荧蒽有明显的降解效果,在菌液投加量为10%,菲与荧蒽初始浓度为10mg/kg时,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平衡时间约为30天,基本达到平衡。平衡的体系中新鲜菌液投加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沉积物中PAHs的降解。④论文通过两种提取方法实验与原位特征PAHs降解菌的降解效能实验对比分析,初步获得了实验条件下,两种提取方式进行样点河流表层沉积物中PAHs生物降解可利用性表征的方法条件。异丙醇温和提取方法可以较好地用于沉积物中PAHs微生物可利用性的表征,方法受异丙醇浓度和沉积物特性的影响较大。异丙醇浓度为50%的条件下,温和提取量与嘉陵江两个沉积物样中微生物降解30d和50d对目标PAHs化合物的去除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Tenax固相提取法的提取量主要限于沉积物中极易生物降解的部分,该法对本论文采样点沉积物中PAHs微生物可利用性的表征具有一定局限性。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的实验研究具有良好的学术意义,论文研究内容在研究地域水环境范围尚无报导,研究结论可为深入探讨PAHs在水-沉积物体系中的归趋及污染过程工作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撑。重庆作为西部开发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地属叁峡库区上游,论文部分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区域水环境保护,可丰富两江重庆段乃至叁峡库区水环境中有机-无机复合污染中PAHs的污染防治工作中的数据累积。(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5-01)

侯启会,马安周,庄绪亮,庄国强[6](2013)在《Cr~(6+)生物可利用度检测的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CB10的构建及其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重金属污染环境中Cr6+的生物可利用度评价,进而为Cr6+的污染治理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技术,以重金属广谱抗性菌株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 CH34的pMOL28质粒上铬抗性调控系统的启动子和调控蛋白基因为传感器调控元件,以北美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的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为报告基因构建了一种可对Cr6+生物可利用度进行检测的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CB10,并探究了其在不同检测条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CB10在30 min内即可响应一定浓度的Cr6+;其对Cr6+的检测最低限LOD为2μmol·L-1;当Cr6+的浓度为20~200μmol·L-1时,CB10的响应能力与Cr6+浓度线性相关,进而传感器CB10可对该范围内的Cr6+生物可利用度进行定量分析(R2=0.980 55);当重金属诱导浓度为10~50μmol·L-1时,CB10对Cr6+具有较强的响应特异性;本研究也发现,较高浓度的Pb2+、Mn2+和Sb2+也可以产生对CB10的诱导能力;诱导温度为30℃,pH为7时,CB10的响应效率最高;诱导温度为15~30℃,pH为4~7时,CB10响应能力表现稳定.CB10具备较强的响应速率、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具备对水体重金属进行快速检测和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进行评价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侯启会,马安周,庄绪亮,庄国强[7](2013)在《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在重金属生物可利用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主要用于测定环境重金属的总量,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可以对土壤及水体环境的重金属生物可利用度进行监测.此外,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还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经济的特点,适用于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的生物学元件主要由MerR、ArsR、RS等家族的金属调控蛋白和gfp、lux、luc等报告基因组成.调控蛋白、报告基因与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监测特点有关.受pH、金属螯合物及检测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重金属生物可利用度是不同的.增加重金属在微生物细胞内的累积,进行调控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改造,优化检测条件是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的可行方案.实现污染物的原位和在线监测是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8](2012)在《美国科学家研发出微生物逆向渗析电池可利用废水发电》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3月1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结合两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微生物逆向电渗析电池(MRC)。该技术不仅能净化废水,又能利用废水发电。相关研究发表在3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该研究的领导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氢能中心和工程能源与环境研究所主任布鲁斯.罗根表示,废水中蕴含有大量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能量。(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仪器》期刊2012年02期)

陈辉,赵娟,吴瑾妤,李秀芬,陈坚[9](2009)在《可利用蓝藻产电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与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MFC)是一种新型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本文以产电功率为评价指标,通过研究接种污泥来源、添加甲烷菌抑制剂——氯仿的体积分数和阳极外径尺寸对系统产电的影响,构建并启动了可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电能的SMFC体系;同时探讨了所构建SMFC利用蓝藻产电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添加产甲烷菌抑制剂——氯仿体积分数为3%,阳极外径为80 mm的条件下,驯化挂膜45 d后,SMFC的产电效率趋于稳定,外电阻1 000 Ω时,最大功率密度为14.1 mW/m~2。在所构建SMFC阳极污泥中投加太湖蓝藻代替葡萄糖作为利用的底物,当蓝藻投加量为100 g时,最大功率密度为5.7 mW/m~2,该蓝藻资源化新技术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空间。(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马百顺[10](2008)在《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氮同步化释放对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瘤胃微生物蛋白质(MCP)是代谢蛋白质(MP)的主要来源。瘤胃微生物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形式、数量以及能氮释放速度的匹配程度对MCP产量有影响。瘤胃能氮平衡是描述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量和氮数量关系的静态指标。瘤胃能氮释放的同步化(synchronization)是指日粮瘤胃降解过程中,每一时刻点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量和氮源释放速度的匹配程度,是对MCP合成的动态分析。本研究通过2个体外试验系统研究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量与氮源数量关系及能氮释放速度匹配程度对MCP产量和合成效率的影响。试验一:瘤胃最佳微生物可利用能氮研究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重复设计。以AFRC(1993)中莎能奶山羊1.2倍维持需要为标准设计一种不含蛋白类饲料的基础日粮(蛋白需要除外),根据酪蛋白灌注量不同共设计6个处理(RDN/DOM比值分别为19、21、23、25、27、29),每个处理4个重复,分两期进行。通过双外流连续培养体外发酵,基础日粮连续投喂,酪蛋白根据每天需要数量配制成溶液,24h连续灌注。所有处理的稀释率相同,12%/h(固相和液相分别为4和8%/h)。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发酵罐内容物氨态氮(NH_3-N)浓度影响显着(p<0.05),NH_3-N随灌注量的增加升高;对pH值影响不显着(p=0.93);不同处理对降解氮的利用效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处理5的微生物氮(MN)产量最高,处理4的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最高。最后结论为①RDN/DOM比值为21时,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最高,其值为28.36g/kgDOM。②MN/RDN与RDN/DOM的回归方程为MN/RDN=5.0735—1.2407Ln(RDN/DOM),(n=24,R~2=0.892)。试验二:瘤胃能氮同步化释放对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影响研究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重复设计。首先以莎能奶山羊为试验动物测定饲料的瘤胃降解参数。根据降解特性不同设计4种能氮比相同,同步化程度不同的日粮(日粮Ⅰ:玉米豆粕型;日粮Ⅱ:玉米花生饼型;日粮Ⅲ:高粱豆粕型:日粮Ⅳ:高粱花生饼型),改变4种日粮的投喂数量保证发酵罐内DOM和RDN数量保持一致。日粮均分后分两次投喂。所有处理的稀释率相同,12%/h(固相和液相分别为4和8%/h)。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发酵罐内容物NH_3-N和pH值影响显着(p<0.05)。对OM、NDF和ADF降解率影响不显着(p=0.167、p=0.537、p=0.373)。对MN和MN/DOM影响显着(p<0.05)。不同处理的RDN/DOM差异不显着,MN/DOM差异显着。最后结论为①日粮能量和蛋白降解速度同步时能提高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②MCP产量预测模型应考虑能氮降解同步化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12-25)

微生物可利用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某市管网水取样研究了管网水中总磷(TP)和微生物可利用磷(MAP)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细菌在生长的影响。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长,管网水中TP和MAP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由于悬浮菌、管壁生物膜和颗粒物的共同作用,管网水中的TP和MAP含量均出现了上升的现象。管网水中总磷(2.93~21.66μg/L)和MAP(0.69~8.01μgPO43--P/L)含量均较高,分析各取样点TP、MAP与异养菌平板计数(HPC)的相关性表明,TP和MAP均不是该管网限制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可利用磷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洁,张思凡,肖琳.功夫菊酯与镉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镉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

[2].姜登岭,倪国葳.配水管网中总磷、微生物可利用磷对细菌再生长的影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马琼琳,李朋辉,黄清辉.UV-C辐照对河水溶解有机质降解及微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4

[4].杨青青,李朋辉,黄清辉.河口盐度梯度下溶解态核酸的微生物可利用性[J].环境科学.2013

[5].胡丹.河流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微生物可利用性的表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3

[6].侯启会,马安周,庄绪亮,庄国强.Cr~(6+)生物可利用度检测的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CB10的构建及其响应特征[J].环境科学.2013

[7].侯启会,马安周,庄绪亮,庄国强.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在重金属生物可利用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2013

[8]..美国科学家研发出微生物逆向渗析电池可利用废水发电[J].生命科学仪器.2012

[9].陈辉,赵娟,吴瑾妤,李秀芬,陈坚.可利用蓝藻产电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与启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

[10].马百顺.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氮同步化释放对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标签:;  ;  ;  ;  

微生物可利用磷论文-李洁,张思凡,肖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